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f传承太刀,什么刀可以代表中国刀?
dnf传承太刀,什么刀可以代表中国刀?
菜刀,大刀片子,唐横刀,陌刀
我以前喜欢刀剑,都玩过。
能代表中国刀的,第一应该是菜刀!毕竟“功夫再高,也怕菜刀”
中式菜刀,堪称万能,而且比较耐用,并且多功能,就不想西餐,搞一套刀具。中餐的刀功可是极具讲究的。
据说入室小偷,摸进户主家门,第一件事就是要去厨房把菜刀藏起来,菜刀砍杀的杀伤力是比较大的。我小时候家里遭了贼,我家门那时候是农村少有的用磁铁吸住的,打开的时候我父亲醒了。我家的菜刀没有挂在厨房里而是挂在侧边,主要是侧边是小院子是菜园,我母亲切菜不在灶台边。于是我父亲拿起两把菜刀,追着那个贼跑了两条街·······我爸说,那天月亮特别明,看的清清楚楚的。贼虽然有两人,也挥舞匕首,但是明显气势上不行,于是就逃窜。但是慌不择路,掉进了一个工地的基坑里面····
菜刀用来攻击,难防御,因为太快。
中国大刀片子
我认为是近战中最好用的短兵器,其柄长,重心容易控制——这一点抵消其重量带来的劣势。
在实战中强与日本武士刀,例如两个没有打过架的人,一个给一把中国大刀,另外一人用日本武士刀,训练三天,互砍···你会发现中国大刀有绝对压制力。
抗战时期武士刀之所以砍不过中国大刀片子,就在于防御太低。因为武士刀第一次挥舞劈砍,容易被大刀格挡住,随后大刀的劈砍,武士刀太长,也轻盈,回防太慢,另外大刀片子劈下来的力道,武士刀挡不住。
武士刀的优点体现在经过训练之后,其快速灵巧,攻击威力比较大,并且攻击迅速,熟练的武士们可以轻松的砍伤对手手臂。
但是其重心靠后,回防困难。并且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这玩意太容易损坏了。与大刀对砍,容易崩口,折断。因此武士刀使用者要分出一部分经历防止武士刀受损,另外武士刀没有什么破甲能力,刺穿能力也不足。毕竟它是曲的。
一把中国大刀片子你从蓬莱东砍到南天门,没啥大问题,也容易修复,并且大刀由于重量大,有一定破甲能力。进攻格挡都均衡。实际上在以前治安不太好的年代,街头斗殴,你会发现这种长柄大刀特别好用。
唐横刀
我认为唐横刀的威力被低估了。
目前保存在世的唐横刀,最好的就是日本天皇的佩剑,是的,日本天皇的佩刀不是武士刀,而是唐横刀。因为在唐代,唐横刀,陌刀都不便宜,一把唐横刀, 相当于今天的两万块钱。
有一点注意啊,今天你在淘宝上看到的那些唐横刀,大部分的握柄和护手,其实都是剑的。
唐横刀的握柄要粗,并且它的护手是圆形的,和大刀片子一样,而剑的护手只有两个角。
这才是唐横刀的护手,不过这个护手略小唐横刀的手柄要比剑长多了,至少是普通剑的两倍以上,网上的都短。中国刀剑的护手都不大,很长时间护手的作用是防止手滑到刀刃上,不是用来防御的。但是如果刀比较大,双手使用的武器,一般都用圆形大护手。
唐横刀到日本之后才演化成今天的武士刀。
唐刀也是双手刀,属于近战兵器,它虽然挥舞劈砍能力比武士刀要弱,但是它的操控性要好,并且刺击性能要好。长一些的唐刀为了调整中心,厚薄并不是一致。
唐刀要不武士刀厚一些,重一些,性能均衡,我认为它的性能被低估了。
唐刀被淘汰我认为主要在于其制造成本太高。它使用的钢材要过硬。
至于牛尾刀和雁翎刀,属于单手刀,主要使用方式是挥舞劈砍;
这两种刀都是明清后才开始广泛使用。
我认为并不是它们威力大,而是使用环境变了,雁翎刀利于骑兵作战,并且打造容易。对钢材要求低。
使用也容易,训练难度低。
陌刀——大杀器
唐代的陌刀,绝对是冷兵器中的大杀器,陌刀成本高昂,唐朝以后,再没有成为制式装备。
陌刀是步兵对骑兵的大杀器——古人形容“人马俱碎”
一把能砍倒骑兵的大刀,为两面刃刀,通长一丈,有重至十五斤者。开元年间军队中始用,以后有很大发展,军中有的专设陌刀队、陌刀将;
按照古书上描述,陌刀三米长。
能够斩马,这刀应该十分强壮。
我个人倾向于陌刀前段应该和唐横刀差不多,但是双面开刃;
这个形状,并且比较厚,可能也很宽,强度很大。可砍,可捅,用钢比较多,所以陌刀非常昂贵。
唐刀前面这种形状更容易修复,毕竟作为刀尖,更容易磨损或者损坏,这个形状是容易修复的。
当然也有人认为陌刀前面应该是这个样子:
即双面开刃,宽大一点,厚刃,我认为有一定道理,但是刀有点短。对抗骑兵,刀刃应该会长过一米。
妥妥的冷兵器的大杀器。
汉剑
剑被赋予文化气质,更多的是礼器,佩剑,直接上战场应该不会用剑做主要武器。
DNF什么职业释魂加异界套可以安逸格兰迪?
目前DNF共计拥有魔枪士、鬼剑士、女鬼剑、女圣职者、圣职者、男法师、魔法师、男格斗、格斗家、神枪手、女枪手、暗夜使者、守护者、独立职业,这14个职业大类。具体的可以私信,全职业精通!
