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y皇族,秦桧究竟是不是金人后来打入宋朝的奸细?

2024-07-28 13:56:55 69阅读

yy皇族,秦桧究竟是不是金人后来打入宋朝的奸细?

从某种意义上说,秦桧还真是金国派到南宋的联络员,但是派他到南宋的不是金国皇帝,而是权臣完颜昌,还有一点需要强调,因为对于南宋来说这是明谋,而不是阴谋,所以,秦桧应该算不上奸细。

金国上层进入权力斗争,已经无暇南顾,这时候一心想独霸朝纲的完颜昌就想结束与南宋的战争,打算废掉伪齐刘豫后,把中原土地还给南宋,并承认南宋的合法帝位。这就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宋金合议,史称第一次绍兴议和。

yy皇族,秦桧究竟是不是金人后来打入宋朝的奸细?

而要议和,就需要双方配合,特别是南宋要配合,于是,完颜昌便做了一个局,故意把自己的手下秦桧放归南宋,而对外宣称,秦桧是自己逃走的。目的就是让秦桧把自己的意思传达给南宋皇帝赵构,并尽可能地主持这次和谈。

其实这不是后人乱猜的,当时就有人怀疑秦桧是故意放回来的,因为那个时候想要顺利偷渡,并不是那么容易,如果是一个人昼伏夜出,在化化妆,或许还可以逃回来。可是秦桧是怎么回来的?不但带着自己的老婆,连家人仆妇等下人都跟着一起组队逃回来了。就算他们可以逃出金营,就这一群人,怎么可能躲过金国人的追杀?很明显,这是完颜昌故意放走秦桧的。

完颜昌的这一行为,属于典型的卖国行为,在金国引起很多人的不满。赵构苦心经营十年,连伪齐刘豫都没有灭掉,更谈不上直捣黄龙了。这时候突然听说金国要废掉刘豫,把伪齐刘豫占领的中原土地给南宋,承认南宋政权,这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赵构当然高兴了。

完颜昌这么做的理由是,我们把土地送给南宋,南宋必然会对我们感恩戴德,这样就不会出现边境战争了,原来立伪齐刘豫,不就是想在宋金之间设置缓冲带,让大金国不再受战争侵扰吗?可是刘豫根本扛不住南宋的攻击,还要我大金国不停的军事援助,根本没有解决战争困扰。如果我们把刘豫占领的土地直接还给大宋,大宋对我们心怀感激,就可以避免没完没了的战争,岂不是两全其美?

完颜昌的想法很好,理论上也符合金国的利益,所以大部分人认为可行,于是宋金第一次绍兴议和达成。刘豫被废后,北宋开始陆续接手刘豫的山西河南等中原土地。但是南宋的吴玠和岳飞并不认为这次谈判能够成功。因为这个合议金国太吃亏,不能长久,而主战派代表岳飞,直接开始向边境调兵,随时放手金兵再次南下。

这下可把金国的金兀术气坏了,把土地还给南宋了,南宋不但不感激,还拿金国当贼一样防,一旦宋朝强大,金国将会受害,于是开始破坏和谈,在原有的和谈条件上不断加码。完颜昌的卖国行为也被揪出,完颜昌见事情败露,连夜逃往南宋,但是被金兀术追上杀死,第一次绍兴合议彻底失败了。

秦桧就是完颜昌故意放回南宋,配合他完成第一次绍兴议和的,如果第一次绍兴议和成功,秦桧算是立了一功,但是和谈失败了,秦桧等于没有完成完颜昌交给的任务。但是议和的策略并没有变,秦桧还是主和派。

秦桧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奸细,他绝对不会真的给金国人卖命的,因为金国人不可能给他的多于南宋赵构。不管是钱财还是地位,只有在南宋秦桧才能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金国他无论怎么卖命,也不可能挤进高层,永远是人家的奴才。说他讨好金国,损害南宋的利益,是诛心之论,秦桧要想达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最正确的做法是保全南宋政权可以延续。秦桧只不过是对南宋与金国战争的结果不看好,所以主张委曲求全。

