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徽记在哪换,北京圆明园作为历史进程的见证?

2024-07-10 16:13:07 52阅读

战火徽记在哪换,北京圆明园作为历史进程的见证?

文史十八拍认为,作为与法国凡尔赛宫并称世界园林史上的两大奇观的圆明园,不是你想恢复就能恢复得了的,恢复不好反而画虎类猫,反而伤害了圆明园的固有的名头。所以我认为没必要恢复。

具体理由如下:1.保留原状,可以激励国人牢记国耻,“痛打”汉奸,防止悲剧重演。

战火徽记在哪换,北京圆明园作为历史进程的见证?

2.恢复难度太大。同治十二年(公元1783年),清政府曾决定对圆明园进行重修,但困难重重。今天虽然资金没问题,科技也很发达,但要恢复到过去的“原貌”,技术上的难题还有很多。

3.即便恢复了,也只能恢复其“形”,难以恢复其“魂”,那些代表圆明园精华的文物等无法恢复。

4.圆明园内剩下的可供恢复“原貌”的遗存不多,不存在恢复“原貌”的基础,新建式的“恢复”毫无意义。

以下是我的详细论述:

1. 保留原状,可以激励国人牢记国耻,“痛打”汉奸,防止悲剧重演。

(圆明园的残影,永远是民族的痛,留下印记,防止悲剧重演。)

“圆明园珍宝山积,中国精华之所萃,毁此亦可偿所愤也。”说这话的,是一个中国人,正是他极力劝说联军司令额尔金毁掉圆明园可报大仇,才有了圆明园的大劫难。

这个中国人,叫龚孝琪。说起他,可能很少有人知道这是个什么样的货色,但要说起他的老爸,那才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他的老爸,就是写下“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龚自珍。龚自珍是道光年间的礼部主事,主张“更法”、“致国”。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当林则徐赴广东查禁鸦片时,他曾预见到英国可能侵犯中国,建议加强战备,抵制英军。但龚自珍恐怕做梦也不会想到,他的长子龚孝琪居然在日后成为英法联军的走卒,成为中华民族的罪人。

(龚自珍预见到英军可能侵犯中国,要抵制,但他的大儿子却成为英法联军的“带路人”,可悲可叹。)

据孙静安《栖霞阁野乘》记载:龚孝琪,原名橙,后更名公襄,字孝琪,晚年号米伦,浙江仁和人。他自幼好学,天资绝人,其父龚自珍的藏书,他全部看过了;青年时代,他随父亲到北京,但其人性格古怪,寡言少语,轻财、侠义、好游。道光十四年,他参加京北乡试,没有考中,便发誓永远不再进考场了。他老爹去世后,他就跑到上海住下来。

人到中年后,龚孝琪生活过得落魄起来,没银子吃饭,就靠买书维持生计。在这个时候,他就认识了英国驻上海的副领事托马斯,成为托马斯的师爷。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时,托马斯任联军司令额尔金的通事,龚孝琪也因此和额尔金认识了。起初,额尔金准备进攻北京城,但龚孝琪极力阻止,建议抢掠圆明园。额尔金便听从了龚孝琪的建议,带领联军绕过德胜门直捣海淀,奔向圆明园。当时,龚孝琪也随军前往,他骑马首先进入圆明园,并取走了一些他喜欢的金玉重器。

(火烧圆明园三年后,已出任印度总督的额尔金被雷火劈中房子,自己活活烧死。算不算活该?)

最了解敌人的,还是敌人内部的人。作为大清子民,龚孝琪当然了解自己的国家情况。因此由他做“带路人”,给联军司令指明目标,圆明园的下场也就可知了。如果没有这个汉奸“带路”,圆明园不一定会成为英法联军的直接目标,也就可能不会有我们今天的国耻了。

所以,保持圆明园废墟的现状,使每一个参观的国人都会联想到这样的一段屈辱历史,其教育意义不言而喻。我们更应该从这段历史中,读出“汉奸文化”对我们民族所造成的惨痛教训。因为历史上,不仅有一个龚孝琪,还有更多的“汉奸们”,比如抗战中的诸多汉奸,对我们民族的伤害极为严重。且这种群体也很难保证不会再出现,所以保持圆明园遗址的现状,也是对那些想做汉奸的人的一种提醒。