一、魔枪士:决战者、征战者、暗枪士、狩猎者
决战者,一次觉醒为无双之魂,二次觉醒为圣武枪
推荐武器:长枪
推荐防具:轻甲
平民推荐搭配:
(1)异界套:
“一点寒芒先到”,寒芒掠影的属性在三套征战者E2套装中是比较中规中矩的一套,它对决战者的被动及面板有着不错的提升,但套装的三件套、六件套属性略显鸡肋,小技能输出一般,而九件套对于大招的提升还是比较可观的。建议配合80级史诗长矛,破影使用,将升龙破空枪和狂龙怒啸发挥到极致。
云落天行套装,主要强化的是行云系列小技能以及狂龙怒啸,技能CD减少量非常可观,“行云:落”技能束缚效果增强,控场能力出众,狂龙怒啸也是决战者的主输出技能,控场输出兼备,刷图过程会比较舒适。与80级史诗长矛破影也能够融合,适合打控场。
风卷残云套,征战者E2套装里最全面,最实用的一个,增强的都是决战者的主要输出技能,九件套对于大技能攻击力提升极高,用征战者打输出可以考虑这套异界。可以用残云6配合破影,巨魂首饰不间断的用旋风枪,狂龙怒啸等技能输出,如果你有更好的武器可以配合残云9 ,用大技能打爆发输出。
烽火连城套,E3套强化的技能比较单一,但是可以考虑用85级史诗长矛青月令配合它,并且用附魔等手段堆技能等级,三一斩月的CD会非常短,伤害也会很可观。拥有青月令的玩家可以考虑一下。
雷霆之怒套装就可以叫做“刺9”或者“捅9”,因为这一套增加的技能都是决战者向前“捅”的技能。这些技能可以让怪物长时间僵直,不过遇到霸体怪还是比较蛋疼的,这套异界减少的技能CD比较少,还是有明显短板的。“捅“斗士,这次不是流心刺剑魂,而是雷霆套征战者哦~!
战舞天穹这套异界强化的技能多而杂,给人一种“样样通,样样松“的感觉,其实不然,他增加了几乎所有决战者的主输出技能的攻击力,还是值得称道的,只不过在技能CD方面,除了烽火燎原的10外,没有任何技能的冷却缩减,让它的实用性降低了不少。
(2)传承套:85或者90的都可以
(3)假猪套、海神套、血色残阳套
(4)脸帝和土豪的话,那就ss散搭、套装、高强高增幅传说了!
征战者,一次觉醒为战魂,二次觉醒为不灭战神
推荐武器:战戟
推荐防具:重甲
平民推荐搭配:
(1)异界套
永生战魂套,只要提升的是征战者的小技能和核心被动战戟精通的效果和伤害,有一定的实用性,但是相比于其他的套装,它并不是首选。
铁血疆域套,极大的提升了冷血突刺和夺命乱舞两个技能,技能的伤害,冷却时间,攻击次数,附加效果方方面面都有不错的优化,如果玩单一技能的话,这一套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横扫六合套,属性非常简洁明了,增加攻击减少CD,非常常规的异界套装属性,实用性好评,但是从安徒恩攻坚队员的异界套配置来看,往往堆叠单一技能的异界更吃香。所以这一套的属性就显得平淡了许多。
寂灭长歌套,也是不错的异界套装,穿上它,爆发能力强,技能范围广,在白图,异界,镇魂会有不错的发挥,但是对于安徒恩副本的话,他加的技能还是有点杂了。
血舞突袭套,亮点在于大幅度提高夺命乱舞、横扫八荒两个输出技能最后一击的攻击力,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决战者的爆发力,放招收招利落,是征战者可以优先考虑的异界套装,相信配合高强的战戟,可以打出爆炸伤害。
血影无痕套,这一套的属性中规中矩,技能冷却减少率和攻击力增加率较小,不过从技能来看,还是有一定实用性的。
(2)传承套:85或者90的都可以
(3)假猪套、海神套、血色残阳套
(4)脸帝和土豪的话,那就ss散搭、套装、高强高增幅传说了!
鬼剑士:鬼泣、狂战士、剑魂、阿修罗
剑魂
一次觉醒: 剑圣二次觉醒: 剑神防具精通: 轻甲职业定位: 纯输出/帮助型武器精通: 光剑/太刀/短剑/钝器/巨剑主属性定义: 物理系百分比伤害职业(2)传承套:85或者90的都可以(3)假猪套、海神套、血色残阳套(4)脸帝和土豪的话,那就ss散搭、套装、高强高增幅传说了!女鬼剑:驭剑士、契魔者、流浪武士、暗殿骑士
驭剑士,一次觉醒为剑宗,二次觉醒为剑皇
推荐武器巨剑、钝器、太刀、短剑
推荐防具:轻甲
平民推荐搭配:
契魔者,一次觉醒为剑魔,二次觉醒为弑神者
推荐武器:巨剑
推荐防具:重甲
平民推荐搭配:
流浪武士,一次觉醒为剑豪,二次觉醒为剑帝
推荐武器:主武器巨剑、副武器光剑
推荐防具:皮甲
平民推荐搭配:
暗殿骑士,一次觉醒为暗帝,二次觉醒为裁决女神
推荐武器:短剑
推荐防具:板甲
平民推荐搭配:
女圣职者:女圣骑士、异端审判者、巫女、诱魔者
圣职者:圣骑士、蓝拳圣使、驱魔师、复仇者
男法师:元素爆破师、冰结师、血魔法师、逐风者、次元行者
元素爆破师,一次觉醒为魔皇,二次觉醒为湮灭之瞳
推荐武器是法杖。
推荐防具:布甲
平民推荐防具:
冰结师,一次觉醒为冰冻之心,二次觉醒为刹那永恒
推荐武器是法杖。
推荐防具:皮甲
平民推荐防具:
血法师,一次觉醒为血狱伯爵,二次觉醒为血狱君主
推荐武器是长矛。
推荐防具:皮甲
平民推荐防具:
逐风者,一次觉醒为御风者,二次觉醒为风神
推荐武器是长棍
推荐防具:皮甲
平民推荐防具:
次元行者,一次觉醒为虚空行者,二次觉醒为混沌行者
推荐武器是扫把
推荐防具:布甲
平民推荐防具:
日军刺刀术远超苏联?
