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西游科举答题器,他们都是如何把自己给作死的?
梦幻西游科举答题器,他们都是如何把自己给作死的?
历史上作死的名人
1、秦武王嬴荡
嬴荡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国君,在位只有短短的四年。嬴荡虽然在位时间不长,但是他是个有抱负的国君,在位期间设置丞相,驱逐张仪,结盟魏国,联越制楚,设置三川,平定蜀乱,疏通河道,筑堤修桥,这一系列的功绩也是很不逊色的。
嬴荡,谥号秦武王,也称为武烈王、悼武王,是历史上极为锋锐的君主,重武好战,有问鼎中原的志向。嬴荡身高体壮,天生神力,最喜欢比武角力,任用力士任鄙、乌获、孟贲为高官。秦武王嬴荡最喜欢举重比赛,经常和这几个大力士比赛。
夏朝初年,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铸造九鼎象征九州,此后九鼎成为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龙文赤鼎是九鼎之一,秦武王嬴荡在洛阳求九鼎,和孟贲比赛举龙文赤鼎。秦武王举起龙文赤鼎,结果两目出血,被砸断胫骨,到了晚上就死了,死的时候才23岁。作为一国之君,却因为举鼎英年早逝,也是作死。
当初齐国大力士孟贲听说秦武王招募天下的勇士,兴冲冲地投奔秦武王,最后也没有个好下场。因为和秦武王嬴荡比赛举鼎,右丞相樗里子追究他的责任,将他五马分尸,灭族。
2、刘荆
刘荆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第九子,生母是阴丽华,是汉明帝刘庄的亲弟弟。
刘秀废除皇后郭圣通后,太子刘彊审时度势主动辞让太子之位,被封为东海王,刘庄成为太子,后来即位为汉明帝。
刘荆是东汉山阳王,在哥哥刘庄即位后,他派人冒称东海王刘彊的舅父大鸿胪郭况,写信怂勇刘彊起兵叛乱,取代汉明帝。刘彊本来就是自己放弃太子的位子,也无意于争位,把信交给了刘庄,很快查清了真相,刘庄念他是自己的亲弟弟,没有动他,只是派人监控他。
汉明帝刘庄没有动他,刘荆还不自知,又开始了小手脚。在羌人造反的时候,他想要跟着一起叛乱,他的一举一动都在刘庄的掌控中,没有动手就被改封为广陵王。
经过这两次刘荆还不思悔改,又问相士:“我长得像先帝,先帝30岁当皇帝,我今年也30岁,可以起兵吗?” 相士一听他要造反,吓了一大跳,怕牵连自己,就去告密了。刘荆知道后,就自己进了监狱,不过刘庄还是没有过分追究他。 刘荆还是不知进退,又偷偷安排巫师用巫术诅咒刘庄,但是又被刘庄知道了。刘庄是个很宽明的皇帝,对弟弟刘荆也很是宽恕,刘荆经历了各种作死,虽然哥哥刘庄没杀他,他也知道造反无望,自己在绝望中自杀了。
3、祢衡
祢衡是东汉末年的名士,恃才傲物,是一位非常有个性的文人狂士。
祢衡年轻时就有文采和辩才,但是这人非常傲,看不起任何人。在他游学时,没有地方去,有人建议他去投奔陈群、司马朗,祢衡轻蔑地回答:“我怎么能和屠宰牲口沽酒的人结交呢。” 又有人问他荀彧、赵融怎么样,祢衡还是看不起的说,荀彧脸长得不错可以借他的脸去吊丧,赵融挺着个大肚子管理厨房还可以。
东汉末年人才辈出,在祢衡眼里只看得上孔融、杨修两人,狂言其他人都是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不值一提。孔融比祢衡大二十岁,但两人也是知交,孔融爱惜他的才华,向汉献帝推荐祢衡,向曹操称赞他。曹操爱惜人才,想见一下祢衡,祢衡却看不起他,不仅不去还狂言骂他。因为祢衡的才气和名声很大,曹操虽然怀恨却不想杀他得个骂名,就任命他当了个敲鼓的小吏想要羞辱他,祢衡却面不改色的在宴会上换衣敲鼓,扬长而去。
孔融听说后,责备祢衡,要他去给曹操赔罪,祢衡答应了。然后祢衡穿着单衣,戴着头巾,拿了一根三尺长的木杖,坐在曹操的大营门口,用木杖敲地大骂曹操。曹操气得不行,还是不想杀他,就把他送给了刘表。
刘表是东汉末年的名士,当时名列“八俊”。刘表和荆州的文人都很佩服祢衡的才气、名声,在祢衡来后,文章都靠他的意见才定下来。一次,刘表和几个文人费尽心力草拟的奏章,祢衡外出回来后撕掉扔在地上,大笔一挥重写一篇,让刘表很是高兴。不过,祢衡这人太傲了,根本不把刘表放在眼里,经常侮辱、轻慢刘表,刘表脾气再好也忍不了,又把他送给江夏太守黄祖。
