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能治愈吗,贫血可以治好吗?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能治愈吗,贫血可以治好吗?
贫血的话你要知道你是属于什么类型的贫血才能对症下药,最常见的就是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是体内铁的储存不能满足正常红细胞生成的需要而发生的贫血。是由于铁摄入量不足、吸收量减少、需要量增加、铁利用障碍或丢失过多所至。形态学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缺铁性贫血不是一种疾病,而是疾病的症状,症状与贫血程度和起病的缓急相关。
知道了贫血产生的原因,接下来说说怎么补铁补血。
“药补不如食补”,虽然食补见效慢可却是最稳妥的方法了。经常吃些黑木耳、猪肝、红枣、瘦肉、鱼、虾、海带、豆腐等可以有效改善贫血症状恢复红润面色。
推荐几个日常就可以食用的补血小方子。
1、红枣+枸杞
红枣、枸杞是最常见的补血佳品,日常在办公的时候,或者在家里闲暇的时候,来上一小碟的红枣,枸杞是最佳的消遣,同时长期使用具有很好的补血养气作用。
对于有条件的朋友,建议每日煲点红枣,枸杞汤,加入少许红糖,饮用,也有很多好的效果。在上班时候,直接用开水冲泡,也是很简单的方法。补血就要从日常开始。
2、凉拌黑木耳
能养血驻颜,令人肌肤红润,容光焕发。并可防治缺铁性贫血。为此凉拌黑木耳,炒黑木耳,黑木耳汤都是很好的补血佳品,但是有些朋友挑食,不喜欢吃黑木耳,为此,建议应该改掉挑食的毛病,慢慢接受这一营养食物。
3.葱炒猪肝
对于贫血的人群 来说,建议可以长期吃一些猪肝,猪肝在补血方面有着很好的功效,可以和以上几种相媲美,但是很多人担心猪肝的烹饪方法太过单一,其实有很多的方法,如可以做成猪肝粥,猪肝汤,葱炒猪肝,也是不错的选择。
什么是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 (hemolytic anemia)是由于红细胞破坏速率增加(寿命缩短),超过骨髓造血的代偿能力而发生的贫血。
溶血性贫血的发病机制及其病因:溶血性贫血的发病机制一般是由红细胞破坏速率增加而导致的,而导致红细胞破坏速率增加的原因一般分为两种
1. 红细胞自身的问题:当红细胞自身出现问题时譬如红细胞膜缺陷(如遗传性红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缺陷、获得性红细胞膜锚链膜蛋白异常)、红细胞酶缺陷(如遗传性红细胞内酶缺乏)、珠蛋白异常(如遗传性血红蛋白病),这种红细胞自身的问题会直接导致红细胞的寿命缩短,进而导致红细胞破坏速率的增加,人体内血液的细胞以红细胞为主,当红细胞出现功能缺陷而导致寿命缩短时,血液中主要运输氧气的红细胞会大幅度减少造成贫血。
2. 红细胞外部因素异常:外部因素表示非红细胞自身问题,而是红细胞以外机体环境发生改变波及到红细胞。这种外部因素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免疫性因素: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新生儿溶血、血型不合的输血、药物性溶贫等。另一种非免疫性因素
①物理机械因素:人工心脏瓣膜、心瓣膜钙化狭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行军性血红蛋白尿、大面积烧伤等;
②化学因素:蛇毒、苯肼等;
③感染因素:疟疾、支原体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
溶血发生的场所
红细胞破坏可发生于血循环中或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分别称为血管内溶血和血管外溶血。血管内溶血临床表现常较为明显,并伴有血红蛋白血症、血红蛋白尿和含铁血黄素尿。血管外溶血主要发生于脾脏,临床表现一般较轻,可有血清游离血红素轻度升高,不出现血红蛋白尿。在某些疾病情况下可发生原位溶血,如在巨幼细胞贫血及骨髓增殖异常综合征(MDS)等疾病时,骨髓内的幼红细胞在释放入外周血前已在骨髓内破坏,称为原位溶血或无效性红细胞生成,它亦属于血管外溶血,也可有黄疸。
临床表现
虽然溶血性贫血的病种繁多,但其具有某些相同特征。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主要与溶血过程持续的时间和溶血的严重程度有关。
慢性溶血多为血管外溶血,发病缓慢,表现贫血、黄疸和脾大三大特征。因病程较长,患者呼吸和循环系统往往对贫血有良好的代偿,症状较轻。由于长期的高胆红素血症可影响肝功能,患者可并发胆石症和肝功能损害。在慢性溶血过程中,某些诱因如病毒性感染,患者可发生暂时性红系造血停滞,持续一周左右,称为再生障碍性危象。
急性溶血发病急骤,短期大量溶血引起寒战、发热、头痛、呕吐、四肢腰背疼痛及腹痛,继之出现血红蛋白尿。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肾衰竭、周围循环衰竭或休克。其后出现黄疸、面色苍白和其他严重贫血的症状和体征。
如何治疗溶血性贫血
1. 找准病因,对症下药:如果是误服或错服药物应该立即停药,病情会得到很好地缓解。如果是感染导致的那就控制感染。
2. 激素类药物注射:如果是自身免疫性溶血式贫血可以注射糖皮质激素或者环孢素或环磷酰胺
3. 输血治疗:缺啥补啥,输血可以迅速缓解贫血症状但输血也可能导致副作用所以跟随医生意见
4. 切脾:如果红细胞大多在脾出破坏,可以考虑切脾来治疗溶血性贫血,可以有效缓轻病情
溶血性贫血遗传吗?