还是那句老话,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首先,我们要先看看历史上,旧日本军队和前苏联红军到底有过哪些交手,毕竟我们谈的不是《明斯克号出击》之类的架空历史题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前苏联”)于1922年12月30日成立,在此之前,一战之后参与”协约国武装干涉“的日本军队已经完全退出了西伯利亚。纵观历史,苏日两军大规模交锋的机会其实并不多,具体说来,只有在二战爆发之前的张鼓峰(哈桑湖)和诺门罕,再就是1945年8月9日苏联对日宣战后,持续不到一个月的摧枯拉朽般的远东战役。
一战期间俄军的白刃突击
沙俄军队历来就有实施白刃突击的传统,18世纪俄国著名军事家苏沃洛夫曾用一句很有名的话 “子弹是笨蛋,刺刀才是好汉”(The bullet is a fool,the bayonet is a fine chap)对此作了形象表述。1787-1791年的第6次俄土战争期间,苏沃洛夫指挥的俄军兵团在伦尼库尔(Râmnicul Sărat,多瑙河下游的一条支流的支流,在今罗马尼亚境内)战役中,面对着敌兵力占优(2.5万对10万)的不利局势,凭借白刃突击以微小的伤亡代价大破奥斯曼军队;在拿破仑战争时代,俄军步兵的集团冲锋也往往会令欧洲列强的精兵悍将们心惊胆寒;而在1812年的对波斯战争期间,俄军在强渡阿巴斯河(Aras 或者 Araxes,流经今天的土耳其、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等国)的大兵团奇袭行动中,也通过白刃战达成了以少胜多的效果,然而在后续攻占要塞的战斗中却在波斯军(有来自英国的大量军援)火力杀伤下损失惨重;但最终俄军还是攻占要塞并把守军杀了个片甲不留……
在从彼得大帝到亚历山大二世的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里,历次俄土战争中败多胜少的土耳其苏丹已经患上了对俄国刺刀的恐惧症,后者对于在肉搏战中不落下风已经不报什么希望了,于是,在第10次俄土战争(1877-1878)中,土方凭借秘密配备的大批“温彻斯特”新式连珠步枪,在俄军发动惯常的白刃冲锋时突然使用并取得了若干次战术胜利。然终未能挽回败局,进而也落实了西方列强对其“西亚病夫”的观感。
反观日本,尽管在其历史上内乱征伐不休的战国时期,被称为“铁炮"(火绳枪)和“大筒”(旧式前装火炮)热兵器已经引入并开始在实战中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然而它们毕竟缺失了欧美列强在火绳枪和燧发枪时代的步、骑、炮大规模协同作战的严酷考验,所以我们还要从其中古时代的冷兵器对抗中寻找其渊源。
日本列岛国土狭小、资源匮乏的先天不足,以及在地理上长期与亚洲大陆隔绝的特殊性影响了其内战形态的演进和发展,而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从镰仓时代开始,被称为“剑道”的独具特色的器械搏击术初现雏形。不过,这种训练主要针对的是武士们常用的太刀和薙刀(类似我国唐宋朝代的眉尖刀的一种长兵器)。尽管长枪也是日本古代的“五兵”之一(日本刀、弓箭、长枪、雉刀、胁差),可这种兵器直至德川幕府时代(1603-1867)才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使用,因为当时,以长枪为主要武器的“足轻”已经成为了战争的主力。
对于本文所述及的旧日本陆军,其大规模的刺刀技战术训练仍始于19世纪末期。在1877年的西南战争中,精于近战格斗、以中下级武士为主体的西乡军,凭借萨摩藩特有的“示现流”剑法和丰富的实兵对抗经验,在白刃战中曾给予政府军以重大杀伤,甚至有“皇军”士兵成为了“袈裟斩”的牺牲品,连人带枪被劈成了两半;于是政府军不得不组建了同样是旧士族出身的、以东京警视厅的警务人员为主体的 抜刀隊(ばっとうたい)与之相抗衡。
实际上,在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陆军中,受法国陆军攻势至上主义和重视白刃突击的影响(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的第一版《步兵操典》即译自法文),所谓的“銃剣道”(じゅうけんどう)已经被提到了相当高的地位;只不过,西原坂一战的惨烈景象为此起到了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西南战争可谓是日本列岛的最后一场内战,自此之后,日本正式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并在此后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给亚洲乃至世界各国人民造成了极其深重的苦难。
西南战争令日本军政界对白刃战对士兵的巨大心理影响有了直观的认识,他们认为,在以征兵制为基础的陆军部队中普及有关肉搏战武器的技战术练习势在必行。在十九世纪末期的若干年里,日本军政当局结合西洋剑术与日本传统武技,针对现有的白刃突击战法,展开了一系列他们认为更贴近于实战的训练工作。
在1904年,驻扎上海租界的英日两国守备部队曾在年度武器技能大赛(skill-at-arms competetion)中举行过刺枪术比武,当时日本方面经过精心设计的无懈可击的单兵刺枪术曾给予在场的各国观察员以深刻的印象,参加对抗赛的日本军官除了传统拼刺动作外,还通过大声呼喝干扰对手,并在近身攻击中采用日本传统柔术当身技的闪避与踢打等徒手格斗动作并最终取得胜利。自此以后,日式銃剣道也开始为欧美列强所知。
日俄战争中的首度交锋被称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预演的日俄战争(1904-1905),其作战规模之大以及战事激烈残酷之程度,吸引了当时军事家们的极大关注。沙皇俄国和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作为两个封建残余严重的帝国主义国家,其天然的侵略野心是难以抑制的,而其各自军队内部也都弥漫着对本民族之“勇武精神”的极端自信,那么在刀锋交错的直接对抗中,谁又能更胜一筹呢?下面就让老白试着给大家说说看。
当时有很多评论家以1899-1902年的第二次布尔战争作为实例,断定在未来战争中,大规模的白刃对决已不可能发生,然而日俄战争却颠覆了人们的这种印象,通过形形色色的“幸存者偏差”所带来的片面描述,以及参战军官基于过往经验的惯性思维,再加上各国观察员有意或无意进行的夸大宣传,导致刺刀的作用被拔高到了近乎神圣的地位,甚至有部分狂热的白刃战鼓吹者,以某些场战斗中 格斗用冷兵器(hand hold weapon) 和炮兵火力所造成的伤亡大致相同为依据,得出了一个“刺刀=大炮”的公式,进而在军事界引发了一轮“刺刀复兴”的浪潮。
比方说当时美军的态度就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直至1914年,在一份调查中显示,平均每10名美国军人中,仍有7人相信“刺刀决胜”,甚至部分有影响力的人士还发出呼吁,应该允许官兵自行选择趁手的白刃战兵器——刺刀,军刀(马刀),或者是北美特有的印第安战斧!
