我要省(在深圳或是老家工作)

2024-04-06 10:40:09 53阅读

我要省,在深圳或是老家工作?

成年人的世界里,哪有什么选择题,都是没得选。

我要省(在深圳或是老家工作)

如果有的选,我相信看到这个问答的人会有超过一半会想回老家。

在深圳确实很难,上班难,生活难,住房难,看病难,孩子受教育难。

你还会觉得自己总是在拖深圳的后腿,总是跟不上深圳的发展速度。

深圳月薪10000,应该超过了深圳60%的打工人。

我也在深圳打工,我是2019年6月来到深圳的,至今快12年了,中间换过几次工作。

虽然工资年年都会涨,虽然现在过万了,但是我发现对于普通打工人来说,工资的涨幅总是跟不上物价和房价的涨幅。

2009年房价六七千的地方,现在房价六七万了,房价是10年前的10倍,但是,我的工资没有达到10年前的10倍。

每年涨一点工资,还要分一部分给房东,因为房东也会年年涨房租。

以前我也有想过回老家五线小城市发展,小城市工作节奏慢,有生活气息。

在大城市你会发现只有拼命赚钱,哪有什么生活。

但是,静下来想想我们会发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想回老家真不容易。

首先,工作不好找。我做的是软件测试工作,这类工作都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等这类科技公司集中的城市,在老家根本没有这类工作。

没有工作就没有收入,没有收入生存都是问题,何谈生活。

所以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回老家,准备做什么工作,能做什么工作。

在老家的工作收入降低了,还能否撑起内心想要的生活。

其次,老家物价也不低。衣食住行,老家的物价,除了房价比深圳低,吃穿用这些日常生活用品的价格和深圳不相上下。

除非家里有农田和土地,自己种粮种菜,还能吃上物美价廉的绿色有机蔬菜。

所以,如果回到老家拿着低收入,却要面临不低的生活支出,也是一个很现实的矛盾。

有的因为家里老人家疾病等原因需要有人照顾,或者其他原因不得不回老家发展,要不然很多人还是会继续留在深圳。

在深圳还是老家,不是怎么选的问题,而是是不是有的选?你觉得呢?

广东省简称为粤?

广东简称“粤”,是因为古时其属“百越”之地,“越”“粤”通假,所以亦称“百粤”。“粤”的本义,是“语词”。许慎称为“引”词——引出后面之语,也就是发语词。

一,甲骨文中已经有“粤”字。郑州大学王蕴智教授考证,这个字是甲骨文“雩(yú)”字的同源分化字。 “雩”,徐中舒先生举“粹八四五”、“粹八四六”等甲骨之文,证明这个字的含义是“以乐舞降神祈雨也”。甲骨文的“雩”字,与《说文》中的篆文相同。许慎的解释是,“雩,夏祭乐于赤帝以祈甘雨也”——他说夏代就以舞乐祭祀求雨。已去夏商千多年的许老先生很厉害。 二,关于“雩”,许慎还说,其“从雨,于声”——这是个形声字,雨表祈雨之意;他又说,“雩”或从羽于声,羽舞也。“羽舞”是“皇”字本义——一种头戴羽毛之冠的祭祀舞蹈。《周礼.舞师》曰:“教皇舞,帅而舞旱暵(hǎn)之事”——舞师的职责,是教授皇舞,并率领着跳这个舞求雨以解干旱。但不管“雩”的形旁是“雨”还是“羽”,下面的“于”这个声旁——古体写做“亏”,是同源分化出“粤”字的关键。

三,“粤”在甲骨卜辞中是“语词”,和我在另一篇问答中说到的甲骨文中的“于”字同一作用——“粤”字下面是“于”字,古体写作“亏”。许慎《说文》曰:“粤,于也”——直接把“粤”和“于”化了等号。小篆的“粤”字,上面是“审慎”的“审”,写做“宷(shěn)”,现在上面的样子,是后来隶变的结果——什么字也不是,连归入部首都麻烦。因为上面是“宷”,许慎又说,“粤”为“审慎之词”——很谨慎的“语词”,他举了《尚书》里的话印证他这个解释。把“粤”解为一定范围内盛产稻米,并说还有“亏(kuī)的含义,应该是不对的。 四,“粤”,与于、爰、曰同义,都是“语词”;同样,和那、都、鳐、於作为“语词”时也一样。段玉裁说,以上八字“同训”,皆“由上引下之引词也”。他还说,粤、于、曰、爰作为引词,“见经传者多”——经传里多用这几个字;而“那”作为“引词”,越语吴人多用;“都”,孟子作“引词”使用;“鳐”的含义类似“由”;“於”同于“于”。

