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乱传奇,赵匡胤为何能力挽狂澜?
天下大乱传奇,赵匡胤为何能力挽狂澜?
唐朝于公元907年6月1日关门大吉,宋朝于公元960年2月4日登记开业。
这53年间冒出了五个朝代,有19位皇帝以各种姿势登场,演绎了中国历史上最乱的历史之一,这53年被称为五代。
朱温本来是大唐的宣武节度使,被当时的皇帝僖宗依为屏障。在历次战役中,拥有杰出军事才能的朱温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也获得了很多得力的干将。
在公元907年儿童节这天,拥有军权的朱温废掉唐哀帝,自行称帝,建都开封,国号为“梁”,这就是后梁。唐朝就这么结束了。
朱温被第三个儿子朱友珪兵变杀死,朱友珪又被第四个儿子朱友贞逼死。朱友贞随后继位,这就是梁末帝。
梁末帝是自杀的,自杀的原因是李克用军队的围攻。李克用也是大唐的一个节度使:河东节度使。他被唐王封为晋王,他的儿子李存勖继承了晋王的爵位。
朱温称帝后,李克用就一直打朱温,后来朱温死了,李克用也死了,李存勖就继续打梁末帝朱友贞,最后逼的朱友贞自杀了。
李氏后唐李存勖是李氏后人,消灭了梁末帝后,李存勖在河南安阳称帝,沿用了“唐”的国号,这就是后唐。后唐延续了13年。公元936年,这一年又出现了一个牛逼的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他的影响力非常大,以至于唐末帝都要收拾他。石敬瑭感觉到了危险,当机立断决定造反。石敬瑭知道自己的力量不够,遂遣使向契丹求救,表示愿意割地称臣。契丹主耶律德光亲率五万兵马增援石敬瑭。随后后唐灭亡,石敬瑭在太原称帝,国号为晋。这就是后晋。
后晋覆灭灭后唐,石敬瑭割地称儿的做法受到许多人的反对,石敬瑭在历史上也就被称为带耻辱性质的儿皇帝。
石敬瑭死后,侄子石重贵为帝,石重贵不再对契丹称臣,在和契丹的第三次战斗中,石重贵被迫投降,被俘虏到契丹,后晋覆灭。后晋延续了11年。
建立后汉后晋覆灭后,晋帝石重贵任命的河东节度使北平王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汉。这一年是公元947年。不过刘知远还是打回了开封,在开封定都。
刘知远当了一年皇帝就死了,临死前把皇位传给第二个儿子刘承佑,这就是汉隐帝,同时任命了几个顾命大臣来照顾儿子。没两年,藩镇叛乱,刘承佑派一个顾命大臣郭威去平叛,郭威乘机反叛,汉隐帝被溃军杀死,后汉覆灭。
五
郭威这时玩了一把黄袍加身的游戏,自己率大军出京迎接候选皇帝时,行至中途,兵士哗变,将黄袍加于自己之身,拥立为帝,然后转回汴梁,改朝代为周。这就是后周。后汉是五代中最短命的一个朝代,只有3年。
郭威是一位好皇帝,他的继任人柴荣也不错。郭威登基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减轻和免除了许多徭役,同时整顿军纪和管理机构内部的腐败。柴荣继位不久便亲自领兵抵抗北汉的进攻。在高平之战中他亲临战场,在出师不利、己方右翼溃退的情况下扭转战势,击败北汉军队。随后乘胜追击,一直攻到太原。从955年到958年他三次亲征南唐,迫使南唐取消皇帝称号、几乎将所有长江以北地区割给后周。959年柴荣再次北上攻辽,军队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几乎攻到幽州。
次年,柴荣病逝,其子柴宗训继位,任殿前都点检(禁卫军的最高长官)兼宋州归德军节度使的赵匡胤随即模仿郭威的黄袍加身,做了一个陈桥兵变,赵匡胤成立了宋朝。
这一年,创建了大理国的段思平已经故去了16年;这一年赵匡胤33岁;这一年慕容龙城30岁,参合庄建好正10年。
喝一杯酒和他的五位前辈一样,赵匡胤也是凭借军节度使的身份上位成为皇帝的。这个套路从907年朱温开始已经演绎了很多次。每个政权在建立之初就埋下了自己死亡的种子。在这53年里,最长的后梁只存活了16年,最短的后汉只有3年。
中原大地是一块喜欢和平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每一个军节度使上台时的不可一世和被杀死或者兵变时的弱不禁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每一个皇帝都觉得自己可以开创千年基业,至少是百年基业,没成想短短几年就国败身亡。
赵匡胤不由得陷入了深深的沉思,特别是想到自己和郭威雷同的称帝方式。赵匡胤觉得这个现象是不应该存在的,然而却不断上演。