黄祖是东汉末年将领,刘表认为他性情急躁就把祢衡推荐给了他。祢衡刚到来,黄祖也能善待他,让他做一些文书方面的事,处理得很恰当,让黄祖很高兴。祢衡狂傲的性格到哪也不会改,在一次宴会上出言不逊,让黄祖很难堪,黄祖就斥责他。祢衡就盯着黄祖,骂他“死老头!”黄祖更生气了,想要打他,祢衡脾气也上来了,更是大骂,这下黄祖实在不能忍了,就下令杀了他。
祢衡是个才华和能力都很强的人,但是为人太傲了,谁也看不起,跟谁骂谁,也是作死。
4、张飞
张飞是蜀汉五虎将之一,是力敌万人的猛将。当阳桥头厉声大喝吓退曹军,义释严颜,大败张郃,可谓有勇有谋。
张飞有个缺点就是敬爱君子但从不体恤士卒,喜欢鞭打士卒,打完还让他们伺候自己,刘备多次劝说他这是取祸之道,他也不听。打完人还在睡觉的时候让他伺候自己,这也是心大不怕报复啊。最终,在为关羽报仇时,张飞又鞭打张达、范强,还让他们伺候,终于死在他们手上。
5、刘禹锡、柳永
唐诗宋词是我们国家的瑰宝,在唐宋时期有很多的诗人,无论何时都要作首诗词,也因此遭贬或终身不仕。
刘禹锡是唐朝诗人,被称为“诗豪”。刘禹锡早年加入“二王八司马”政治集团参与革新,失败后被贬。期间奉召回京,刘禹锡作了一首《玄都观桃花》,“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因为讽刺当时的朝廷新贵,刘禹锡再次被贬到更偏远的地方。从初次被贬到再次奉调回洛阳,前后共二十三年。回来后刘禹锡又作《再游玄都观》,“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语含讥讽,又被权贵贬下去。刘禹锡这位诗豪百折不挠的精神也是值得钦佩,因诗作屡遭贬谪。
柳永是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是个很有才华的人,参加科举,屡试不中,一怒之下作《鹤冲天》“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 我宁愿把功名,换成手中浅浅的一杯酒和耳畔低徊婉转的歌唱。据说有一次,宋仁宗在放榜时想起柳永这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就说道“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就这样黜落了他。
6、朱高煦
朱高煦是朱棣的次子,明朝第一任汉王,跟随父亲起兵靖难,累立战功。朱棣当上皇帝后,封朱高煦为汉王,藩国云南,但是朱高煦嫌云南偏远不肯去,一直留在南京,后来因为参与夺嫡被朱棣强令就藩乐安州。
朱棣去世后,朱高炽即位,将朱高煦召回京城,大加赏赐,而朱高煦却一直伺机谋反。朱高炽在位时间短暂,不久朱瞻基登基,朱高煦就起兵造反了,在明宣宗朱瞻基御驾亲征下他投降了。虽然群臣都要杀了朱高煦,朱瞻基却不同意,只是将他贬为庶人关押在北京。
后来,朱瞻基去探视他的二叔朱高煦,朱高煦却使坏绊倒朱瞻基。这下朱瞻基生气了,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铜缸将朱高煦扣住。朱高煦也是个猛人,勇武有力,被扣住还不服气,在里面把大缸顶起来。朱瞻基一看更怒了,让人在铜缸周围点燃炭火,把朱高煦活活烤死在里面。
朱高煦也是作死,造反大罪都没死,却因为绊了朱瞻基一个跟斗被烤死了。要说被扣住老实一下,朱瞻基消气了也可能放他一马,他却作死,不仅自己被烤死,几个儿子也全都被杀。
7、卡尔达诺
吉罗拉莫·卡尔达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是数学家、物理学家、占星家、哲学家和赌徒,是个天才式的人物。卡尔达诺还是个占星家,据说他通过占星术推算出了自己的死亡时期,但是到了这一天他却没事。卡尔达诺也是个狠人,为了保住自己的颜面,证明自己占星术的正确,他选择了自杀。为了证明自己的推断,亲手结束自己,这算敢做敢为,还是赌徒本性呢,也是让人难以捉摸,天才的世界搞不懂。
《吕氏春秋》中有个割肉相啖的故事,齐国有两个人,一个住在城东,一个住在城西,都自吹自己是勇敢的人。一天两人相遇,就去喝酒了,喝酒就要吃肉。两人也不去找肉,说道:“你,是肉;我,也是肉。还去找肉干什么?准备点豆豉酱就行了。”就这样,两人互相割对方的肉吃,到最后都流血而死。这就是花样作死吧,其实不论古今中外,名人还是普通人,都不乏一些思维与众不同的人物。
古代的殿选是什么意思啊?