五,“粤”与“越”同音,至少在西周初年即已互相假借。《诗经.周颂》:“对越在天”,《笺》注曰,此假越为粤。其实是“于”的意思。《尚书》里的“粤”字都假借“越”字。到了魏石经碑,“越”又都使用“粤”字。 《史记》说到南越、百越都用“越”,而《汉书》里都用“粤”。六,中国先秦时期,即有“百越”之族,亦称“百粤”,同时也是国名。之疆。”史称,古南方之国,以越为大,自勾践六世孙无强为楚所败,诸子散处海上,其显者,东越无诸,都东冶,至漳泉,为闽越。东海王摇,都永嘉,为瓯越。自湘漓而南,为西越。牂牁西上邕雍绥建,为骆越。江浙闽粤之地,皆为越族所居,故称“百越”或“百粤”。广东广西,古时曾称“两粤”。公元214年,秦始皇大军灭百越,设南海郡、桂林郡、象郡。南海郡为今广东大部;桂林郡为今广西大部,广西简称“桂”由此得名。秦末,赵佗趁乱在广东建“南越国”,即“南粤国”,尽管至汉即没,但这一代以“粤”简称,便流传了下来。“珠江”原叫“粤江”;“越秀山”原称“粤秀山”;有个成语叫“粤犬吠雪”,出自柳宗元,说某年南粤大雪,“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嗜狂走者累日”——不知道是因为惊奇还是兴奋。

相当于现在的什么?

首先说明一下,知州、知府、知县的称呼全面普及是从北宋才开始的。

北宋实行官职和差遣分离制度,反映在职务名称上,就是“权知XX州(府、县)事”。

在宋朝以前的唐朝,地方分州、县两级,州最高长官是刺史,相当于地级市的市委书记兼市长;县最高长官是县令,相当于县委书记兼县长。

到了宋朝,地方仍分州、县两级,但州、县两级最高长官名称发生了变化。

刺史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朝廷派到地方去的官员,因为带有临时性的味道,称“权知州事”,简称“知州”;“权知县事”,简称“知县”;“权知府事”,简称“知府”。

知州,相当于市委书记兼市长,正厅级

宋朝的州级最高长官只有一个,就是知州,因此相当于市委书记兼市长,正厅级干部。

宋朝的州分上、中、下三等,类似于如今的大城市、中城市、小城市,主要依据户口来划分。这个时候,上、中、下三等的知州,级别就有可能不一样。

宋朝的知州一般由文官担任,朝廷统一选派,并且很少由一个人长期担任一个州的知州。另外,宋朝还在各州设通判,既相当于州的二把手、知州的副职,就有监督知州的权力。

知县,相当于县委书记兼县长,正处级

宋朝的县级最高长官只有一个,就是知县,因此相当于县委书记兼县长,正处级干部。

宋朝的县和州类似,也分等级,不过是八等,赤、畿、望、紧、上、中、中下、下。其中赤、畿都是京县的等级,也就是都城的下辖县,其他六等则是依据户口多寡划分。

宋朝的知县一般也由文官担任,朝廷统一选派。

知县在北宋被称为“亲民官”,因为他是基层官员,直接管理政事,教化百姓,与百姓的关系和利益最为密切,因此朝廷十分重视知县的人选,一般也是由进士担任。

知府,相当于直辖市或副省级城市市委书记兼市长,正省或副省级

府其实是地位特殊的州,一般在经济和军事上比较重要的地方设立。

府也有等级之分,分京府和次府。

1,京府指拥有京城地位的府,比如东京开封府、南京应天府、北京大名府等,相当于直辖市。这些京府的最高长官职务为府尹,正省级,一般由亲王兼任,但亲王大多是遥领,并不实任,而由其他官员实任,称“权知府事”,简称知府。

