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寒江,有哪些赞美雪景的诗句?
封寒江,有哪些赞美雪景的诗句?
三叶草生在南方,长在南方,很少见到大雪纷飞。南方的雪花,飘在空中就很薄很薄,落在地上立马就化了,积雪三尺几乎不可能。
如果有一天早起推开窗,看到天与云与山皆白茫茫一片,三叶草必定会高兴得蹦起来。这样的雪景,有生之年还未亲眼得见,却在古诗里已感受过千万遍。
一夜之间,边塞光秃秃的树枝上都挂满白花花的积雪,远远看去,就像团团簇簇盛放的梨花,甚至还散发着丝丝缕缕的清香。春天,似乎在一夜之间就来临。
边塞苦寒,但有人即将回到京城,回到家中,诗人由衷地为他高兴,连带着看雪景都成了春色。
02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北方的春天来得晚,都到二月了草才抽芽。白雪着实耐不住性子,索性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庭春色。
这哪是白雪嫌春晚,明明是诗人等不及了,这才把白雪拟人化,赋予它活泼可爱的性格,把初春的冷落巧妙地转化为仲春的喧闹,增加了诗的意趣。
03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这天夜里,枕被冰凉,盖在身上丝毫不御寒。我很惊讶,天怎就突然如此冷?扭头瞥见窗户外泛着悠悠光亮,原来是下雪了。夜深以后,时不时传来竹枝断裂的清脆声响,伴随着簌簌的雪落声,看来雪势有增无减。
寒冷寂静的夜里,被贬的白乐天躺在冷冰冰的异乡床上,彻夜听着雪落的声音,该是多么的孤寂苦闷!
04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郑燮《山中雪后》清晨起来推开门,发现眼前的群山笼上层层白雪,简直就是连绵起伏的雪山。不多时,太阳升起,阳光透过薄薄的云层洒在积雪上,反射出耀眼的冷光。
房檐上的积雪还未融化滴落,檐下的寒梅枝头凝这冰晶,时光似乎都冻住了。这样一种清冷、孤寂的气氛,是多么不寻常啊!
这样的山居雪景,正是三叶草期盼已久的。
古人写雪的诗句数不尽、道不完。古诗词就是一座宝矿,等着我们一铲一铲去挖掘。
欢迎在评论区与三叶草分享更多诗词哦!
含白字的诗句?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白居易《问刘十九》
何时杖尔看南雪,我与梅花两白头。
——查辛香《清稗类钞》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呵冻提篙手未苏,满船凉月雪模糊。
画家不识渔家苦,好作寒江钓雪图。
——孙承宗《渔家》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卢梅坡《雪梅·其一》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卢梅坡《雪梅·其二》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宿草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
——白居易《梦微之》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
——李白《清平乐一名忆萝月》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郑燮《山中雪后》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白居易《夜雪》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卢纶《送李端》
秦陵汉宛参差雪,北阙南山次第春。
车马满城原上去,岂知惆怅有闲人。
——杜牧《长安雪后》
坐看深来尺许强,偏於薄暮发寒光。
半空舞倦居然嬾,一点风来特地忙。
落尽琼花天不惜,封它梅蕊玉无香。
倩谁细橪成汤饼,换却人间烟火肠。
——杨万里《观雪》
洛阳城东西,长作经时别。
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
——范云《别诗二首·其一》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舒亶《虞美人·寄公度》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毛泽东《沁园春·雪》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采薇》
雪纷纷,掩重门,不由人不断魂,瘦损江梅韵。那里是清江江上村,香闺里冷落谁瞅问?好一个憔悴的凭栏人。
——关汉卿《大德歌·冬》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
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马致远《寿阳曲·江天暮雪》
握手西风泪不干,年来多在别离间。遥知独听灯前雨,转忆同看雪后山。
凭寄语,劝加餐。桂花时节约重还。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
——纳兰性德《于中好·握手西风泪不干》
雪月最相宜,梅雪都清绝。去岁江南见雪时,月底梅花发。
今岁早梅开,依旧年时月。冷艳孤光照眼明,只欠些儿雪。
——张孝祥《卜算子·雪月最相宜》
一声画角谯门,半庭新月黄昏,雪里山前水滨。竹篱茅舍,淡烟衰草孤村。
——白朴《天净沙·冬》
天仙碧玉琼瑶,点点扬花,片片鹅毛。
访戴归来,寻梅懒去,独钓无聊。
一个饮羊羔红炉暖阁,一个冻骑驴野店溪桥,你自评跋,那个清高,那个粗豪?