其实类似秦桧的人很多,比如抗日战争时期的汪津卫,汪津卫并不是在主观上想要卖国求荣,而是他认为与日本硬拼,没有胜算,很可能亡国,而委曲求全,还能保障基本国体,不至于亡族灭种。汪津卫当时走这条路,已经预料到会很难,在临走时对老蒋说:“君为其易,我为其难。”

最终结果是抗日战争胜利了,汪津卫成了千古罪人。但是没人想过,如果抗日战争失败会有什么结果。而秦桧的遭遇恰恰给出了标准答案。秦桧的议和政策成功了,所以秦桧在南宋地位很高,秦桧死后,封申王,谥号忠献。这是非常高的一种褒奖谥号。宋宁宗当了皇帝以后,觉得被金人欺负,太窝囊,在韩侂胄的撺掇下,发动了开禧北伐。这样宋金关系就破裂了,秦桧的议和政策显然已经不合时宜,于是秦桧被消了封号,谥号也改成了谬丑。

但是开禧北伐失败了,宋金双方又重新回到了谈判桌,秦桧的议和政策被证明是对的,于是宋宁宗又给秦桧回复了封号和谥号。而且这个申王的封号和忠献的谥号,整整保持了近百年,直到南宋联盟灭金,议和政策再次变得不合时宜,秦桧才被再次拉下神坛,彻底打入十八层地狱。

从秦桧死后的沉沉浮浮,我们就可以看到,主和算不算卖国,并不一定,完全看时局的发展,如果抗日战争没有胜利,那汪精卫就会和秦桧一样,即便是死后,也可以保持很高的声誉。抗日胜利了,那汪精卫毕竟就会成为千古罪人。这个汪精卫早有预料,自己走的可能是一条不归路,但是他依然走了下去,而且是怀着一颗悲壮的救国之心走下去的,汪精卫给中国带来了伤害,被骂不冤,若他多活几年,被送上法庭判枪决也不冤枉,但是一口咬定他就是为了自己荣华富贵卖国求荣,那就有点杀人诛心了。因为汪精卫在成立伪政府前,已经是名利双收,既有政治地位,也拥有财富,完全没有必要向日本人摇尾乞怜,吃日本人扔下的那点骨头。

说ig冠军是买来的人怎么想的?

谢邀。

这事儿得两说。

其实这个问题就有引战的嫌疑,谁会说呢?大家心里第一反应就是皇族的粉丝。

但实际上,我相信除了想要玩梗的人,稍微理智点的皇族粉丝都不会这么说来给自己的队伍招黑。

还有的就是反串黑了,故意让大家喷皇族粉丝脑残。

好吧我知道你想听的一定不是这个。

真的从心底认为ig冠军是买的人心里是怎么想的呢?酸呗。

人都是喜欢喜剧性和阴谋论的,有时候很简单的一件事情,加上隐没的色彩就会让无数人趋之若鹜,哪怕八竿子没影的事情也说得绘声绘色跟真的一样了。

冠军买的,那跟谁买?

官方么?

我相信拳头不会做这种砸自己招牌的事情。

况且ig的老板一直没变过,王思聪从前也很有钱,ig也不是没进过世界赛,如果ig想买,为什么早不买?要知道,这个早买一年就能让自己的粉丝早一年井喷式增长,给自己的战队带来人气和收益。

有人说,王思聪在意那点收益?对呀, 他当然不在意,那他买冠军是为了什么呢?

纯粹让自己爽?那早买一年也能让自己早爽一年啊?

不会那么巧s2,s5的拳头都不受贿,到了s8正好缺钱了吧?

再来说这个可行性,就算拳头愿意收你的钱内定你冠军,那么他要怎么操作呢?

