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f皇女的赏赐,妃子是什么感觉?

2024-07-05 21:09:55 78阅读

dnf皇女的赏赐,妃子是什么感觉?

古代帝王拥有着无与伦比的权力,所以为了皇位的继承,通常会挑选大量的妃嫔充实后宫,用来延续子嗣。而皇帝驾崩后,这些妃嫔的处理也是多种多样,因此他们的感受必定会有所不同。

无所谓的感觉

对于妃嫔的处理最好的方法就是母凭子贵,从而晋升太后或者太妃。这种情况下,先皇的妃子成为了太后,或者太妃,继续享受荣华富贵,和先皇在世时的生活基本没有变化。

dnf皇女的赏赐,妃子是什么感觉?

当然汉朝时先皇妃嫔的儿子受封外地为为王,这些妃嫔也会去儿子的封地养老。或许会比这压抑的皇宫过得更快乐些。

这里要说一下,大多数妃嫔对皇帝是没有感情的,很多时候都是被迫入宫服侍皇帝的,就连武则天入宫前,她的母亲杨氏都哭哭啼啼,非常不愿意武则天入宫,奈何官府有命令,自己也无能为力。再有古代皇宫还有一个规定,就是妃嫔过50岁就不再侍寝了,所以大多数的妃嫔对帝王没有感情。

高兴的感觉

这种人很少,但是也有一部分,比如武则天就是属于这一种人。她入宫12年,没有获得李世民的欢心,反而在李世民晚年和太子李治勾搭到了一起。

等到李世民去世后,虽然武则天被发往了感业寺,但是李治经常来探望武则天,在这期间,武则天甚至怀上了李治的孩子。最终武则天被李治带回了皇宫,成为了皇后。相比跟随李世民而言,跟随李治的武则天显然更加幸福。

悲伤痛苦的感觉

悲伤痛苦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失去爱人,而是因为自己的命运遭到了不测。

古代皇室对待有子嗣的妃嫔比较客气,但是对待没有子嗣的妃嫔那就比较狠毒了。通常会派这些没有子嗣的妃嫔去守陵,直至终老。或者安排到寺庙去为先皇求经念佛。

最残忍的就是殉葬。秦始皇死后,秦二世把秦始皇掳掠的六国妃嫔全部处死殉葬。明成祖朱棣死后,明仁宗下令30多名妃嫔自缢殉葬,当时诸多妃嫔恐惧不已,跪下来祈求皇帝放他们一条生路,其中还有一个朝鲜籍的韩丽妃,因为自己是被迫来到明朝宫中,家中老母尚需要照顾,所以苦苦哀求,但根本没有获得准许。最终被迫自缢身亡殉葬。

在男权社会中,帝王权力至高无上,妃嫔只是帝王的附属用品。双方只是为了各自利益走到一起,当皇帝死后,妃嫔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的利益,如果受到损失必然痛苦,如果获得的利益更多必然高兴。倘若没有失去也没有得到,大部分会保持一颗平常心。

皇宫真有宫斗吗?

历史上热衷贡献宫斗戏码的妖妃总共就那么几位,想在压抑又礼法森严的清朝后宫找出这样一位就更难。至于清宫剧里很多让观众恨得牙痒痒的“后宫毒瘤”真实历史中其实都是温婉贤淑的皇家贤内助。 比如清朝有这么一位妃子,皇帝是这样评价的:

“妃素病弱,秉性柔嘉,持躬淑慎。朕在藩邸时事朕克尽敬慎,在皇后前小心恭谨,驭下宽厚和平,实能赞儴内政。”

猜出她是谁了吗?这位就是《甄嬛传》里飞扬跋扈、赏人“一丈红”的年妃。一生恭谨谦和的皇妃没想到最后坑她的竟然是编剧。

再延伸下背景,数字之道编辑查阅了历史论文、文物专家著作、故宫博物院出版物、国家清史纂修工程文献、清代宫廷会典等,还原真实的紫禁城升(si)职(bi)之路。PS以下内容为清王朝后宫。

第一幕 进宫选拔记

开启紫禁城升职记首先得进宫。除了穿越以外,正经古代少女想进紫禁城只能通过选秀。清代有两种选秀女的方式,少女们究竟会拿到哪种剧本要看出身。

八旗秀女—选妃

按照清朝规定,八旗女子凡到了13、14岁必须要参加秀女选看,只有落选后才可自由婚嫁。

如此精挑细选出的想必一定都是高贵优雅的美人。不过很多人欣赏过清代后妃们的画像都觉得一言难尽,说好的后宫美女如云呢?皇帝太惨了!