(额尔金的日记。其在日记中说,既能打击咸丰皇帝,又不吓跑京城最后一批官员致使无法谈判的最好办法,就是火烧圆明园。)

最后交代一句龚孝琪的下场:龚孝琪因为其汉奸行为,弄得众叛亲离,世人都是唾骂不已,他成为了真正的孤家寡人。在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的时候,他也大发其财,之后便又回到上海,把劫掠来的珍宝变现后大肆挥霍,不久便涤荡殆尽。这时候,他的东主托马斯也死掉了,他没了经济来源,生活更加潦倒落魄。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他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在一片唾骂声中发狂疾而死,时年53岁。

很奇怪,当时的清政府怎么没有给他弄个汉奸罪把他杀掉,让他多活了那么多年。

2. 圆明园追求无穷无尽的变化,同治十二年曾决定重修,但困难重重

(疑似圆明园被烧毁前的照片,曾经轰动一时。现在,我们无法想象该怎样恢复这样的建筑。)

要说恢复圆明园的“原貌”,从技术上来讲,我觉得就已经不可能了。现在的技术,虽说能建几百层的高楼大厦,但要恢复古建的“原貌”,已经很难做到了。不少景区,“古建”看上去古香古色,也只是伪古建而已,离古建的“原貌”,已差十万八千里了。仅仅是房梁上的榫卯结构,古代是一根钉都不用的,那么庞大复杂的结构,全靠木制构件的巧妙拼接结合而成,现在还有几个木匠会这种手艺?再说木制构件及其他地方的上色问题,现在新建的“古建”上的颜料,全是化学颜料,顶多能坚持二三十年而已,但古建上的颜料,历经数百年甚至上千年都不会掉色,为啥?其使用的是天然的颜料,加入了特殊的工艺,恐怕现在很难做到了。

(圆明园的布局复杂得令我们无法想象,也不是一时半会就能恢复的。)

事实上,圆明园的复杂程度,可能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圆明园的修建,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其间经过诸多的历史侵染,也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人们曾将中国的圆明园和法国的凡尔赛宫并称为世界园林史上的两大奇观。也足可见其不同凡响之处。这个,今天的人们未必能驾驭得了。

(康熙把他记忆里的江南,搬到北京城来了。)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郊,那是一处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的地方,早在辽、金时期,帝王们便看重了这里的绝美景色,相继在此营离宫和殿堂,明代便已经初具规模了。

清朝康熙时期,开始大规模营造圆明园。康熙曾经六次南巡,江南的灵山秀水让其很难忘记,终于在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以后,让人仿照江南园林的特色,在北京西郊营建苑囿。从此以后,清代的历朝帝王更是不遗余力地对圆明园加强管理和营造、修缮,以至于皇帝们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圆明园度过的,皇宫仅仅成了举行大典仪式的地方。

(圆明园“移天缩地在君怀”,它的每一处地方,都让人感到新奇。)

王闿运载《圆明园宫词》中,把圆明园形容为“移天缩地在君怀”,这里的每一处地方都让人感到新奇。就宫殿而言,虽然它是以中国传统的宫殿建筑风格为主,但却极富变化,屋顶有庑殿顶、歇山、硬山、挑山、悬山、卷棚等各种样式,其布局也有工字、口字、田字、井字、偃月、曲尺、扇面等,在统一和均衡之中,追求无穷无尽的变化,避免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刻板、滞腻的成分。

(圆明园可谓“万园之园”,园中有园,楼、阁、轩、榭,各种景致遍布,现在恢复需要很大功夫。)

在圆明园中,还有一处西式的宫殿建筑,统称为西洋楼,共占地一百多亩,是由任职于清宫中的意大利人郎世宁、法国人将友宁和王致诚等外国人设计和监工建成的。

圆明园实际上由圆明园、长春园河万春园三部分组成,另外还有许多附属花园。在圆明园三园中,共有著名风景100多景。每一组建筑中,又包括了许多的楼、阁、轩、榭;仅仅是一个长春园的“狮子林”一个景点,就包括了十六个景致,每一个景致内又有无数千变万化的壮丽建筑,给人以意趣无穷的感觉。

(圆明园如此耀眼的景致,还能恢复到多少?)