收一千万,然后拿出五百万买通别的战队么?

哦,不对,这不合逻辑,拳头冠军的奖金就五百多万了,要yy咱们就yy的大一点,王校长拿一个亿出来买冠军。

然后拿出五千万给别的战队平分,让他们都给ig让路。

要知道这世上总有是金钱如粪土的人,所有战队的所有高层和队员都同意,并且牵扯这么广泛还要保证不被泄露出去,可能么?

有杠精可能又要说了,他们不需要买通所有战队,只需要买通淘汰赛的几支队伍就可以了。

那你们觉得kt里面哪个队员是可以被买通的?他在比赛里的什么举动让你觉得有被买通的嫌疑?真要说起来,我反而觉得shy爹在第三局的剑姬和第五局的塞恩是爱国操作呢(狗儿子们别急着喷,这是人韩国论坛自己说的。)

所以,说ig冠军是买的人,要么是心理真的酸,智商也略微那么一点点的欠费;

要么就是反串黑,想把战火引到rng身上去。

望大家擦亮双眼啊!!

码字不易,需要关注需要赞。

号里有些lol有关的文章和小故事,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下。

天龙八部中萧峰被任命辽国楚王南院大王?

萧峰武功高强,但是没有从政和带兵打仗经验,耶律洪基让他做南院大王,其实就是因为萧峰救过他的命,还是结拜兄弟,萧峰靠裙带关系上位,只能说勉强当这个官。

萧峰和耶律洪基的相遇,以及他为什么被封为南院大王。

萧峰是契丹人的消息传出之后,他就无法在武林中立足了,于是脱离丐帮,在江湖上四处游荡,成为一个游侠。

而萧峰之所以这么遭宋人痛恨,是因为他所生活的年代,是宋朝和辽国关系比较恶劣的时期,而辽国的主体民族就是契丹。

辽国跟宋朝是世仇,从宋朝建立开始,辽国就与宋朝作对,曾派兵支持北汉政权与宋朝打仗,干涉宋朝统一的步伐。

再加上由于石敬瑭将幽云十六州割给了辽国,所以宋朝上至君臣下至黎明百姓,都热切盼望收复幽云十六州。宋太宗为了达成这一心愿,几次与契丹人打仗,还差点被契丹人射死。

宋人对契丹人的仇恨,说得不好听一点,只要一个契丹人敢出现在宋朝,那么多半会被杀死。萧峰武功高,别人虽然奈何不了他,但是对他的身份却无比鄙视。所以说,宋人与契丹人仇恨是刻到骨子里的,这是大背景。

萧峰在来到关外之后,结识了女真人首领完颜阿骨打。完颜阿骨打后来开创金国,他那时候正在和辽国打仗。不过那个时候辽国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国内政局不稳,在对阵女真人的时候常常吃败仗。

萧峰认识完颜阿骨打之后,在一次与辽国作战中俘虏了一个人,他就是耶律洪基。耶律洪基出生于1032年,比萧峰年长二十八岁。耶律洪基是辽兴宗的嫡长子,未来是要继承辽国皇位的。

不过那时候萧峰不知道耶律洪基的身份,他只是认为耶律洪基是条好汉,所以就跟他结拜为兄弟,还私自把他给放了。

后来耶律洪基回国继承了皇位,就是辽道宗。萧峰在去到辽国之后,知道了耶律洪基的真实身份,刚好那时候楚王叛乱,萧峰就协助耶律洪基平定了叛乱。

为了感谢萧峰,耶律洪基就封萧峰为南院大王,楚王。

实际上,在正史中耶律洪基根本就没有被女真人俘虏,不过金庸在写小说的时候,他安排萧峰与耶律洪基的相遇相知,还是很巧妙的,基本上遵循了历史的大轴线。

那么南院大王是个啥官职呢?