清代选妃并非选美女,而是挑选门第和德行都适宜的女子,比起颜值,端庄、贤淑等特质更易博得青睐。贪恋美色有违满清祖训,对不起列祖列宗是严重过失,高高在上的皇帝也可能受到训诫。

在伦理观念、维系贵族血统的影响下,清代八旗秀女的选择范围不断缩小。到清朝晚期,官员敷衍了事,旗人也不重视,光绪年间甚至出现“无人可选”的状况,这一制度最终走向消亡。

出身高贵能参与选妃,内务府出身的秀女就只能去选宫女了。

内务府秀女——选宫女

清代不存在麻雀变凤凰。除妃嫔外,挑选宫女对出身血统也有要求,因为宫女们一旦得到皇上宠幸,也是可能一跃成为后宫宠妃的。内务府包衣相对王公贵族虽然等级较低,但是作为上位者的世袭仆从,他们的身份地位相比平民百姓还是要高出一等。平民家的女儿注定无缘皇城。

第二幕 后妃升职记 排位决定“伙食”

排位决定“伙食”

后宫中,嫔以上为“主位”,有朝服、朝冠,贵人往下则属于低等品级,皇后则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皇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且有协理后宫之权,为了后宫和谐,有皇后在位时一般不会册立皇贵妃。

皇后与嫔妃的关系既是妻妾也是君臣,妃嫔见皇后和见皇上一样须行臣妾之礼,适逢节日、庆典、皇后生日还要行礼祝贺。宫中等级不仅决定关乎权力还决定了生活质量,除礼数外,从衣着到每日膳食都严格按照身份地位区别。

升级路漫漫

深宫岁月不甘心数地砖,想升职加薪走上人生巅峰?清代册封妃嫔一般为逐级加封,由答应常在等低位逐级晋升为贵人、嫔、妃等高位。除非是赫舍里皇后这样小小年纪就成人生赢家,一般妃嫔在宫中的晋升之路可是一段由青春书写的漫漫长路。

逐级晋升到高位最快也要12年之久。觉得太慢?这已经是著名宠妃的开挂模式了,独得皇宠的尚且如此,更多的嫔妃可能过了几年就被皇帝遗忘在深宫中。后妃最多的乾隆到了暮年时自称“只有二妃二嫔”。然而据《请皇室四谱》统计,乾隆84岁时健在的妃嫔仍至少有9人。这就尴尬了,不知老皇帝是真记性不好还是故意的。

不过有时皇帝对妃子爱得深沉也可能不按常理出牌。如大家耳熟能详的董鄂妃,在被立为贤妃后仅过了4个月就被越级晋封为皇贵妃,她去世后顺治帝还将她追封为皇后。这样跳级是极少数,大多数情况还得按规矩来。

上位避坑指南

宫女为起点的晋升路是艰难模式,除了要忍受繁重的工作、打人不选日子的主子,还有可能在泡到皇帝之前就因为笨、病被赶出宫。对,你没有看错,太笨也是会被赶出去的。

没有被赶出宫,顺利得到恩宠也请注意谨言慎行,不要企图迷惑皇上。清朝祖训“不得沉迷后妃”,后宫中还有针对皇上的“防沉迷系统”,皇上和后妃的“夜生活”清廷有严格规定,一旦发现不合格的地方比如超时,后妃们就要受仗刑,另外内监会在皇帝寝宫门外诵读祖训,皇帝需披好衣物跪着听完。慈禧太后还是懿妃时就因此吃过苦头,咸丰帝和爱妃厮混不理朝政,结果懿妃被带到皇后处,先被数落了一遍过错,接着就挨了板子。

