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攻击力,你见过的职场上最龌龊的是什么事情?
独立攻击力,你见过的职场上最龌龊的是什么事情?
要说“龌龊”这个词,有些时候是体现为“思想龌蹉”、有些时候体现为“行为龌蹉”。很多时候如果在职场当中遇见龌蹉的事情,多半会引起同事之间广泛的讨论。
我这里便从“思想”和“行为”两个方面分别举一个周围发生的事儿,由于小闫才初入职场,见过的龌蹉事情也不是很多,所以,没把你恶心愤怒到,可不要怪我哦。
第一、行为龌蹉以前大二的暑假期间,我曾待过一个培训机构,在里面做兼职老师,那个时候也还小,不懂得人心是有多黑暗,反正就是比较单纯吧。
机构里面还有几个女老师,和年纪一般大,所以大家私下都玩得还是蛮不错的,特别是有一个女孩子,就叫她小暖吧,长得特别可爱,人看着也面善,也十分地温柔,当时和我相当要好。
但就是这“相当要好”让我想到了电视剧里闺蜜插刀的剧情。因为有次,周一一大早,我起床就发现自己来了例假,小腹特别疼。可是那天我的排课特别多,但是没有办法,周一大家课都很多,也没法更换。本来就是兼职老师,为了暑假赚点外快,事情来得突然也不好请假。
于是自己想坚持一下,便吃了一刻止痛药,喝了大量的白开水,还在大夏天的在小腹上贴了暖宝宝,以防疼痛。(直男请绕弯再走,不要问我为什么这么夸张,我想大部分的女孩子都懂!!)
可还是没有办法,在上午前两节课的时候,由于喝大量的白开水,我就经常出教室上厕所,教室里面的学生们只要我一出教室就闹腾得不行,但是那一上午吧,课也没怎么认真上,因为肚子实在是太疼了。我于是叫隔壁也在上课的小暖帮我看着一下教室里的学生,稍微管束一下。
过了几天,机构一个负责人下来说检查这边兼职老师的任教情况,表面上大家都和和气气的。但是她私下单独把我叫了出来,批评我上课不认真,还经常去教室外面不知道干什么,教室里学生讲话闹腾也不管束。
负责人批评我之后,由于那天确实是我自己的原因,我也没说什么,还扣我当时那周里的绩效工资。因为培训机构管理实行了老师监督制度,但是大家都是同龄的女孩子,谁也不会去想有人去告状。
我当时都还没反应过来,最后有人告诉我是小暖告的状。培训快结束了,有一次另外一个老师无意之间在她手机里看见她与负责人的谈话,所以为什么每次小暖的绩效工资都是最高的,于是便告诉了我。
“小闫老师上课一点我不认真。她上课老是出教室门,学生纪律也不也管理。”
“XX老师上课老是喜欢和学生讲笑话,上课一点也不专业和认真……”
……
说是实话,里面不仅是提到了我,还提到了其他的兼职老师,所以大家对此都很气愤。
我当时是真的很生气!怎么都这个年代,还有这种偷偷告状的人!况且那天她又不是不知道我的情况!
最后培训结束了。我们也没有联系过,她真是属于那种面善心不善的人吧。
第二、思想龌蹉还是当时在那个培训机构里面吧,因为另外一个负责人是一个三十多岁左右的男性,由于本次的兼职老师大多都是年轻的女大学生,这个负责人便经常与女老师开一些玩笑,有些时候甚至会在微信聊天上说一些出格的话,甚至会悄悄偷拍女老师的照片!!
由于当时我们几个老师玩得比较好,所以大家私下都在讨论他,因为他同时给好几个女生在微信上说一些类似于表白的话语,思想相当龌蹉,但是又同时被大家揭穿,反正最后闹得很尴尬。我想想这种人也比较奇葩吧,便一点也不想理会。
最后!!最奇葩的是,培训结束了,小暖居然和负责人谈恋爱了!!具体后续怎么样,我也不想去解了。
总结在职场当中,我们或多或少,会遇见一些龌蹉的事,虽然自己被恶心到了,但是还是得调整好心态,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善良单纯的。
初入职场当中,我们要格外去注意这些阴暗面,别让自己去趟这些浑水。
我是闫如鱼,职场小姑娘,每天分享职场故事。越关注,越幸运!她为何要孤身一人去可可西里?
黄雨蒙进入可可西里的目的无外乎两种,一种是轻生,死在一个美丽的地方。另一种是去游玩散心,苏解最近的不顺。
目前绝大多数报道都倾向于黄雨蒙是自杀,这主要来自于参与救援的蓝天应急救援中心理事长谢文淋接受采访时的描述。谢文淋说道:初步判断,女孩是抱着轻生目的进入可可西里,可能是服用了催眠类药物使自己昏迷。可可西里高寒缺氧,夜晚温度极低,是导致女孩死亡的主要原因。
黄雨蒙有没有自杀动机?有!根据黄雨蒙的辅导老师报警时的叙述,黄雨蒙因毕业问题,疑似心情压抑,只身进入可可西里。需要注意的是,黄雨蒙离开学校时,学校还没有放假,并且并不知情。黄雨蒙的同学介绍,黄雨蒙大一就读于安徽理工大学,大二时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转走,学飞行员专业。
警方透露,黄雨蒙在航空大学学习成绩并不理想,大三时到非洲学习后考核没有通过,重新念了一遍大三。今年大四,学分和论文都没有过,这可能是黄雨蒙轻生的主要诱因。另外有传言称,黄雨蒙遭遇到了感情问题。如果属实,在学业和感情的双重打击下,轻生的可能性比较大。
但是,黄雨蒙在进入可可西里之前的几个行为显示,她并不像要轻生的人。黄雨蒙7月5日达到青海,7月7日租车进入可可西里,当时她和司机砍过价。对于一名寻死的人来说,已经没有砍价的必要了。
7月7日时,黄雨蒙和同学兼好友微信联系时表示,自己带了很多东西,准备回家的时候送给父母和朋友。这表示她有在可可西里游玩后回家的准备。
7月8日-13日之间,黄雨蒙曾经到过到过索南达杰保护站。索南达杰保护站只能提供住宿,不能提供伙食,黄雨蒙应该是到此休整,准备进入可可西里无人区。
黄雨蒙虽然有轻生动机,但她的言行又不像是要自杀。在发现她遗骸的现场,除了随身物品之外,并没有发现血迹,这是令人费解的,有很大可能性,现场并不是黄雨蒙丧生的地方。
什么是洲际导弹?