典型的高地争夺战 - 俄军视角
典型的高地争夺战 - 日军视角
有若干资料来源,试图以日军步兵在弓长岭(日语汉字:弓張嶺;平假名:きゅうちょうれい)和黑沟台(日语汉字:黒溝台;平假名:こっこうだい)的两次大规模白刃突击行动“以少胜多”的战例,来证明当时日军士兵的拼刺技术训练之“卓有成效”,至于实情如何,我们不妨具体分析。
弓长岭 位于辽阳城的东南部。当辽阳会战(1904年8月25日-9月3日)爆发之初,萨摩藩士出身的西宽二郎(にし かんじろう)指挥第2师团(仙台师团)在没有进行炮火支援的情况下,以师团主力12000人趁着夜色摸上弓长岭,并与俄军进行了一次白刃战,打垮了配有若干机枪和火炮的兵力达1.7万的俄军守军。这在当时打破了战争史上最大规模之夜战的世界纪录。
日军突击部队于8月25日晚11时出动。他们先是以行军警戒队形按照预定路线前进,期间日军斥候与俄军前哨单位展开过小规模交火,但后者被迅速逐退,所以俄方对日军大部队的逼近应无察觉。接下来,进入突击准备地域的日军各单位,在俄军第一道主防线前稍事休整,同时以大队(营)为单位排成突击阵型开始接敌运动,在向前推进了约一千米之后,日军斥候与俄军前哨单位再度展开交火并为山岭上的守军所察觉,旋即枪炮声大作,第2师团主力则在呐喊声中发起全军突击。根据不同来源的资料,总攻时间大概应在清晨2:30-3:30之间,到清晨5时许,投入主攻的各联队(团)已经占领了山顶阵地并追击退却之敌。
此战固然可以为当时日军的作战意志和战术组织能力更胜一筹提供佐证,但是有多个特殊因素也必须加以考虑。首先是上文所说的,日军进攻部队维持了一个有效的“战场真空区”,而俄军前卫的战术侦察却颇为消极,同时正值夏季,弓长岭周边被茂密的林地覆盖,也使日军行动难以被发觉。另外,进攻方也拥有“天时”之利:8月25日是农历的七月十五,当晚是满月且天气晴好;在战场区域,月亮会在次日拂晓时分才落下,这些条件可以让攻击方借助月光看清楚突击路线和地形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夜间行动和地理环境不熟给进攻方造成的劣势。也就是说,日军达成了夜袭行动的突然性,完全将俄军打了个措手不及,而这是决定成败的非常关键的一点。
另外,即便是月朗星稀,黑夜毕竟也不同于白昼。日军仍可以借助暗夜掩护,据当时日方亲历者的叙述,在发起突击瞬间的呐喊声过后,各单位大多可保持静默状态攀爬山岭,同时在进入抵近距离之前,进攻方都保持了良好的开火纪律,一枪不发;反之守军火力制造的火光和硝烟却为进攻方指示了具体目标。
根据战后日本方面的战报,此役日军突击部队的损失极小,其中参与第一波突击的某步兵中队(连)仅有7人阵亡,14人负伤,而俄军在阵地和山岭上的积尸则“不可胜数”,考虑到俄军原本也精于白刃战的事实,这种战果或为一方士气崩溃所致,推测在白刃战的最后阶段很可能打成了追击战,有很多俄国兵应是在逃跑时被刺死的。黑夜奇袭所制造的心理震撼,恐怕也是守军“兵败如山倒”的重要因素之一。
多少年后,在那个有着古怪的西班牙式名字的海岛上,当丸山师团的“昭和男儿”们冒着炽烈火网果敢“猪突”时,当他们在雷电交加的雨夜中,在泥泞中踯躅挣扎时,当他们倒在仿佛远在天边、却又近在咫尺的敌阵前的开阔地上时,在弥留之际,他们是否还能回忆起,从祖父辈的口中所听到的日露戦役中的“光荣往事”?他们多么希望,他们自己也能身临其境地体验“高大彪悍之敌兵被杀得片甲不留”的场面啊!
高地争夺战中的白刃厮杀
黑沟台会战的情况颇为复杂,如果展开讲,恐怕又会是一个宏大的话题了,然而当前网上流传的说法,可能多有不确实之处,在此老白仅凭一家之言,尝试与诸位探讨。
黑沟台村位于今天的辽河市灯塔市五星镇附近,实际战斗则围绕着此地和位于东北方向上沈旦堡(Santapu)展开,因此也有资料称之为“沈旦堡会战”。
在1904年夏秋季节的辽河战役和沙河战役结束之后,俄军已难掩其多线失利之颓势,而旅顺口在1905年1月初的陷落,也令俄军统帅迫切想要夺回战场主动权,鉴于日军各主力部队正向奉天地域移动,于是俄方决意向日军位于黑沟台周边的薄弱部发动进攻。是为此战之背景。
到1月25日战斗打响时,驻守此地段日军骑兵旅团(另含若干步炮及辎重单位)共计8000余人,因为兵力不足以覆盖长达40公里的防线,于是旅团长秋山好古(あきやま よしふる)采取据点防御之战术方针,他让骑兵下马作战,同时为新配发的马克沁重机枪构筑了良好的防御阵地。骑兵旅团各部 分据黑沟台(今黑沟台村)、沈旦堡(今沈旦堡村)、韓山屯(今小韩台村)和李大人屯(应为今日的小李大人屯村,这几地均位于今辽阳灯塔市辖区)等地。在连续数日的战斗中,面对十倍于己的敌军,秋山部利用马克沁机枪的猛烈火力大量杀伤了发动冲击的哥萨克骑兵。
而号称发动师团级规模之夜袭的第8师团实于26日即以抵达前线,此时黑沟台已告失守,为了避免战线进一步内陷,该师团起初无力发动夺回行动,反而在俄军的集团冲锋下苦苦支撑,并承受了相当大的损失。直到28日夜,当日军增援部队陆续赶到,战场达成兵力均势后,已经损兵折将的第8师团,才在第5师团以及其它军属预备队的支援下,组成了所谓的 臨時立見軍,并发动了日军从上到下都念念不忘且期盼已久的夜袭。
尽管日军声称,这次的夜间白兵突击又一次大获全胜,然而实情却是,发动夜袭的日军与在黑沟台的俄国守军陷入胶着(对于此类行动来说,这就代表着失败),只是因为俄方指挥官误判局势下令俄军撤退,日军方才于29日拂晓重新“夺回”了黑沟台。在短短几天的战斗中,第8师团伤亡计6千余人,基本已无力再战。
从上面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出,投入大部队的夜袭行动一旦得手收益极大,当然风险也极大,它就是一场用人命进行的豪赌,如果夜袭行动的战术突然性丧失,如果天时地利等诸多条件不适合,那么胜败易手往往在须臾之间。这些都决定了投入师团级规模部队的夜间白刃突击,远非战争之常态,而在这场战争的大多数时候,日军所谓的精湛之白刃战技术,并无多少可供发挥的余地。