——薛昂夫《蟾宫曲·雪》
冻云宵遍岭,素雪晓凝华。
入牖千重碎,迎风一半斜。
不妆空散粉,无树独飘花。
萦空惭夕照,破彩谢晨霞。
——李世民《望雪》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群山雪不到新晴,多作泥融少作冰。
最爱东山晴后雪,却愁宜看不宜登。
——杨万里《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
飞雪带春风,徘徊乱绕空。
君看似花处,偏在洛城中。
——刘方平《春雪》
雪粉华,舞梨花,再不见烟村四五家。密洒堪图画,看疏林噪晚鸦。黄芦掩映清江下,斜缆着钓鱼艖。
——汉卿《大德歌·冬景》
三日柴门拥不开,阶平庭满白皑皑。
今朝蹋作琼瑶迹,为有诗从凤沼来。
——柳宗元《酬王二十舍人雪中见寄》
阑干风冷雪漫漫,惆怅无人把钓竿。
时有官船桥畔过,白鸥飞去落前滩。
——姜夔《钓雪亭》
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
半夜倚乔松,不觉满衣雪。
——孟郊《苦寒吟》
为什么在白眉大侠里面展昭变成了弱鸡?
《白眉大侠》虽然号称《三侠五义》的续书,但实际无论人物还是江湖规模都不一样,与其说是续书,不如说只是借用了一些人物。
单老虽然给出了一些展昭地位下降的理由,实际这些理由完全经不起推敲。另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说书人的喜好,决定了人物的最终定位。
《三侠五义》中的展昭或许是受影视剧的影响,展昭在大家心中是一位年轻英武的武生形象。实际上,展昭英武不假,但是年龄并不小,在原著中,包公在进京赶考时与展昭初次相会,此时的展昭二十左右的年纪,而包拯同样如此,二人会面相互以“兄”为称呼。
之后,展昭多次救了包拯,包拯始终以恩人待展昭,所以推荐给皇上,展昭献艺后,被封为御前四品带刀护卫,赐号“御猫”,从此在开封府任职,与包公的关系也成了上下级。
展昭为人明礼,知进退,所以在封官后向包公施礼,包公却不敢受,最终只勉强受了半礼,展昭又提出请夫人出来,向夫人行礼,包夫人未出,理由就是不敢受礼。
开封府的四勇士最早也是因为与展昭相识,所以投效了包公,四人均称展昭为“兄”,连一向以年老稳重形象示人的公孙策,年龄都要比展昭小。
而在七侠五义这些人物中,除了明显年长众人的卢方和欧阳春,只有韩彰年纪比展昭大,徐庆、蒋平、白玉堂、双侠、智化均以“兄”称展昭,展昭对此也欣然接受。
就武功来说,展昭的“南侠”虽然与“北侠”欧阳春齐名,但武艺差距很大,欧阳春与白玉堂交手,谈笑间将其制服,是全书仅有会点穴的高手(魏真、谷云飞、钟雄、刘世杰四个会点穴的并未出现在三侠五义中)。
而展昭与白玉堂伯仲之间,所以,在《三侠五义》中展昭属于第二梯队,同时也是天下第二高手,只是与第一的差距大一些。
由此可见,展昭除了年龄和包公差不多,地位也很高,除了公事上的上下级,包公一直以恩人对待展昭,对其极为尊敬。而武艺方面,展昭称得上天下第二高手,和白玉堂伯仲之间,但与北侠差距明显。
单老的理由单老在《白眉大侠》中曾提到过展昭不如往日的原因,第一,展昭年纪大了,人老不以筋骨为能;第二,展昭忙于公务,无暇练武;第三,展昭成名时,高人都没有出世。其实只要细想,这三点都经不起推敲。
首先说年龄大,展昭年龄再大,大得过北侠吗?大得过魏真和梅良祖吗?那些所谓的成名剑客哪个不是八九十、一百多岁的老妖精?单老在这的处理很有意思,高手就说多少多少年的功力,那个才练了几年,怎么会是对手?等到三侠五义中的人物就成了毕竟是老了,人老不以筋骨为能。
忙于公务更有意思,按照单老的说法,每次出任务的基本都是徐良,展昭光看家了,他有什么公务至于这么繁忙?而且堂堂南侠,能做到如今这个职位,靠的就是一身武艺,他会不练武?
最后一点更可笑,那些老剑客年龄大些都上百,如果从来没出过世,是如何名扬天下的?为何一提谁都知道?那么既然有他们珠玉在前,那么展昭又怎么可能成就那么大得名声?