影视剧中经常称呼包拯为开封府尹,这是错误的。包拯的职务是“权知开封府”,简称开封府知府,绝不是开封府尹,因为只有亲王兼任开封府最高长官,才称府尹。

2,次府指地位高于州、低于京府的府,相当于副省级城市或计划单列市,一般不设府尹,其最高长官职务为知府,副省级,也称“权知府事”,简称知府。

宋朝的知府、知州、知县,虽是地方官,却不是由上一级任命,而是统一由中央任命。也就是说,州府只有监督,没有任命下一级知县的权力,这就确保了朝廷把人事权牢牢掌握在手中,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举措。

后来的明清两朝,基本沿袭了宋朝地方官制度,均设知府、知州、知县,但不再作为中央派遣到地方的官员,而明确为地方官,不再拥有“权知”这种临时性的意思。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去甘肃省妇幼保健院需要做核酸吗?

我的回答是需要的,当前疫情期间,凡是进入医院的病人,或者是病人的陪护人员:都必须持有二十四小时之内的核酸检测报告,或者是电子版核酸报告,还必须持要健康码,在指定的区域,有序排队间隔必须要一米距离,有序扫码,量体温进入,不得有误

辽宁是一个怎样的省份?

辽宁省简称辽,因辽河纵贯省内,取辽河流域永久安宁之意而得名;为中国重要的工业大省。

辽宁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南部,南临黄海、渤海,西南与河北省接壤,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为邻,东北与吉林省毗邻,东南与朝鲜隔鸭绿江相望。

全省面积约15万平方千米,人口4245万;汉族为主,并有满、蒙古、回、朝鲜、锡伯等41个少数民族。现辖14个地级市、16个县级市、17个县、8个自治县及59个市辖区;省会沈阳市。

辽宁之地,战国时属燕国,秦置辽东、辽西二郡。西汉属幽州,置辽东、辽西、玄菟三郡;东汉时增设辽东属国地。隋置燕、柳城、辽东三郡;唐设安东都护府。辽、金、元时期,契丹、女真、蒙古族等少数民族迁入辽宁,促进了辽宁地区的迅速开发。元代为辽阳行省和中书省,设辽阳路、沈阳路、开原路、广宁路和大宁路。明为辽东都指挥使司。清初置盛京,为清朝陪都;康熙初设奉天,因辽河流域为清朝发祥地,取“奉天承运”之意。1907年,奉天正式建省;民国沿清制。

1929年取“辽河流域永久安宁”之意改称辽宁省。1931~1945年日本侵占期间,被擅划分为奉天、锦州与安东三省。1945~1948国民党统治时期,划分为辽宁、辽北、安东三省及沈阳市。1949年建国后撤并三省,划分为辽东、辽西两省及沈阳、旅大、鞍山、抚顺、本溪5个中央直辖市。1954年两省合并,正式成立辽宁省;沈阳、抚顺等5个中央直辖市改为省辖市。

辽宁省自然概貌大体为“六山一水三分田”。中部为辽河平原,约占全省总面积的33%;东、西部为海拔500米左右的丘陵山地,合计约占全省总面积的60%;水面及其他约占7%。

根据地势特点和地貌组合,省境可分为三大区:辽东山地丘陵地区,是省内主要产林区;辽西山地丘陵区,称为辽西走廊,是通往关内的重要通道;辽河平原区,是主要农业区。主要有千山、医巫闾山、龙岗山等。境内大小河流360余条,主要水系有辽河、浑河、太子河、大小凌河、鸭绿江、绕阳河等,其中辽河为该省最大河流。省内河流总长16万千米,流域面积5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16条;1000~5000平方千米的有52条。全年径流量约325亿立方米,水力资源较为贫乏。辽东半岛海岸曲折多良港,近海分布有500多个岛屿。气候属北温带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辽宁省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矿产100多种,探明储量的60多种。铁矿、菱镁矿、金刚石、硼矿、滑石、玉石、熔剂石灰石储量居全国首位;石油、天然气、硅石、高岭土、石英石、珍珠岩、沸石、油页岩、镍、钼矿、锰、高铝耐火原料储量居全国前五位;此外还有石棉、铊、锆英石等。