所以,由上面可以看到,圆明园不是你说想建就能够建造的。首先,银子得够,这个工程的花费,可能是你无法想象的,以现在花钱的水平,花上上千亿不一定能听得到水响。其次,复杂的工艺与设计,现在不一定能恢复得了。

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清政府决定对圆明园进行重修,但困难重重。昔日的圆明园盛况,只能成为同治、光绪及慈禧太后的向往和留恋了。

3. 圆明园被抢劫一空,“人类文化的精华”没有了,怎么恢复?

(像这样的文物,重新恢复圆明园时,还能建造得出来吗?)

圆明园之所以与法国的凡尔赛宫并称世界园林史上的两大奇观,原因有两个:其一,是园林建筑的典范;其二,是“文化的精华”所在地。而今,“文化的精华”已经不复存在,即便恢复了其建筑的“原貌”,也无法恢复其“灵魂”——“文化的精华”。

英法联军进攻圆明园时,开始并没有发生抢劫事件。但没过多久,这些来自异域的魔鬼最终难以抵御圆明园那些精美的文物、珠宝和工艺品的诱惑,“军官和士兵们,都成群结伙,冲上前去抢劫,毫无纪律”。

(联军火烧圆明园后,疯狂的抢劫接着就开始了。)

据英军当时的书记官斯文侯记载:“十月十七日联军司令部正式下令可以自由劫掠,于是,英法军官和士兵疯狂抢夺,每个人都腰囊累累,满载而归,这时全园秩序最乱。法国兵营驻扎园前,法人手持木棒,遇珍贵可携带者则攫而争夺,遇珍贵不可携的如铜器、瓷器、楠木等物,则以棒击毁,必至粉碎而后快……

法国人高第尔语在其文章中写道:“……浓烟直冒,渐渐冲上天空,表明这件工作(即焚园)已经开始了;当白天慢慢过去,烟雾逐渐加大,并且越来越浓密,飘飘荡荡,仿佛是大片的云彩,罩盖着北京;并且又像是一个可怕的暴风雨即将来临的样子。当我走近行宫的时候,火声噼啪噼啪地响着,足以使人震惊……圆明园很迅速地变成了一片蹂躏不堪的景象,但是墙垣以内,还有残余的物件。许多闲人在四处奔跑,东探西望,虽是穷僻的地方,都不绕过去,因为现在他们是被允许的,随心所欲地去抢劫了。”

(这些文明人的到来,却体现来野蛮人的作风,圆明园的精华被洗劫一空。)

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参与其中的人物的描写,也是惊心动魄。根据马卡吉的记载,焚烧圆明园,是由马队分头进行的。在放火焚烧的同时,官兵们的劫掠也很疯狂,他们还将抢劫来的各种宝物用拍卖的方式出售,所得款项再分给士兵。尚未拍卖出去的五光十色的宝物,充满了官兵的帐篷。

在参加抢劫的官兵中,有一位英国陆军军官,名字叫赫斯利,他因拥有大批从圆明园抢劫来的古董财富,而获得了“中国詹姆”的绰号。他还以此为荣,并用这个绰号来命名自己的著作。1912年,80虽的赫斯利出版了《中国詹姆》一书,书中叙述了52年前如何在中国抢劫圆明园宝物,如何在回国后发财致富的经过。从其记载中我们知道,很多士兵并不识货,“我看见华尔怀里抱了一个盘膝默坐的大佛像,从佛像的重量上我直觉它是金铸的,立刻告诉华尔,可是他不相信……几天后,华尔终于把他的金佛像卖给了一个随军贩卖酒食的犹太人,得到676磅。”

(反对拿破仑三世统治而流亡英吉利海峡某座岛屿的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则在一封著名书信:《给巴特勒的一封信》中谴责英法联军毁掉和抢劫圆明园。)

可以说,圆明园最精美的文物,都被英法两国劫掠而去。据《石渠宝芨》记载,圆明园收藏有历代书画200多件,或被烧毁,或被劫掠。如唐人所摹晋时著名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现藏在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沈源所画的《圆明园四十景图》现藏在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

没了“文化的精华”,便没了圆明园的“灵魂”。即便恢复了,又有多大实际意义呢?

4. 圆明园里还剩下多少东西可供“恢复”?

(圆明园海晏堂中的十二生肖,也是流落在世界各地。)

我们要想恢复圆明园,就必须知道圆明园里还有多少东西可供“恢复”?