洲际弹道导弹(英语:intercontinental ballistic missile,缩写为 ICBM)是一种超远程弹道导弹,射程在5500公里以上,设计用途为投递一枚或多枚的核弹头。该种导弹的威力强大,常被设想成导致世界末日的核战争中使用的武器。洲际弹道导弹具有比中程弹道导弹、短程弹道导弹和新命名的战区弹道导弹更长的射程和更快的速度。然而以射程来区分导弹种类总是带有主观性和一定的随意性,所以目前并没有普遍接受的定义严格地区分上述各种类型的导弹,所有定义都只在一定的学术群体内部能够达成共识。
世界上试射成功的第一枚洲际弹道导弹是苏联的R-7(苏军的昵称是Семёрка,意为“老七”),北约代号SS-6“警棍”。这枚导弹于1957年5月15日从位于加盟共和国哈萨克斯坦的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试射成功,飞行了6000公里。目前拥有可立即投入使用的洲际弹道导弹(包括潜射导弹)的国家有: 美国、俄罗斯、中国、法国、英国、印度和朝鲜。在2002年,美国和俄罗斯达成《战略武器限制谈判》(SALT),将各自部署的洲际弹道导弹削减至不多于2200枚。至于南亚的巴基斯坦和中东的以色列拥有中程弹道导弹,而且正在研发洲际弹道导弹。普遍相信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正在研发洲际弹道导弹火星14弹道导弹,该国在1998年和2006年进行的两次导弹试射未取得明显的成功,但是2017年的试射已经达到洲际导弹的理论水准,火星15弹道导弹更达到了大国一万公里以上的大导弹标准,鉴于该武器的敏感性与技术难度,目前全球只有少量的国家具备建造能力,同时还要能运作这样的导弹,更是极少数。发射后的各个飞行阶段
洲际弹道导弹发射后可以区分成下列三个飞行阶段:推进加速阶段——从火箭发动机点火开始,飞行时间3-5分钟不等,燃料燃烧完的速度通常为4公里/秒(固态燃料火箭的推进加速阶段短于液态燃料火箭),本阶段结束时导弹一般处于距地面150到400公里的高度(依选择的弹道不同而变化)。中途阶段(亚轨道飞行阶段)——本阶段约25分钟,期间洲际弹道导弹主要在大气层外沿着椭圆轨道作亚轨道飞行,轨道的远地点距地面约1200公里,椭圆轨道的半长轴长度为0.5~1倍地球半径,飞行轨道在地球表面的投影接近大圆线(之所以是“接近”而非“重合”是由于飞行期间地球本身自转造成的偏移),在本阶段携带多弹头重返大气层载具或者是分导式多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会释放出携带的子弹头,以及金属气球、铝箔干扰丝和全尺寸诱饵弹头等各种电子对抗装置,以欺骗敌方雷达。再入大气层阶段,从距地面100公里开始计算,飞行时间约2分钟,撞击地面时的速度可高达7公里/秒(早期的洲际弹道导弹小于1公里/秒)。发展历史
V2火箭(复制品,摄于德国佩内明德)二战时期
洲际弹道导弹的设计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1930—1940年代由德国著名火箭专家沃纳·冯·布劳恩向纳粹政府提议的A9/10系列。由于后来二战德国战败,这些构想未能实现。最早的中程弹道导弹则是冯·布劳恩在二战期间主持设计制造的V2火箭(“V”取自德语词Vergeltung的首字母,意为“复仇”)。V2上装备的是液体燃料发动机和惯性导引,从移动发射车上发射以避免遭受盟军的空袭。冷战时期
二战结束后,冯·布劳恩和大批曾为纳粹服务的德国科学家被俘,之后被秘密转移到美国,加入了美国军方发起的名为“回纹针行动”(Operation Paperclip)的中程弹道导弹研发计划,在V2设计思想的基础上研制了“红石”和“丘比特”中程弹道导弹。依据《北大西洋公约》的规定,美国可以将这些导弹部署在射程可覆盖苏联东欧平原地区的欧洲国家。而苏联在1950年代却没有控制到利用中程导弹即可攻击美国本土的地区,因此倍感威胁。在著名火箭专家谢尔盖·科罗廖夫的主持下,苏联加快了她在二战结束前就已经启动的洲际弹道导弹研发计划。当时科罗廖夫掌握了一批从德国缴获的V2火箭设计资料,但他对这一设计并不满意,于是带领自己的队伍另行设计了R-7弹道导弹,这就是在1957年5月15日人类试射成功的第一枚洲际弹道导弹。1957年10月4日,苏联利用R-7火箭将第一颗人造卫星“卫星一号”送上太空,开启了人类的太空探索时代。在同一时期的美国,洲际弹道导弹的研发却因军方内部不同兵种之间的竞争与各自为政导致进度减缓(当时美国陆海空三军都试图让自己先掌握所谓的“军事太空权”)。1957年6月6日,美国成功试射第一枚“擎天神”洲际弹道导弹。但这种导弹与苏联的R-7都有一个严重的弱点——需要庞大的固定发射装置,这使得它们面对空袭防御力很差。进入1960年代后,在国防部长罗拔·史杜兰治·麦南马拉主持下,美国先后成功研制了“民兵”、“北极星”,和“天空闪电”等使用固体燃料火箭推进的洲际弹道导弹。与此同时英国也自行研发了“蓝光”火箭,但由于无法找到一处远离人口稠密区作为发射场,一直没能投入使用。早期的洲际弹道导弹的发展为人类的太空探索提供了直接而坚实的基础,空间技术史上许多著名的运载火箭,如“宇宙神”(Atlas,美国)、“红石”(Redstone,美国)、“大力神”系列,美国)、“卫星”(苏联)、“质子”(苏联),“风暴”(中国)都是从早期洲际弹道导弹设计中移植过来的(这些设计最终都没有在洲际导弹中使用)。