殿选就是殿试,是科举中最高级别的考试。科举考试始于隋朝,成形于唐朝。隋文帝杨坚统一南北朝后,进一步打击和削弱江南士族,彻底废除九品官人法和中正制,于开皇七年设志行修谨科和清平干济科,以文章选取官吏。至隋炀帝大业三年,又开进士科,创科举考试的先例。到了唐朝,由于李氏出身不高,加上其它种种原因,打破士族独霸官场的局面便成为历史必然。唐高祖武德五年,中国举行了真正历史意义上的第一场科举考试,取进士四人,开学子仕进之途。到唐太宗时,科举作为一种取士的制度固定下来,从此成为定制。到了武氏周朝,由于武则天日夜不忘陇西贵族反对立她为后的旧恨,为进一步削弱贵族势力而放手招官,并亲自殿试贡士,又使科举制度得到了加强和巩固。科举一开,贵族垄断要津的局面被打破,因此千百年来,无数莘莘学子怀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理想,竭力奋志,寒窗苦读,形成了中国社会文化特有的状元效应。 一、殿试与状元称谓的由来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我国科举时代,中状元而魁天下,是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最高荣誉和最高目标。但状元的至尊地位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唐高祖武德五年壬午科取得第一名的孙伏加不叫状元,只称进士第一。状元一词,始于武则天天授元年。这位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女性废唐而立大周之后,首科取士十六人,并亲自在洛成殿策试。在此之前,科考实行糊名制,贡士考卷都糊名,以防考官作弊。武则天说应该信任考官,废糊名制,实际上是要从宽取士。当时,主考官用奏状向武则天报其等第名次,位于奏状第一位的,始称状元。但唐代制科百余种,各科都举行殿试,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因此进士科状元还没有取得独尊地位。到宋太宗时,皇帝举行殿试并成为定例的只有进士一科;太平兴国八年,把殿试合格者分为五甲,元顺帝时改为三甲,状元专指第一甲第一名,成为定制,状元至尊至贵的地位开始确立。到明清两朝,不设其它科目,进士科成为唯一的制科,殿试分三甲发榜,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二、第三甲人数不定,第一甲却仅取三名,按文章优劣依次称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此又称“鼎元”,在科举中的地位变得至高无上。 二、殿试的基本过程 学子成为贡士后,才可以进入殿试,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考状元”。唐宋时殿试在省试发榜后十天左右举行,明清时则在会试发榜后一个月左右举行。殿试是科考的最后冲刺,特别令士林瞩目,考试过程十分庄严。试前一天,由鸿胪寺官员负责设置御座、黄案,由光禄寺官员安放试桌,排定考生座位。第二天参加殿试的贡士须于黎明时分到殿后的丹陛下排队等候,领取宫饼一包;文武百官则分立两旁。随后,皇帝在一片管弦丝竹声中升殿,大学士从殿内黄案上捧出试题,授予礼部官员,再由礼部官员放到殿外的黄案上。文武百官及考生参赞礼拜后,礼部官员才开始散发题纸。题纸用宣纸裱成,极为考究。每页长四十公分,宽十二公分,有红线直格,每行规定写二十四字,要求每个字都要书写工整。考生逐一跪接题纸后,到自己的座位上开始答题。按规定凌晨入场,日落交卷。殿试试题由内阁预拟,然后呈请皇帝选定。有时由读卷官预拟后径送皇帝圈定或由皇帝直接拟题。殿试题一开始是策问,后来改为诗赋,到明清时,主要仍是策问。殿试的文体,开始是骈体文,皇帝殿试时就时事政治或经义史事提几个问题,应试贡士须按照骈四骊六对偶工整的句式文体作文。