称帝后的赵匡胤开始对那些扶持他上位的武将充满了猜疑,他知道,他的掘墓人就在这些人里,下一个黄袍加身或许不会发生在自己活着的时候,但是自己死了以后呢?就像郭威、柴世宗死后那样。
赵匡胤觉得自己应该杀死所有的武将。可是有一想,不行呀,不管杀死多少武将,还是会有新的武将。只要有新的武将,就会有黄袍加身的可能。
而不停的黄袍加身,是一件根本不应该发生的事情,老百姓期待的是乱世之后的治世。而不是武将的你方战罢我登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藩镇权力太重,君弱臣强。
赵匡胤知道必须解决这个问题,而且需要更好的解决方案。
第二年,赵匡胤找到了一个好方法。他找来了那些立了无数战功的武将一起喝酒,在酒桌上,赵匡胤对这些武将说:
“各位兄弟们,咱们都是老朋友了,我也就不拐弯抹角了。你们手里有兵,我不放心,我不放心,你们也就不安全。大家兄弟一场,打了几十年仗了,不就图个开心快乐、荣华富贵么?现在天下太平,大家就开心快乐吧,咱们兄弟多的是钱,多的是土地,大家想要啥就说,为自己,也为子孙立个长远产业。想要女人,那就多买些歌姬,天天喝酒快乐,咱们也没事,谁叫咱们是兄弟呢?这样,你们交出兵权,我呢,给大家足够的钱,我还有一些儿子、女儿,可以和大家结成儿女亲家,大家快快乐乐,怎么样?这样我放心,你们也放心。”
第二天,那些大将果然一个个上表表示自己年老多病,请求解甲归田。赵匡胤也很大方,给了大家很多钱,很多田,并且把军队交给了新人去管。同时修改相关的制度,让武将有了退休机制,不再掌握军队的实际控制权。
这样一来,武将安全了,赵匡胤也安全了。皆大欢喜。
七进七出赵子龙?
赵云长坂坡救阿斗是事实,但是没有“七进七出”一说;赵子龙长坂坡七进七出,出自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可信度并不是很高;
说赵云勇猛,这点没什么毛病;赵云作为一位将军,其军事战略眼光,军事战术能力,皆处在顶级水平,这点毋庸置疑;
比如说:
赵云的汉水之战,作战勇猛,战术奇特,足以证明其超凡的军事作战能力;翊军将军赵云将数十骑出营视之,值操扬兵大出,云猝与相遇,遂前突其陈,且斗且却。魏兵散而复合,追至营下,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魏兵疑云有伏,引去。云擂鼓震天,惟以劲弩于后射魏兵,魏兵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备明日自来,至云营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为胆也!”赵云能以数十亲随,冲杀曹操大队军马,不惧生死,奋力杀散敌军;足见其一身是胆,勇武难当;奔回大营,临阵应变,大摆“空城计”,以疑兵吓退曹操大军;足见其军事战术能力强悍,临危不乱,睿智过人;
或如:
关羽失荆州,张飞遇害之际,刘备决定大举进攻东吴;唯独赵云敢于直谏,站出来反对刘备伐吴,并陈说其厉害关系;赵云此番进言,足以看出他的战略眼光独到,有大将之风;汉主耻关羽之没,将击孙权。翊军将军赵云曰:“国贼,曹操,非孙权也。若先灭魏,则权自服。今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士一交,不得卒解,非策之上也。”此番分析,足见赵云满腹韬略,是个合格的将军;
可话又说回来,汉末三国时期,天下大乱,军阀割据无数,战争不断;文臣武将蜂拥而出,将才、帅才漫山遍野,不能说赵云军事能力很强,就一定不会打败仗,这不现实;
早期跟随刘备期间,刘、关、张、赵一路走来,败仗可都没少吃,只不过没有详细记载罢了;刘备居无定所,丢妻弃子,寄人篱下的举动,都不止一次;这期间,谁敢保证赵云就没吃过败仗;只不过“三国志”对赵云的记载太少,仅仅两小段文字,很多事情都未作提及;
赵云独自统军的败仗,有记载的应该只有一次;就是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战役,赵云作为偏军,进驻箕谷,佯攻郿县,牵制曹魏大将曹真,以减少街亭方面的压力;这一仗赵云确实败了,不管是小败还是大败,总之赵云此战败了;
虽然有马谡街亭兵败的连带作用,但赵云自己,也应该担负起一定的责任,毕竟箕谷方面的兵力,要多于曹真;
亮曰:“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破贼,乃为贼所破,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你看过的世界奇葩电影都有哪些?