事实上,圆明园太大了,八国联军的大火,并没有把它烧得一干二净。虽然当时的清政府并没有对圆明园进行调查,但确实有一些完整的建筑还存在,并有太监在看守。这也是同治十二年曾决定重修圆明园的基础。

但这点基础,后来也不复存在了。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光绪和慈禧逃往西安,圆明园再次成为侵略者的目标。与此同时,清政府的八旗兵和地痞流氓也在圆明园内四处抢劫。这使同治和光绪两朝重修的圆明园内的建筑基本上被损毁了,只留下一些大型石构件。

(残存的石构建,在北洋军阀时期被各路军阀盗走不少。)

剩下的一些石构件,又被北洋军阀时期的军阀们盗走了。其中,有徐世昌搬走了鸣鹤园与镜春园殿宇的木材,王怀庆拆走了舍卫城和安佑宫、西洋楼的建材,张作霖为修建自己的墓地,盗走了一些汉白玉石料……有证据表明,自辛亥革命以后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几乎每天都有车辆从圆明园运出各种物品。到了解放初期,由于疏于管理,圆明园内的遗存仍在遭受着破坏。

那么,现在想找圆明园的遗物,在哪里还能找到呢?在国外,除了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和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外,法国枫丹白露的中国宫和挪威实用艺术博物馆里,还存在着不少。

(法国枫丹白露的中国宫,其收藏文物就来自中国,有多少是在圆明园掠夺的?)

在法国枫丹白露的中国宫,其大厅正面是镶嵌珠宝的屏风、宫扇。展室的左侧依墙是两个大多宝阁柜。透过玻璃可见珊瑚、田黄石、白玉等雕刻摆件,传世的青铜器、精美的瓷器,清代皇帝夏天戴的皇冠;在一架木托碧玉插屏上,还刻着记录乾隆六十大寿举行百叟宴盛事的文章。展室的另一侧是几个大展柜,里面全是大型器物。中国宫内所有展品说明牌子上,都注明这些文物是来自中国。

挪威实用艺术博物馆,其收藏品中除了蒙茨(1887年来到中国在海关任职,做过袁世凯的骑兵教练、团长、总指挥等,在华50多年)从中国收藏的2500件古代文物,包括石雕、玉器、青铜器、陶瓷、绘画、丝绣外,在其中一层陈列室内,几乎全部陈列的都是雕刻精美的圆明园建筑构件,有残断的柱础、栏杆、望柱、石像等,在大厅的墙壁上,还有一幅圆明园海晏堂铜版画,使人们看出部分石雕的原来位置。这个陈列室起名就叫圆明园厅。

(圆明园内,现在留存的文物遗存并不太多了。)

还有不少圆明园文物虽然还在国内,但却早已离开了圆明园了。比如,在北京中山公园内,有圆明园的“兰亭八柱”铜人承露盘(露水神台)的石座、长春园西洋楼和远瀛观的美术石栏、“海岳开襟”和“别有洞天”的太湖石,这些都是建造中央公园(中山公园的前身)时移过去的。

(还有多少文物遗存流落在圆明园外?)

在北京大学内,有来自圆明园安佑宫的三座华表、一块龙凤丹陛台石阶、一对汉白玉麒麟,有来自长春园西洋楼“海晏堂”前的两座喷水台、观水法宝座正面的五块石屏风(现已退回圆明园原处),另外还有很多其他圆明园遗物散存在北京大学校园内。

在北京图书馆,有来自安佑宫的一对华表,长春园大东门的一对石狮子,文渊阁的两块石碑及一些昆仑石,太湖石、汉白玉座等。

在北京颐和园内,有来自安佑宫的丹陛台阶石,长春园二宫门的一只铜獬豸。

由上不难看出,要恢复圆明园,圆明园内所剩下的东西本身就不多了,怎么恢复呢?按照现代人的思路使用现代人的建筑材料去恢复?还是别糟蹋圆明园的名头了。不如不弄。

还是先重视习惯的培养?

您好!我是诗橙园丁,作为十几年一线教学经历的老师,我很高兴来为您解答这个问题。

首先我觉得您这个问题的提出本身是有点问题的。因为“孩子的成绩”和“习惯的培养”本身不是矛盾的双方。因此也就不会成为一个非A即B的选项。我的理解如下:

一、 什么是 学习成绩

学习成绩应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学习成绩,即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后在一个学生身上呈现的综合素质。狭义的学习成绩,即学生各学科成绩,甚至是考试成绩。 我想您问题中的学习成绩应该指的是测试成绩吧!