随着技术的进步,现代洲际弹道导弹的打击精度已大为提高,不再需要携带破坏力巨大的弹头即可摧毁预定目标,所以尺寸已比早期导弹大为减小,弹头也比原来更轻,推进剂则改为固体燃料(这使得它们的运载能力要低于运载火箭),但处在洲际弹道导弹研发初期的各国一般仍采用液体燃料火箭,因为其构造比固体燃料火箭更为简单。当今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的洲际弹道导弹的部署一般遵循“相互保证毁灭”的战略思想。到了1970年代,美苏都开始研制反弹道导弹系统,这使得上述“相互确保毁灭”原则的基础受到威胁。为避免军备竞赛加剧,1972年5月26日,美苏签署了《反弹道导弹条约》(Anti-Ballistic Missile Treaty),以保存现有洲际弹道导弹的威胁力,保证冷战双方的平衡。然而这一平衡在1980年代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启动星球大战计划,发展新一代的“和平卫士”和“侏儒”洲际弹道导弹后再次受到威胁。这些举动导致了后来的各次《削减战略武器条约》谈判。洲际导弹分代:液体燃料单弹头,1950年代末研制装备。包括苏联的SS-6系列,美国的“宇宙神”、“大力神”系列。发射前需要很长时间加注准备,使用低温液体燃料不易贮存。命中精度低,圆概率误差近10公里。采用地面塔架发射。固体燃料增程型,1960年代前期开始装备。包括美国的“大力神Ⅱ”、“民兵Ⅰ”、“民兵Ⅱ”导弹,苏联的SS-7、SS-8等。最大起飞重量减小至80吨,射程却增加至1.1万公里。命中精度提高到了百米级。采用地下发射井。集束式多弹头突防。由于1960年代后期美苏研发战略防御系统,为此各自的洲际导弹开始强调突防。包括苏联的SS-9系列、SS-11系列和美国的“民兵Ⅲ”。分导式多弹头:1970年代开始,美苏开始研制。包括美国的“潘兴Ⅱ”,苏联的SS-17、SS-18、SS-19、SS-20等命中精度为数十米。小型化高机动部署。1980年代以后,地面洲际导弹更强调生存力与突防力。采用速燃发动机,红外和雷达隐身弹体和弹头,弹头独立携带的发动机的高超音速变轨。包括苏联/俄罗斯研制的“白杨-M”“亚尔斯”,潜射型的“布拉瓦”“蓝天”导弹。后冷战时期
2009年,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都具有洲际弹道导弹系统:所有国家都有潜射导弹,俄罗斯、美国和中国还有陆基洲际弹道导弹。此外,俄罗斯和中国还有移动式陆基导弹。2012年4月19日,印度成功试射烈火-5。印度传媒更报道,印度成功加入了洲际弹道导弹俱乐部。现代洲际弹道导弹
位于立陶宛普洛克斯廷(Plokstine)导弹基地的一个R-12“德维纳河”导弹地下发射井的圆形拱顶美国LGM-30G民兵III型导弹试射多弹头
现代洲际弹道导弹基本上都携带着分导式多弹头,每个弹头可各自携带一枚核弹,这样便可以使用一枚导弹同时攻击多个目标。分导式多弹头的出现与两个因素有关:1、美苏之间在1972年和1979年先后签订了两个阶段的《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其中对两大国各自的战略运载火箭(launch vehicle)数量作出了限制;显然发展分导式多弹头技术就可以在不增加运载火箭总数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实际战略打击能力;2、分导式多弹头技术对当时研制反弹道导弹系统的努力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要研制一个能同时拦截数枚甚至数十枚弹头的反导弹系统的难度是巨大的。事实上,MIRV的出现使当时世界范围内正在研制中的绝大多数反导弹系统方案纷纷被废弃。美国的第一个反导系统——位于北达科他州的“卫兵”反弹道导弹设施于1975年投入使用,但仅一年之后就被废弃;苏联于1970年代建成的负责防卫莫斯科周边地区的“橡皮套鞋”(Galosh)反弹道导弹系统则一直服役到今天。以色列建成的基于“天箭”(Arrow)导弹的ABM系统于1998年投入使用,但只能拦截短程的战区弹道导弹,而不是洲际弹道导弹。直到2004年,美国部署在阿拉斯加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才具备初步的作战能力]。发射方法
洲际弹道导弹可从下列发射方法发射:火箭固定架:当今绝大多数都不用固定架发射,而是已采取其他方式发射,较不容易被锁定拦截,但唯有中国火箭军的东风-5B型还是以火箭固定架发射。导弹发射井:这是一种地下发射装置,对敌人的袭击具有一定的防御力,并且可以保护导弹不受到天候的影响,维修上也比较容易。当美国的核弹头的精确度达到可以瞄准每一个发射井的时候,迫使苏联必须大幅强化发射井所能够承受核战争中的第一波攻击之后仍然有反击的机会。美苏两国实际上都因为对方的核弹头威力与精确度逐渐提升而必须对发射井进行加强的工程。这也促使苏联积极研发陆上机动发射载具。潜艇:当今绝大多数潜射弹道导弹都是洲际弹道导弹;重型卡车:俄罗斯战略火箭军装备的RT-2UTTH“白杨”-M和中国火箭军装备的东风-31/东风-41洲际弹道导弹使用这一种发射方式,作为发射方法的移动发射车可以难以察觉地在各种地形上转移与发射。美国曾经试图研发一款利用大型卡车移动的洲际弹道导弹,不过基于成本的关系而放弃,领土广大的苏联则是十分适合使用此类陆上发射工具。铁路机车:使用这种方法的导弹如俄罗斯的РТ-23УТТХ «Молодец»(俄语Молодец意为“好样的、太棒了”,拉丁字母转写为RT-23UTTX Molodets),这种导弹北约命名为SS-24“手术刀”(Scalpel)。后三种发射方法机动灵活,一般很难发现,尤其是潜射导弹。但是两种路上型态的发射载具的操作成本远比固定的发射井要高,潜艇更是如此,苏联在研发的过程当中也发现铁路发射载具无法使用液体燃料火箭,因此迫使苏联必须加快脚步发展大型固态燃料火箭。适用性
