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霆领主的法令,舍身木是什么?
雷霆领主的法令,舍身木是什么?
十二国记
里木:《十二国记》中世界的生命基础,所有的人、家畜和作物都是来自于里木所产出的“卵果”。如果一对夫妇想要个孩子,那么他们就会来到供奉里木的祠堂,向里木贡献供品并许愿,然后将带子缠绕在里木上。缠绕着带子的里木树枝会结出卵果。卵果需要过10个月才能成熟,届时就可以在卵果旁边等候一个晚上,第二天将卵果切开,就会得到想要的孩子。如果想要家畜或其他动物植物都是通过同样的方式,通过里木的果实得到。
神籍:即仙籍。成为仙人、王、官吏会被登入神籍,从此不老不死。
王气:王身上散发的气质,让麒麟就会觉得这个人可以成为国王。这相信是小野不由美从中国的一些古典小说中得来的灵感。
升山:在《十二国记》的世界里,陆地之外被“黄海”所包围,这是一片危险的海域,在黄海的深处有一座神秘的小岛“蓬山”,普通人穿越黄海来到蓬山,被麒麟选中的人就是国王。这被称作“升山”
蚀:分为天然的蚀和由神仙或麒麟发动的蚀。在《十二国记》中的国家分称汉和倭两大文化圈,倭也就是日本,但国家之间有“虚海”相隔,普通人是无法穿越的。但是仍偶然机会可以连接空间,即“蚀”。蚀是单行道,人可以从蓬莱或昆仑到达常世,却不能从常世到蓬莱或昆仑;只有卵果才能通过蚀穿越虚海,从常世到蓬莱或昆仑流到人类女性的身体里成为带着壳的婴儿(请参考阳子、高里要、六太、尚隆), 就算是上位的神或王穿越虚海到达常世形体也是极不稳定的。蚀会引起类似台风灾害,王穿越蚀引起的灾害尤其大。
安阖日:一年四季,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之时,黄海入口的四令门依次打开的日子,分别是令乾门、令坤门、令巽门、令艮门。
蓬莱、倭、倭国:一般认为是在世界尽头的传说中的国家。也就是日本。被认为是没有任何痛苦和悲叹、像梦一样的神仙之国。
海客:在蓬莱由于蚀而被冲到十二国世界中的人,即日本人.
昆仑、汉:是在世界另一端的传说之国,也就是中国。
常世:十二国所在的世界中,不包括仙人、官吏等所居住的地方,也就是人间。一般来说这是相对于蓬莱、昆仑的概念。
山客:从昆仑由于蚀而被带到金刚山的人,也就是中国人.从“汉”向十二国世界带入了陶瓷器、丝绸、纸张、印刷、医术(中医),甚至佛教等知识。
云海:分隔天地、位于天空上的海。看上去很浅,但进去后却深不见底。
界身:就是银行。各国各都市中的界身都被称为有实力的组织,加入界身会有烙款(烙印),参加后在任何界身都能存取金钱。
怀达:怀念(庆)达王之意。有短命女王不能长期地像达王一样长久治世、期盼有男王的意味。后来,也含有疏远女王的意思。
假王:王失天命之后、到新王登极之前,这期间的临时的王。大都由冢宰出任,临时朝廷称为假朝。
架戟:卖冬器的官府许可的武器商。作为标志与官许的执照在店门口的架子上放上戟。
家生:家族中被主人抚养的男佣女佣。有衣食住的保障,但无薪金。
割旌:浮民的别名。家生和黄朱之民,因逃亡而被称为割旌券。
伪王:王之天命未尽、因为大逆(谋反)而登遐之后立的王。多在讨伐王的时候叫骂,建立的朝廷称之伪朝。
玉泉:出产宝玉的泉。把做种的玉沉下去,以后会生长为巨大的结晶。同样也有金泉·银泉。
黄海:位于世界中央,世外之地。妖魔妖兽的住处,只有荒凉的沙漠、荒地和无边的树海。
黄朱之民(同:黄朱、黄民、朱民、朱旌):无固定居处,边卖艺和做小生意边周游各国的浮民。在旌券上暂时加上朱线就称为朱旌,称呼也改为朱民;“黄海之民”含义跟黄民的称呼一样。
刚氏:靠做升山者护卫来谋生的黄朱之民。
鸿慈:(戴)泰王向路木请求而得到的荆柏类植物,原来生长在黄海,其果实晒干后可以代替木炭。在戴国首都鸿基,因王很慈爱,因此这样称呼他。
高岫:国境 各国边境上的山为名为高岫山,因此这样称呼。