今年有部很污的动画片
《香肠派对》
太污的片段我就不贴出来了 怕被和谐
这个电影在我公众号 影院不让播 里面有观看资源 感兴趣可以关注下
还有一部 叫
《王牌贱谍:格林斯比》
还有一些韩国的情色片也挺 黄的 挺奇葩的
想看此类片的 欢迎关注公众号 影院不让播
专注国内外禁播影片.重口恶趣味电影.香港老片.韩国情色电影.稀缺冷门电影推荐.有些电影我不推荐,你一辈子看不到
说个民国的奇案吧?
这就要说到毛泽东的老相识、后来的死敌著名湘军军阀鲁涤平被毒杀的案件了。
这是民国一件轰动一时的悬案、奇案、案中案,案后元凶至今都没有搞清楚。
一切的一切都得从鲁涤平开始说起。
01 毛泽东旧友鲁涤平(1887年-1935年),字咏庵,湖南宁乡人。
1903年11月,鲁涤平考入湖南陆军兵目学堂,毕业后在湖南新军服役,开始军事生涯。
辛亥革命,鲁涤平担任过湘军排长,营管带,而毛泽东也加入了湖南新军,不过两人还不认识。
真正让两人有所交集的是谭延闿。
说起来,湖南这地很怪,自从曾国藩为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成立湘军以来,湖南出了很多军阀。
但是,这些军阀很不团结,北洋政府时期,湖南军阀的派系就特别多,各成系统,互不统属。
首先就有北洋政府任命的汤芗铭和张敬尧; 此外还有湖南本土的赵恒惕派、程潜派、谭延闿派三大派。
本土三派,以赵恒惕派实力最强,后分裂出唐生智派,唐生智派又分裂出何健派。 而名气最大的是谭延闿。
谭延闿
谭延闿(1880年—1930年),清朝两广总督谭钟麟之子,与陈三立、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
谭延闿其实是个文人,1902年中举人,1904年中进士。
慈禧太后晚年,在立宪派的呼吁下,曾亲自主持改革——“丁未新政”。
谭延闿积极呼应,是湖南立宪派首领,任省“谘议局”议长。
辛亥革命后,谭延闿任湖南军政府参议院议长、民政部长,而后任湖南省都督,从此他先后三次出任湖南督军、省长兼湘军总司令。
为什么会有三次?因为他实力最弱老是被赶下台。
谭派在湖南,多数时候在野,甚至四下流浪,寄人篱下,鲁涤平就是谭延闿的嫡系将领。
毛泽东和谭延闿关系非常不错,交往甚密,因此,鲁涤平和毛泽东也有所往来。
1918年,北洋政府任命张敬尧为湖南督军兼署省长。
张敬尧统治湖南之后,称霸一方,横征暴敛,无恶不作,贪婪地吞噬搜刮湖南人民的财富,被湖南民众称为“张毒”。
1919年——1920年,毛泽东领导湖南学生发动了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史称“驱张运动”。
也正是在驱张运动中,鲁涤平和毛泽东有很多的来往。
驱张运动结束后,谭延闿任湖南省长兼督军、省长。
1920年11月,谭延闿又被赵恒惕驱逐而赴上海。
而这个赵恒惕就是将毛泽东逼上梁山,参加革命的罪魁祸首,他曾多次下令逮捕毛泽东,甚至下令杀害毛泽东。 毛泽东就是在躲避赵恒惕追捕过程中写下了《沁园春·长沙》
也就是说,鲁涤平其实和毛泽东还有一个共同的敌人。
鲁涤平比较走运,他跟着老上级谭延闿站队正确。
1922年,投奔了孙中山,选择了国民党,在国民党内又选择了蒋介石。
1923年,谭延闿出任湖南省省长兼湘军总司令,鲁涤平任湘军独立第三旅旅长、第二师师长,实力上谭延闿已经将部队交给了鲁涤平。
北伐战争期间,鲁涤平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副军长,后升任军长。