在存储中的洲际弹道导弹最关键的要素是能否迅速可靠地投入使用,或称为其“适用性”(serviceability)。美国的“民兵”导弹是第一种装有能够自测适用性的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洲际弹道导弹。导弹适用性的限制因素之一是火箭推进段使用何种燃料。如今多数助推器使用的是固体燃料,因为固体燃料可以在弹体中存放的时间较长,稳定性较高,随时都可以点火发射。而最早期使用的液体燃料则因为其性质的不稳定与高腐蚀性,无法长时间储存在弹体当中需要在发射之前再注入火箭,同时注入的时间相当的长,这不但大大影响了导弹的反应时间,还可能造成目标的暴露(给导弹加注燃料的过程对于现代空间侦察技术而言是很容易被发现的),在实战中可能还未发射就已被敌军摧毁。由于苏联在大推力固体燃料火箭开发上一直有技术困难,相对在液态燃料的研究上有相当的成就与进展。后期苏联使用的液态燃料改进为能够在弹体内储存长达7年的时间,这个时间差不多等于导弹本身需要取出大修的时刻,因此在部分需求上算是满足高适用性的要求。然而基于其他技术与性能方面的要求,最终苏联还是与美国一样都以固态燃料作为主要的推进动力来源,现代许多俄制导弹已经出现固态火箭发射特有的大量烟雾。发射与运行过程
如前所述,洲际弹道导弹在发射后先经过推进加速阶段。此一阶段结束时,助推器将与弹头(战斗部)分离,弹头进入无推力的亚轨道飞行阶段,沿着以地球中心点为焦点、并于地球表面相交的椭圆轨道飞行。在这个阶段中,导弹飞行于大气层之外,不对外界释放出任何物质,一般无法被敌方探测到。这一阶段弹头的飞行速度达到7公里/秒,很难进行拦截。资料显示,许多导弹在此阶段还会释放出铝化气球、电子噪声发生器等干扰设备,为突防敌方雷达作准备。到了再入大气层阶段,高速飞行的弹头与空气发生摩擦会令弹头温度急剧升高。所以洲际导弹的弹头外表都要加有热防护层(heatshield),以保护弹头不致过热。早期洲际导弹的防护层一般是绝热性能很好的胶合板,这种材料的比强度(单位质量材料的强度)可与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carbon fiber/epoxy composites)相媲美,在高温下焦化速度较慢。现代洲际导弹的防护层多为热解石墨,又称“定向石墨”),这是一种沿一个方向导热性能极好,而沿另一个与之正交的方向几乎不导热的新型材料,可以有效地保护弹头不受高温破坏。打击精度是另一个普遍关心的问题。将打击精度提高一倍意味着摧毁同样的目标,需要弹头的重量(爆炸当量)可以降为原来的1/4。打击精度受到制导系统和掌握的实时地球物理学信息的限制。一些分析人士认为,多数政府支持的定位、导航、测绘系统,如GPS、Seasat(海洋观测卫星)等等,都具有向洲际弹道导弹提供诸如重力异常等信息的功能,以提高它们的打击精度。除配备空间导航系统外,现代的战略导弹还配有专用的高速集成电路,综合导航系统和装在导弹上的各种传感器得到的数据,以每秒数千到上百万次的速度实时求解导弹的运动微分方程,将结果返回助推器以便修正轨道偏差。导弹运行数据的读取按照发射前预设的时间表进行。还有一种特殊的洲际弹道导弹使用的与前面不同的飞行策略——苏联于1960年代研制的“部分轨道轰炸系统”。这种导弹使用近地轨道,然后脱离轨道飞向目标,这种导弹环绕轨道的轨迹不会泄露其攻击目标。苏联在联合国禁止在太空方法或轨道部署核武或任何其他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后,仍然继续发展部署此型导弹,至1979年第二次限制战略武器谈判后于1983年停止使用。分类介绍
陆基洲际弹道导弹
美国试射的“和平卫士”洲际弹道导弹的重返弹头接近位于马绍尔群岛附近的夸贾林环礁目标地附近时的景象美国空军目前部署500枚洲际弹道导弹,分布在Malmstrom、Minot及F.E. Warren空军基地四周。这些导弹均属于LGM-30G“民兵”III型。“和平卫士”导弹已于2005年退役[2]。依照《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的规定,所有“民兵”II型导弹均已销毁,发射井也已永久封闭或拍卖。依照《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的规定,美国原有的绝大多数分导式多弹头型洲际弹道导弹已改成单一弹头,但由于美国后来退出了《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有专家估计美国约保留500枚ICBM,800颗弹头。截止2006年7月,俄罗斯战略火箭军(Раке́тные войска́ 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ого назначе́ния)部署了502枚洲际弹道导弹,包括80枚R-36M型、126枚UR-100N型、254枚白杨型及42枚白杨-M型。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部署了约200枚东风-5型及东风-31型洲际弹道导弹,亦有数量不明最新型东风-41洲际弹道导弹;东风-5为定置型,多分布在新疆、青海以及内蒙古-甘肃一线被称为"地下长城"的地下铁路的移动式地下发射阵地,主要目标针对俄罗斯、印度、中东的美国盟邦与欧洲国家;东风-31和东风-41多配置在机动发射车,主要目标针对美国本土、阿拉斯加与夏威夷的美军据点。海基洲际弹道导弹