国氏:只有王与麒麟、王的近亲才拥有的与国名同音的一个字。如景(庆东国)、延(雁州国)等。冠以国氏,王就叫“景王”、麒麟就被称呼为“景麒”“景麟”等。如果背叛了天之条理,就会更换国氏。(例:斋→采、代→泰)
吴刚门:借助月之魔力,可从地上打开的世界连接蓬莱、昆仑的门。只有凭借冬器,或者是妖魔、上位之仙和麒麟才能打开。
五山:黄海中央的五座山。中央是崇高山、东西南北分别是蓬山、华山、霍山、恒山。男仙女神·女仙的住处。一般认为崇山是天帝的住处、华山是西王母的住处。
金刚山:围绕黄海东西南北的山脉。一般认为任何生物也无法越过。
失道:王如果有背道的行为,麒麟就会生病,这是认为王之天命已尽的凭据。王如果能改过自新,麒麟的情况会好转,不过,这样的例子极少。
折伏:麒麟收妖魔为手下。收为手下之后,妖魔就成为麒麟的使令。麒麟死后的尸体会被分食,因而增加使令们的妖力。
舍身木:蓬山上麒麟出生之木。女怪在那里等待麒麟的卵果孵化。
朱氏:猎尸师。为了生活被人雇佣的朱民当中的佼佼者。(→黄朱之民)
朱旌:有朱线的临时旌券。或者是卖艺人。(→黄朱之民)
生国:对麒麟来说是自己的国家,但实际上并不是出生在那里才这样叫的。因为麒麟为了选王,是下了蓬山后才来本国生活的。
升山:希望自己成为王的人登上蓬山,与麒麟相会,咨询天意。
杖身:护卫之意。
瑞云:新王登极时出现的云。实际上,这是王骑乘玄武从蓬山来到王宫时天空中留下的足迹。
仙伯:五山的女仙男仙、自力升仙的仙人。飞仙之中尤以伯位的仙人被这样称呼。自力升仙的飞仙的称呼可以附在老者的字上面。
胎果:卵果因蚀被冲到蓬莱或昆仑,并在那里出生者。
胎壳:胎果在蓬莱出生的时候、覆盖住胎内的肉壳。这是为了模仿蓬莱的双亲而覆盖上去的。
地纲:(网) 与天纲(网)对应、王颁布的法令。颁布的法令不能与天纲相违背。州侯·领主不能违反这个来征税。
地仙:从王那里获赐仙籍,在王手下工作的仙人。←→飞仙
觌面之罪:王刚即位就登遐这样的罪行。侵略他国之事。
辙围之盾:(戴北部)的白绵之盾。指骁宗攻占辙围时在盾上贴上白绵的事情。诚意之证,意思被这样引用。
天纲:又称太纲、施予纲 天帝发布的统治世界的规定。必须严格遵守。
转变:麒麟从人形变成兽形。
冬器:冬官府制作的、特殊的带符咒的武器。能斩杀妖魔和仙。
二声:白雉。居住在王宫内的梧桐宫,一生只以人声鸣叫两次。第一声是登基、第二声是驾崩。末声所言就是二声。叫了二声之后白雉即刻死去,其爪子就在次王登极之前暂时充当御玺。#p#分页标题#e#
女怪:麒麟的乳母。麒麟的卵果结实后的当天在舍身木下守候,等待麒麟的卵果孵化。被授予白姓,有很多野兽中混杂有女怪。
白阳:晴天时云海之下的云层,被地上的雪光反射到云上所发生的现象。所有的东西看起来好像被淡淡的光雾笼罩着。
飞仙:自己请求去升仙者,在王下任职但不受命于王的人。
百稼:黄朱的主食。非常细小,能加工成多种谷物。水煮之后能膨胀六倍。一般认为单靠这个就能活下去。
飘风之王:从最初的升山者之中出现的王。像疾风似的登极成为王的意思。
蓬山公:对蓬山之主麒麟的尊称。(在麒麟住在蓬山的期间)
鹏雏:(黄朱)鹏也。升山之时,能成为王的人物。
乘上鹏翼:(黄朱)含有乘鹏雏做升山之旅的意思。能减少危险。但如果丢失了鹏,厄运会马上到来。
保翠院:(奏)救济灾民的设施。奏国公主文姫在那里工作。
满瓮石:黄海出产的雪白的石头。能把水瓶中的污水变成清水。使用完后变为黑绿色,不能使用两次。
鸣蚀:麒麟借助月的魔力所引发的小规模的蚀。麒麟的悲鸣被认为能招来蚀。
野木:山野之中兽和鸟、草和木的种果。也有生活在水中的鱼的木。黄海上找不到,一般认为黄海上没有野木。 野木之下不会受到妖魔和野兽的袭击。
卵果:里木上结的果实,孩子是黄色的果实。父母在里木上系带祈祷,十月十日成熟。不是父母无法摘下卵果。
凌云山: 山顶出现在云海之上的山。王宫、州城位于这个山顶,多禁苑,有宫殿和陵墓、飞仙洞府等。
猎尸师:进入黄海以捕猎妖兽为生的人。所谓的猎尸,应该是对朱氏的揶揄之词吧。