不得宠没出路,得宠还要受皮肉之苦,如果还仗着皇帝的喜爱为所欲为更是大忌,一旦触犯了宫规就只能等着降级。乾隆的小女儿十公主生母汪氏就曾体验过人生的大起大落。得到皇帝宠爱后,汪氏内心膨胀了,一次竟失手将宫女打死。主子虽是主子,但也不可滥杀无辜为所欲为。汪氏从妃贬为嫔。要不是后来有备受宠爱的十公主,以后的命运就不得而知了。

第三幕 本宫不死 尔等终究是妃

熬过了漫长的后妃升级之路,躲过一路各种坑,皇后宝座就在眼前。当宠妃难,当皇后更难,这最后一步可能是最远的一步。不信我们就来看看清朝28位皇后(多尔衮生母情况特殊,未算在列)都是怎样站上后宫食物链顶端的。

清朝大多数皇后,都是端庄有教养的名门闺秀,一早被皇室选中成了皇帝未登基前的嫡福晋或者小皇帝的大婚对象。如果没有一步登天的命,就要盼望养出好儿子,如果儿子继位,生母也会被尊为先帝的皇后。否则只能在宫中熬到高位,还要等皇后崩逝才有机会。鉴于清朝200多年历史中活着被废的皇后只有1位,真的想像电视剧、宫斗文里靠后宫争宠上位,期待皇帝有朝一日废了皇后,建议少说话、多做梦。

真实的紫禁城后宫可能还不如吃鸡刺激。少些宫斗套路,多些运气和耐心,荣华富贵说不定就在前方。

PS.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还不满足?西太后抢班夺权了解一下。

人心不足蛇吞象的典故是怎么来的?

人心不足蛇吞象是一个汉语短语。比喻人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做出蛇去吞象的事情;指人贪心,就会被自己的欲望所害。

其实关于蛇吞象可以有两层意思:

一层是字面意思,这个典故是出自《山海经·海内南经》:

“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

还有一句是出自战国楚·屈原《天问》:

“一蛇吞象,厥大何如?”

这两个典故的含义其实是相反的,《山海经》中的蛇,叫巴蛇,身长有800尺,它是可以吞的下大象的,但是大象的骨头要三年后才能吐出来……

《天问》中的蛇屯象,就成了不自量力的意思,一条蛇再大,怎么可能吞的下大象呢?

当然,还有第三个延伸的意思,这就是一个传说了:

这个“象”其实指的是一个人,你可以理解成这个人的名字叫“象”,也可以理解成这个“象”字写错了,应该是“相”,宰相的意思,故事是这样的:

一个叫“象”的人,某天去采药,发现了一条受伤的蛇,他本来也是一个医生,于是就帮蛇疗伤,把它带回了家……

这条蛇呢,其实并不是凡蛇,而是龙蛇,后来伤养好了以后,蛇也吃的越来越大,于是“象”就带着蛇到发现它的地方,把它放生了,并且商量好,跺脚三声当作暗号联系。

后来“象”也去找过这条蛇几次,关系不错。

再后来,“象”某天去城里卖药,看到了一张皇榜,说的是公主生病了,求治疗,必须蛇肝才能救命,这个“象”想了想,就去找蛇了,蛇答应给他一点肝!

于是“象”就割了一块蛇肝高高兴兴的给公主治病去了,治好了病,皇上也大悦,封了他为大官!

结果没多久,皇帝的宠妃又病了,还是同样的病,皇帝跟“象”说,如果你能再次治好宠妃的病,就升你为“宰相”! “象”想了想,就又去找蛇了,蛇再次答应了他的请求,结果他在蛇的肚子里狠狠的割下了一大块蛇肝,把这条蛇活活的疼死了,而这个“象”也就没能再出来,随从救出来时,他已经死了…… 所以,这就是整个“人心不足蛇吞象”的故事,这个“象”即是人名,又是代指“宰相”,表明人心的贪婪!