唐中叶以后,诗赋之风大盛,殿试也改为诗赋,规定韵脚象省试中的试贴诗一样,或五言六韵,或七言八韵,对声韵格律要求很严格。 唐代直接由吏部主考的科目为常设制科,主要有进士、明经、秀才、俊士、明法、明书、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等。其中进士与明经两科应考的人最多,名臣名士也多出自这两科。唐代进士科试以诗赋为主,自齐、梁、陈、隋以来,文士都爱吟诗作赋,因此一般都应进士科,以表现自己的才能。现代人说科举时代的读书人只会“读死书”,这种说法实际上不应该包括进士科,而且读死书的人也是绝对考不取进士的。进士考诗赋,读死书的人必定作不好诗。但象明经科试则非读死书不可。唐代明经科考帖经。唐太宗要颜师古考定《周易》、《尚书》、《毛诗》、《礼记》和《春秋左传》经文为“五经”,考生必须熟读这四十多万字的著作,考试时由考官掩蔽经书前后两边,中间只留一行,又用纸帖住一行中的三个字,让考生读出被帖的三个字。这种考试方法,就叫做帖经。如此考试,能录取的当然只能是一些书呆子,远远不如进士有真才实学。明经和进士两科不同的考试方式,使唐代诗赋极盛,达到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理所当然也使唐代经学极衰,跌入了中国思想史上的底谷。唐代官员,进士出身的称清流,多做朝官;明经等其它科考出身的称浊流,也有做朝官的;清流和浊流统称为流内。而通过别的途径当官的称流外;有一定才学而无法出仕的就是今天相沿成习后所说的不入流。在官场上,清流看不起浊流,流内看不起流外,互相仇视,互相斗争,把古代官场搞得纷纷乱乱。盛唐与白居易齐名的大诗人元稹自幼聪颖,博闻强记,十五岁举明经科及第,但唐代重进士轻明经,元稹交结宦官才在朝中做个知制诰,受到以牛僧儒为首的清流的鄙视。一次朝官们在一起吃瓜,有苍蝇飞来,武儒衡挥扇驱蝇,看了元稹一眼,说:“这东西从哪里飞来?”从这种极度的傲慢轻蔑中可以看出进士及第官员的自负心理。元稹不堪其辱,奋志抵砺,在二十七岁时重入科场,终于及进士第,官拜监察御史,出了胸中恶气。 唐朝灭亡到宋朝统一,中间间隔了七十二年。在这七十二年中,中原一带先后由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短命小朝廷统治,称为五代。环绕着五个小朝廷,外围还有吴、南唐、前蜀、后蜀、吴越、楚、闽、南汉、南平和北汉十个小国家,称十国。五代十国时期,战争频仍,社会混乱,一转眼间就已改朝换代,但是科举考试一直没有停止。宋太祖登基以后,在科目设置上大量简化,除进士科外,只设明经、明法、九经、五经、三史、三礼、开元礼和学究等科。太祖一朝,开科十五次,取进士一百七十二人,考取比例基本与唐朝相同。太宗开科八次,取士一千多人,随着应考人数的增加,取士数量也大增。到宋真宗朝,每科应考的举子有上万人,开科十二次,取士达一千八百多人。到宋仁宗,科考就乱了套,开科十三次,取进士四千多人,其它诸科又取士五千多人,加上无限制地封官和卖官鬻爵,搞得大宋朝官满为患。宋朝明经科试增加了墨义,所谓墨义如同现在的填空和名词解释,就是考生死背“五经”和有关义疏,考题出上句,考生答下句,或者出一句经文考生答写这句的注疏。大文豪大学问家王安石当宰相时,改革旧制,变法维新。其中有一项,就是认为诗赋用典太多,易读难解,又与时政无关,力主废除科举中的明经科和进士科中的试帖诗,曾遭大学士苏试等人的激烈反对。王安石之后,诗赋基本被排除在殿试之外,代之以务实的时务策论。时论因时而发,因事而论,做得好的确是有用的学问;而诗赋和骈骊文却不能象时论那样适应应考者个人思想的发挥,因此自然而然地退出了科考历史舞台,于是散文就成了宋朝以后殿试的主要文体。到明清两代,用死硬僵化臭名昭著的八股文取士,极大地束缚了天下士子聪明才智的发挥。所谓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但通常所说的八股并非这八个部分,而是后面的四个段落。前面四部分全是废话,后面四个段落才是正式的议论;每一段落都有两股两相比偶,合起来一共八股,因此叫作八股文,也称八比。