日俄战争以日方进攻和俄军防守为基本形态,一方面,日军在进攻时往往使用优势兵力以人海战术发动突击,然而,守军却可以凭借铁丝网以及机枪火炮大批消耗进攻之敌,待幸存下来的日兵冲上俄军阵地时往往已经筋疲力竭,他们会因无力进行格斗而被俄国人轻松消灭;另一方面,当日方冲击失利后,希望发挥其白刃战之功力的俄国人也会发起追击和反攻,然而,在攻防易位的敌军之机枪与炮火洗礼下,他们往往也是伤亡惨重。没有谁会在己方可以发扬火力的时候,仍然挺着刺刀从隐蔽处冲出来和对手拼命,哪怕日本人也不会。
另外,在日俄双方热衷的不进行炮火支援的夜袭行动中,有时进攻方在被发现之后只需进行数百米至一千米距离的冲锋,刺刀在暗夜中的寒光与密密叠叠的敌兵会让守军猝不及防,进而,在心惊胆战之余,他们只能被动应战和撤退,而人在面对突发险情时的本能冲动会趋势很多新兵扔下武器掉头逃跑……这些都与白刃战技术强弱与否无关。
残酷的白刃战据统计,在日俄战争的若干要塞或高地争夺战中,有相当比例的阵亡者是刺刀或者军刀等冷兵器所致,然而深入分析却发现,有很多死于刺刀之下的士兵,原本是被枪炮火力所击倒的伤者,他们是后来才受到了冷兵器的致命伤。按照一位美国观察员的说法,在旅顺口攻防战期间,曾有一名日军中尉在外围高地争夺战的一次白兵突击中被弹片击中,他倒在俄军阵地外失去了意识。而当他醒来时惊恐的发现,俄军小分队正用刺刀对四周倒地未死的日兵进行补刺……
白刃战的残酷性在于,交战双方距离极近,而冷兵器造成的伤害往往集中于胸腹部和喉咙,格斗中被刺倒的士兵即便不是当场死亡,也会因失血过多,或者呼吸困难而死。况且,白刃战必然会以其中一方彻底控制战场而告终,只有胜利方才能打扫战场和救治伤员,而亡者是不会被送去急救的。另一方面,失利一方滞留在战场上的伤员其生还几率也必然更加渺茫。
如此说来,戴高乐在一战中的经历可谓是相当幸运了:他本人在1916年凡尔登战役的一次白刃突击中身负重伤倒在战场上,在战斗结束后,他被打扫战场的德军发现并得到了后送和救治;伤愈后戴高乐被送至战俘营,在五次越狱均告失败后,直到一次大战结束时他才获释。
30式剑型刺刀 VS 俄式传统三棱刺刀关于日俄战争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日本的30式刺刀要比“莫辛-纳甘”步枪配备的传统三棱刺刀更加优越,而这一点令日军在白刃战中更具优势。巧合的是,直到二战爆发时,苏军与日军所使用的主流步枪(莫辛纳甘M1891/30步枪 VS 有坂三八式步枪),其配备的刺刀形制仍与世纪之初的大同小异,因此这里的讨论内容适应于全篇。
三棱刺刀在俄军中的装备可谓是由来已久,创作于彼得大帝时代(18世纪初)并一直传唱至今的《近卫普列奥布拉仁斯基团进行曲》(Марш Лейб-гвардии Преображенского полка,即 March of the Life Guards Preobrazhensky Regiment)中就有一句“我们三棱刺刀坚硬,荣誉之声永流传”(Твёрдо штык четырёхгранный --Голос чести не замолк!),说它是沙俄军队的精神象征并不为过。
著名的 “莫辛-纳甘” M1891型步枪采用的是三棱型枪刺,刀尖采用螺丝刀式的平口设计。它通过管状插座套到枪口上然后旋转一定角度加以固定,刺刀固定于枪管右侧而非通常的下侧。从其固定方式来看,它仍然与线列步兵时代前装枪的套筒式刺刀渊源颇深。据说,俄军之所以传统上采用三棱枪刺,是因为受到俄国钢材质量低劣和机械加工水平低下的限制,另外在俄罗斯的严寒中,三棱形状的枪刺较为坚固不太容易被折断。
原型M1891步枪与改进型的M1891/30步枪,其配备的三棱刺刀在细节上实际是所区别的:
前者在上刺刀时,首先,需将刺刀插座插至枪口处并使其与枪管接合牢靠,然后,握住刺刀柄旋转一定角度并用力压紧,确保卡口到位,接着,扳动管状插座外部的一个锁定装置将刺刀扣紧。而后者所配的改进型枪刺,则装有类似弹簧卡笋的自锁机构,将刺刀插座下压就位后,握住刺刀柄并扭动一定角度即可锁紧;同时此种枪刺的拆卸也较为方便。
而日军使用的所谓“30式刺刀”,原是为日本自行研制的第一种使用无烟火药的弹仓式步枪——明治30年式步枪所配备的,不过在著名的有坂三八式步枪(取自明治38年,即公元1905年,然而实际上该枪是从1907年开始量产的)上仍然沿用。
30式刺刀由刀柄、刀身、护手、卡环及连接机构组成;此外还包括刀鞘、挂件等帮助配备。其刀身为当时流行的下单刃式样,两侧铣有宽血槽。刺刀护手的上端为枪口卡环,下端为向前方伸出的护手钩。卡环内径比枪口外径稍大,可与刺刀座配合固定刺刀。连接机构位于刀柄末端上侧,为一T形长槽,用与枪管下方的刺刀座接合,槽内右侧有弹簧控制的刺刀驻笋,上刺刀时,与刺刀座上的缺口相配合,可将刺刀牢靠地固定在步枪上。需要卸下刺刀时,只需压下柄尾左侧的圆形按钮,使驻笋缩回,即可从前方将刺刀取下。
我们可以将上述两种刺刀做如下对比:
首先,关于白刃格斗的兵器,有句俗话是”一寸长,一寸强“。
日制三八式步枪的全长为1276mm,上刺刀后的全长达1659mm。
苏/俄制莫辛-纳甘M1891型步枪全长1308mm,带刺刀全长1738mm,甚至要比“三八大盖”还要长上80mm!即使是改进型的M1891/30步枪(全枪长1232mm,带刺刀全长1666mm),也和三八式的长度相当。
所以说,单论兵器长度,与苏军相比,日军也不占优势。
其次,三棱型刺刀主要只能用于刺杀,难以像剑型刺刀那样实现上挑下劈等拼刺动作,将其单独取下后,也难以作为匕首或者工具刀使用。
第三,苏俄步枪之三棱刺刀的安装固定方式,不如日制剑型刺刀便捷。
从网上流出的look可以看出,三棱刺刀(尤其是M1891式的原型版枪刺)在将其刺刀插座往枪管上套压和扭转时需要较大的力量,此动作往往需要将枪托抵住地面或者其它坚实的物体,这符合前装燧发枪和击发枪时代立姿上刺刀的习惯,但是到了20世纪,在敌火力下作此动作却无异于自杀。在日俄战争时代,沙俄军队的步兵操典要求士兵战斗期间一直将刺刀固定在枪身上,可能也是有这方面的考虑。
从《剑术教范》看日式铳剑术之特点在大正四年(1915年)版的《剑术教范》(剣術教範)中首次将所谓的“铳剑术”纳入其中。日式铳剑术具备鲜明的本土特征,它不但融合了源流已久的剑道与久经战阵考验的各个流派的日式枪术(鑓術),另外还有类似柔术的使用拳、肘、脚进行攻击的所谓近身技。
