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脊骨狱息,刘备与公孙瓒是同学?
天脊骨狱息,刘备与公孙瓒是同学?
在刘备创业时期,有两位贵人相助。一位是他的同宗族人刘元起,依靠他的资助,刘备得以完成学业。另一位则是公孙瓒,在他的帮助下,刘备得以从一介平民,成长为一方诸侯。那么,公孙瓒对刘备的帮助如此之大,刘备为何最终还是离开他自立门户呢?
刘备虽然自称中山靖王之后,打着汉室宗亲的旗号。可是在他幼年的时候,父亲去世,家道中落,他和母亲依靠织席贩履为生。在他的族人刘元起的资助下,刘备得以投到当时名儒卢植的门下学习。在这里,刘备遇到了对他一生影响很大的人物,公孙瓒。
公孙瓒也是出身官宦世家,只是因为他的母亲出身低贱,连累了他的地位。也正是如此,他与刘备有了共同语言,双方感情很好。史书记载,公孙瓒的年纪比刘备大,因此刘备把公孙瓒当作自己的兄长。这也是刘备一生中唯一倾心以长者相待的人。
公孙瓒由于有家族的势力帮助,他的事业要比刘备发展得顺利。他通过举孝廉的方式进入官场,凭借着自己的军事才能,很快脱颖而出。他在与鲜卑、乌桓的战争中,建立了自己的功勋。他手下的白马义从成为天下有名的劲旅,而公孙瓒自己也早早被封为都亭侯,后来因击破黄巾军被封为蓟侯。
相比公孙瓒,刘备的道路则坎坷得多。他没有家族势力可以依靠,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逐渐发展自己的队伍。有了富商的资助,他才拥有了自己的基本队伍,在东汉末年的战争中崭露头角。由于起步太低,刘备取得的成就与公孙瓒根本无法相比。
在刘备多次遇到危难的时候,他首先想起的就是公孙瓒。而公孙瓒对刘备也十分器重,多次对刘备伸出了无私的援助之手。在被敌人打败后,刘备投奔了公孙瓒。公孙瓒让他担任别部司马,和青州刺史田楷一起对抗袁绍。
在刘备作战有功之后,公孙瓒又让刘备代理平原令,后来担任了平原相。在公孙瓒的帮助下,刘备得到了发展的机会。在这段时间里,刘备建立了一千多人自己的队伍,还收编了大批乌丸杂胡骑和几千饥民。凭借着这支力量,刘备有了开创自己事业的资本。
当曹操攻打徐州,徐州的陶谦派人向田楷求援的时候,那一天终于到来了。在救援徐州的过程中,刘备的品行、能力深得陶谦的青睐。于是在陶谦去世后,将徐州让给了刘备。刘备也因此离开了公孙瓒的阵营,成为拥有徐州的一方诸侯。
二、刘备离开公孙瓒的原因。我们从刘备成长的过程,可以看到公孙瓒对他的巨大帮助。正是在公孙瓒的庇护下,刘备才得以休养生息,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也正是在公孙瓒的提拔下,刘备成为有职权的官吏。那么公孙瓒对刘备的恩义如此深厚,刘备为何还要弃公孙瓒而去呢?