也许是封建考官们嫌文章气韵、起承转合太难把握,因此定出这样一个标准,以便阅卷时一眼就能看出考生文章的轻重厚薄。这样僵死的东西实在算不得高明的创造,所以明清殿试并不为其所囿,仍用散文答卷对策。 贡士们的殿试试卷,最初由皇帝亲阅,后来改由主考朗读,皇帝裁定。到明清两朝,殿试已经只是在理论上由皇帝亲自主持,除乾隆帝之外,皇帝不再亲自阅卷,由读卷大臣评阅,按文章优劣定为五等,然后把前十名贡士的试卷进呈皇帝御览,当面拆示考生姓名。会试上榜参加殿试的贡士原则上也不再淘汰,一般都可以成为进士,只由皇帝钦定第一甲状元、榜眼、探花人选和二甲前七名的顺序。因此明、清的殿试,实际成了竞争状元和鼎甲人选、确定新科进士先后名次的专场考试。第二天清晨,皇帝还要单独召见前十名新科进士,史称“小传胪”。正式揭晓殿试名次,是在皇帝召见之后,填写大、小金榜,等一切就绪才放榜。放榜称“大传胪”或“传胪大典”,是科举时代国家最隆重的仪式之一。而放榜传胪之后,殿试的程序并不算完成,新科状元还需率领同科进士赴礼部专设的宴会,唐、宋称“探花宴”,明代称“琼林宴”,清代则叫做“恩荣宴”。宴会之后,状元还得率众进士到孔庙拜谒这位儒家鼻祖,礼拜既完,再去国子监立碑,将新科进士的姓名勒于石碑上,殿试的程序才算全部结束。
科举只盼得及第打一字?
答:科举只盼得及第打一字是中字。题解:科举及第即是考中的意思,所以盼望的是中。中,汉语汉字,读音zhong,笔画:4画。释义:原意指竖立“中”这种带旒之旗,来测定风向,表示中间,引申为内、里、中心之义,又引申为一半、中介、得当、符合等义。
有哪些著名哀挽悼亡的诗词?
所谓“悼亡”,是指对亡故之人的哀悼缅怀。《南史》:宋文帝时、袁皇后崩,上令颜延之为哀策,上自益“抚存悼亡,感今怀昔”八字,此“悼亡之名所始也“。悼亡之名虽始于南朝宋,但悼亡之作却始于《诗经》。其中《诗经 ·邶风 ·绿衣》和《诗经 ·唐风 · 葛生》可以看做是悼亡诗的发轫之作,随后晋代潘岳所作的《悼亡三首》被历代文人看做是真正意义上的 悼亡诗,此后悼亡诗在各个时代都有不同的发展。
《诗经 ·邶风 ·绿衣》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这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上最早的悼亡诗。这位丧偶的鰥夫回到家中,但感物是人非,人去屋空,一片黯然,一眼瞥见亡妻生前所制绿衣,衣思人,不胜哀伤,感念妻子的照顾耐心规劝和贤德美惠,感念夫妻的相濡以沫和伉俪的无比融洽和谐“见尽人间妇,无麵美且贤”,在他心目中,妻子是世界上最贤惠最能干的女子。将丈夫对亡妻的思念与伤悼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让人深深感到这位男子用情之专一,此诗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也成了后代悼亡诗参照的蓝本。
此后文人悼亡诗不断,其最著名者有潘岳的《悼亡诗》三首,开文人悼亡诗之先河,从此“悼亡,成了悼念亡妻的专指。
《悼亡诗》一 潘岳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僶俛恭朝命,回心反初役。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帏屏无髣髴,翰墨有益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怅恍如或存,回惶忡惊惕。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春风缘隙来,晨霤承檐滴。寝息何时忘,沉忧日盈积。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
写诗人在对亡妻周年祭奠后,临行之前,诗人在空荡荡的房中触景生情,唏嘘而叹,久久不忍离去全诗共180字,26句,情真,事真,意也真,历来为后人所称道。