日式铳剑术的单兵战术动作相当简单有效,在1915年版《教范》中,只有6类动作:直突,脱突,下突,左防,右防,下防;前三类对应的是“突刺”(进攻),后三类对应的则是“防刺”(防守)。
在《剑术教范》开篇即提到应借鉴日本传统武技中所谓“气、剑、体”一致的原则对士兵施行剑术训练,也就是所谓“充实的气势、确实的使术、正确的姿势”,或者从另一层面解读,即为“发出喊杀声、刺刀指向敌人、向刺杀对象猛扑过去,这三者要一气呵成”。
与攻防兼备的西洋击剑术不同的是,日式铳剑术强调“斩突应以勇猛果敢、舍弃自我之气势进行”,在出枪刺向敌人时应心无旁骛,将全部心神集中于刀尖,务必实现一击必杀,并通过压倒性的速度和爆发力取得对敌刺杀的心理优势,将进攻本身当成一种防御。
其实这点也与日本中古和近代的“武家”之实战手法关联密切,在兵荒马乱的日本战国时代,日本武士在很多猝发之决斗中往往身着轻甲甚至不着甲,当他们使用打刀或太刀等双手劈砍时,也只能采取这样的精神胜利法麻痹自己。这种观念的一个集中体现,就是在昭和9年(1934年)版的《剑术教范》中,将“防刺”技术压缩到了寥寥数语的最小篇幅。
此外,结合当时日军的身高和身体素质特点,白刃战接敌后若一击不中,则应进入“抵近刺突”的格斗模式,也只有在此类对抗中,才允许采用枪托或护木击打敌人。另外近身攻击技也颇为阴狠,在《教范》的示意图中即有“踢裆”和“刺喉”等动作。
西洋兵学的“战阵技”和“格斗技”很早就呈现彼此分离的趋势,后者在保持实战功效的同时也在逐渐朝竞技性运动的方向演化。就拿近代早期风靡欧美数世纪的决斗来说吧,其不断翻新的各种规则限制,主要就是以减少伤亡和尽量避免人命损失为原则;而与之相比,直到幕末时代,日本武士之间进行的往往都是生死对决,武士刀本来就是用于杀人的,而刺剑和花剑则未必。日本在明治时代摒弃法式刺枪术的做法,或许也是有类似的文化因素之左右其中吧。
毕竟,按照《教范》要求,两军摆成“堂堂之阵”展开刺刀对拼只是一种极端理想化的情况,真正的肉搏战可能在各种环境下发生,在战场节奏加快的现代战争中,此类肉搏战更有可能发生于狭小空间中。要应对这样的局面,只能通过更加规范系统化的身体锻炼和对抗,来提升一般意义上的格斗技能,以及提升个体的力量和敏捷性。
二战爆发前的对决——张鼓峰和诺门罕当历史的车轮进入战争阴云的20世纪30年代时,曾经日本的手下败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十月革命之后,正如古德里安所说,“……那个巨型的国家,完全背离了她自己的传统”。
苏军格斗术讲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日军在苏/蒙边境的武装寻衅始于1936年,在1938年夏的张鼓峰地域,爆发了一场规模比较大的冲突。在这里,我们选取日军在7月31日凌晨攻占张鼓峰(155.1高地)的行动展开讨论。此战的大致进程如下:
7月30日深夜,日军一步兵大队借助夜暗掩护向张鼓峰的苏军阵地潜行推进。
31日凌晨0:10,苏联守军的军犬发出预警,照明弹也指示了日军部队的方位,苏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未能及时组织起有效的防御火力。
2:15,日军已清除铁丝网并上好刺刀,准备发起突击。
2:30,苏军阵地枪炮大作,然而日军仍不发一弹继续推进。
前方的又一道铁丝网挡住了他们的去路,日军派出的排障分队,在付出巨大伤亡后终于打开通路。在距离苏军第一道阵地只有“20米”的地方,日军反而停止前进,试图用精准火力消灭苏军炮手和投弹手。
随后,日军的机枪连上前,并开始用穿甲弹猛烈扫射苏军坦克之战位,一辆苏联坦克被打哑(应为装甲薄弱的T-26型),接下来日军步兵冲上了高地顶部。
此时,从反斜面传来了苏军高呼“乌拉”的声音,日方认为一场白刃战即将展开,然而那只不过是苏军撤退的信号,日军步兵受此鼓舞而士气大振,于是他们从高地继续向下冲击,用军刀和刺刀从背后杀伤了若干苏军士兵。
5:15,日军发射了绿色信号弹,宣告张鼓峰易手。
之后,围绕着张鼓峰和北面的沙草峰(77.1高地)以及西面的52高地,双方展开激烈争夺,远东苏军投入了包括大批坦克和火炮在内的大量兵力,但战局进展缓慢;在8月6日苏军的反攻中,双方再度展开白刃战。然而,直到8月10日双方通过外交斡旋达成停火时,张鼓峰的苏日两军部队仍处于胶着状态,不过日军当时已显颓势,而停火后也是苏联方面再度控制了该地区。
有资料称此战日军通过白刃战给予苏军以严重杀伤,并制造了28:1的悬殊伤亡比。我想,结合上述战例以及前文的阐述,原因主要有二:1,攻坚战打成了击溃战;2,倒地的伤者遭到了补刺。
1939年5月-9月间爆发的诺门罕战役(又称哈拉欣河战役)是苏/蒙军和日军之间的一次大规模交锋,是役,双方投入兵力总计超过10万人,并且还投入了大量装甲车、坦克和火炮等重装备,为争夺战场制空权,双方航空兵也展开了激烈对抗。在朱可夫的指挥下,苏军凭借占绝对优势的装甲部队以及炮兵火力大胆实施机动穿插,歼灭了日第23师团主力,然苏军本身也蒙受了相当大的损失。不过从战略目标的达成(遏制日本关东军的军事冒险)来看,此役的赢家还是苏联。
诺门罕战役中被俘的日军
在诺门罕战役中,双方的交战规模明显增大,围绕着边境附近的各个要点,战事明显呈现出流动性增强之趋势。此役苏军对其诸兵种合成战术进行了首次实战检验,而缺乏反制手段的日军步兵只能通过近距离投掷燃烧瓶和反坦克手雷,甚至是“肉弹”攻击的方式进行对抗,真正意义上的白刃对决倒是很罕见。
关于白刃战,战役中有一特殊案例。在对抗苏军装甲洪流的过程中,日军有一名叫藤田的大尉在其指挥的反坦克炮的弹药耗尽后,匍匐在掩体中寻找机会,当他看到有一辆抵近的苏联坦克的炮塔舱门没有关闭后,他立即窜上坦克,通过打开的舱门用军刀直接刺死了坦克车长,按照西方战史学者的说法,“tanks were destroyed by...and direct boarding with swords drawn.”