二、什么是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也称studying habits,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

这是心理学上的定义,您听了可能觉得很深奥。简而言之,学习习惯就是个人习惯的一种,是学生学习的一种独特模式。《汉书·贾谊传》中有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由此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必要条件之一。

三、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哪些

1、今日事今日毕的习惯

2、讲求效率不拖拉的习惯

3、独立钻研、善于思考的习惯

4、自主学习的习惯

5、专心致志不三心二意的习惯

6、吾日三省吾身的习惯

学习中应当培养的优良习惯还有许多,如有疑必问的习惯,有错必改的习惯,细致观察的习惯,积极探究的习惯、反思的习惯等等。

只有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才会变得轻松,学习的效率才会不断提高。

四、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必要条件

就我的愚见,我觉得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有以下必要条件。

1、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事半功倍,反之,不好的学习习惯则会事倍功半。孩子累、家长累、老师累,学习效果还不好,学习成绩自然好不到哪里去。

2、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终身的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和终身的教师。

每个人都会被家庭打上深深的烙印。很多孩子身上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家庭教育的问题。如,家长过度保护的孩子反倒容易体弱多病、心智不成熟;过度宠爱的孩子抗挫能力弱,自私骄纵;过分专制的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自卑敏感。

3、学校教育的影响

一所学校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是孩子成长过程中肥沃的土壤和丰沛的阳光雨露。优秀的德才兼备的教师则是学生成长中最好的引路人。乐观向上、勤于探索的同学则是学生最好的成长伙伴。

综上所述,如果您想孩子成绩优秀,必须先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因为学习成绩优秀是结果,习惯的培养是途径。

我是诗橙园丁,专注孩子的教育问题。感谢点赞,欢迎关注!希望跟大家多交流学习。

为什么基辛格还有巨大影响力?

一提到中美关系正常化,大家最先想到的,可能并非尼克松总统,而是基辛格博士。

其实,缓和对华关系,只属于他当年外交活动的一部分,基辛格担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和国务卿期间,在中东、南美和东南亚地区事务上,都曾经发挥过不容小觑的作用,对美国外交战略和全球政治格局影响深远。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当年的美国外交,那也是团队合作的成果,为什么单单让基辛格尽享圣贤的光环?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老人家身体好,寿命长啊。

毕竟,进入21世纪后,那一代的美国领导层都陆续挂掉了,基辛格作为硕果仅存,经验丰富的N朝元老,少有的“真正知华人士”,一大把年纪了(1923年出生),但身板硬朗,思维清晰,语言睿智幽默,90多岁高龄还能写书、演讲,满世界跑,堪称现当代国际政治的“活化石”。这显然就是“国宝级”的存在。

接着,咱们先捋一捋,基辛格他老人家在国际政治中曾经扮演过的角色。

基辛格全名为——亨利·阿尔弗雷德·基辛格(Henry Alfred Kissinger)。很明显,这个是带着浓郁德国色彩的名字。

追根溯源的话,基辛格家族原本为德国犹太人,基辛格的母语是德语,出身并成长于德国南部的巴伐利亚州,直到他15岁的时候,也就是1938年“水晶之夜”前不久,举家迁到了美国。

试想,当年老基辛格要再做犹豫,晚上几周,少年基辛格都有可能活不到战后,就直接魂断某集中营了。几十年后,冷战岁月中的一系列“大事件”,也难免会随之改写。

二战中后期,基辛格主动进入美军服役,凭借流利的德语,机敏的头脑,被分配到了美国陆军情报部门。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哈佛大学毕业后,基辛格留校任教,一直做到了哈佛大学国际关系委员会主任,终身教授。在此期间,作为权威专家,经常在媒体上露脸,还兼职给洛克菲勒财团当顾问。

貌似,上世纪60年代,才四十多岁的基辛格已经走上了人生巅峰。

然而,这对基辛格波澜壮阔的一生来说,也只能算是个初始阶段。

咱们中学政治里面都学过,包括美国总统在内的各色政客,那都是大资产阶级和大财团的“代言人”。实际操作中,还真是如此。

当年给洛克菲勒财团当顾问的基辛格,在1969年的大选中,担任了共和党候选人,纽约州州长纳尔逊·洛克菲勒(美孚石油公司创始人约翰·洛克菲勒之孙)的外交政策顾问。只是,在党内竞选提名中,小洛克菲勒使了大劲,还是不敌强劲对手尼克松。