关于人心不足蛇吞象的来源,有着很多不同的说法,主要是以下三个故事:

1. “象”挖蛇肝

从前有个樵夫在路上捡到了一条受伤的小蛇,就带回家精心的饲养,后来这条小蛇修炼成了一条巨蟒,将自己的肝脏给樵夫的后代“象”拯救了员外的女儿,让“象”富裕起来,以此来报恩,但是让巨蟒没想到的是,“象”并不满足,公主也得了怪病想要蛇肝,“象”再次向蛇索要肝脏,蛇就让他顺着喉咙爬进去割,结果就合上嘴巴在没让“象”出来,后来人们就用人心不足蛇吞象来告诫世人。

2. 王妄挖蛇眼

王妄母子精心的治疗了捡到的花斑蛇,后来蛇长大后,王妄的母亲受了惊吓,后来蛇让王妄取下自己身上的3块皮熬汤给母亲喝,才让她醒了过来。后来皇帝张贴皇榜想要夜明珠,蛇就将自己的一个眼睛献给了王妄,让他能够加官进爵,以此来报恩,但是后来娘娘见了也要一颗,于是王妄狠心的想要再挖蛇的一只眼,之后蛇便一口将他吞下,贪心的人没有好下场。

3. 巴蛇吞象

出自《山海经》中“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就像巴蛇这种传说中的蛇,也需要3年的时间,才能消化一头大象,更何况是那些小蛇,所以也是后来就被人们用来比喻贪得无厌的人。

人心不足蛇吞象成语点评

这个成语故事教育人们要克制欲望,不要得了星星盼月亮。常言道:知足常乐。当然这句话用在事业和学业上是消极的,不对的,而在克制私欲和贪心上,则是有其可取之处的地方。

汉宣帝刘询曾经被囚过吗?

汉宣帝刘询不仅被囚禁过,而且是出生没多久就被关在了狱中,一直到了四岁才被释放。

巫蛊之祸受牵连

汉宣帝刘询原名刘病已,是汉武帝刘彻的曾孙,太子刘据之孙,皇孙刘进之子。

征和二年(前91年),丞相公孙贺之子公孙敬声被人告发行巫蛊之术咒汉武帝,汉武帝命宠臣江充查理此案。江充为人心狠手辣,用酷刑手段屈打成招,公孙敬声一案牵连阳石公主、诸邑公主,卫青之子长平侯卫伉等王公贵族被处死。

江充因与太子刘据有矛盾,遂借机陷害刘据。他在太子宫暗置木人诬陷太子诅咒武帝,刘据愤怒之下带兵诛杀江充。结果被汉武帝误认为太子谋反,遂下令丞相带兵征讨太子。最后,刘据兵败后自杀,太子宫其他亲属均遇害,仅有出生数月的刘病已逃过一劫,被关押进监狱。

监禁生涯,幸遇贵人

被关入监狱的刘病已还是嗷嗷待哺的婴儿,如果不是贵人邴吉相助,恐怕他不能熬过多久。

邴吉时任京城监狱廷尉监,负责处理太子刘据谋反一案。邴吉明白太子刘据是被冤枉的,所以对小婴儿刘病已特别照顾。他将刘病已安置在干净的房间,并选派忠厚谨慎的女囚胡组、郭征卿哺育刘病已。

汉武帝晚年病重,有人向他告发京城监狱有天子之气,遂下令将监狱中人一律处死,邴吉守护监狱大门一个夜晚未让人进入才保全了刘病已。第二天,汉武帝幡然醒悟,下令大赦天下,刘病已在关押四年之后终于获得了自由。出狱后邴吉将刘病已送到其祖母史良娣家里,把他交给史良娣的兄长史恭抚养。

恢复宗室身份,求学游历

汉武帝驾崩前,诏令将刘病已收养于掖廷,并由宗正恢复了他宗室的身份。掖廷令张贺是太子刘据旧属,对病已关爱有加,还私自花钱供他读书。

刘病已聪明好学,也喜欢四处游历。他虽养于掖庭,却常常出行宫外,经常在长安附近地区游玩,由此体验了民间疾苦。

登基称帝,成一代明君

元平元年(前74年),霍光以“荒淫无行,失帝王礼宜,乱汉制度”为由废黜了刘贺的皇帝之位,在汉朝宗室中寻找新的皇帝人选。在杜延年、邴吉等大臣的建议下,霍光立刘病已为皇帝,即为汉宣帝。