首先,刘备是一个拥有自己理想的枭雄。刘备有着汉室宗亲的名分,面对当时的乱世,他清楚地拥有自己的理想。在他年少时,就指着住房旁的大桑树说,自己将来肯定要乘坐皇帝专属的羽葆盖车。刘备以刘邦、刘秀为自己的榜样,企图建立自己的王朝。
正因为有着自己的政治理想,刘备才表现得与众不同。他从起兵那一天起,就一直在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他来投靠公孙瓒,是想要得到公孙瓒的帮助,而不是放弃自己的理想,屈居人下。因此,一旦条件成熟,刘备就要离开公孙瓒去开创自己的事业。
其次,刘备并不是公孙瓒的部下,他处于半独立状态。当时刘备来投奔公孙瓒,是因为被敌人击破,无处容身。但是刘备在公孙瓒的阵营中,一直以半独立的状态存在着。这与公孙瓒对刘备的帮助态度有关,也与刘备这支军队的性质有关。
刘备和公孙瓒的青州刺史田楷一起对抗袁绍的时候,他的军队并不是公孙瓒的配属给他的军队。刘备的军队主力,是他在东汉末年战争中聚集起来的。在此后,他收罗乌丸杂胡骑和饥民,壮大自己的实力。这支军队只听从刘备的号令,并不听从公孙瓒的指挥。
由于拥有自己的私人武装,刘备和公孙瓒的关系并不是从属的性质,更像是一种合作的性质。公孙瓒为刘备提供庇护的场所,提供粮饷,刘备则率领自己的军队服从公孙瓒的调遣,配合公孙瓒的主力作战。这样,一旦刘备决定离去,公孙瓒也没有办法加以阻拦。
第三,陶谦让给的徐州,是刘备事业的新起点。在救援徐州的战斗中,刘备的品行、能力得到了陶谦的欣赏。为了拉拢刘备,陶谦送给刘备四千丹杨的精兵。有了这支军队的加入,刘备的实力得到了巨大的提高,已经不需要依托公孙瓒就可以生存下去。这就为刘备脱离公孙瓒阵营创造了条件。
在当时,陶谦面对咄咄逼人的曹操,已经感到无力抵抗。为了自己和徐州的安全,他把希望寄托在了刘备的身上。在陶谦的百般挽留下,让刘备对自己的前途有了新的选择。继续在公孙瓒那里寄人篱下,还是留在徐州独立发展实力,对于刘备来说,这个答案不难选择。
因此,刘备脱离公孙瓒留在了徐州。不久之后陶谦因病去世,将徐州让给了刘备。从此刘备成长为割据一方的诸侯,为下一步开创他的事业奠定了基础。正是因为拥有了徐州,使得刘备的事业登上一个新的台阶,使他成为公认有资格争夺天下的枭雄。
结语:在刘备创业的道路上,他的同学公孙瓒对他的帮助很大。和刘备有着共同语言的公孙瓒,并不因为刘备的家境寒微而歧视他。在刘备最困难的时候,他向刘备伸出了无私的援助之手。他不但收留刘备和他的部下,还对他委以重任。但是刘备最终还是离开了公孙瓒。
这是因为刘备是一个胸怀远大抱负的人,他来投奔公孙瓒,只是为了得到喘息之机,并不是放弃理想,屈居人下。因此,刘备和他的军队处于半独立的状态,不听从公孙瓒的编组。在得到陶谦资助的兵力,离去的条件成熟后,再加上陶谦的许诺,刘备最终选择从公孙瓒阵营离开,去开创自己的事业。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到唐已被做完?
差不多吧 几千汉字组合起来的好词句和比特币一样是有一定数量的 唐宋几百年间才子们不断发掘组合下 绝大部分已经基本挖掘出来了 越往后越难出佳词美句了
天脊骨狱息和光炎剑哪个好?
天脊骨狱息当年也可以说是很难获得,外观采用了和双龙魔影剑和泰拉石光剑一样的建模,颜色变成了冰蓝色,颜值在线,伤害也不俗。
自带属性攻击中性价比最高的冰属性攻击,攻击有3%几率冰冻敌人,对冰冻状态下的敌人的伤害 50%,配合鲁莽的修炼者称号,攻击时有1%几率,施放技能时有2%几率召唤冰霜之萨亚,冻住敌人就是一套带走,伤害完爆无影剑。
DNF史诗光外号有那些?
45天行者、天脊乾坤剑。
50聚光剑-破幻者、光炎剑-烈焰裁决。
55千年之光、天脊骨狱息、无轩之散魄。
60血之挽歌。。满属性懒得讲、、推荐剑魂千年骨狱息无轩散魄好用。千年光属性攻击加22光强、骨狱息冰属性攻击3%冰冻、对冰冻状态敌人加50%伤害、无轩散魄3%几率使全体队员进入霸体状态10秒、消耗1个无色。
苏轼陆游辛弃疾李清照等两宋词人?