前面我们说了,辽国在宋朝之前得到了幽云十六州,所以在辽国境内,除了契丹等少数民族之外,还有汉人,而且汉人的数量大大超过契丹人。

辽太宗针对这个情况,采取了“一国两制”的方针,那就是契丹人治理契丹人,汉人治理汉人,这样做是为了政权稳定,是一种对汉人相对而言比较人性的办法,毕竟让汉人也去遵循契丹人的生活习俗是很难的,再加上汉人多,如果治理方式不对,很容易激起汉人的叛乱。

针对这种情况,辽国初期采取的事两院制,即设置南面官和北面官,分别设置南院和北院,分别负责治理汉人和契丹人,主要掌管赋税,民政和军马。

南院和北院的最高长官分别是南院大王和北院大王,下面还有知事,太师,太保,司徒,司空等官职,职权还是挺大的。

总体而言,北院因为管理的是契丹人,所以地位比南院高,这个应该是很好理解的,就不多做解释。而南院虽然管理的是汉人,但是南院大王一般都不是汉人,主要是契丹贵族担任。

北院管理的地区主要是契丹人居住地,而南院管理的地区主要是幽云十六州。虽然辽国规定两院之间不得有人员来往,但是却可以做贸易,而且南院的赋税要比北院少,这是因为南院的汉人对契丹人不感冒,不愿意卖命死干。

现在我们知道了,南院大王其实是一个地方行政长官,掌管一些汉人军队。但是辽国是以契丹兵为主的,所以南院不怎么练兵的,南院大王在军事上的话语权也比北元大王要小一些。

不过在正史当中,南北院在辽世宗的时候合并了,成立了南北枢密院,南北院大王这个职务已经撤销了。所以说,金庸在小说中虚构了这一故事,但是这无关紧要,大致是那个意思就行了。

在小说中,耶律洪基也曾对萧峰说过,南院大王和楚王的爵位,是辽国俸禄最高的,如果萧峰还不满意,就只能自己禅位给他了。

萧峰本想推辞不就,但是见耶律楚材这么说,只能接受了。

说了南院大王,我们就得说说楚王这个爵位了。在辽国,楚国是王爵之中最高的,这种爵位一般只给姓耶律的王室成员,萧姓虽然在辽国也是贵族大姓氏,但是楚王这种爵位一般不给姓萧的。

耶律洪基能把楚王封给萧峰,这其实是不合规矩的,但这说明耶律洪基已经真的把萧峰当做兄弟来看待了,这体现了耶律洪基知恩图报的良好品质。

在成为南院大王之后,萧峰都干了啥?

萧峰在接受了耶律洪基的委任之后,对于契丹人来说,是皆大欢喜的一件事,江湖中叱咤风云的武林高回归了自己的母国,成为了帮助本国皇帝的左膀右臂,耶律洪基也对此十分满意。

耶律洪基将萧峰派遣到南京(幽州)镇守,并让他准备好进攻中原。不过,耶律洪基这么做,这说明他还是不了解萧峰,后面发生的事情就是证明。

萧峰在来到南京之后,辽国和宋朝爆发了一些战争,他看见宋人不断被契丹军队杀害和俘虏,十分伤心。

萧峰的伤心其实是可以理解的,虽然他是契丹人,但是他的养父乔三槐是汉人,他是汉人养大的,也是在汉人的国家成长的,所以他对汉人是有很深的感情的。如果萧峰没有发现自己是契丹人,那么他肯定是一个合格的汉人。

不过,现实打破了萧峰原本很美好的生活,宋人也因此很看不起他,但是他对汉人的感情并没有随着他的不幸遭遇和时间而消失,所以他在南京见到汉人惨遭屠戮,怎能不伤心呢?