汉宣帝在位期间,全国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经济繁荣、“吏称其职,民安其业”,史称“宣帝中兴”。

汉宣帝从一名囚徒成长为帝王,可谓传奇。他的囚徒经历、平民身份使得他更加了解民间疾苦,因此在即位后他整顿吏治、与民休息,使汉朝的经济和国力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你觉得中国古代最变态的皇帝是谁?

能力越大,肯定不是责任越大,而是破坏力越大。所以,一般人变态,只是想想或搞点儿力所能及的猥琐,但皇帝则是想怎么变态就怎么变态了。

变态皇帝,历朝历代都有。

嗜杀的、好色的,只能算是小儿科。大臣玩权力游戏,肯定是杀对手;皇帝玩权力游戏,则连手足兄弟也不放过。不是你威胁了我、所以我才杀你,而是我猜疑你了、然我就杀你。这就是皇帝的逻辑。

秦二世登基之后,基本上就把嬴秦宗族给灭了一波。

杀大臣蒙毅等,公子十二人僇死咸阳市,十公主矺死于杜,财物入于县官,相连坐者不可胜数。

说刘邦屠戮功臣,但跟秦二世比,刘邦绝对是个仁君。刘邦只杀对自己有威胁的人,对自己没威胁的,不仅不杀而且同富贵。

为什么刘邦和秦二世的差别这么大?

什么智商、情商、阅历,你全都不用看,只看年龄就行了。刘邦50岁才当皇帝,秦二世20岁就当了皇帝。这能有啥关系?岁数小的皇帝,就一定会变态吗?

岁数小、还权力大,那么大概率就会搞出天大的事情来。荷尔蒙无处释放、前额叶还没长好,关键是还有大到可怕的权力。所以,小皇帝干起坏事来,那就一点儿底线都没有。

小皇帝最集中的时期,就是南北朝。无论是南朝还是北朝,都冒出了一群青春期的小皇帝。这时候的权力运行,也乱得不成样子。所以,小皇帝们就可以无法无天的变态了。

公元464年,15岁的刘子业成为南朝宋的掌门人。15岁,这个年龄就够可怕了。关键是老爹孝武帝刘骏打下的底子够硬,把不听话的大臣和宗室全给收拾了。所以,刘子业就有了变态的资本。

忌惮诸父,并囚之殿内,殴捶凌曳,无复人理。休仁及太宗、山阳王休祐,形体并肥壮,帝乃以竹笼盛而称之,以太宗尤肥,号为“猪王”,号休仁为“杀王”,休祐为“贼王”。

自己岁数小,所以就担心叔叔们造反。既然担心,那你就哄着点儿啊。不行,刘子业的手段是虐待。他把几个叔叔全给关了起来。关起来、也不杀,没事就虐待一番,想揍就揍一顿、想骂就骂一顿。而且,还给这些叔叔都取了外号,一个叫猪王、一个叫杀王、一个叫贼王。另外还有一个东海王刘祎,被赐号驴王。对于杀王刘休仁,那就更狠了。当着刘休仁的面,刘子业命令左右大臣奸淫刘休仁的生母杨太妃。

折腾完男人,肯定要折腾女人。刘子业的姑姑新蔡公主刘英媚,嫁给了卫将军何瑀之子何迈。但是,刘子业看上自己的姑姑了,于是不管不顾地把姑姑强娶了,随后就杀掉了姑父何迈。刘子业的姐姐山阴公主刘楚玉,跟刘子业一丘之貉。弟弟喜欢女人、姐姐喜欢男人。于是,刘子业就赐给这位姐姐三十个年轻壮小伙。