永远最爱苏东坡。
而我只不过是他众多粉丝中小小的一个。
青年丧母、丧妻、丧父,老年丧子,宦海浮沉,几经迫害,客死异乡。
说一句:“我太难了”,不过分吧?
爱美食,爱喝酒,爱睡觉,爱爬山,爱与人侃大山,写信最爱说“呵呵”。
唱一句:“你伤害了我,但我一笑而过”,最为恰当。
此人正是苏东坡。 在诡谲多变的命运之手中,他被中伤,被诬陷,被流放,被生离,被死别。
但他统统一笑接过,用诗、美、艺术、爱与温柔去化解,最终与之握手言和。
世间万事万物,有时美丽,有时脆弱,有时尖锐,甚至伤人。
但在苏东坡心中,这些都是人生的馈赠,而自己要做的就是接纳。
无论是接纳生命的美好,还是不够好。
1.少年鲜衣怒马,不知命运翻云覆雨手
“乌台诗案”前,苏轼还不是苏东坡,他是苏进士、苏才子。
自小聪慧机敏,小小年纪便自己写对联: “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二十二岁岁考进士,一举闻名京华,欧阳修夸他:“百年之后,没有人知道我欧阳修,人人都只记得苏子瞻!”
他有才气,有锐气,也有傲气,当然,还自诩有点帅气: “回首长安佳丽地。三十年前,我是风流帅。”
在凤翔任职期间,他与太守陈希亮不和,按照惯例,中秋节太守办茶话会,前来请他,他一口回绝,为此被“罚铜八斤”。
为此,苏轼心中愤懑不平。
终于等到有一次,陈希亮修凌虚台请他撰文作记,苏轼借古讽今,文中大发牢骚: “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
大意就是说,你看古时帝王修的那些宫殿,现在不都成了残垣断壁?更何况一所高台呢?
但陈希亮并未生气,将《凌虚台记》只字未改刻在碑上,许多年以后,苏轼回想这件事的时候,心中是有悔的。
只是,并非所有朝中官员都如同陈希亮,苏轼在朝中树敌甚多。
在赴湖州上任的时候,按照惯例写谢表。
苏轼在《湖州谢上表》中表达了对当时推行变法而不顾百姓死活的做法的不满。
心中有气的苏轼在谢表中表露了对新政的看法,立刻被人摘录弹劾。
刚知道自己被弹劾的时候,苏轼还是一派天真,因内心无愧,对仆人说:“正好,这下我不愁我的好诗皇上看不到了。”
当好友告诉他皇上要问罪的时候,苏轼才害怕起来:“我是不是要死了?我该穿什么衣服出去呢?”
落满乌鸦的御史台,苏轼被关押了一百三十天。 经历了“辱垢通宵”,甚至将青金丹埋在地下,时刻准备自我了断。
在他几乎要绝望的时刻,皇帝终于决定将他释放,并贬至黄州。
离开汴京的那天,是农历大年初一。
他一身褴褛,遍体伤痕,风霜漫天之下,蹇驴不前,自己真当如诗中所写“飞鸿踏雪泥”: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那一年,苏东坡45岁,已过不惑之年,命运收走了他的一帆风顺,转手送来一场无妄之灾。 苏东坡将如何在荒凉苍茫的黄州,将这无尽困难化作新的开始?