英国皇家海军潜艇发射的三叉戟II型导弹。美国俄亥俄级潜舰发射弹道导弹美国海军目前拥有14艘俄亥俄级核潜艇,每艘装备24枚三叉戟II型潜射弹道导弹,总数为336枚。俄罗斯海军目前有13艘弹道导弹潜艇服役,包括6艘667BDR型(北约代号德尔塔级核潜艇、6艘667BDRM型(北约代号德尔塔IV)和1艘941型(北约代号台风级核潜艇),总共装备了180枚。每艘667BDR型装备16枚-R-29R型SLBM,每艘667BDRM型装备16枚-R-29RM型SLBM,941型则用来测试R-30圆锤型(Bulava) SLBM(供下一代的955型北风之神级核潜艇使用)。法国海军目前有四艘凯旋级核潜艇(Triomphant class)。这些潜艇每艘携带16枚M45 SLBM,并且计划在2018年左右升级成M51 SLBM。英国皇家海军拥有前卫级核潜艇(Vanguard class)四艘,每艘备有16枚三叉戟II型。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拥有1艘092型核潜艇和5艘094型核潜艇,每艘备有12枚巨浪2型。美国现役和已退役的洲际弹道导弹
(SM-65, CGM-16D/E, HGM-16F)—已退役的洲际弹道导弹,由发射井发射,现已用作其它用途。(SM-68, HGM-25A)—已退役的洲际弹道导弹,由发射井发射。(SM-68B, LGM-25C)—已退役的洲际弹道导弹,由发射井发射,现已用作其它用途。(LGM-30A/B)—已退役的洲际弹道导弹,由发射井发射。(LGM-30F)—已退役的洲际弹道导弹,由发射井发射。(LGM-30G)—由发射井发射;在2004年6月28日,在美国常备武器库有517枚。Peacekeeper / MX (LGM-118A)—由发射井发射,最后一枚在2005年退役。MGM-134 Midgetman—由重型卡车发射,从来没有部署过。Polaris(A1/A2/A3,UGM-27A/B/C)—已退役的潜射弹道导弹。Poseidon(C3,UGM-73)—已退役的潜射弹道导弹。Trident(C4/D5,UGM-96A/UGM-133A)—潜射弹道导弹,当中Trident I(C4)已退役,Trident II(D5)在1990年开始部署,计划服役期将超过2020年。苏联/俄罗斯现役和已退役的洲际弹道导弹
白杨-M洲际弹道导弹SS-4凉鞋 / R-12 / 8K63 ─已于1993年因俄罗斯和美国的军备控制条约而被摧毁。SS-6警棍 / R-7 / 8K71─已退役的洲际弹道导弹。SS-7鞍工 / R-16─已退役的洲际弹道导弹。SS-8黑羚羊 / R9─已退役的洲际弹道导弹。SS-9悬崖/R-36─已退役的洲际弹道导弹。SS-11美洲百合─已退役的洲际弹道导弹。SS-17奔马─已退役的洲际弹道导弹。R-36(美国代号SS-18,北约代号“撒旦”)─洲际弹道导弹,由发射井发射。UR-100N(SS-19,匕首)─洲际弹道导弹,由发射井发射。RT-23 Molodets(导弹)(SS-24,手术刀)─已退役的洲际弹道导弹,由发射井或铁路机车发射。RT-2PM白杨导弹(SS-25,镰刀)─洲际弹道导弹,由重型卡车发射。白杨-M洲际弹道导弹(北约代号SS-27 "镰刀 B")─洲际弹道导弹,由重型卡车发射。RS-24洲际弹道导弹(RS-24,北约代号SS-27型号2)─洲际弹道导弹,由重型卡车发射。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役和已退役的洲际弹道导弹
东风3型 - 已取消,项目转为开发中程弹道导弹。东风4型-(北约代号CSS-3)-已退役。东风5型(北约代号CSS-4)- 洲际弹道导弹,由发射架发射,射程10000公里(现已被东风-5B/5C型代替,射程12000/13000公里)东风6型 - 已取消。东风22型 - 已取消。东风31型(北约代号CSS-9)- 洲际弹道导弹,由发射井或重型卡车发射,射程8000公里;东风31A型的射程为11270公里;东风-31B/AG型的射程为12000-13000公里东风41型(北约代号CSS-X-10)- 洲际弹道导弹,射程14000公里。巨浪2型(北约代号CSS-NX-4)- 由094潜艇发射,射程7400-8000公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现役和已退役的洲际弹道导弹
火星14弹道导弹:射程9700-10400公里火星15弹道导弹:射程12000-13000公里印度现役和已退役的洲际弹道导弹
烈火-5洲际弹道导弹- 洲际弹道导弹,射程5,000至8,000公里。各国弹道导弹潜艇
俄亥俄级核潜艇(马里兰号)台风级核潜艇094型(北约代号晋级)具体种类的弹道导弹潜艇包括:乔治‧华盛顿级(美)─已退役伊桑‧艾伦级(美)─已退役拉斐特级(美)─已退役本杰明‧弗兰克林级(美)─已退役俄亥俄级核潜艇(美)决心级核潜艇(英)─已退役前卫级核潜艇(英)台风级核潜艇(俄)D级核潜艇(俄)可畏级核潜艇(法)凯旋级核潜艇(法)032型 (北约代号清级,中)092型(北约代号夏级,中)094型(北约代号晋级,中)096型(北约代号唐级,中)新浦级弹道导弹潜艇(朝)这些中国直升机的各自作战用途是什么?