名媛贵妇要折腾,但宫女也不能放过。刘子业出游华林园,居然命令宫女脱光衣服跟自己玩捉迷藏。一个宫女不听,当场就被捉来杀掉。大家集体不要脸,那就不能允许存在一个要脸的。刘子业晚上做梦,梦见一个宫女咒他活不过明年麦熟。第二天,这家伙就满世界找宫女,找到一个跟梦里宫女相似的,然后下令杀掉。但是,晚上又做梦了,梦见所杀的宫女到天帝那里告状了。同时,巫师巫婆又告诉他竹林堂有鬼。这就是做贼心虚了。

但是,刘子业是谁?人家可是名子业、字法师啊。法师就是专门降鬼的。于是,他带上弓箭满世界的射鬼去了。就这个时候,宫廷政变爆发了。那些忍无可忍的叔叔们,终于把这个小皇帝剁了。

南朝可不是出了一个刘子业。刘子业之后的堂兄弟刘昱,比他还变态。刘子业是派打手干活,而刘昱这家伙却喜欢自己动手。杀人肯定要杀的,但我要自己杀,而且还自创刑具,怎么残酷怎么杀。

北朝方面也好不到哪里去。最出名的应该就是高家一系了。高欢带头,把北魏的两任皇后大小尔朱氏全给娶了。高欢的长子高澄,跟老爹一路货色,但折腾出来的动静就翻天覆地了。还没当上老大的时候,就跟庶母郑大车私通,差点儿被高欢打死。后来,又调戏大臣高仲密的媳妇李昌仪,直接引发了两魏邙山大战。一起强奸未遂,导致一场大战,死了十几万人。等高澄接班老爹之后,那就各种胡搞了。

高澄被自己的厨子给捅死了。这算是英年早逝。然后,高澄的“傻”弟弟高洋,顺位接班。然而,这个傻弟弟一点儿都不傻,而是一直在装傻。高澄刚死,这家伙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掌控了权力。高洋没少干列国争霸的事情,但光辉事迹主要是各种玩变态。

高洋篡位之后,就在金銮殿上放上一口锅、一把锯,然后自己坐在宝座上喝酒。等喝开心了,高洋就杀人取乐了。这哪是什么皇帝,活脱就一个当刽子手的料。

听说侄女乐安公主与婆婆不和,高洋直接冲进公主的婆家崔府,但肯定不是找老太太聊天的,而是拿刀把公主的婆婆给剁了,接着顺手便把老太太的脑袋扔到墙外。

高洋这么胡搞,他的生母娄昭君不干了,把儿子高洋好一番数落。然后,高洋不开心了,不开心就要发飙,直接把母亲的坐塌给掀翻了。老母被掀飞而起,然后重重地摔在地上,磕得头破血流。

不久之后,高洋就冲到皇后李氏的母亲府中。来了也不客气,拈弓搭箭照着皇后的母亲就是一箭,射得老岳母满脸是血。为啥打岳母?高洋说:我把自己的母亲都给打了,但没有打你,这不公平,所以今天就是要来打你的。随后,又让手下人抽了岳母一百鞭子。

高洋喜欢歌姬出身的薛贵嫔,同时还跟薛贵嫔的姐姐私通了,姐妹俩一个也不放过。薛贵嫔的姐姐,就趁着高洋酒醉,为自己的父亲求取司徒一职。但是,高洋在权力问题上却相当谨慎,死活也不同意。他不同意,薛姐姐就不开心。薛姐姐不开心,高洋就让她永远也不会不开心了。高洋亲自动手,竟然把薛姐姐给锯了。杀人的手段,都够变态了。

姐姐被锯了,妹妹也别想有好果子吃。薛贵嫔歌姬出身,曾跟高岳,即高洋的族叔,有不清不楚的关系。于是,高洋吃醋了。先是用毒酒,毒死了高岳。但,还不解气。后是直接把薛贵嫔的脑袋给剁了下来。皇帝吃醋,不同凡响。

但是,吃完醋、杀完人,高洋又后悔了,觉得世上再也找不到比薛妹妹更好的女人了。于是,就把薛妹妹的脑袋揣到怀里。宴会饮酒的时候,他把这颗人头才从怀里掏了出来,然后往酒桌上一抛。你这么搞,还谁敢跟你吃饭。