2.人生如四季,也无风雨也无晴
余秋雨将苏轼在黄州的事称之为“黄州突围”。
在仕途的最低潮,反而有了数千年来第一有趣、第一好玩、第一风流的苏东坡。
初到黄州之时,他深受打击,心灰意冷,外面这个真实世界如此可怕,只能整日住在定慧院中,闭门不出。
此次一狱,众多好友受牵连,人情冷暖,此刻尽显: “平生亲友,无人写信,即使写信,也无回复。”
心寒至极、无力至极的他,在缺月挂疏桐的深夜写: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定慧院不远的地方是安国寺,苏轼整日可以听到寺庙的暮鼓晨钟,也会常去静坐参禅。 在佛道智慧之中,他参透出:人生无常便是人生有常。
过了不久,家眷前来相聚,朋友为生活窘困的他求得一块废弃军营以耕种。
而这块城外东坡,不仅为他解决了温饱,更以宽阔的胸怀盛下了他无尽的忧愁。
苏东坡看着长满荒草的坡地想:无论如何,总要吃饭呐,不如开开心心准备种地吧!
当他放火烧尽荒草之后,看到杂草烧尽的土地上,居然有一口暗井,这样细小的事,却让他高兴得不得了: “一饱未可期,瓢饮已可必。” 呀,上天待我可真不薄啊,就这样轻轻松松把灌溉的问题解决啦!
种地这件事嘛,大才子苏东坡不太在行,当地农夫善良教给他如何丰收:第一年种麦子呢,要牵着牛在麦子上踩上一踩,不要使麦苗长得太旺盛,这样第二年第三年才能有好收成。他又感激得不得了: “再拜谢苦言,得饱不敢忘。” 我要是丰收了,一定不能忘记您的大恩大德!
就这样,才华盖世的当朝进士、皇帝称赞的宰相之才,就这样乐乐呵呵地开始了自己的农夫生涯。
他在田野间牧牛种麦,与当地百姓亲密无间。 不再有抱怨,不再有牢骚,不再有孤苦和哀愁,苏东坡将自己融入在广袤的土地中。
如同水滴入水,平静地像什么都没发生过。
但城外的这块坡地只是官府暂时借由他耕种的,苏东坡为了生计长久打算,准备去城外买一块属于自己的地。
那天行路途中,经过一片竹林的时候,天气突变,风雨即刻便来,伞和蓑衣都不在身边。 同行之人均匆匆忙忙找地避雨,抱怨这坏天气来得不是时候,使人狼狈至极。
只有苏东坡一人徐徐而行,他并不意外,也无牢骚,写《定风波》: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如今的他对于大自然的飘忽不定已经安之若素。
阴晴风雨,草木枯荣,因缘际会,忽然邂逅,也是缘分。
不忧不怖,一人一杖,自如安详。
3.生活欺我,我有口难言不如睡
苏东坡贪睡。 “清风一榻抵千金”。
也睡得好。 “数刻之味,其美无涯”。
林语堂写苏东坡睡觉趣事: 每日睡前一定要找到最舒服姿势,然后才能安心地抓痒痒,等到全部“预备动作”完毕,就自己同自己交代:这下再有什么痛痒也不关我事啦。 而后定心静神,呼呼大睡。 早晨醒后,再找一个地方,小憩片刻,也就是传说中的“回笼觉”,真是无比舒服了。
我常失眠,最羡慕苏东坡,事事扰人,如何那样坦然入梦乡?
