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f皇室尊亲,孝庄皇太后为何死后多年不下葬呢?

2024-07-10 14:32:26 55阅读

dnf皇室尊亲,孝庄皇太后为何死后多年不下葬呢?

清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身历天命、天聪、崇德、顺治、康熙五朝,“统两朝之养孝,极三世之尊亲”的孝庄太后博尔济吉特氏,崩逝于紫禁城慈宁宫,时年75岁。按照清朝祖制,孝庄太后理应“复奉太宗文皇帝左右”,陪葬于皇太极所在的清昭陵。但康熙皇帝却并未这样做,只是下令“于孝陵近地、择吉修建暂安奉殿”,用以暂时停放孝庄太后梓棺。

雍正三年,在孝庄太后崩逝37年以后,接过康熙皇权的雍正皇帝才下令于孝庄太后停灵原处修建陵园,将孝庄太后入土为安。

dnf皇室尊亲,孝庄皇太后为何死后多年不下葬呢?

孝庄太后,为何停灵37岁才得下葬?这个并不得圣宠的皇太极后宫妃嫔,难道果真是恨极了皇太极而不愿陪葬清昭陵?

临终遗诰,道出孝庄太后对陪葬皇太极的态度

天命十年,为进一步巩固后金政权同蒙古部盟的政治、军事联盟,继孝端文皇后以后,皇太极又迎娶了她的侄女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也就是后来的孝庄太后。然后这位被皇太极接连生下三女一子,并在后宫颇有贤明的科尔沁姑娘,却并不得皇太极宠爱。天聪八年,皇太极迎娶了孝庄太后的姐姐——海兰珠以后,孝庄太后更失恩宠,甚至在“崇德五宫”中落到了最末尾的位置。

如果不是皇太极驾崩后,福临侥幸承继皇权,孝庄太后恐怕不会成就一代贤名。也就是说,为“满蒙联姻”作出重要贡献,为皇太极积极繁衍后嗣的孝庄太后绝对有理由记恨皇太极,更有理由拒绝陪葬于皇太极身边。

但是,在孝庄太后的遗诰中,我们能够明确看出其对皇太极的态度:

太宗文皇帝龙驭上宾。痛不欲生。誓以身殉。诸王大臣、以世祖皇帝方在冲龄、继承大统、保护靡托、合辞坚请。勉留此身、抚育教训、未尝少懈。予寿七十有五、得复奉太宗文皇帝左右、惬予夙心、夫亦何憾。

不可否认,孝庄太后的这道遗诰有着官方文书的修饰,但就其当时的权势和地位而言,其对皇太极的态度绝非虚假掩饰,而是出自真心的追忆。其中一句“得复奉太宗文皇帝左右、夫亦何憾”将封建女性对于渴求长久陪伴丈夫身边的追求,淋漓尽致的展现。

不愿陪葬清昭陵的真正原因

在皇太极身上未得宠爱的孝庄太后,在皇太极驾崩以后,反倒迅速成为清朝的核心人物。在清朝入关的艰难时刻,孝庄太后努力维持皇室内部团结,悉心培养顺治、康熙两代帝王,在多尔衮当政、鳌拜擅权的危急时刻,孝庄太后以一个女流之辈担起大清江山,为清初的皇权稳固、疆域拓展乃至统治根基稳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就康熙二十六年的具体朝局环境而言,被康熙皇帝奉为神明的孝庄太后,绝对是大清王朝最有发言权的嚣张人物。对于这样一位人物的丧葬事宜,康熙皇帝肯定不敢单纯按照清朝祖制或者约定成例进行安排。可在问及安葬意见的时候,孝庄太后给出的想法却让康熙皇帝犯了难。

《清实录·圣祖实录》记载了孝庄太后临终的归葬想法:

太皇太后疾大渐时、谕朕曰、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皇父及汝、不忍远去。务于孝陵近地、择吉安厝、则我心无憾矣。

啥意思?因为清朝祖制之“卑不动尊”的成例;因为孝庄太后对顺治、康熙两位帝王的恋恋不舍;孝庄太后决定葬于顺治皇帝所在清孝陵,而不是舍近求远,陪葬在皇太极所在的清昭陵。

大孝之下,康熙大帝也有无可奈何的时候

在孝庄太后跟前,康熙皇帝绝对是一个毫不掺假的至孝帝王,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孝庄太后病危之际,康熙皇帝曾经专门下发谕旨,说明孝庄太后于己之身的特殊恩德:

忆自弱龄、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至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致有今日成立。罔极之恩、毕生难报。

在孝庄太后临终之前,康熙皇帝的至孝表现,我们暂且不表,我们仅以孝庄太后病危时,康熙皇帝的具体表现予以说明:

1、孝庄太后崩逝前数日,康熙皇帝亲率诸王、贝勒、贝子、公、及文武官员等、步诣天坛致祭,向上天祈求“若大数或穷、愿减臣玄烨龄、冀增太皇太后数年之寿”。

2、在孝庄太后“圣体违和”期间,康熙皇帝“于慈宁宫亲尝汤药。昼夜不离左右”并就政事处理作出了专门安排:传谕内阁、非紧要事、勿得奏闻。同时,为“仰冀上天眷顾、俯垂默佑、宽大以延遐寿”,康熙皇帝破天荒地做出了“大赦”决定。

《清实录·圣祖实录》详细记载了孝庄太后病重期间,康熙皇帝的具体表现:

心怀忧虑、日侍左右、检方调药、亲视饮馔。太皇太后宁憩之时、朕隔幔静俟、席地危坐、一闻太皇太后声息、即趋至榻前、凡有所需、手奉以进。因此昼夜不能少离。

3、孝庄太后崩逝以后,康熙皇帝悲痛欲绝,“擗踊哀号、呼天抢地、哭无停声”;“哀号痛切、情何容已”;“昼夜号痛不止、水浆不入口、天颜癯瘠、以致昏迷”等的记载,屡见不鲜。

在孝庄太后丧仪的各个流程中,康熙皇帝都是一副“哀恸不止如前,几近昏厥”的表现,以至于诸王大臣乃至地方奔丧官员,屡次“上言劝阻、恳请节哀”。在康熙皇帝心中,孝庄太后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圣旨,都是绝对不容置疑、不容更改的所在。孝庄太后临终已经有了归葬态度,康熙皇帝也只能遵旨奉行。但孝庄太后之前毕竟没有皇后单独成陵的先例,康熙皇帝也只能在不违背清朝祖制的前提下,“于孝陵近地、择吉修建暂安奉殿”。

康熙五十六年,孝惠章皇后崩逝,于清孝陵外单独成陵,算是开创了皇后另成陵墓的先例,但对于暂时奉安于孝陵的孝庄太后梓棺,康熙皇帝依然遵照其生前意愿,未敢轻易安置。直到雍正皇帝登基以后的雍正三年,雍正皇帝才正式下令于孝庄太后梓棺所在原处修建陵墓,让其入土为安。

参考文献:《清实录·圣祖实录》、《康熙帝起居注》、《清史稿·后妃列传》

DNF红眼堆什么属强啊?

冰强目前比较流行,不过价格略贵。火强稍微便宜一点,而且自从出了20火强卡后,火强可以被堆到一个新高度。属强能堆多高就堆多高,一般玩家采用双堆的方法,达到属强88,独立1600。不过我的方法是极限堆火强,首饰全部20火强卡,右槽33火强石头,宠物用的是龙女,算上宠物装备总共提供了15点火强,称号皇室尊亲,提供5火强,左槽骷髅,附魔5属强卡片,戒指火羽,16火强,算上QP技能13点属强,总计147火强,独立1600,项链带灵魂猎者,进图吃加独立的药剂,独立可以到达2000以上。关于属强首饰,最为推荐的是冰羽/火羽戒指,不仅加属强还加暴击,不过价格略贵,视财力而定。

历史上有哪些女政治家?

中国的包括汉代的吕后,唐代的武则天大帝,上官婉儿,宋代的刘娥太后,和辽国的萧太后,明代李太后,清代的孝庄太后,国母宋庆龄,以及其妹宋美龄,外国有沙俄的叶卡林尼娜女皇,等等知名美女为民族未来复兴做出了伟大贡献。

你的故乡在历史上出过哪些全国性的知名人物?