后来,高洋还是难解相思之情。于是,便亲自动手把薛妹妹的尸体肢解了,用腿骨做成了琵琶。闲来无事,就一边饮酒一边弹着人骨琵琶,唱着“佳人难再得”。脑袋也砍了、尸体也肢解了,总该把薛妹妹安葬了吧?薛妹妹出殡,高洋就跟在后面,蓬头垢面、大声痛哭,如丧考妣一般。

北朝的变态,几乎全被北齐高家给包揽了。后面的皇帝,统统没有高洋的智商,但统统都继承了高洋的变态。

以前的家长不让读《红楼梦》,说少儿不宜。但是,家长们毕竟读书少,比《红楼梦》更过分的三言二拍,却给放过了。但是,比三言二拍更少儿不宜的,就是南北朝通俗演义,不仅颜色少儿不宜,而且全是各种变态皇帝和超乎想象的暴力政变。

南北朝各种乱,主要就是因为这些皇帝的年龄太小、权力又太大。所以,各种你想不到的变态,全都能给你演一遍。

那么,年龄大的皇帝,就没有变态的吗?

当然有。但主要是各种不得已,越是乱世越是容易出变态皇帝。前面的南北朝,也差不多。比如五代十国的南汉国主刘继兴(后改名刘鋹)

晟性刚忌,不能任臣 下,而独任其嬖倖宦官、宫婢延遇、琼仙等。至鋹尤愚,以谓群臣皆自有家室,顾 子孙,不能尽忠,惟宦者亲近可任,遂委其政于宦者龚澄枢、陈延寿等,至其群臣有欲用者,皆阉然后用。

老爹刘晟就开始不正常。但主要是乱世给逼的。当时,是个领兵的将军都能造反,杀皇帝跟杀猪一样。你让皇帝情何以堪。所以,刘晟这家伙就开始重用太监。刘继兴继位之后,发现老爹开创的太监执政,那是相当好用。但好中却有不足。既然用太监,那就彻底点儿。于是,一道诏书下来就把一个好好的南汉变成了太监之国:但凡当官的,必须阉割。不接受阉割,那就不是忠臣。这个鬼操作,不仅空前而且绝后了。

再者,年长皇帝变态,往往都是因为心理有鬼。主要就是得位不正。皇位本不该是他的,结果他篡位了。篡位之后,就各种心理不正常了。固有的价值观跟自己的行为,不一致了,于是扭曲了,然后变态了。

比如海陵王完颜亮。当上皇帝之后就开始杀人。基本跟秦二世一个套路,必须要把宗室杀一遍。根本就不用别人给皇帝灭族,篡位的皇帝自己就能把自己给灭族了。而且,杀人杀得匪夷所思。如“以魏王斡带之孙活里甲好修饰,亦族之”。魏王你不是爱美吗,爱美就把你家灭族。

你这是什么鬼逻辑?就没逻辑,本尊就是想杀人。你们骂我变态,我也要杀。关键是把宗室的叔叔大爷和兄弟子侄全给杀了,却把人家的媳妇、堂妹堂姐全拽到宫里了。杀完人,还要抢人家女人。这个操作,你只能说是禽兽不如了。

自从李世民指导史官修史之后,很多皇帝的变态操作就很难在史书中查到了。变态皇帝就是再变态,也不能任凭别人记载自己的丰功伟绩吧?但是,肯定不会没有。比如明太祖朱棣,是个明君吧?但这家伙跟海陵王一个德行,变态起来,谁也挡不住。为什么会变态?就是得位不正,然后心理扭曲了。

带兵打到南京之后,朱棣就逼着方孝孺写登基诏书,方孝孺不写,不写就灭你十族。灭九族,已经到头了。你怎么给方孝孺整出个第十族?有办法,把方孝孺的门生故吏、老师同学再算一族,也给杀了。变态的脑瓜壳,才是最能创新的。朱棣硬是创新出了一个诛灭十族。