被关押在乌台时,太皇太后为他求情,神宗想释放他,但又不放心,于是派人夜间去监狱中探一探。
白日被审问一天,是夜,苏轼卧床酣眠。 神宗想:只有心怀坦荡之人才能睡得如此安稳,便对大臣们道:“朕知苏轼胸中固无事也!” 其实,苏东坡也怕死,也有苦闷和忧愁。
但他从不藏愁,不忧愁,他擅长自我和解:此路不通,那就再走别路。
在黄州的时候,有一次在城外同朋友喝酒回家太晚,家人和奴仆都已熟睡。
苏东坡敲门很久无人来开,又累又乏的他竟也不气不恼,独自倚仗溜达去江边听水声。
清风明月中,他回想过往悠悠,自己在利山禄海中空余一身疲惫,真想放下一切。于是念诗: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第二天,这首诗在城中传得沸沸扬扬。
大家都说昨夜苏东坡在江边大喊要江海寄余生,脱去外衣仍在江边,便羽化而升仙了。
黄州太守徐君猷着急在满城找他,带罪犯官在自己管辖区内丢失,可是大事。
可城内苏东坡常去的酒馆、集市、东坡内都无他的踪迹,也没人见到过他。
遍寻不见,总算想起来去他家中看看。 结果他一人在家中呼呼大睡。
昨夜那个面对月光水色长恨此生的人,清晨回家便倒头就睡。
那些千古愁,早已化作临风曲,随江水逝去。
“梦东坡”耽睡,是一种无可救药的乐天主义。 对于生活,他与之温柔缱绻,从不纠缠恋战。 虽然受挫,也愿接纳;越是热爱,越是温柔。 万千愁绪,不如一梦。
4.生活奇奇怪怪,我要可可爱爱
余光中先生说:“如果让我选一个一起出去旅游的人,我不选李白,他不负责任,没现实感;不选杜甫,他太严肃,苦哈哈的;我选苏东坡,因为他很好玩。”
我也这样想,如果有机会,我也要做苏东坡。 苏东坡热爱交朋友,跟着他一定不会寂寞。
在黄州城外种地的时候,没有人知道他就是大宋赫赫有名的苏轼。
每日他扛着锄头牵着牛从城门走过,有时候守卫还会同他开玩笑。有人主动同他说话,他就开心,立刻停下来跟人家聊天。
直到别的农夫路过提醒他:“今天再不浇水,麦子都干死啦!”
农闲的时候,他就找人聊天,在街头追着渔民商人:“你们谁知道好玩的故事,讲一个来听听啊!”
人家没读过什么书,都很为难:“什么故事呢?我讲一个鬼故事吧!从前呢……”
苏东坡听完就问:“还有吗?既然你们都没有的话,那我就讲一个故事吧,哈哈哈哈……”
唐代刘禹锡写《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到了宋朝,士大夫同皇帝一起治天下,与百姓是对立的。
然而,苏东坡却能说自己: “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 在苏东坡的眼中,人人可爱,人人可聊,人人可作伴,人人皆朋友。
苏东坡热爱美食,跟着他一定吃的不错。
无论被贬到何种荒凉之地,苏东坡总会找点好吃的安慰自己的胃。 以至于有人戏称:“如果中国‘八大菜系’之外还有‘第九大菜系’那一定就是‘东坡菜’”。
被贬到黄州的时候,猪肉因太肥,富人不吃,而穷人不知道怎么吃。
苏东坡便研究出“东坡肉”,还喜滋滋写《猪肉颂》;
又被贬到惠州,更加偏僻荒凉,集市上一天只能宰一只羊,他也不去同人争羊肉,每日就去捡别人不要的羊脊骨,买回家去用碳烤,居然吃出蟹的味道。
他沾沾自喜,写信同弟弟分享秘诀,自夸自己发明的这种吃法,会让等着啃骨都的狗不高兴的。
苏东坡酒量差,但热爱喝酒,跟着他一定可以解愁。
黄州酒贵,苏东坡干脆跟着朋友的方子自己酿酒,酿出“蜜酒”。
写《蜜酒歌》称赞自己这酒味道极佳: “世间万事真悠悠,蜜蜂大胜监河侯。” 吸引城里许多人都来品尝,结果喝完酒,不仅味道不佳,许多人还都拉肚子;
到了惠州又酿“桂酒”,也很是得意,拿去给儿子喝,两个儿子说这酒喝起来像屠苏酒,难喝难喝!
苏东坡听完哈哈大笑着离去。
所谓酿酒,实不在乎酒香,世间万事悠悠,沉迷在桂花蜂蜜中的时光,纵使徒劳无果,却也快乐至极。
其实,喝酒也好,做饭也好,与人谈天说地也好,皆是人人均可为,但上人人都不在意之事。
在万事皆如捕风的世间,苏东坡孜孜不倦制造这些细小而具体的快乐,接受命运的调侃,宽容世事的磨难。
偶尔通透,有时可爱,永远兴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