潘岳与亡妻12岁定亲,婚后共同生活了20多年,感情甚笃,而潘岳又是一个生性重情的人。亡妻一年丧期已过,但心中的哀痛仍然不减,可见伉俪情深。清陈祚明在《采菽堂古诗选》中对潘诗做了得体的中肯评你“每一涉笔,淋漓倾注,宛转侧折,旁写曲诉,刺剌不能自休,夫诗以道情,未有情深而语不佳者。”
上承潘岳的《悼亡诗》于前,下启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于后,成为古典诗歌中悼亡诗的又一座里程碑的是元稹的《遣悲怀》。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元稹的元配妻子韦丛是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小女,元稹与韦丛结婚时,正是元稹科举落榜最为失落的时候,但韦夏卿很赏识元稹的才华,相信元稹大有前途,所以把女儿许配给了他,结婚后两人生活比较贫困,但韦丛聪慧贤淑,毫无怨言,不好富贵,不慕虚荣,任劳任怨,夫妻感情亲密无间过了7年,元稹任监察御史时,韦丛就病死了,年仅27岁。元稹悲痛万分,写了不少悼亡诗,其中最有名的是《遣悲怀》三首。
这首诗追忆妻子艰苦的生活处境和夫妻情爱,并抒写自己的抱憾之情,句句渗透着诗人对亡妻深深的情意和浓浓的思念之情。这首悼亡诗,语言浅显质朴,不夸张,不矫饰,从描述一些家常琐碎之事落笔,如话家常般地表达了诗人对亡妻的深情厚意,是古人悼亡诗中的杰作。清人孙洙说:“古诗悼亡诗充栋,终无能出此三首范围者。勿以浅近忽之”此评极是,这至高的赞誉,元稹是当之无愧的。
悼亡词是在古代悼亡诗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创一代豪放词风的苏轼是首事者。其词作大多读来让人豪情万丈,血脉贲张,然而其中的一首悼亡词却让我们看到了另外一个苏轼,这首词里完全没有了“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它以其沉郁蕴藉、深情缠绵和化不开的哀伤在众多词作中迥然傲立。每每读来都令人肝肠寸断,不禁潸然落泪。苏轼亡妻王弗,美丽聪慧端庄谨慎,知书达礼。至和元年,19岁的苏轼与16岁的王弗成婚,婚后夫妇琴瑟相和,恩爱情深“敏而静”的王弗不愧为苏轼的贤内助,她不但在家事上打理妥当,还经常在为人处事及交友上帮苏拭辨别客人的动机和人品.所以,王弗既是妻子又是朋友,还是知己。可惜十年后王弗不幸谢世,王弗虽然故去,但她生前的音容笑貌却无时无刻不萦绕于苏轼的眼前。
熙宁八年苏轼任密州知州,此年正月二十日,他梦里与正在梳妆的爱妻王弗相逢,加之十年来命运多舛仕途蹭蹬,醒来后心生感厩,悲思、愁绪齐齐涌上心头,写下这首悲凉、凄切千古传诵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故人之情,追忆之感,化作一梦,在不思量中不经意时袭上心头。这首词从夫妻十载生死相隔,音容渺茫写起“不思量”与“自难忘” 相互映照,简单平实的6个字,反衬出相濡以沫的夫妻深情。“千里孤坟”写尽爱侣生死永隔的凄苦。“小轩窗,正梳妆”,写梦中所见亡妻之形象。似虚则实,历历可见而“相顾无言”是千言万语,却无法说出,只能在相对流泪的伤神中心意相通,将两人的惊喜思念,辛酸的感情写得细致入微。最后三句梦已醒,人已逝,烘托出凄清幽菽的气氛,表现了只有月下对亡妻的无限悼念和怀想,蕴蓄了无限人世伤心,堪称千古悼亡词之魁。
在宋代悼亡词中,能与苏試的《江城子》比肩的哀婉绝唱应是贺铸的《鸱鸪天》,这是一首情深辞美的悼亡之作。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这首词的词牌又名《半死桐》,梧桐半死,典出汉代枚乘的《七发》中“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其根半死半生,斫以制琴,其声为天下之至悲”,这里用来比喻丧偶。