更为让萧峰感触的是,他在辽国俘虏的汉人中发现了游坦之,他是聚贤庄大战中的聚贤庄庄主的儿子。游坦之群在人群中偷袭萧峰未果,游坦之的父母是因萧峰而死,所以萧峰对游坦之自觉有愧,便放了游坦之。

与游坦之的相遇,让萧峰想起了很多旧事,也让他十分感慨往昔的岁月。

1093年,耶律洪基决定南征北宋,他任命萧峰为宋王,让其带兵南下攻宋。耶律洪基也是别有用心,封什么不好,非要封宋王,这不是要宋王灭宋朝吗?不过萧峰那时候已经决定不与宋朝为敌了,所以他就有了辞官归隐的打算。

耶律洪基很不高兴,几次催促萧峰出兵,但是他都按兵不动。辽王担心萧峰谋反,所以便让阿紫给萧峰下了药,萧峰被迷倒之后被俘。

阿紫后来幡然醒悟,她离开辽国回到中原,将萧峰拒绝与宋朝作战的事情告诉给了丐帮长老吴长风,吴长风大受感动,于是将萧峰的仁义之举传遍了武林,整个武林帮派大佬都对萧峰的事迹十分感动。

不久之后,由少林寺牵头,天下各个帮派都派了人去救萧峰,连大理段氏和灵鹫宫也去了。众人来到南京,与辽国打成一片,死伤无数,这个时候完颜阿骨打带兵来救援,成功将萧峰给救了出来。

一行人一路西行,辽军在后面紧紧追赶。在来到雁门关之后,大家决定入关防守,但是守关的宋朝官员担心有辽国细作混进来,所以拒不开门。

就这样,耶律洪基带着大部队追了上来,萧峰让耶律洪基过来谈话,段誉和虚竹趁机抓住了耶律洪基。

这不是萧峰的本意,但是局面已经这样了,萧峰便对耶律洪基说,只要他撤兵,并永不再侵犯宋朝,那么就放他回去。

耶律洪基为了保命,便答应了萧峰的要求,带着军队走了。

而萧峰这下就为难了,忠义难两全啊,对得起宋朝了,却对不起辽国和契丹人,他觉得自己已无脸再立于天地间,所以就自杀身亡了。

金庸把萧峰写成是契丹人,很多人觉得不好,因为大家都觉得他要是汉人该多好。我倒认为这是整本小说中的最佳安排,正是因为这种强烈的反差,才把萧峰的良好品质体现得淋漓尽致,大家觉得呢?

哪些是正史上默默无闻?

太上老君、孔夫子、唐僧、及时雨、“霸王别姬”时,项羽的女人、张飞、曹雪芹、汤显祖!

这些人但凡上过学,或者大字不识的人,只要听人说起他们,都知道一点!

如果你跟普通老百姓说:李耳、孔丘、宋江、张翼德、唐玄奘历史上有什么真实故事!

他们可能就说不上来了!

而且普通人都觉得很陌生呀!

甚至于学富五车的历史学家,他们也搞不清李耳到底是哪里人,甚至是干什么的。

李耳、孔丘、宋江、张翼德、唐玄奘等等!这些人在历史上仅仅是露脸而已,或者压根不存在,也不好说!

可是在民间,唐僧、太上老君、孔夫子,虞姬娘娘,那都是香火不断的大人物!

别的不说!

咱就先说说这个唐僧和这个大名鼎鼎虞姬吧!

没有《西游记》这个小说,唐玄奘就是一个留过洋的大和尚而已,历史上默默无闻,门可罗雀!

唐僧因为《西游记》故事的普及,已经成为普通人耳熟能详、孺幼皆知的人物,在民间是非常火的人物!

历史上,也确实有这么一个和尚,充其量就是一个留过洋的大和尚。

假如没有《西游记》这个小说!

你去翻阅历史书,不管是《新唐书》,还是《旧唐书》,也不管是《资治通鉴》,还是《隋唐演义》,估计都找不到唐玄奘的影子!

但是,自从宋朝以后,开始流传《西游记》的各种话本小说,特别是明清之后!吴承恩成为《西游记》小说的集大成者!