猎木师:以寻找野木结实出的新植物为生的浮民。
路木:在王宫内部,是整个国家里木的来源。王的孩子和新的谷物在此结实。8日得新谷物,但只有王能请求。如果路木结实,下一年整个国家都会有卵果产生。
燕朝:凌云山的山顶上建有的仅供王和高官住居的地方,位于云海之上。
治朝:凌云山上、云海之下,下级官员居住的地方。
射鸟氏:夏官府的官吏,负责射礼,比如策划射礼方案。
射礼:即大射,专指在国家重大的祭祀庆典上举行的射礼。射礼原本是把陶制的目标抛向空中,把它当做鸟一样射下来的仪式。这个陶制目标就叫做陶鹊。如果是大射的话,规模与目的都比普通的燕射大。
三赦:司法系统中司刺作出裁审的依据之一,即如果罪人的罪行在赦免条件之内的话,可以通过申告来减免罪行。对象是七岁以下的儿童、八十岁以上的高龄者、以及没有判断能力的智力障碍者这三类人。。
三宥:司法系统中司刺作出裁审的依据之一,是指不知、过失、遗忘三种。不知是指不知道这种行为是犯罪,或者是不知道这种行为的结果会导致犯罪。
三刺:司法系统中司刺作出裁审的依据之一,即“三问”,也就是问君臣、问群吏、问万民。
濮阳出过哪些名人?
濮阳县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拥有5000年古老文明。在历史长河中,濮阳县出现过太多的著名人物。在这里,向大家简单的介绍几位历史人物。
1.
春秋时代-柳下惠(公元前720年—公元前621年),本名展获,字子禽(一字季),谥号惠,因其封地在柳下,后人尊称其为“柳下惠”或“和圣柳下惠”。出生地周朝诸侯国鲁国柳下邑,今属山东省济南市孝直镇展洼村。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柳下惠是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他“坐怀不乱”的故事广为传颂。孔子评价他是“被遗落的贤人”,孟子尊称其为“和圣”。柳下惠是百家姓“展”姓和“柳”姓的得姓始祖。
2.
战国末年--商鞅,战国期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又名公孙鞅、卫鞅,卫国(今河南濮阳)人,约生于公元前390年,死于公元前338年。商鞅是战国时没落贵族的后裔。最著名的是商鞅变法。
3.
唐代著名僧人--一行(683年~727年),佛僧法号名。本名张遂,唐高宗弘道元年生于武功县,玄宗开元十五年卒于古都长安华严寺。籍贯为邢州巨鹿(一说魏州昌乐)。中国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和佛学家,主持修编新历、最主要的成就是编制《大衍历》。他在制造天文仪器、观测天象和主持天文大地测量方面也颇多贡献。4战国---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 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
5
战国--荆轲(?—公元前227年),姜姓,庆氏(古时“荆”音似“庆”)。战国末期卫国朝歌人,战国时期著名刺客。
6 汲黯 (?~公元前112年) 字长儒。濮阳县人。生年不详。西汉景帝时,为太子洗马;汉武帝时历任谒者、中大夫、东海太守、主爵都尉、右内史、淮阳太守,为著名谏臣、廉史。汲黯常慕傅柏、袁盎之耿直,多次直谏,冒死犯颜,廷争无惧,曾几次使武帝在群臣面前尴尬难堪。因此,他居官一生,体察下情,为民请命,谪升无常。
《礼记》中就有“桑间濮上”的记载。上古时期,五帝中的颛顼、帝舜及其部族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于濮阳,素有“帝舜故里”、“颛顼遗都”“帝丘”的美称。
法国大革命出自哪个文件?