最终尼克松赢得了当年的总统大选,并不计前嫌,主动聘请早前党内竞选中,可劲“喷”过他的基辛格,作自己的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后又任命他为美国国务卿(类似于外交部长的角色)。

至此,基辛格离开了哈佛校园,进入白宫幕僚层,实现了由文人战略家到政策制定人的转变。

(意气风发的基辛格和尼克松)

此后,整个七十年代,基辛格运作成功的有——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直至建交,搁置意识形态分歧,联手对付苏联;调停第四次中东战争;把美国拉出越战泥潭;斡旋拉美军事政变,继续维持美国对拉美各国的影响与控制;和沙特王室及中东亲美产油国成功链接,制定并启动了“石油-美元”的新版“霸权模式”等等。

讲真,这些事儿,每件单独拿出来,都足以载入史册。事实证明,基辛格既能富有远见的勾画出全球均势、中东、美中苏三角关系、美元挂钩石油等超富想象力的战略框架;也能将其付诸行动,一分一毫的在谈判桌上讨价还价,最终奠定了美国在权力平衡的基础上,“领导世界”的总基调。

所以,四处连横合纵的基辛格,又被誉为帮助美国赢得冷战的“第一功臣”。

多年的运作积累下,基辛格建立起了广泛人脉,东西方人缘都相当不错,再加上本身长袖善舞,和那超出常人的视野,让他即便在上世纪70年代末主动选择了“半隐退”,不再担任美政府公职后,还在以民间身份,延续着国际关系中的“桥梁”和“枢纽”的人设,不断受邀出席各大国内外高端会议和私人座谈,继续“指点江山”。更难得的是,他老人家在共和党和民主党阵营中,都广受追捧。

之后的四十多年,几乎每一届美国总统和政府高官,都会时不时的来基辛格这里“取经”,请求“点拨”。甚至连“我最懂”的本届特朗普总统,也曾经在执政头一年虚心的请求过“指点迷津”。

当然,有人会说,基辛格作为经验丰富的老前辈,吸引后来者去“求教”也属于一件很正常的事儿嘛。

只是,同为退休后仍健在的前国务卿,怎么没什么人去求教希拉里、或者鲍威尔和克里呢?

尤其是希拉里两口子,退休后大搞巡回演讲,但最近几年,竟然沦落到了演讲门票打3折都卖不出去的地步。真是旁人见了都替他们尴尬。

最后,不得不说的是,除了基辛格正赶上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自己还相当有过人之处外,也跟他的特殊身份有关。

正如前面讲的那样,基辛格是个犹太人。大家都知道,二战后,美国的犹太财团开始深度参与美利坚的内政外交。美联储历任主席全都是犹太人,从联邦的总统竞选到各州县的议员身后,也都离不开犹太金主的身影。这方面大家都懂的,就不多赘述了。

总之,基于前面解释的诸多个人成就,加上美国的特殊国情,让基辛格在离开白宫后,那种政治外交方面的权威感和影响力总是紧随着他,并不断加深,一直持续到现在。当然,最重要的还在于,他不但能力超强,更是那么的长寿和矍铄。

洛阳会在隋唐故城遗址上修复隋唐故城吗?

很多人没搞清楚什么叫做“国家大遗址保护工程”。只看到洛阳最近修建很多仿古建筑就质疑纷纷。

以前保护观念不强时,全国各地确实存在拆真建假的情况,最近几年随着国人文化保护意识觉醒,现在这种情况几乎没有了。最近几年国家文物部门提出的是大遗址保护工程方案,就是在原有遗址的上方,中空罩一个钢构架。

在钢构架上方复原原建筑。这样又可以保护遗址,又可以展示原貌。洛阳隋唐洛阳城定鼎门、应天门、明堂等都属于这种。并没有破坏遗址。只是上方罩一个盖子而已。是空心的。

上图可见,洛阳复原的应天门下方有十几米的基台。里面罩的就是隋唐洛阳城宫南门应天门的遗址。

上面3张图是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东起点--洛阳定鼎门遗址。内部可见钢架构罩的是基石。并没有破坏遗址。

上图是隋唐洛阳城复原的明堂内部,也是钢架构内保护的是原址。

很多人会说洛阳修复古建筑收门票赚钱。试问没有经济保驾护航的文化复兴和文物保护之路又能走多远?西安的大雁塔、大唐芙蓉园、上个世纪80年代修复的城墙,洛阳龙门石窟、北京故宫、敦煌、云岗石窟、南京朝天宫等等,哪个不用收门票?