直8
相对于直-9/19的4吨级,直-10 的6吨级,就国内直升机来说,直-8的13吨级,算是一型较大的机型了,其原型机是90年代引进法国的SA321直升机。
由于直-8机体较大,且易操控、飞行性能好、有一定的功率储备,使用寿命长,使用维护方便,特别是应急时可在水面起降的特点,因此,昌河对于直-8的改进就没有停止过。
就直-8而言,与其说是华丽转身,倒不如说在没有更好机型,特别是在缺乏性能优异的航空发动机的背景下,只能以直-8为母版加以提升和改造,对军工来说可谓小步快跑,而非跳跃式发展。
因此,在摸透直-8性能的基础上,昌河引进了加拿大普惠公司最大功率接近2000马力的PT6B-67A发动机,赋予了直-8更大的输出功率,于是,就有了海军型的直-8A运输直升机。
直-8A,比原先纯海军用的直-8的使用范围更广泛了,主要运用陆军航空兵部队,让陆军插上了翅膀,提高了陆军的机动作战能力;但装备数量却有限,主要的原因是无法飞上青藏高原,只能在海拨3000米以下的机场起降。
直-18,又称“直-8大改”,不出意外的话,应该是直-8的终极改进型,采用了许多新技术和新工艺,主旋翼和尾桨改为复合材料,更换了新型大功率发动机,最大航程可达1000公里,具备强大的运输能力。
直-18A运输型,可搭载30多名全副武装的突击队员,在陆军试用验证时,飞出了9000米的新高度,成功飞越珠穆朗玛峰,现已装备第83集团军某空中突击旅(陆航旅)。
直-18F反潜型,由于体形是直-9的两倍,因此能携带搜索雷达、探测声呐、自导鱼雷、深水炸弹、声呐浮标及操作人员,提高了海军的搜攻潜能力,最大航程达到了惊人的1000公里,数倍于直-9C反潜直升机的航程。
但由于直-18拥有长达19米的旋翼,以及23米长的机身,不便在我海军驱逐舰特别是护卫舰上使用,只能在体形较大的航母上服役。
直-18J舰载预警机,取消了天线伺服运动系统,机载警戒雷达的电子扫描速度快,可在数秒钟内完成对多个目标的同时搜索、跟踪和识别;而且抗干扰能力强,具备电子战能力,能对来自海空的威胁及时报警,发出有效的目标告警信息。
具备对隐形目标、低空目标和小型目标的探测和识别能力,足以承担起对海空范围内目标的警戒探测和监视任务,引导防空导弹对来袭的空中目标实施有效拦截,引导反舰导弹对超视距目标进行毁灭性打击,从而有力的增强了我航母编队的作战能力。
目前,直-18J舰载预警直升机装备在我海军辽宁号和山东号航母上,作为我海军在固定翼空警-600预警机服役前,负责撑起航母作战群的空中保护伞,与我海军装备的预警指挥机和舰载综合探测系统形成合力,构筑起近中远程海空多维立体的预警体系。
此外,直-8的改型还有直8J舰载运输机、用于空军及海航、陆航的救护援助的直-8F、海军专用搜救型直-8S、空军搜救型直-8K、武警直-8WJS森林灭火型,但这型机型都是非主流型号,且建造数量也非常有限。
直9
说到中国海军直9直升机,当然要从引进SA365N“海豚”直升机说起,当然当年引进并不是为了发展舰载反潜直升机,而是为了获得现代化直升机技术,毕竟当年我们只是购买了14架SA321Ja“超黄蜂”直升机,并没有引进技术生产,后来的直8也仅仅是仿制,从仿制到完全国产化这期间经过了大约20年。根据与法方的协议,法方要向中国提供技术支持,协助哈飞组装生产50架SA365N直升机。组装工作从1980年开始,基本型生产了28架(称之为直9),而后开始生产换发型(称之为直9A),到1990年全部50架生产完毕。
80年代,海军开始同西方各国海军进行广泛交流,深入的交流与学习,使我们感受到了巨大的差距,尤其是舰载直升机反潜领域我们是一片空白。1986年,我国向法国DCN公司购买了三套“鱼叉”直升机着舰装置,用于改装105舰和544舰。在1987年购买了四架法国最新设计的AS565“黑豹”反潜直升机,该型是从SA365N2直升机改进而来,对于中国海军来说具有很好的后勤通用性。
中国海军“黑豹”反潜直升机,机号从9646到9676
我国购买的四架黑豹直升机幸运的在对华禁运前的89年初全部到货,而原本计划接着采购8~10架计划被迫中止。海军对于驱护舰舰载直升机的探索要比购买黑豹直升机计划提前。1988年初,海军在一架直9直升机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着舰改装,12月先后在105舰和544舰上完成起降试验。随后,海军又在几架直9A直升机上进行改装,不过并不具备反潜作战能力,只能进行一些搜救侦察等任务。
在后期改装中加装红外吊舱和探照大灯的直9A舰载直升机
直9C反潜直升机的研制起于1993年,虽然原型机两年后就已经首飞,不过由于海军对反潜效能要求的提升,直到2004年才完成设计定型,进入低速量产中。原海军直9系直升机是不隶属东海舰队,近年来部分直9转隶东海舰队,但机号并没有改变,从机身编号来判断,直9C生产了15架左右,而且初步可以分为两个批次。
早期批次
后期批次
08年,网络上出现一架机号是Z9D-001且挂有小型反舰导弹的直9C改进型直升机,后来被广泛称之为直9D型直升机
直9D直升机
对于直9D直升机的用途,大家普遍认为其主要任务是对敌小型舰艇进行攻击,引导舰载反舰导弹对敌大中型舰艇进行超视距攻击。然而其装备的KLC-3型雷达单从探测距离上来说并没有比直9C的KLC-1雷达有大幅度的提升,KLC-1 X波段搜索雷达对大型舰艇探测距离超过200km,对护卫舰探测距离超过140km,而KLC-3 对3000吨以上舰艇探测距离不小于180km,对1000吨以上舰艇不小于135km。同时由于我海军舰艇大部分都装备了366型超视距雷达,而且就目前来说反潜的压力要远胜于反舰,因此,我认为直9D并不是一种所谓的反舰直升机,而是一种具备反舰和反潜多用途直升机。