1925年11月上旬,毛泽东奉命与彭湃、阮啸仙、易礼容、陆沉等7人,组成了“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毛泽东任书记),负责领导此前成立的武汉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
当时,毛泽东曾与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党代表林伯渠一同,访问过鲁涤平以及副党代表李富春,争取他们支持在武昌开办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
因此,毛泽东和鲁涤平交情其实还不错,算是毛泽东的旧友。
02 毛泽东死敌可惜,随着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国共合作破灭,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
鲁涤平就走向了毛泽东的对立面。 1927年11月,蒋介石击败唐生智后,曾让程潜就任湖南省主席,但他很快就下台。
1928年,时任第二军军长兼十八师师长鲁涤平出任湖南省政府主席,实际上掌握湖南大权的是何键,两人一番争斗,最终鲁涤平被击败。
1929年2月,桂系把持的武汉政治分会决议,撤免了鲁涤平的湖南省主席兼第十八师师长职务,任命何键为湖南省政府主席。
而在此期间,毛泽东已经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9年初,鲁涤平和何键联手,发动了第三次对井冈山的“会剿”。
结果被打得丢盔弃甲,损失惨重。 1929年9月,蒋介石为了弥补他,任命他为江西省政府主席。
鲁涤平
1929年1月14日,毛泽东率红四军主力撤离井冈山。 鲁涤平部队紧追不舍,其中以第七师(后改为十五旅)师长刘士毅追得最凶。
在寻乌吉潭圳下村,红四军遭到刘士毅部两个团的偷袭,部队伤亡很大。 就连朱德的妻子伍若兰都受伤被俘(后在赣州英勇就义)。
而后在福建武平和江西会昌边境的罗塘,红四军再次遭到刘士毅部的阻击,损失惨重。
直至2月11日,毛泽东亲自持枪上阵,才得以在大柏地歼灭了刘士毅两个团,打破了危局。
四年后,毛泽东故地重游,又来到了大柏地写下了著名诗篇《菩萨蛮·大柏地》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鲁涤平和毛泽东的故事还没完。
1930年10月,蒋介石纠集了11个师又2个旅,共12万重兵,分成八个纵队,以江西省主席、第九路军(即湘军旧部)总指挥鲁涤平为总司令,下辖张辉瓒的第十八师、谭道源的第五十师和路孝忱的第七十九师,对中央发动第一次“围剿”。
鲁涤平率部从江西吉安、福建建宁一带,由北向南,“分兵合击”,发起第一次大规模地围攻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战斗,企图一举消灭工农红军,这就是著名的第一次“反围剿”。
但是,鲁涤平打仗是真不行,很快毛泽东率红军取得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
鲁涤平损失惨重,其心腹爱将第十八师师长、前线总司令张辉瓒被俘(后被杀);第五十师师长谭道源逃跑。
战后毛泽东又写了一首词——《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住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也就是,这次失败,改变了鲁涤平的命运。