就这样,经过小说家的妙笔生花,唐玄奘变成了去西天取经的唐僧,从此成为普罗大众的一个著名的故事人物!这就成为三岁小孩都熟悉的大人物了。

没有《霸王别姬》的京剧和《楚汉相争》的电视剧,估计没有人知道虞姬这个女人!

在汉代,虞姬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女子!

司马迁的笔下,虞姬就是虞美人!他没有给虞姬立传,也没有大书特书,也没有特写,写虞姬就是用了20多个字!

真的是惜墨如金呀!

虞姬在《史记》里确实就是露脸而已!

她的年龄、相貌、事迹等等都是空白,就说她经常在项羽身边,也没有说虞姬是“自杀”,还是“他杀”。

总之“霸王别姬”就是后人的演义,小说而已,戏剧而已,不是历史,也不是真正的虞姬。

没有《水浒》,估计没有人知道及时雨宋江是个什么人,历史上的宋江就是一个山大王,手下有几个小喽啰!

事实上,宋江是被《水浒》夸张了!

历史上的宋江没有那么多手下,没有108将,更加没有风风火火闯九州!

真正的宋江就是一个白天睡觉,晚上出去活动的江湖儿女,手下有几个小喽啰。

哪里敢于惊天动地、明目张胆的跟朝廷对着干呢!

有了《水浒》,宋江一下子变成了可以与皇帝比高低的英雄人物,这个就是小说的力量了,小说可以让一个默默无闻的人变成大名鼎鼎的英雄好汉!

最后还得说说孔夫子!孔夫子在历史上那就是一个小诸侯国的一个司寇,大家知道战国七雄,而孔夫子却是鲁国人,他就是一个小国里面的寡民而已!

历史上战国七雄里面,随便一个历史人物都比孔夫子出名。

且不说,管仲、乐毅、商鞅、苏秦、张仪等名流,就是毛遂自荐里面的一些门客也比孔夫子有名呀!

历史上孔夫子就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学者,周游列国,却不被重用,跟现在的“访问学者”差不多呀。

但是后来,管仲、乐毅、商鞅、苏秦、张仪这些人都被孔夫子掩盖了光芒,普通老百姓只知道有孔夫子,而不知有诸子百家。

甚至是历代的帝王将相都没有孔夫子出名了!

这个就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结果!

事实上,孔夫子在历史就是一个普通的士大夫,而且是战国七雄之外的一个小诸侯国的士大夫。

总而言之,由于种种原因,或是小说夸张,或是皇帝的吹捧,有些非常普通的历史人物,在世时默默无闻,后世却成为在民间很火的知名人物!

龚柳辉:一起品读历史人物,欢迎关注我!

历史上慈禧太后的文化水平如何呢?

从近代和现代的史料记载来看,慈禧太后屡次被写成见多识广、能歌善舞、琴棋书画皆为精通的女子。但是,从慈禧太后的手书和她亲手摘抄的佛经来看就会发现,其实,她不但没有任何的琴棋书画底子,而且,就连书写的圣谕也是错漏百出,这可以从各方面的史料考证得出。

所以,现在市面上盖着慈禧太后印章的书画,实际上,大多数都不是慈禧本人的作品。

那么,作为一个影响清朝晚期历史走向的重要人物,慈禧太后的真实文化水平究竟是怎样的呢?

首先,慈禧太后曾经的侍从认为:慈禧对中国古代的历史确实是有几分研究的。再加上,外国画家也说:慈禧对于中国古代的历史讲得头头是道,也有着自己的独特的见解。而慈禧太后的内侄曾孙,也曾表示:慈禧对于人文历史很有研究。

其次,从文料记载上来说的话,徐珂认为:慈禧作出的诗歌词赋,清新优雅,实属大家之作。而外国友人对于慈禧的评价,也是十分赞赏的。可以说,在大家的心里,慈禧除了在女子中脱颖而出的政治天赋外,她在书画方面的造诣也是堪称当时大家闺秀中的佼佼者。