贺铸一生宦途多舛,屈居下僚,生活维艰,其妻赵氏虽是出身赵宋宗室的千全小姐,但嫁给词人后却能吃苦耐劳,勤俭理家,且对丈夫十分关心体贴,因此夫妻二人清贫相守,伉俪相依,感情甚笃。贺铸晚年退居苏州自号庆湖遗老,不幸的是妻子赵氏在贺铸不到50岁的时候病逝在那里,心情之悲痛是难以言表的。
若干年后词人重返故地,触景生悲,伤偶之痛,从中而来。只见风景依旧而人事却已全非,于是引起心中无限伤感。当年夫妻双双携手来到苏州,那时琴瑟谐和,形影不离,贫贱相守的依恋之情,始终盘绕在词人心头,实指望比翼双飞,又谁知“自头鸳鸯失伴飞”,你半途离我而去。为什么和我一同来到这里,却不和我一同归去呢?“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独卦空床,鳏夫情怀,愁肠百结,哀婉凄绝,饶是铁石心肠也难禁潸然之泪。同是悼亡之词,这首词与苏轼的《江城子》相比较,别有一香情韵。清陈廷焯《云韶集》赞曰:“此词最有骨,最耐人玩味”,“结二语清而有骨,亦有味。”
继宋代悼亡词之后在这一题材上最为卓绝的一家,应是纳兰性德。纳兰性德著《饮水词》收词348首,而伤悼情怀则是整个纳兰词的惰感基调,翻开《饮水词》,一股凄婉感伤之气扑面而来,属悼亡范畴的词近50首,是纳兰词中的精华。纳兰的悼亡词不仅拓宽了容量,更主要的是赤诚淳厚,情真意挚,痛彻肺腑充满了哀伤悲的情调,有柔肠一缕,令人九转肠回之感“一种凄婉处,令人不能卒读“王国维有评:“纳兰性德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 “北宋以来,一人而已”朱祖谋云:“八百年来无此作者”,当时盛传,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纳兰词》传至国外,朝鲜人谓“谁料晓风残月后,而今重见柳屯田”。
如果用最少的话概括纳兰性德,那应该是:人生一世,“情”之一字。纳兰20岁明媒正娶进来妻子卢氏,一开始他没有发现她的好,不懂得珍惜,当这个“生而婉娈,性本端庄”的女子终于以自己宽容大度的真性情,融化掉他心底的那座冰山,并被他爱上时。二人两情相悦,恩爱如胶,但这样美好的生活很短暂,3年后其妻卢氏却因难产离开了他。爱人的死亡,对纳兰性是一种沉重的创痛,令其伤情彻骨,使纳兰太早对生命有了一种清醒而又悲苦的体验,其词风也为之一变,所谓“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从此他便活在对爱情的追忆中,后悔当时的惘然无知,从这首名为《浣溪沙》的词中,纳兰忧伤的心境可见一斑。
谁念西风独自凉, 萧萧黄叶闭疏窗, 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 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
上片由问句起,接以西风黄叶疏窗残阳之秋景的刻画,由触着景物而勾起沉思,氛围已是孤寂凄清。下片与沉思中所忆起的寻常往事,抚今追昔,借用李清照夫妻和美的生活为喻,说明与亡妻往日的美满恩爱。结局的“寻常”二字更道出了今日的酸苦,记那些寻常往事不能再现,亡妻不可复生,心灵之创痛也永无平复之日。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其中有怀恋,有追悔,有悲哀,有惆怅,蕴藏了复杂的感情,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悼亡诗词,是诗人们内心最深刻之情感的倾诉,将对亡妻的哀悼和思念诉诸笔端转化成文字,句句是情,凄美的如同飘的落花。正如汤显祖《牡丹亨记题词》中所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它有着自身独特的审美价值,趣味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虽情爱无涯,光阴不驻,但作为诗词一个不可忽视的特殊类型,悼亡诗词在低吟浅唱中,给后人留下的,是千古流韵,万种风情。
13日悟空问答收益改变?