辽宁工业历史悠久,钢铁工业基础雄厚。为全国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重要建材及部分化工产品和能源矿产的生产基地;是全国重要工业基地之一,冶金、机械、电子、煤炭、石油、电力、化工、纺织、轻工等各种工业门类齐全。矿山设备、冶金设备、化工设备、运输设备、建材、纺织等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石油化工、冶金、电子、机械是辽宁省的四大支柱产业。沈阳与京、津、沪并称我国四大机械工业中心。

辽宁农业开发程度较高,主要粮食作物有高粱、玉米、大豆、水稻、小麦、谷类、红薯和马铃薯等;是全国主要的海盐、芦苇、柞蚕产区及东北地区主要的棉花、花生产区。海洋生物520种,淡水鱼120余种,经济鱼虾类资源丰富;沿海渔业发达,有辽东湾和海洋岛两大渔场,渔场面积达5.64万平方千米。

辽宁交通发达,现已形成了以铁路为骨干,港口为门户,公路四通八达,民航、海运、内河相配套的综合交通网。省内县县通铁路,每个地级市都通高速公路,路网密度居全国首位。沈阳桃仙机场、大连周水子机场通往日本、俄罗斯、韩国等国家和国内100多个城市。大连港是中国东北地区的天然深水不冻良港、水陆运输枢纽,中国第二大综合性海港,国际著名海港。

辽宁省名胜古迹众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沈阳有著名的一宫两陵(沈阳故宫,沈阳昭陵、福陵)、大帅府、新乐遗址等。义县奉国寺大雄宝殿已有近千年历史,是辽宁现存最早木结构建筑。义县万佛堂石窟存有北魏孝文帝末年(499)造像碑。闾山东端脚下的北镇庙是一个较大的古建筑群,有元、明、秦国三朝世代皇帝的御笔碑文。背向闾山、面临渤海的兴城古城系明代所建,是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城之一。此外,还有辽阳白塔、辽阳汉壁画墓、营口楞严寺、锦州广济寺、鞍山千山风景区、本溪地下岩洞、大连海滨公园与浴场、大连白云山庄公园、旅顺蛇岛等多处国家风景名胜区。

辽宁名优特产有大连与营口的国光苹果、辽阳香水梨、大连黄金桃等温带果品。辽宁也是“东北三宝”人参、貂皮、鹿茸的主要产区之一。特产工艺品有岫岩玉雕、抚顺煤精雕刻、大连贝雕等。

辽宁省自然资源丰富,条件优越,交通发达,工业基础极为雄厚,相信定会再续辉煌的!

那事业单位考试还用专门准备吗?

如果准备了省考,事业单位考试还用专门准备嘛?

关于这个问题,二瑞老师帮你解答,首先得搞清楚省考和事业单位考试内容。

省考主要考试内容为行测和申论,行测包括言语理解,判断推理,定义判断,资料分析,数量关系五大模块。申论包括大小作文。

事业单位分为ABCDE五类,考试内容为《职业能力测验》《综合应用能力》《公共基础》三个科目,依据各岗位考试科目要求而定,以公告为准。

职业能力测验就是公考中的行测,只是难度偏小,事业单位考试出题规律性强,研究近3年的真题就够了,如果省考行测很硬那就有针对性的练练题,不然会手生,行测最重要的就是速度和准确率,不要掉以轻心。

《综合应用能力》A类相当于申论大作文,BC中的议论文和申论大作文答题技巧基本相同。B类中的概念分析题,校阅改错题,论证评价题;C类中的科技文献阅读题和论证分析题,都是公务员考试没有的题目,需要针对性的复习。DE类《综合应用能力》专业性强,各位考生需要将专业知识复习到位。二瑞老师整理了事业单位ABCDE类考试科目区别,自行查看内容。

《公共基础》主要是报考岗位相关专业知识,不是每个岗位都考,有些单位招聘也可能只考公基一个科目,考试内容因不同地区具有差异,具体考试内容查看公告。

希望大家早日上岸,我是你们的笔航公考二瑞老师,很高兴为你们解答,欢迎与我互动和交流。更多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头条号,微信公众号:笔航公考 (bihanggk )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