03 主政浙江第一次“围剿”失利后,鲁涤平就被蒋介石夺了权,派军政部长何应钦担任南昌行营主任,取代了鲁涤平的地位,发动了第二次“围剿”。
1931年,蒋介石将鲁涤平调往自己的故乡浙江任省府主席。
鲁涤平知道自己在蒋介石的老家担任“父母官”之不易,干脆来了个无为而治。
什么都不干,大事全让教育厅厅长陈布雷、建设厅厅长曾养甫、财政厅厅长周骏彦以及保安处长宣铁吾和俞济时等人做主。
鲁涤平也不傻,他知道这些人才是蒋介石的心腹,自己想管也管不了。
于是,在他主政浙江任内,他大半时间都是在距杭州不远的莫干山上养疴和避暑。
当时,浙江有句民谣:“主席病三年,秘书长(鲁涤平侄子鲁岱)嫖三年,民政厅长(鲁涤平心腹吕苾)醉三年,各有千秋。”
但是,你不找事,事会来找你。
1934年11月13日下午,上海《申报》总经理史良才与夫人、儿子、侄女及儿子的同学乘坐防弹轿车由杭州返回上海,轿车行驶到沪杭公路海宁翁家埠段时,被6名不明身份的黑衣人拦车袭击,史良才和司机、儿子的同学3人当场遇害,夫人、侄女重伤,史的儿子也受伤,他持枪反击才得以逃脱。 这就是轰动一时的“史量才案”。
史量才
史量才(1880—1934年),杰出的商人、教育家和报业巨子,当时中国最出色的报业经营者,其经营的《申报》敢于抨击时弊,揭露当局的黑暗统治,因而声誉雀起,发行量骤增。
当时,连袁世凯都拿史量才没办法。
1922年11月,英国报界巨子、《泰晤士报》的主人北岩勋爵来到中国,他在参观《申报》馆后,称赞其为中国的《泰晤士报》。
到1931年,该报日发行量增加到15万份,年利润达数10万元,而后他又收购《时报》、《新闻报》,一跃而为上海乃至中国新闻界最大的报业集团。
“九一八”事变后,史量才痛感国土沦丧,内战连结,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十分不满,迸发出强烈的民族情感和爱国精神,思想日趋激进,政治态度更加鲜明。
《申报》在他的主持下,成为抗日进步力量的喉舌,蒋介石因此对他恨之入骨。
史量才遇害后,舆论一片哗然,纷纷施压,捉拿真凶。
为了应付舆论,蒋介石不得不装模作样,布置侦查和破案,连续三次下令在浙江全省严密缉查,并且悬赏5万元捉拿凶手。 这根本就是贼喊捉贼,能查出来才有鬼。
最后,蒋介石一看,命案发生在浙江,干脆让鲁涤平去查得了。
蒋介石
04 鲁涤平之死当时,蒋介石给鲁涤平十天期限破案,样子都做足了,老鲁,好好查,查他个水落石出。
其实,这就是蒋介石为掩人耳目,搪塞舆论的把戏。 不料,不知底细的鲁涤平竟然“假戏真唱”,开始认真地着手侦查起来。
鲁涤平也是没办法,首先,命案发生在他管辖境内,国内舆论紧张,他要是不给出个说法,面上无光,他所以索性放开手脚,把案情调查清楚,借以保全自己。
于是鲁涤平一改往日逍遥之风,破天荒地以职责为重,带病追查案情,严令各级负责机关呈报缉查结果。
结果这一查,蹊跷了,凶手所乘轿车的车牌居然是浙江省警官学校,而且就被遗弃在西湖的苏堤上!
案件进展到这,已经快水落石出了。
鲁涤平再傻也知道,这是蒋介石狗腿子戴笠下的手。
怎么办?鲁涤平左思右想,硬着头皮继续查。
就在这时,蒋介石十天期限快到了,鲁涤平请求蒋介石再宽限时日,定能捉拿真凶。
真凶?蒋介石就是真凶,怎么会给他机会。
十天一过,蒋介石一纸调令,浙江省主席你别干了,回南京担任军事参议院副院长。
鲁涤平就这样被撤职了,他满腹牢骚,愤愤不平道:“嘿嘿,我竟成了杀人凶案的替罪羊!”