我的故乡在内蒙古原科尔沁草原,原科尔沁草原,现在又叫科尔沁沙地,是因为过渡的草原开发导致沙漠化严重,最近几年的治沙初见成效。只是曾经一望无际的草原,现在变成了一个个高低起伏的绿色小山包,原来的沙丘现在已经是有点绿色了。在茫茫历史长河里,我的家乡人物知名度最高的就是孝庄文皇后了。

孝庄文皇后是清太宗皇太极妃,蒙古族人、姓博尔济吉特氏,出身贵族家庭,其父塞桑,受封内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她生了清世祖福临,在顺治时称太后,康熙时称太皇太后,活了75岁。

她亲历清初三朝,全心辅佐皇太极、顺治、康熙三帝,在调和清宫内斗,确保入主中原,开创清初新新局面中,她的智慧、隐忍、无私、节俭的政治家风范得到了充分展示,受得到了朝廷上下、宫廷内外的一致好评。

她的智慧体现重大事件的决断上。皇太极突然驾崩,因皇位之争而可能产生内乱的情况下,以其聪明才智和宠贵地位,利用叔侄之争势均力敌、势不两立的矛盾,左右周旋,巧妙说服,既避免了因内权纷争而导致分裂,又成功地把6岁的儿子福临扶上了皇位。对于入关前夜的大清朝来说至关重要。

24岁的顺治帝患“天花”而早逝。生前母子在立储问题上发生分歧。由于顺治受尽了当小皇帝的苦,因此压根不想让8岁的玄烨继位,想立年长的福全,但福全却不想当皇帝。而孝庄想让玄烨继位,但她并没有硬来,而是采取了迂回策略,立即召回深受顺治尊重、叫他为老爷爷的德国传教士汤若望。让汤若望说服顺治,理由是康熙已得过天花,使犹豫不决的顺治坚定立玄烨的决心,确保了大清江山稳固。

大清刚刚入关,立足未稳,百废待兴,孝庄审时度势,善纳群言,果断决策,听取了明朝降官洪承畴、范文程的建议,吸收采用明朝政权设置模式的优长,使用当时的文武将官,减轻农民税收,颁布了大清国摄政王旨,为大清在中原站稳脚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平定三藩时,只有20岁的康熙,在整体战略把控上,少了些沉稳和欠缺些决断,孝庄坚决支持康熙,确保了平定“三藩之乱”取得胜利。在内蒙古布尔尼趁机作乱的危机时刻,孝庄第一时间支持康熙任用图海扫平作乱,可见孝庄识人用人的眼光。

她的隐忍表现在面对权臣弄权她沉着应对,能进能退,确保了皇权上。摆平了多尔衮。多尔衮随着战功多了、权势大了,开始独揽大权,结党营私,谋占皇位。31岁的孝庄再次施展谋略,对多尔衮软硬兼施,既笼络又控制。直至顺治七年,多尔衮病逝。同时采取封王晋爵、政治联姻等措施平衡错综复杂、相互交织的多方面矛盾,尽力保护顺治的地位不受威胁。支持康熙智除鳌拜。面对鳌拜独断专权对皇权的威胁,孝庄再次做起康熙的坚强后盾,支持康熙在1669年智擒鳌拜,开始正式亲政。

她大公无私,从不计个人得失,为江山社稷默默奉献。据史料记载:“代善等奉上(福临)位,王、贝勒、大臣等共为誓书,昭告天地,以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辅政”。虽有多尔衮和济尔哈朗辅政,但实权在孝庄手中,当时最有条件垂帘听政,福临死后,安徽桐城秀才周南特地到北京“诣阙条奏十款”其中一款为“请垂帘,以勷盛治之隆”。孝庄却不愿“垂帘听政”,只愿连辅两代幼主,不愿公开听政,不过无论垂帘还是不垂帘都参与朝政。

坊间传孝庄曾下嫁给多尔衮,这是至今难辨真伪的舆论。不过据蒋氏《东华录》记载,顺治八年宣布多尔衮罪行时,其中有“自称皇父摄政王,又亲到皂宫内院”等,若孝庄果真下嫁,更能说明她的无私与随机应变,更显政治手腕的高明。

她一生节俭。孝庄一生比较节约,从不铺张。从顺治的遗照中得知,“国用造繁,兵饷不足,而金花钱粮,尽给宫中之费,未尝节约发施。”孝庄站在国家高度,凡事都以国是为重,不讲享受讲奉献,确实难能可贵。孝庄一生不修造园林,能省即省。

孝庄文皇后的历史评价

康熙帝:忆自弱龄,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致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有今日成立。