简单来说一句话:回归问答的本质!
不知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悟空问答和图文的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了?现在的悟空问答动辄2000字以上,图文并茂,那它和图文有什么区别?
而且原来的悟空问答特别强调“领域垂直”,比如我是教育领域创作者,那就必须要回答教育领域的问题,否则系统就不给流量,也就得不到收益。
那么这次收益调整的具体规则是怎样的呢?官方是这样说的:
方法对问答收入的计算方式进行了调整优化,回答领域、回答时间、回答字数将不再对收入产生影响。自2020年4月13日起,问答收入将会由回答质量、回答阅读量、回答阅读时长等因素综合计算决定。
具体来说就是两方面调整:
1.回答领域、回答时间、回答字数将不再对收入产生影响。①以前某个领域创作者就必须要以回答那个领域的问题为主,否则就得不到流量支持,也就影响你的收益。
现在你可以回答任何领域的问题,只要你觉得这个问题有讨论的价值,你自己有独到的见解。只要方法觉得你的回答优质,它就会推荐给读者。
②以前如果创作者不小心回答了时间较长的过期问题,那么即使回答的质量再高,也不会被推荐,产生不了收益。而且一条回答的收益与时间长短密切相关,一条回答前两三天的阅读量决定了这条回答收益的多少,三天之后,即使这条回答仍然有读者点击阅读,获得的收益将非常非常的少,几乎可以忽略。
现在好了,不管是多久前提出的问题,只要有讨论的必要,你就可以回答,系统将会正常推荐。而且从你的回答发布之后,只要有人点击阅读,就会持续产生收益。
③以前创作者为了获得更多的流量支持,对回答大量注水,一个简单的话题绕着弯来回答。
现在则不用担心字数问题了,只要你的回答能够单刀直入、解决问题,那么就会被系统认为是优质回答。
不过字数多少会影响到“阅读时长”,毕竟就算你的回答质量再高,字数少了读者阅读的时间短,还是会影响你的收益。
所以我的建议是:字数不可太少,800~1000字比较适合。
2.问答收入将会由回答质量、回答阅读量、回答阅读时长等因素综合计算决定。①回答质量
任何时候,你回答的质量高低,都是决定你收益多少的最关键因素。
不过这里要强调一点:方法认为的“回答质量”可能会和我们通常所认为的“回答质量”有点区别。对于方法来说,什么样的回答算是“高质量”?应该是“点击量高、阅读的时间长、读者点赞评论转发多”。而我们通常认为的“高质量”往往是专业、规范、有深度。注意了:我们通常认为的“高质量”回答,往往不一定是方法认可的“高质量”。对于自媒体来说:观点和态度要比专业重要的多。
②回答阅读量
其实这一次的收益规则调整早就开始了,大家应该注意到了:原来的“阅读量”变成了现在的“展现量”。这是怎么回事呢?
不才认为:所谓“展现量”就是系统把你的回答推送到阅读者手机上的次数,但是注意,你的回答虽然被推送到了读者的手机端,但是读者不一定点开看,那就产生不了价值。只有你的回答展现了之后,被读者点开阅读了,这才算一次“阅读量”。并且有的读者点开后翻了翻就关闭了,还有的读者点开后认真浏览了,这就涉及到“阅读时长”。
原来的阅读量(据现在的展现量)是“虚胖”的,只有读者点击了你的回答、真正阅读了你的回答,这样的阅读量(现在的阅读量)才能真正体现价值。
所以用现在的阅读量来计算你回答产生的收益,更加科学合理。
③回答阅读时长
前面讲了,“回答阅读时长”就是读者点开你的回答、在你回答页面停留时间的长短。对于方法来说 ,这是你这篇回答有多少价值的重要判断依据。
对于我们创作者来说,就得认真考虑该怎样才能吸引住读者的眼球。
总的来说,这一次调整是头条方法蓄谋已久的,悟空问答的收益调整不过是头条这盘棋中的一部分而已。通过这次调整,悟空问答也希望能够引导创作者们回归问答的本质,实现悟空“问答”与图文、微头条之间的差异化发展。
我是@章不才 ,欢迎关注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