前几年,确认是慈禧所作的真迹书画展览时,曾受到了多方的高度赞扬。可是,现实与理想总是有些许差距,当我们拿出慈禧亲手摘抄的文录来对比时,则可以发现,这个区别不是一点点的大。在辛酉政变开始前,慈禧太后曾经写过一封密谕,给一些官员。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慈禧太后的字迹,其实并不像众人口中那样龙飞凤舞,反而是斜七倒八的。另外,在这一封小小的密谕中,错字错句竟有十几处之多,实在很让人怀疑慈禧太后的文化水平。即使在此后的几年慈禧的多封密谕里,她的字迹也并未有太大的进步,依旧是错字连篇。

而摘抄的经书字迹,也是十分的潦草,一眼看上去就很稚幼。这与后人评价慈禧的字迹为大家之作,很有差别,甚至,让人怀疑是慈禧找人代替自己写下来的。而此时的慈禧,已经认识到自己文化水平的高低。因此,在以后的密谕里,慈禧一般先写好一个草稿,然后,交由相关部门和人员帮忙修改润色。

在前文中,我们之所以认为现在市面上盖着慈禧太后印章的书画,实际上,大多都不是慈禧本人的作品,可能是别人帮她写的,甚至,有的还可能是假冒品。

这一点,从以下这些表现,可以看出:

首先,书法和绘画是同源的。

从慈禧太后以往摘抄、亲笔书写的一些文件,可以看出,其实,慈禧太后的书法称不上是绝顶之作,甚至,是斜斜歪歪的,这也是为什么有专家说:慈禧的书画如小学生了。

因此,我们也不难想象慈禧太后的画作会是怎样的。

其次,现在宣称是慈禧太后的真迹作品太多了,市面上流通的作品多达上百幅。

但是,从照片和慈禧太后身边人的描述来看,慈禧太后是一个瘦弱的女子,而且,身体也称不上是爽朗。试问,这样的一个女子,如何在老年的时候,独自完成这么多的书法、绘画作品呢?另外,每一幅都是绝品,是众多书法绘画作品中的佼佼者,龙凤呈祥。

除此之外,从记载的史料来看,慈禧太后由于书法绘画功底并不深厚,所以,她应该是擅长写意画比较多。然而,回看现在自称是慈禧太后真迹的绘画作品,其实,这种写意画并没有很突出,反而是以慈禧并不精通的工笔画,占据了作品的极大部分。

这很让人怀疑,难道一个人书法绘画不应该用自己最为擅长的风格吗?就算是想要挑战自己,练习工笔画,但是,这工笔画的数量之多,绘画之精妙,让人不禁猜想:怎么慈禧太后要反其道而行呢?这着实让人很是生疑。

最后,其实很久以前,就有人说过慈禧太后的作品,其实,是有人为之代笔的。

据说,慈禧太后曾经举办过一次活动,从中选出了一批最优秀的画家,让他们为自己代笔。画师们每月都有固定的画作任务,当画完以后则送去给皇家专用部门,再替慈禧太后赋上诗词。而慈禧太后看过了,满意了,则盖上自己的印章,如此便当做是自己的作品。

从以上这些记载来看,可以说现在流通的印有慈禧太后个人印章的书法绘画作品,实则大多为他人代笔,并非慈禧太后的亲笔之作。可是,既然如此,为什么很多的史料、人们评说都认为慈禧太后,不仅是政治精通,有远大见识,而且,还是书法绘画绝顶的才女子呢?

从评说人来看,这些人大多是慈禧太后的身边人或者是亲人,他们在评说的时候,不免可能代入了个人的情感进去。

今天,笔者在这里指出慈禧太后的真实文化水平,只是想客观真实地评说这一人物。但是,尽管这样,可慈禧太后在后宫之中,依然是妃嫔之中的领头羊,可见其能力非凡之处。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