雍正帝:统两朝之养孝,极三世之尊亲。

赵尔巽:世祖、圣祖皆以冲龄践祚,孝庄皇后,当时无建垂帘之议者。殷忧启圣,遂定中原,克底于升平。

杨珍:孝庄是公认的明清之际杰出的女政治家,在清朝入关特别困难的情况下,维持了清皇室的团结,而且保护培养了顺治、康熙历史名君,对扭转当时中国的分裂局面使中国归于统一具有重要作用。

更重要的是她没有像慈禧那样垂帘听政,始终处于幕后,这在中国古代史上是非常罕见的。

苏跃:皇太极把她看作一位聪明颖慧,贤达有为的贤内助;顺治帝福临则把她看做恶毒残忍,了无亲情的仇人,而不是母亲。

在康熙的眼中,他又是一位慈爱稳重感情至深,又颇具政治才能的老祖母,而在她的政治对手看来,她却是一位颇具心计,不可战胜的出色的女政治家。

历代女子中,我对孝庄敬重有加,其贤德为后宫争相效仿的对象,其才能卓越,又为正统所出,不被世人所斥。

不怕激起那些受害者家属的民愤吗?

何止是民愤?历史上,大赦曾经引发过一起严重的政治事件,这件事就是东汉末年汉桓帝时期的第一次“党锢之祸”。

延熹九年(166年),河南郡有个叫张成的术士对儿子说:“老爹我掐指一算,过不了多久皇帝就要大赦,你不是有仇人吗?正好可以赶在大赦之前杀了他。”

杀人不偿命,这么好的机会哪能错过?于是这小子真的行凶了。事后,凶手被判处死刑,但还没来得及行刑,果然就传来了大赦天下的消息。

按规定,官府应该立刻释放张犯,但时任河南尹李膺不干了:世上哪有这么巧的事?一定是张成勾结宦官,提前获得了消息。你们会玩,我老李就不会吗?对不起,俺没看到大赦令,斩!

李膺的猜测是有一定道理的,张成经常出入宫中,与宦官们混得就差穿一条裤子。而作为“清流派”的代表人物,李膺最恨那些没把子的“浊流”,七年前他就因为没向宦官行贿,结果遭到诬陷服了一年多的苦役。

李膺没搂住火,公然对抗神圣的大赦令咔嚓了张犯。没想到消息传出来,天下轰动。

早在几年前,擅长炒作的太学生们就搞出了“清流排行榜”,将那些清廉代表分列为八俊、八顾、八及、八厨、八元、八凯,掀起了一股舆论狂潮,李膺就是清流派的领袖。

此刻,李膺的举动无疑是一种示范,于是各地官员纷纷效仿,都把皇帝的圣旨当成了马粪纸,处死了大批与宦官有勾连的死囚犯。

比如南阳太守成瑨,杀掉富商张泛一家200余口;太原太守刘踬杀了宦官赵津,等等。

一场大赦演变成了士族集团和宦官集团的“清浊大战”,李膺公然违背大赦令的行为,刮起了席卷全国的风暴。

宦官集团终于出手了,在他们的挑唆下,汉桓帝下旨逮捕了二百多名“清流”和太学生,大批士人被迫逃亡,成瑨、刘踬等人死于狱中,李膺等人被永远禁锢。

很显然,“大赦”就是这起事件的导火索,正是它对法律秩序的破坏,引发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因此,历史上有很多人对“大赦”一直持反对意见。比如王安石,为了阻止宋神宗的大赦令,他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婺州有个叫卢助教的地主,有一天去一个佃户家里收租。双方沟通不畅,发生了争吵,佃户父子四人一怒之下竟然将卢助教扔进石碾,将他活活碾成了肉泥,残忍至极。

事发后,官府判处佃户父子死刑。岂料还没等到行刑日,大赦令就到了,父子四人都被释放了。

皇帝的大赦原本希望罪犯能感恩,从此改过自新,可这父子四人怙顽不悛,他们跑到卢家,公然挑衅卢家人说:你们怎么不去收租了呢?

面对凶徒的恶行,卢家人毫无办法,连官府也束手无策。王安石告诉宋神宗,大赦就是对司法的践踏,它根本起不到所谓的安抚人心,教化天下的作用,必须废除。

那么,古代为何要搞大赦呢?又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搞大赦?