所以,单老只是想对展昭弱化一笔带过,才会给出如此随意不严谨的理由。
作者的个人喜好个人觉得单老极为偏爱白玉堂,也因此特别不喜欢展昭,总是在有意无意之间将白玉堂抬到展昭之上,但是由于原著设定,二人武艺伯仲之间,无法更改,于是从侧面不断突出白玉堂。
比如说在白玉堂献艺时,单老改了一个白玉堂大头朝下倒着练,皇上一高兴给了白玉堂一个御前三品带刀护卫,这样一来,从地位上就超过了展昭。
然而原著中,在五义加入后,展昭从御前四品带刀护卫,升为实授四品带刀护卫,之前的官职由白玉堂补充,这显然也更合理。一来,白玉堂新加入,位至此已经不易,另一方面,大宋的三品武官已经是极高的官职了,同时三品比四品可不是高了一个品级,中间还隔着一个从三品,不可能给一个区区的开封府办差官,即便是小说,也不能过于脱离现实,像《白眉大侠》最后,徐良和白云瑞被封为一品将军,这其实是违背常识的,什么样的将军能是一品大员?还是武官,大宋的武官最高职——枢密使,也不过是从一品。
在《白眉》中,单老每提到展昭就是各种不行,而提到已故的白玉堂,就是能耐大,有本事,然而他俩明明是一个档次的。还有就是,如果按照《白眉》的武林设定,堂堂八十一门总门长普度会对区区一个锦毛鼠白玉堂的儿子如此用心?这显然不合理。
所以说,作者的喜好,才是人物定位的最根本原因。
《白眉大侠》的江湖要远大于《三侠五义》,同时,将侠客、剑客当作了武功的档次分类名称,这样一来,身为侠客的展昭无形之中就落了下乘。
再加上单老对展昭的不感冒,和主角的更变,所以,在《三侠五义》中的天下第二高手到《白眉大侠》中沦为看家护院的“饭桶”也就不足为奇了。
关于冬季梅花的诗句?
1、《菩萨蛮·梅雪》宋代:周邦彦
银河宛转三千曲。浴凫飞鹭澄波绿。何处是归舟。夕阳江上楼。
天憎梅浪发。故下封枝雪。深院卷帘看。应怜江上寒。
释义:
河水曲折,河水弯弯,飞鹭双双对对,在那碧波上回旋。哪儿有他乘坐的归舟?在夕阳的余晖里,我独立江边小楼。
上天都憎恨梅花,开得太多太盛,用大雪封盖梅的枝头。在幽凄的深院,卷帘看外边,真痛惜寒江上正在归来的那条船。
2、《鹊踏枝·梅落繁枝千万片》五代:冯延巳
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
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
释义:
繁茂枝头,梅花飘落千万片,落时犹多情,学着雪花随风转。昨夜歌舞草草散,酒醒又添愁无限。
楼上清寒,寒山围四面,大雁过尽暮霭深深漫。半晌凭栏不见人,罗帕掩泪把他思量遍。
3、《梅花》宋代:陈亮
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
释义:
稀稀落落地梅树枝条歪歪轻斜地挂满那洁白如玉的雪花,使得枝条上一朵又一朵的梅花花萼泛着斑斑点点的雪花在阳光照射下闪着晶莹的光采。忽然有一朵梅花最先绽开放了,这使得想要在春天竞吐芳香的种种百花都落在梅花的后面了。
梅花要想把春天悄然而来的信息传递出去,又怎么会害怕被厚厚的积雪所深深埋藏呢!请玉笛不要再吹奏那令人伤感的古曲《梅花三弄》了,让主宰春天的神东君为梅花留住春天,不要让开在早春的梅花因一支悲伤曲调而过早地凋谢。
4、《生查子·重叶梅》宋代:辛弃疾
百花头上开,冰雪寒中见。霜月定相知,先识春风面。
主人情意深,不管江妃怨。折我最繁枝,还许冰壶荐。
释义:
梅花啊,你在百花开放之前绽开,在寒冷中出现。春寒料峭中,朦胧的月亮总是先照亮梅花。
主人十分喜爱你,不管江妃如何抱怨,也要折下最繁茂的枝头,插进壶中,供人玩赏。
5、《梅花绝句·其二》宋代:陆游
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迟。
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
释义:
一树梅花长在背阴的山谷,加上枝条伸向北方,阳光终年罕至,所以每年开花总是比较迟。
但你可知道它那高尚的气节、优美的风度?要知道,当它吐苞,正是那冰雪覆盖、最为严酷的寒冬时节啊!
唐诗宋词里为什么有很多送别诗?