尽管张鼓峰冲突中的苏军步兵表现一般,并且远东军区在这段时间内训练不足和指挥失灵的情况也客观存在,不过苏联工农红军本质上还是一支作风顽强的军队,它并不缺乏白刃战所必需的决胜精神和意志力。而且,可以进入冷兵器决胜的白刃战阶段的另一个条件,是交战双方的火力水平相当,同时均缺乏单兵自动火器,下面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再分析一下。
我们以步兵排(小队)为基本单位进行比较:
在二战爆发前,远东苏日武装冲突期间,苏联工农红军仍采用1935年的野战条令,每个步兵排由4个步兵班和1个迫击炮班(4人炮组,50mm迫击炮1门)组成,每步兵班11人,装备10支 “莫辛-纳甘” M1891/30 栓动步枪和1挺 “捷格加廖夫” DP 转盘式轻机枪;加上排长/排副和通讯员,共计51人。但是红军的规模极其庞大,很多步兵排的迫击炮班都处于缺编状态。
苏军基层单位装备的50mm迫击炮
旧日本陆军的步兵小队(相当于步兵排)是其遂行战术任务的最小单位,根据其所在师团种类(甲乙丙)的不同,也相应的分为三种编制。
参加诺门罕战役的日军第7师团属甲种师团,其步兵排也为“加强版”编制,其下辖3个步兵班及1个掷弹筒步兵班。普通步兵班每班配有轻机枪1挺(十一年式或九六式),其余均为步枪兵(三八式,共14支),其中一人常会加配1具大正十年式掷弹筒; 掷弹筒班则有3具89式掷弹筒,每具掷弹筒有正副射手各一,其余皆为步枪兵(共9支);每个步兵班人数均为15人,再加上小队长及其副手,共计62人。
日军第23师团则为乙种师团,该师团各级单位采用所谓的“标准”编制,与甲种编制的唯一区别在于其每班只有13人,故乙种小队应有54人。
八九式掷弹筒
二者相比,双方的步兵主力武器均为栓动式步枪,苏军每排多一挺轻机枪,且其可靠性要优于日军的同类装备,但日军基层单位在曲射火力方面则大大胜出;所以双方的总体火力大致相当,然而,苏日两军同样缺乏单兵自动火器。在诺门罕战役中,苏军投入的坦克和炮兵力量要大大超过日军,不过在近距离作战中,硬碰硬的白刃搏杀也是有可能发生的。
1945年的远东战役到二战结束之前,经历过苏德战场之残酷洗礼的苏联红军已经浴火重生,其对大纵深作战理论和诸兵种合成作战的实践也已锤炼到如火纯青的地步,苏联的地面力量可以当真无愧的说是世界第一,而反观其老对手日本关东军,其人员和装备却因为太平洋战争的吃紧而被大批抽调,留下的新兵士气低落,且其技战术水平不升反降,于是,到1945年8月9日苏联对日宣战之时,远东战事的胜负可以说是毫无悬念。
穷兵黩武的日本,连女学生都要接受拼刺训练
在为期仅数周的激战期间,围绕着边境防线,尤其是位于纽芬河筑垒地域和富锦县城及其南郊的战役要点,苏军与负隅顽抗的日军展开了残酷的白刃战;不过,就此时苏军步兵的装备编成情况而言,称之为“近距离交战”恐怕更为恰当。
根据苏联红军1944年早期下达的步兵排编成要则,苏军步兵排现采用4×9人的编制,另外再加上排长/排副/传令兵/两名狙击手,共计44人,其中每步兵班除1挺圆盘机枪外,还有2支PPsh冲锋枪;迫击炮排(含两门50mm迫击炮)则归连部直属。另外,每步兵连原本的3个步枪排,其中1个现已改为冲锋枪排,标准步枪排中所有的步枪全部用冲锋枪代替。苏军步兵完全可以通过密集炽烈的火力投送,来回绝日军主动发起的白刃挑战。陷入穷途末路的日军,只得再次祭出“肉弹攻击”的自杀战术,在二战濒临结束之际上演了一出出疯狂而又可悲的活剧。
每个苏军步兵连配备的冲锋枪排,极大提高了苏军基层单位的近距离火力密度
在美国独立战争和拿破仑战争时代,士兵们为了表达白刃决胜的决心和勇气,会在夜袭行动前取下火枪上的燧石,军官也会教导士兵说,你手中拿的“褐贝斯”,并不是一把真正的火枪,只是“一柄可以发射子弹的长矛”。而在今天,“刺刀见红”则更多的是一种对往昔荣光的传承,以及勇士精神之象征。
唐刀日本武士刀苗刀?