法国大革命时期颁布的纲领性文件是《人权和公民权宣言》(简称《人权宣言》)。
1789年7月9日国民议会宣布改称制宪议会,要求制定宪法,限制王权。路易十六意识到这危及了自己的统治,调集军队企图解散议会。
7月12日,巴黎市民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支持制宪议会。次日,巴黎教堂响起钟声,市民与来自德国和瑞士的国王雇佣军展开战斗,在当天夜里就控制了巴黎的大部分地区。7月14日群众攻克了象征专制统治的巴士底狱,释放七名犯人,法国大革命爆发。
攻占巴士底狱成了全国革命的信号。各个城市纷纷仿效巴黎人民,武装起来夺取市政管理权,建立了国民自卫军。在农村,到处都有农民攻打领主庄园,烧毁地契。不久,由人民组织起来的制宪会议掌握了大权。这一年,制宪会议颁布了“废除一切旧义务”的“八月法令”。
1789年8月26日法国制宪会议通过了著名的《人权宣言》,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了“人身自由,权利平等”的原则。这不仅是法国历史上的第一部人权宣言,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的人权宣言。
明朝为什么要实行海禁政策?
很多人在谈起中国近代为何会落后于世界的话题时,都会将其归结于闭关锁国这一国策。因而对于他的实施者乾隆皇帝,我们也总是恨铁不成钢,认为是他的妄自尊大害苦了中国。但认真归结起来,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的闭关锁国政策不是在清朝,最早是起源于明朝。
那为何明朝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冒泡采取禁海举措呢,这其中有什么难言之隐?
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单纯的从明朝这边考虑问题,而要去我们的周边邻居日本那里寻找答案。其实,真正让明王朝下定决心关闭海岸线,禁止沿海居民下海经商的正是南倭问题的影响。明朝时期,在我国的沿海各地,时常受到倭寇的抢劫与侵扰。△乾隆皇帝接见英国使团访华
对我国的沿海居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正是在这种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当时的朝中大臣,一直要求皇帝关闭沿海的经商口,决定片帆不许下海。彻底断绝倭寇的经济来源,已达到永除灾患的问题。
那这个在明朝时期一直猖獗于我国沿海地区的倭寇和日本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知道明朝是太祖皇帝朱元璋在公元1368年建立的王朝,那个时候的日本正是处于战国分割的年代。和我国乱世的年代一样,从1263年开始,日本国分裂成南北两个政权,直到1392年,也就是明朝建立的初期,日本南北分裂的局面才得以消失。△日本倭寇登陆我国海岸
因为日本国内的长年战乱,当时的日本天皇手里并没有太多的权力,真正意义上日本天皇成为国家最高的掌权者还是在明治维新之后。而这一时期,真正当家做主的还是幕府的将军。他们因为有着大量的军队,在日本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身份地位都远在天皇之上,是实际意义上的当家人。
在当时情况下的日本,唯一可以牵制甚至是威胁幕府统治的就是当时的封建领主了。他们因为钱多并且拥有大量的武士,所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牵制幕府在日本的统治。准确意义上来说,虽然在军队上面他们没有幕府将军们多,但是他们有幕府将军们最缺少的东西,那就是钱。
△日本战国国内乱时代
在经济方面捉襟见肘的幕府将军们,知道要想长久的统治日本,就必须要有经济大权。所以他们开始想着怎么增加自己的收入。这时他们想到了和富有的大明王朝做生意。那时候的明王朝也希望扩大自己的海洋贸易,所以很乐意和日本方面做生意。
但是在幕府统治下的大封建主们却不乐意了,他们看到幕府将军们在和明王朝的贸易往来中赚得白花花的银子,心里很是不爽。所以为了保证自己在日本国内的有利地位,他们开始破坏明王朝和幕府将军们的贸易往来。△日本幕府将军
使用的方法,当然就是去抢了,这样一来可以达到破坏的目的,还可以有非常可观的收入丰盈他们的口袋。何乐而不为?所以说,从明朝初年到明朝中后期的这段时间内,伴随着日本国内形式的严峻,幕府将军和封建领主的关系矛盾升级,他们对我国沿海地区的侵扰就越发的严重。
从明朝洪武二年开始,皇帝就派了相当多的军队去剿灭日益猖獗的倭寇,然而他们就像苍蝇一样,打完了一批又来一批,赶走了这个地方的倭寇,另一个地方又出现了。明朝当时有几千里的海岸线,如果处处安排重兵把手,这对国家的军费付出又太大,远远超出国家贸易所得的利润。△抗倭名将戚继光
后来在明朝内部出现了一种声音,既然是海关贸易引来的倭寇,那就干脆直接关了,不和任何国家做贸易生意,这样就可以起到永除祸患的目的了。所以在1523这一年里,明朝政府正式把三个市舶司给撤销,这也标志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关闭,明朝海禁措施的正式施行。
印度的发展是如何渐渐落后于中国的?