①有适宜诗歌发展的环境
唐宋时期经济繁荣,思想开放,文化交融,科举发达。诗词从“王谢堂前燕”飞入了“寻常百姓家”。上至天子下至歌女都有人爱好吟诗作词。武则天时期还举行了全国诗歌大赛。唐宋时期可谓诗词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
②古代交通和通信不发达
一次离别便可能是半年或好几年或者永生不见。所以杜甫才有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之叹!而那时又没有微信、QQ等聊天工具,所以满腹才情的士子们只能把离愁寄予诗词,以抒胸臆。
③中国人的传统心理
虽然“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中国人一向重团聚,怨离别。对每次离别都很重视,或以酒饯行,或折柳相送,或诗词相赠。
④人才辈出
唐宋时,“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诗鬼”李贺、“初唐四杰”、“唐宋八大家”、“奉旨填词”的柳三变“、“词中之龙”辛弃疾、“中国第一才女”李清照……文坛简直高手如云,如群星璀璨,光耀千古。他们无不才华横溢,用生花妙笔为后人留下无数名篇佳作。
送别也可以分很多种。
一按原因
宦别:因官职迁谪。这类因官职迁徙而作的离别诗很多。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高适的《送李待御赴安西》……当友人要远去新地任职,既心怀惆怅,又希望他能建功立业,功成名就。诗词中既有苦涩的不舍,又有对友人浓浓的期待。柳宗元因“永贞革新”被贬,哀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则充满愤懑悲凉之情。
情别:江淹说过“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情人间正两情缱绻,如胶似漆,怎舍分离?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诉不尽离别之苦;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道不完离别之痛。
戍别:因战争,无数男儿们不得不别妻离子,远赴边关。既有陈子昂的送友出征“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的豪迈,也有杜甫的新婚妻子送夫上战场的“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的无奈与心酸。
友别:送别情投意合的朋友,是另一种痛。李白送汪伦时写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千尺之潭都不及他和汪伦之情,可见友谊之深。李白送另一友人时,“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连马儿都不忍分别而长嘶,何况人呢?
亲别:中国自古有“父母在不远游”的习俗。但孩子大了,总是要离家的。老母亲担心儿子路途受寒,连夜赶制衣物。“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慈母的切切爱子心,跃然纸上。每一针都寄托着母亲的牵挂,每一字都倾诉着游子的感恩。全篇毫无雕砌,但读之让人潸然泪下。当然也有送夫、送弟、送“儿童”之作。
二按地点
渡口别:李白送孟浩然去广陵,船都不见影子了,却还不忍离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白居易去浔阳江头送客,巧遇琵琶女,才留下《琵琶行》这千古绝唱。
长亭别:驿路旁,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人们往往在长亭送别。李白的《菩萨蛮》中,长亭送别,人还未走远,就已在考虑归程,“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梅妻鹤子的林逋,也叹过“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春”。
三按“道具”分
柳别:柳者,留也。折柳送人,是自古的风俗。贺铸就曾写道:“长亭柳色才黄,倚马何人先折?”周邦彦也感叹:“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千尺。”那垂下的万千绿丝绦,不正是对远行之人的万千牵挂和留恋吗?今人送别,顶多刷手机千次吧?
酒别:酒是送别的最佳伴侣。王维送元二时,高举酒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高适在送李侍御去安西时,也说“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再多的话语,再深的情谊,都融在了一杯送别酒中。喝了咱的酒,就可以风风火火闯九州了!
泪别: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淡泊的诗佛王维也曾“送君南浦泪如丝”,而柳永这位风流才子,与恋人离别时竟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离别真是“凄凄惨惨凄凄”,滴滴泪珠滴滴愁啊!
四按天气
雨别:雨天为留客天,但未必能留即将远行的人,反添了几分愁思。“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在雨天中送友,心中更觉寂寥,连青山都显得孤独,但他的初心仍像玉壶一样高洁。
雪别:边塞诗人岑参在送友人武判官回京时,突降大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雪为离别增添了几分浪漫,和对朋友的祝福吧!纵使“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也有一种意气风发,尽显大唐豪迈之气。
月别:月夜送别,人别月圆,其中滋味可想而知。杨炯写的“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中,作者强忍自己的伤感,只希望友人有明月相伴,能少些寂寥。
五按心情
愁苦别:自古离别苦。孟浩然送杜十四去江南时,才见船出发,就已在想:“日暮征帆何处泊?”。想太多只能“天涯一望断人肠”。白居易也写诗称:“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看吧!这离别之苦,堪比断肠呀!
达观别:离别固然苦,但如能化愁苦为达观,离开的人会更放心和安心吧!豪迈的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让人啧啧赞叹。王勃就曾放眼天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莫非这位才子一千多年前,就已预示如今“地球村”的格局了?高适送别著名琴师董庭兰时,也劝他“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董大呀!有什么可担心的,你的粉丝到处都是。
不管哪种离别,都被唐宋诗人词人们,写得情深深,意悠悠,让人回味无穷。现今人们因交通便捷,通讯发达,离别之苦变少了,人情味似乎也变淡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