太原为什么又叫晋阳?

简而言之,因为【晋阳城】是【太原城】的前身,且【晋阳城】在历史时期做过很长时期的【太原郡】、【太原县】治所,且曾经的【晋阳城】如今位于【太原市】辖下的【晋源区】,所以【晋阳】因其在历史上与【太原】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成为如今【太原】的别称。

晋阳城是太原城的前身

虽然【晋阳古城】的位置在今天的太原市晋源区古城营村附近,在具体位置上,并不与宋元明清时期基于唐明镇基础上形成的【太原城】相重合。但,晋阳城在太原盆地乃至整个山西中部地区(抛去晋北、晋西南、晋东南)的历史地位,大抵与明清以来的太原城相仿佛。

质言之,汉唐【晋阳城】与明清以来【太原城】都是控制山西高原中部地区乃至全山西高原的核心城镇,至少都是太原盆地北部重镇。明清【太原城】与今日【太原市】继承了汉唐【晋阳城】的历史地位与战略地位。

晋阳城曾经是太原郡郡治与太原县县治所在

秦国推行郡县制以来,尤其是秦国设置太原郡(公元前260年)以后,晋阳城一直是太原郡郡治所在。在汉代,晋阳城一城身兼太原郡治、晋阳县治,东汉以降,并州刺史\并州牧驻地也到了晋阳城。这是【太原】之名与【晋阳】之名在行政区划名称上的第一次正式交集,而且这一交集,就整整持续了一千多年,有着极为深厚的历史印记。【下图为汉代太原郡辖县示意图】

公元590年,经过北朝末年的一番调整,汉代晋阳县之地,被隋朝划分为西部【晋阳县】、东部【太原县】的格局,从此,晋阳县与太原县共同成为了【隋唐晋阳城】的“双附郭县”,就像明清时期北京城的大兴县与宛平县一样。

赵光义平灭北汉以后,虽然毁掉了【晋阳城】,但【太原县】的名号却反而留在了【晋阳古城】一带,并成为明清时期【太原县】之所在,直到1943年被日伪政府改为晋泉县,方才作罢。最近几年在古城营村附近新修的【明清太原县城】便是这个来头。【下图为明前期太原府所辖州县示意图】

注意,明清太原府虽然府治在太原城,但太原城是属于【阳曲县】的,【阳曲县】才是明清太原府城的附郭县,太原县与太原城相分离,且同属于太原府,这是明清时期太原地区的一个蛮有趣的现象,就像今天吉林省会为长春,却又同时存在一个吉林地级市一样。

晋阳古城位于今日太原市晋源区辖下

【晋阳古城】位于今日太原市晋源区范围内(晋阳湖南侧、晋祠镇北),晋源区作为区级行政区划,是属于太原市市区的,是太原市的市六区之一,在行政上要比清徐县、阳曲县、古交县级市、娄烦县等县级政区更从属于太原市一些。而且,晋源区与小店区同为太原市近年来南向发展的新城区,已然与现代太原市形成一个整体,晋阳之名号自然只能被太原所继承了。

【下图为位于长风商务区的山西省图书馆,长风商务区地跨太原市万柏林区与晋源区】

综上,无论是从历史视角看,还是现实视角看,【晋阳】之名与【太原】之名有着极为紧密的历史关系与现实关系,所以【晋阳】自然可以是【太原】的别称,虽然更严谨一些的说法其实是:【晋阳】是【太原市晋源区】的曾用名,但考虑到太原市南进的趋势以及晋源区曾经是太原县的史实,【太原】与【晋阳】早已融汇为一,是【太原市】曾用名还是【晋源区】曾用名之间的差别并不大。

觉得本答对您有所帮助的话,还望点赞转发支持如果您有独到的见解,欢迎在评论区交流如果您喜欢寒鲲的文字,可以点击回答上方的头像关注哦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