印度和中国独立的时间差不多。印度是在1947年获得独立,而新中国是在1949年才成立。从当时双方的起点来看,印度当时的起点要比中国高得多。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比如仅仅铁路一项,印度当时已经达到10万公里,远远超过中国,中国达到这个水平已经到了2000年左右。
但是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中印之间的差距却越来越大,中国不仅早就远远的超过了印度,而且中国始终并没有把印度当作对手和赶超的对象,而是一直把欧美和西方国家当做赶超对象。虽然印度现在也号称世界大国,但无论在哪个层面相比,印度和中国都不是一个档次的国家。
同样是经过了六七十年的发展,为什么印度的发展却被中国慢了这么多呢?
从历史的原因来说,印度本身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在历史上的绝大多数时期,印度只是一个地理名词,而不是一个国家的名字。印度真正的统一是由英国在殖民地时期完成的,所以印度国内出现了众多的民族和宗教,而印度却并没有应对这种复杂局面的历史经验,从而长期存在内部分裂的问题。
中国虽然在1949年之前,也实际上处于各地军阀分裂割据的状况,但通过新中国建立的革命,中国进行了彻底的社会革命,不仅扫除了全国各地的所有军阀势力,而且重组了整个国家的社会基层组织体系,消灭了绝大多数潜在的分裂因素,让整个国家变成了一个真正有机的统一起来了的国家。
尤其是社会革命的深刻程度,中国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了几乎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深刻的社会革命,从而让中国变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国家。而印度却因为并没有经历这样的社会革命的过程,所以印度还存在大量的封建主义和殖民主义时期留下来的历史遗留问题。比如种姓制度,虽然印度在法律上早就已经废除了,但实际上却长期存在,至今仍然没有被完全消灭。
在新中国建立之后,国家进行了多个层面的建设。比如在文化教育领域,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识字扫盲工作,基本上消灭了文盲,让全国90%以上的人口都具备了基本的文化知识。还有卫生医疗体系,虽然当时中国的卫生医疗水平并不高,但中国却通过国家的努力,将这个体系延伸到了国家的每一个角落。
而印度始终没有经历过这个过程,所以印度的文盲率到现在仍然非常高。虽然印度和中国一样,人口众多,但印度的劳动力素质远远不如中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印度没有经历过中国这样的扫盲运动,文盲率太高,绝大多数人口不具备基本的现代知识体系,尤其是最基础的自然科学知识。
新中国通过前30年的积累,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一应俱全,甚至到一个省的范围内都拥有相对比较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而印度的工业化过程始终没有完成,虽然印度的工业产值在1950年的时候比中国要高得多,但因为印度的工业体系始终没有建立起来,所以发展就比中国要慢很多。
还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虽然在印度独立支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远远高于中国,但在印度独立之后,国家始终没有能力组织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而中国则在前30年的积累和建设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无论是修建水库还是平整田地,还是修路架桥,都以非常低的成本完成了基础设施的升级换代。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在新中国开始改革开放的时候,只要外资进入中国投资建厂,所需要的基本的电力,道路,人力资源这些基本要素都已经可以由中国独立提供。而在印度,如果一个外企要在印度投资建厂,那么他首先要给自己建一座发电站,还要自己修铁路,公路,还要自己进行人力资源培训。
还有政府的管理和组织能力,中印之间也存在非常大的差距。因为中国进行了比较彻底的社会革命,所以中央政府所发布的各项命令和法律都能够在全国各地畅行无阻。而印度因为不是自己完成的统一,所以各地之间始终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中央和地方之间也存在比较多的隔膜。中央政府发布的许多法令,在地方上都无法执行。
还有现代化的大工业组织体系,中国已经具备这个能力,而印度到现在仍然并不完全具备。比如同样是要修一条路,中国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组织起大量的人力,分工合作,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工作任务。印度则是将同样的工程量不断的层层分包,最后往往是落到了一两个人承包一点点工程,而印度人又没有很强的时间观念,所以进度就很慢。
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才会经常有人说,印度始终欠缺一场彻底的革命。这个革命不仅是民族独立,更重要的是社会层面的革命。无论是性别之间的平等,还是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平等,但是让整个国家变得更加统一,印度实际上都没有完成。所以现在的印度就像是一个被一只口袋强行的装起来的一堆土豆,如果有一天这个口袋破了,那么这些土豆就会散落一地。这几乎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
说到最根本的地方,这是中国曾经出了毛主席,而印度却只出了甘地。甘地和英国人进行斗争的方式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动不动就绝食。毛主席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赶走了外国侵略者,完成了国家的独立,进行了彻底的社会革命,又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进行了扫盲运动,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让整个国家变成了一个真正的有机统一起来的国家,而不再是一盘散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