疑似加装反潜鱼雷的直9D改进型直升机
直9D型舰载直升机已经生产大约20架,目前无论是亚丁湾护航还是对外演习,包括此次阅兵,直9D都频频亮相。直9D型直升机所携带的小型反舰导弹并不是C701AR导弹,而是由洪都公司研制的鹰击9反舰导弹,最大射程为25km左右,适合打击各型导弹艇以及防空能力较弱的轻型护卫舰。
直9D型舰载直升机已经生产大约20架,目前无论是亚丁湾护航还是对外演习,包括此次阅兵,直9D都频频亮相。直9D型直升机所携带的小型反舰导弹并不是C701AR导弹,而是由洪都公司研制的鹰击9反舰导弹,最大射程为25km左右,适合打击各型导弹艇以及防空能力较弱的轻型护卫舰。
一架挂弹的直9D正降落在056轻型护卫舰上
在辽宁舰服役后,一种不同于海军以往直升机涂装的一款直9改进型出现了,该机采用了上蓝下白的隐身涂装,在垂尾前方和整个尾梁都涂装了橙色,突显该型直升机的搜救功能,这就是直9S搜救直升机。目前仅有两架370和371,其主要任务是救援失事的舰载机飞行员或其他成员,同时还能担负其他作战人员或伤病员转运、近距离警戒巡逻等其他任务,通用性非常好,在航母作战中一般先于舰载战斗机起飞。
准备起飞的直9S直升机
驱护舰所搭载的直9C和直D两型直升机,目前东海舰队拥有不到5架,北海舰队不超过15架,南海舰队15架左右。加上20架卡28和9架卡31,如果不看质量,单从数量上来说已经基本可以满足日常执勤训练需求,但我们也要认识到东海的对面,有一个不仅仅拥有近100架先进反潜直升机同时还80架固定翼反潜巡逻机的自卫队,而我们的中型反潜直升机还在研制,固定翼反潜机才开始量产,所以说,任重而道远。
直10
通常来说,国内军迷对直-10武装直升机挂载能力的质疑主要来源于其至今尚没有一张满挂16枚AKD-10反坦克导弹的照片流出。这也难免让人怀疑:是不是直-10压根就挂不了16枚反坦克导弹。但仔细汇总直-10直升机的各种挂载方案,我们不难发现,这种担心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必要。
在直-10直升机服役早期曝光的图片中,两翼的外侧挂点各挂载一个4联复合挂架、内侧挂点各挂载一个7联装70毫米火箭发射巢的方案几乎是直-10武装直升机的“唯一指定”挂载方案。这种最为常见的挂载方案恐怕也是直-10“挂载能力不行”的直接证据。
但实际上早在2017年底网上传言“直-10换增推版涡轴-9”之前的2015年。央视就已经曝出了直-10挂载两个复合挂架与两个19联装70毫米火箭发射巢进行训练的look。
由于我国70毫米空射火箭的重量尚无明确数据,这里我们以同口径的美军火蛇-70空射火箭的重量加以推测:火蛇70空射火箭家族射弹质量约12公斤上下。19枚火蛇-70的重量即约228公斤。相比之下,一枚AKD-10反坦克导弹的重量约为45公斤上下,连同复合挂架在内,4枚AKD-10的重量也不太可能超过200公斤。这意味着能挂上19联装70毫米火箭发射巢的直-10,就算想要挂16枚AKD-10也并没有什么障碍。
除了这种大型火箭发射巢外,另一种早在直-10服役后不久就曾经出现在直-10的机翼内侧挂点的装备是300升容量的副油箱(这种8导弹2油箱的挂载方式也出现在了73集团军陆航旅的这次训练中)。按照0.8千克/升的密度计算,每个副油箱光燃油就重达240公斤。这也证明了:在刚刚服役的时候,直-10武装直升机就已经有能力挂载16枚反坦克导弹了。
直15(不知道)欢迎相互交流
直19
武直-19(代号:WZ-19),是由中航工业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及[1]602直升机研究所开发、研制、制造的武装直升机兼侦察直升机,基于直9,H410A、H425以及H450民用直升机的军用衍生型,其命名为黑旋风(英文:Black Hurricane)名字取自《水浒传》中的重要人物“黑旋风”李逵,象征这种武装直升机也如同梁山好汉一般本领非凡。
直-19E中文别名“鸢 ”,是取其“巡弋之鸟”之意,以“弋”昭示该型机的本质特征。英文全名为“Z-19E Yuan Dedicated Attack Helicopter”,其中,“Yuan”代表“Yours Useful Available Necessities”,意为“于您有用且可得之必需装备!”寓意直-19E将在军贸市场赢得良好口碑,[2]拥有广阔市场前景武直-19设计源自于直-9W,采用串列座舱布局、四叶复合材料旋翼、涵道尾桨、外置4个武器外挂点和后三点起落架等武装直升机的典型特色。
直-19E,是中国最新研制的4吨级串列窄机身专用武装直升机,能携带蓝箭-9空地导弹、天燕-90空对空导弹、57毫米航空火箭、12.7毫米机枪吊舱等武器,主要用于攻击敌方坦克、装甲车辆、坚固工事等地面目标,为地面部队提供直接火力支援,它还可用于攻击敌方直升机等低空飞行目标,参与夺取超低空制空权
在中国已经发展了武直-10武装直升机的情况下,武直-19的突然出现多少让人感到意外。而从技术和装备角度来讲,武直-19的出现却恰恰是最能平衡中国陆航装备需求与中国航空工业研发生产能力的方案。 众所周知,由于武直-10原计划采用的PT6C-76C发动机在由加拿大向中国出口时遭美国阻挠而作为代替的国产涡轴-9A发动机迟迟不能投产,导致武直-10暂时难以定型服役,无法满足陆航日益迫切的需要。因此,技术上完全源自直-9W而又具有比直-9W更高战斗力的武直-19自然成为中国陆航短期内代替武直-10作用武装直升机主力型号的最佳选择。