所谓大赦,就是针对全国范围内,所有服刑期间的罪犯的减刑或者免刑。通常在新皇登基、皇帝(太后、皇后)生日、重大节日、重大庆典、祥瑞现世、祈福、避祸等状况下使用。

可见,“大赦”的适用范围很广,并没有严格的规定,全凭皇帝一时高兴,有时候宠幸的女人生个孩子,或者生病,都要搞个大赦。

有人统计过,古代大赦的频率大约一年半左右,如此高频率对司法的破坏,其意义到底何在呢?

其一,皇帝营造盛世、宣示宽仁的宣传手段

古代讲究“德治”,“法治”是补充手段,社会的政通人和、君主的宽仁慈爱是衡量治理水平的重要标志,而“大赦”就是最直接的显在表现方式。

历史上最有名的“大赦事件”当属李世民释放400名死囚回家过年的故事。

贞观年间,李世民将400名囚徒释放回家过年,并与他们约定年后主动回来。对此,大多数人都不相信,岂料,春节过后,所有的死囚一个不落全都回来了。李世民很受感动,于是下旨将他们全都赦免了。

这个事件明显存在“运作”的成分,从法治的角度讲,李世民此举既不值得赞扬,也没有可行性。它其实就是李世民的作秀,意在宣扬个人的仁德,以及天恩对社会的感化力量。

古代的“法治”弹性很大,冤案其实很多,有时候皇帝都不得不亲自参与“录囚”,大赦从某种程度也减轻了冤狱所带来的不公平。

其二,朝廷用来收买人,缓解社会矛盾的方法

武则天在位期间,曾经针对流放人群有一次大赦。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这次大赦有很明确的政治意义,因为被流放人群的主体是豪门集团。

武则天一生与豪门集团为敌,以“五姓七望”为代表的豪门势力遭到了她的毁灭性打击,除了被处死的外,流放于遍地的人数超过数十万。

某一天,有个叫“李秦授”的人对武则天说:“民间流传‘代武者刘’,我知道这个‘刘’是谁了,它是谐音‘流’,指那些被流放的人。”

当年武则天尚未之前曾经有“唐三代后,武氏代有天下”的谶言,结果真的应验了,因此“代武者刘”就是个隐患。

经李秦授的提醒,武则天越发觉得那些被自己流放的豪门家族极其危险,于是便任命李秦授为使者,专门负责“安抚”流者。

所谓“安抚”,其实就是暗中屠杀。李秦授为个人前途,对那些被流放的豪族子弟大肆捕杀,结果引起舆论一片哗然,豪门集团暗流涌动。

武则天见势不妙,立刻将责任推卸给了李秦授,并发布大赦令,宣布所有被流放的官员,以及他们的家属都可以回到原籍,从而将一次重大危机消弭于无形。

历史上最有价值的一次大赦发生在汉武帝末年,健康不佳的汉武帝为了给自己延寿,下旨大赦所有的死囚。其中有一个小囚犯后来居然当了皇帝,并且创造了西汉帝国的二度振兴。他就是汉武帝的曾孙、戾太子刘据的孙子、汉宣帝刘询。

其三,安抚特定对象,被动采取的权宜之策

这类的赦免并不罕见,尤其是末世王朝时,各地流民义军遍地,官军往往在平叛无力的情况下,下达大赦令,以达到安抚特定对象的目的。

这跟“招安”不同,招安一般是针对那些实力太过强大,又不愿意解除武装的军阀,适用面较小。而赦免则是针对数量庞大的流民或者盗贼,只要官府给出路,他们很容易放下武器,回归到正常的生活。

这种赦免是一把双刃剑,有时候往往导致叛军死灰复燃,比如明末的李自成、张献忠就属于这种情况。

总之,我们不能将大赦简单地归为“善”或者“恶”,即便在现代社会,它也会有所应用。在以“德治”为主流的古代,大赦的流行不足为奇。

考虑到大赦所带来的漏洞,统治者其实也有所“补漏”,比如他们往往会在大赦时增加“不赦”条款,这就有了所谓的“十恶不赦”之说。

比如《开皇律》就规定:“一曰谋反,二曰谋大逆,三曰谋叛,四曰恶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义,十曰内乱。犯十恶及故杀人狱成者,虽会赦犹除名。”

因此,大多数的大赦其实是基于“非重罪”人员的减刑,以及犯罪轻微人员的赦免,很少有一刀切的做法。

很显然,大赦无法做到绝对公平,对那些受害人,或者社会的伤害一定会存在,只是一般会达到“激起民愤”的程度。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