一个一个说吧。
唐刀唐刀不是一个确切的刀名,而是唐代常用的四类刀的统称。《唐六典卫尉宗正寺·武库令》记载,唐刀制有四:
“一曰仪刀,二曰鄣刀,三曰横刀,四曰陌刀”。首先是仪刀,《唐六典》原注曰:
“今仪刀盖古班剑之类,晋、宋以来谓之御刀,后魏曰长刀,皆施龙凤环;至隋,谓之仪刀,装以金银,羽仪所执。”也就是说仪刀历史可以追溯到晋朝的班剑,是专门用于护卫高级官僚出行的仪仗用具。有专家认为,唐后期的仪刀可能连刃都没开,因为只作为礼器而不用于实战,故而节省成本。
然后是横刀,原注曰:
“横刀,佩刀也,兵士所佩,名亦起于隋。”说明横刀就是士兵随身佩戴的战刀。在初唐,横刀人手一把。中唐,比例是80%。横刀的前身是环首刀,这点是根据初唐的横刀多环首判断的。盛唐以后,环首被取消。横刀的长度跟用途有关,军士所用的横刀多是介于67.2-89.6CM。将官的佩刀可以到90-115CM。横刀刀身笔直,铸造工艺精细,采用双淬火,既保证了刀刃的锋利,又保证了刀身的韧性。
第三个是障刀,现象对鄣刀的定义还不明确,也没有参考形制,根据指纹烽火工作室的研究,认为鄣刀可能是自卫用的短刀,因为太小,而且可能很常见,固没有过多解释。
第四是陌刀,《唐六典》原注曰:
“陌刀,长刀也,步兵所持,盖古之断马剑。”其形制,国内大多采信《新唐书·阚棱传》:
“阚棱,伏威邑人也。貌魁雄,善用两刃刀,其长丈,名曰‘拍刀’,一挥杀数人,前无坚对。”不过现下学术界认为陌刀的装备时间是713-714年,而阚棱死于624年,因此“拍刀”是陌刀,显然不成立。而且拍刀的复原模式采用的是宋代的掉刀,这是骑兵刀,不是给步兵用的。
既然唐六典说陌刀类似断马剑,那应该就是双手长刀,而不是长柄刀,在《唐通典》里面记载过,陌刀主要配给弓弩手的,这就间接说明,陌刀应该非常轻便。在唐代,陌有百文钱的意思,因此陌刀可能是指百文钱相连长度的长刀,也就是斤2.5米。这个长度与黑漆平文大刀长度一致,故而猜测,陌刀应该长度在1.6米以上,但是没法大规模装备。
日本武士刀武士刀我就不说的那么详细了,武士刀的确是出自唐横刀,在日语发音里,横刀、大刀、太刀都是“たち”,因此最初在日本,横刀被称为“唐大刀”,再后来演化出了具有日本特色的“太刀”。太刀长度不一,最大的野太刀可以有1.5-1.6米长,比当时的日本人要高出来一块。据说太刀起初也是为了对付骑兵,尤其是日本的马匹矮小,就跟一直加肥的阿拉斯加犬一样,所以太刀对付骑兵很有优势。镰仓幕府以后,太刀逐渐失去市场,武士道精神兴起,武士需要一些更为趁手的兵器,于是短版的武士刀-打刀出现了。打刀通常在60-80CM,这也符合当时日本人的身高,打刀和太刀一样,都是有轻微的弧度,这样便于出刀,还是因为日本人个子矮才这么设计的。战国之后,足轻兴起,打刀还专门设计出给足轻用的版本,但是不能称之为武士刀。
正面杠用打刀,还可以突然捅短刀子,也就是肋钗,武士有三把刀,把打刀,两把肋钗,金属的肋钗是配合打刀出战,类似于中国的鄣刀和法国的左手短剑。木质肋钗用于切腹自尽。
苗刀苗刀得名于细长类似禾苗,是仿自倭刀,但是要更长,大概120-160CM,这更符合中国人的身高。苗刀回归的时候,中国正处于明代,此时以无长刀,故而戚继光也说“中国本无长刀”。苗刀出现以后,在明代得到了推广,北可抵御蒙古,南可抵御倭寇,在京军里也广泛装备,甚至成了御刀。清代,苗刀衰落,但是没有断代。民国以后,苗刀以武术用具的形式复兴。
总打来说唐横刀最早,刀身笔直,刀尖与刀身几乎同宽。苗刀略带弧形,刀末端细尖,刀身长。武士刀带弧形,比苗刀短,刀末端与刀身几乎同宽。
说谁厉害,没有绝对的,冷兵器厉不厉害,关键还是看使用者的技术。
DNF剑豪在普雷翻到了界巨剑?
秀儿答疑
既然题主选择了巨剑,就不要奢望把光剑的打造刻印到巨剑上,DNF的普雷装备没有这个设定,死心吧!我就有疑惑了,既然有12的苍穹光剑,为什么要选择巨剑呢?副手武器?
普雷装备的相关机制介绍,不走弯路(1)普雷的武器金牌
当翻到金牌装备后,玩家可以自己选择武器!比如剑豪,可以在“巨剑,光剑,太刀,钝器,短剑”五种武器中自选一个获取,不是随机获取,而是自选获取。
(2)普雷的装备金牌
当翻到装备金牌的时候,这个金牌的装备的部位是随机的,装备的属性也是随机的。但是,当第一次翻到一个部位的装备金牌时,都应该毫不犹豫选择装备,因为,装备的属性,是可以自由转换的,翻到一件就相当于毕业一件了。
(3)武器的融合
首先是武器的传承,我们以剑豪为例,如果你有13的苍穹光剑,那么,当你翻到了界武器金牌,就选择界光剑,然后,把13的苍穹光剑升级为夜语武器,然后,再把13夜语武器和你翻到的0打造的界夜语光剑刻印,就会得到一把13的界夜语光剑了,原来的13夜语光剑消失。
(4)普雷装备的刻印
其次是其余6个部位的刻印,如果你有打团翻到了一个普雷手镯,而你已经有一个增幅10,附魔25属强的“江山如画”手镯,这时候,也可以进行刻印,刻印后获得增幅10,附魔属强25的普雷手镯,江山如画手镯消失。
结束语:(1)武器传承只能同类武器之间进行,巨剑和光剑之间这种不同类的是不行的;
(2)秀儿很羡慕,居然出界武器了!虽然你选了巨剑,无法传承光剑的强化12,但是,你可以考虑把巨剑拿去强化12!万一真的脸黑强化12不成,还可以把界巨剑拿来幻化,普雷界巨剑的外观,非常拉风。
我是玩家秀,关注DNF玩家秀,深渊闪光不停,打团金牌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