朱棣从侄子手里夺了江山,接下来肯定要搞清算。建文朝的那些个忠臣,就必须挨个收拾。收拾政敌也要有底线啊。但变态从来就没有底线。

一个叫高翔的,抄家灭族挖祖坟,但这不算完。然后,朱棣又把高翔的亲朋好友全都发配边疆。凡是跟他沾边儿的,就全要收拾。但还不解气,那就接着变态。朱棣把高翔抄家之后,就把高翔的财产分给了高翔的邻居。你们都是大明的良民,揭发高翔有功,他家的钱全给你们了。接下来,就开始上演神操作了:凡是分了财产的邻居,世世代代皆要课以重税。只要这些人还活着、只要这些人的子孙还活着,就要记住高翔,就要替皇帝骂高翔。

建文帝的两个铁杆忠臣,可能也是猪队友吧,一个叫黄子澄、一个叫齐泰。这两个人在朱棣杀进南京的时候就死了。死了不要紧,那就报复这两家的女眷。这两个人的姐姐、妹妹、甚至外甥媳妇什么的,只要是女的,那就全发到军营交给士兵们没日没夜地处置。后来,看管这些女眷的官员向朱棣汇报:有些年轻的女眷已经怀孕了,甚至有的还生了孩子,请示如何处理。朱棣的回答是男的世代为奴、女的世代为娼。

朱棣为什么这么变态?就是因为篡位吗?篡位是一个方面,而他这个得位是相当不正。到了南明才被考证出来,朱棣不是马皇后的儿子,而是碽妃的儿子。但是,为了当皇帝,朱棣却有母不能认。后来,只能在南京建了一座大报恩寺,征发十万人操作这个大工程,从永乐十年一直建到永乐二十二年,到朱棣死的时候也没完工。而且,这座大报恩寺,各种突破规制,朱棣还屡次下诏一定要破例。这是为什么?简单说就是赎罪吗。

又是篡位当的皇帝、又是有生母不能认,这种人,能不变态吗?

朱元璋建国之后,一个重要工作就是把自己的老战友全给收拾掉。所以,老朱跟大臣的关系就没法好。但是,朱元璋之后的皇帝,就应该以德治国了。即便学不了来宋朝皇帝,但也不至于跟大臣死磕到底吧?

然而,并没有。原因就是朱棣篡位了,而且篡得连自己都觉得理亏。于是,朱元璋废掉的锦衣卫,又让朱棣给恢复了。再之后,明朝皇帝与明朝大臣关系紧张,就成了一个制度问题或一个路径依赖的问题。皇权和臣权,就没法合作了。大明的权力格局,永远都是皇上拉着太监、锦衣卫,再跟大臣斗地主。

那么,哪个皇帝最变态呢?没有最,只有更。好皇帝往往雷同、坏皇帝往往相似。但变态皇帝,却各有各的神奇,而且从来都是变态着创新。所以,只能启发一下变态的原因了。

一个是心智不成熟却权力大得没边儿。秦二世当皇帝的时候,也就二十岁。心智就不够成熟,可能当初也不是被当做接班人培养的。而大秦皇帝的权力却是没边儿的大。南北朝集中爆发了一批变态皇帝。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青春期。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年龄。你说少年老成也罢、你说后生可畏也罢,反例多的是。但南北朝这个统计现象,你不能不承认吧?

一个是生于乱世且帝位不稳。环境很重要。就五代十国和南北朝的那种环境,出个变态皇帝简直就是分分钟的事情。皇帝天天担心自己被大臣宰了,大臣天天担心被皇帝宰了,关键是老百姓也看不到光明和出路。整个环境都是阴沉的。要做好人,但有些时候就做不了好人。如果博弈允许,好人也要装着做个坏人。

一个是内心不自洽了。你像海陵王、朱棣这两个人。皇位本来就跟他俩没啥关系。要么是弑君篡位、要么是带兵造反,然后当了皇帝。人是意识形态的动物。固有的价值信念一定会影响着你,想摆脱都摆脱不了。但是,这些人生在冠带却当了禽兽。这谁能受得了?所以,干出什么变态事情来,都有可能。关键是:皇帝的权力足以支持他们把变态的想法变成变态的现实。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