溶血性贫血主要是人体的红细胞被破坏,所以就会出现红细胞溶血的症状,这样就会导致红细胞数量减少,最后就会出现贫血的症状。溶血性贫血一般都可以分为红细胞膜异常溶血,遗传性红细胞酶缺乏性的溶血性贫血,还有就是血红蛋白和血红素异常导致的溶血性贫血。遗传性红细胞酶缺乏导致的溶血性贫血一般都具有遗传性的,所以这个问题必须要针对性的来回答。溶血性贫血还是有可能会出现遗传的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能治愈吗?
问:“60岁,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一直服用激素药,能否彻底治好?”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很难彻底治愈,多因感染、药物、遗传、自身免疫缺陷等因素导致,一般分为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治疗首选应用糖皮质激素,如果是温抗体型效果较好,若激素治疗无效可考虑应用环孢素、环磷酰胺治疗,部分患者可达到治愈,但较易复发,日常要尽量避免各种诱因,同时做好血红蛋白监测。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指?因人体内免疫功能调节紊乱,产生自身红细胞抗体,与红细胞表面抗原相结合或激活补体,使红细胞过早破坏、寿命缩短导致的溶血性贫血。
●根据发病原因不同,常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原发性病因不明,继发性多伴有淋巴系统肿瘤、类风湿关节炎、病毒感染、免疫缺陷、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根据抗体种类不同,常分为温抗体型和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由温抗体引起的溶血性贫血,红细胞最适反应温度为35-40℃,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中青年女性常见,临床上约占80%,相比温抗体型,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贫血类型较多,治疗难度较大,温度降低时更易发作,急性发作期多采用激素治疗,反复发作可通过手术切脾治疗。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症状有?1、温抗体型
起病缓慢,多会出现贫血、头晕、乏力、脾大、黄疸、尿色深等,急性起病者可出现寒战高热、呕吐、腹泻、腰酸背痛等,严重者出现休克,若有发热、出血患者,考虑伴有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可能。
2、冷抗体型
多表现为手足发绀,肢体麻木、疼痛,遇暖后恢复正常,若引起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可出现血红蛋白尿、寒战、高热、黄疸、肝脾肿大等。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如何诊断治疗?当出现症状或发现异常后,需就医做骨髓穿刺、血象检查、抗人球蛋白试验、血清胆红素测定、冷凝集素试验、冷溶血试验等,来明确疾病分型对症治疗。
临床上,主要通过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脾脏切除、血浆置换等对症治疗,能否治愈要根据患者病症、治疗敏感性来决定。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如何护理?1、要坚持服用,遵医嘱复查,平时要避免过度劳累,做好保暖工作,避免感冒,视自身情况进行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2、要注意观察巩膜黄染及尿色变化,如果出现尿色加深、发热、腹痛等,要及时就诊。
3、饮食宜清淡、易消化、营养为主,可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禁食肥腻、生冷、刺激性食物,最好戒烟酒。
4、保持乐观积极心态,尽量避免精神紧张、焦虑、压抑等。
点击关注【协和血液科韩冰】,了解、咨询更多血液疾病问题。
小孩支原体肺炎怎么治疗?
肺炎支原体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重要病原之一,这里有一项统计数字:儿童在院外感染的支原体肺炎占到全部儿童肺炎的10%~40%。孩子一旦感染支原体肺炎,常常会出现发热,持续咳嗽、头痛等症状。与细菌性肺炎儿童相比,支原体肺炎儿童的症状发作往往更为渐进、呼吸窘迫较少、并且白细胞计数正常。然而,这些检查结果对排除其他病因(例如,衣原体肺炎或病毒性肺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不足。
儿童肺炎支原体的抗感染治疗由于肺炎支原体确诊比较困难,所以对疑似或经证实的肺炎支原体下呼吸道感染建议采取抗微生物治疗。由于肺炎支原体没有细胞壁,故青霉素类及头孢菌素类药物对其无效,故临床上通常使用大环内酯类或四环素类抗生素。
大环内酯类
1阿奇霉素,第1日10mg/kg,单次给药(最大剂量500mg);之后5mg/kg,单次给药(最大剂量250mg),再持续4日
2克拉霉素15mg/(kg·d),分2次给药(最大日剂量1g),持续10日
3红霉素30-40mg/(kg·d),分4次给药(最大日剂量2g),持续10日
四环素
1对于年龄大于等于8岁的儿童,可使用多西环素2-4mg/(kg·d),单次或分2次给药(最大日剂量200mg),持续10日
2对于年龄大于等于8岁的儿童,可使用四环素20-50mg/(kg·d),分4次给药(最大日剂量1-2g),持续10日
氟喹诺酮类
如果怀疑或证实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特别是当儿童病情严重时,应使用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国外),目前国内氟喹诺酮类18岁以下患者禁用。
1大于等于6月龄且小于5岁的儿童–一次10mg/kg,每12小时1次(最大日剂量750mg),持续10日
2大于等于5岁–一次10mg/kg,一日1次(最大日剂量500mg),持续10日
儿童肺炎支原体多久好转大多数使用抗生素治疗的孩子会在开始用药后2-3日开始感觉好转,比如体温降低。但您的孩子仍可能会在治疗后数周仍旧存在咳嗽。肺炎支原体引起的肺实变较间质病变吸收慢。一般在4周时大部分吸收,8周时完全吸收;也有症状消失1年后胸部X线才完全恢复的报道。因此,临床治疗不宜以影像学的完全吸收为治疗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