另一方面,在武直-10服役后,武直-19也可以作为与武直-10配合食用的侦察机型。这种配合方式日本陆上自卫队已有先例,就是OH-1和AH-64的搭配。另外,武直-19吨位较小,使用成本较低,也可作为武直-10的有效补充,形成高低搭配。
在通用直升机基础上研制专用武装直升机早有先例,当年美国的AH-1武装直升机也是从UH-1通用直升机大改来的,直-9改武直-19作为应急和补充机型是合理的思路。直-9改串列本来就不是太难的事,技术也很成熟,动力配套都不成问题。
武直-19在技术上与直-9一脉相承,因此不出意外会继承直-9便宜、皮实、耐用的优点。中国陆航已装备直-9多年,有丰富的使用、维护经验。装备武直-19有助于原装备直-9W的部队迅速提升战斗力,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利用直-9的维护设施,有效降低维护成本。
作为一款专用武装直升机,武直-19最理想的情况当然是达到AH-1W的武器挂载水准,即能同时挂8枚红箭-10反坦克导弹与两个火箭弹发射巢。如果不能达到这个水准,四枚反坦克导弹的挂载量也够用,毕竟中国陆军航空兵面临的反坦克压力不大,武装直升机主要执行支援装甲部队的任务。
对于中国陆军航空兵的武装直升机,火箭弹发射巢和机炮用处要其实比反坦克导弹更大。从这点考虑,武直-19比更大更重的武直-10更适合执行强度较低的任务。可以判定,武直-19的水平肯定超过AH-1W,但仍弱于AH-1Z。
直20
外界分析认为,相较于中国陆航中的直-9、直-18、米-17/171等型号的直升机,直-20更具备改装成为特战直升机的潜力。那么,直-20版特战直升机到底具有什么作战价值呢?
特种部队号称是最精干、最具战斗力的步兵作战单位,而且它通常只以小规模兵力进行部署。
在中近距离上,特种部队可以搭乘车辆来执行任务,但当要跨海或远距离执行任务时,他们通常搭乘快艇、潜艇、飞机和直升机。
其中,直升机具有机动灵活、可垂直起降、可空中悬停的特点,使其成为特种部队进行低空、超低空渗透的最佳投送方法。
美军特种部队编制内就装备了大量的特战支援飞机和直升机,MH-60G“铺路鹰”特战直升机就是一款常用的机型。
目前,中国军队并未装备像“铺路鹰”那样的专业特战直升机,但估计直-9、米-17/171可以临时客串其任务。
不过,有了直-20,陆航装备直-20版“铺路鹰”就变得非常重要,因为特战直升机的作战支援能力远强于通用直升机,比如:其在夜间的超低空飞行能力、作战半径和自卫火力。
直-20通用战术直升机外形比较类似中国进口的美制"黑鹰"直升机,但与黑鹰不同的是,直-20主旋翼采用五桨叶结构,具有更好的控制性和机动性;另外,直-20在机身和尾梁连接处,有较明显的过渡结构,猜测是对机舱的运输性能进行了优化。
在外部设备上,直-20应该加装更精密的地形跟踪雷达和光电观察仪器。
这是因为按照美国特种部队使用MH-60G“铺路鹰”和MH-53J“铺路微光”等特种作战直升机的经验,特战直升机的大多数任务时间应该在夜间,即利用夜间观察环境差的特点来隐蔽在低空、超低空飞行直升机的踪迹,从而大大提升直升机的战场生存力。
因此这类特战直升机本身必须具备很好的夜间飞行能力,说白了,就是要在超低空飞行时,能够更灵敏地规避起伏的地形和障碍物,如:山丘、楼房、电线杆等。
除了一些观测和飞控帮助设备,直-20应该还在机身两侧加装至少2对外挂架。1对挂架主要用于挂副油箱,另一对挂架主要用于挂空地导弹、火箭发射巢等近距离打击弹药。
当然,直-20也可以效仿美军那样,在两侧舱门处加装多管的7.62毫米或12.7毫米舱门机枪,这种武器虽然一般不用于攻击,但在遭到敌方兵力包围时可快速进行选择射击,多管机枪的火舌可以迅速压制非装甲车辆和有生力量,这就为直升机抓住这个空档实施撤离提供了宝贵的时间。
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首次从美国购买了24架“黑鹰”直升机,这批直升机让中国充分领略了美国航空技术的领先。
黑鹰”直升机在飞行性能、材料工艺以及可靠性方面,都大大超越当时中国本土水平,因此,黑鹰直升机成为解放军战斗序列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此外,黑鹰直升机也是中国唯一能在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域使用的直升机,这一点,对于长期不通公路的西藏墨脱县,黑鹰直升机发挥了十分重要的空运作用。
对于中国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解决可大规模改装的直升机方法。伴随着中国直20的即将服役,中国10吨级通用直升机家族,将结束从国外购买的历。未来,直20不仅可以发展成国产版“铺路鹰”特战直升机,还可以发展成舰载反潜直升机、搜救直升机、预警直升机等多型号。
无形残香武器属性哪个好?
残香武器被赋予无形残香之后会获得2个额外的属性词条,其中一个属性需要装备无形、无欲、幻影装备才能触发效果。
两个属性词条在伤害增加、暴击伤害增加、附加伤害、最终伤害增加、力量智力增加、物理魔法独立攻击力中随机获取,数值为6%、8%、10%中随机获取一种。
玩家可以根据自己角色职业特性来选择稀释最小的属性,如果玩家不满意的话可以消耗8个紫英花瓣或者1个品级调整箱来变更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