这话很快就传到蒋介石耳中,他火冒三丈,马上下令,鲁涤平即刻奔赴南京上任。
1935年1月31日,新任浙江省主席黄绍纮为鲁涤平举行践行宴。
各级下属纷纷为老上司敬酒。
鲁涤平心里很郁闷,憋了一肚子气,来者不拒,喝了个酩酊大醉。
夜半时分,鲁涤平醉酒回家,突然腹痛难忍,一命呜呼。
05 疑云密布鲁涤平死后,蒋介石“悲痛欲绝”,亲作挽联:
遗爱在钱塘犹见白苏政绩;
大星陨衡岳长留褒鄂勋名。
而后官方给出的死因是中风而死。
然而,他的妻子丁静安和爱妾沙佐安却不这么看。 因为鲁涤平虽然一向身体不佳,却没有高血压之类的疾病,他压根就不可能中风。她们扬言要为鲁涤平申冤。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很快沙佐安居然坠楼身亡,丁静安吓得当场昏厥。
这样一来,丁静安再也不敢乱说话了。 史量才遇刺案、鲁涤平暴毙案、沙佐安坠楼案通通不了了之。
闹到最后,查案的鲁涤平死了,要为鲁涤平申冤的沙佐安也死了,而案件真凶,鬼影都没看到,整个案件成为一桩悬案。
结语鲁涤平身为近代一个知名军阀,堂堂湖南省主席,居然死得不明不白,虽然大家不知道真凶是谁,但是主谋肯定非戴笠和蒋介石莫属。
李密实力较强且有雄才大略?
隋末农民起义之中,李密确实是既有能力又有实力,统一天下的机会一度是最大的。他最终之所以会失败,除了关键时候的坏运气之外,他个人性格的局限性也是很大原因。
先来看看坏运气李密从进入瓦岗军之后,运气一直不错,老板翟让不仅保护他赏识他,还把自己的座位主动相让。接下来李密拿下洛阳外围大粮仓、打败张须陀、连败王世充,确实有他个人的才能在里边,但是也不能否认,李密这时候运气不错,所预料的事情都发生了,所安排的战略都对头。
就在李密一切顺利的时候,江都宫变发生了,隋朝将军司马德戡弑杀隋炀帝,然后推宇文化及上位,开始对中原地区进行反扑。而一时之间,洛阳城李密又拿不下来。真要等到宇文化及来了,自己必然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所以李密选择了和洛阳议和,先帮助洛阳收拾掉宇文化及,然后自己再翻回头把洛阳的王世充吃掉。
从这时候起,李密的坏运气就开始了。他先和宇文化及一番对话,发现对方是个草包,于是放心进兵。结果没想到隋朝的精兵战斗力很强,完全出乎李密的预料。结果他艰难地取胜之后,自己的士兵也变成了疲惫之师。
之后的事情就是对付王世充。李密一方虽然疲惫,但是瓦岗军的数量还是要超过王世充的。而且李密几次面对王世充,都把对方杀得丢盔卸甲,所以他有着极强的心理优势。结果又一次没想到,已经被逼入绝境的王世充居然如天神附体一般,竟然将李密给击败了!而且,这一败是彻底的失败,李密从此之后一蹶不振,直到后来被李渊所杀。
当然,坏运气只是表象,真正让李密一步一步走向败亡的,还是他性格中的缺点。
首先,李密看似强大,但是自己的实力却是非常单薄的。李密是隋朝的贵族,虽然因为帮助杨玄感而被通缉,但是名头相当大。后来他混得不好,投奔到瓦岗寨。瓦岗军的一些将领曾经提议杀掉李密,但是寨主翟让觉得李密有能力,不但没有加害,反倒非常地敬重他。翟让给了李密一个营的人马,让他自己带领,后来还直接把自己的寨主位置让给了李密,李密这才成了雄霸一方的人物。可以看出,李密的发家之路,是建立在翟让对他的尊重上边的,瓦岗军内部对他的忠诚度并不高,甚至有反对他的苗头。
公元617年,为了彻底让瓦岗军臣服自己,李密和好友王伯当密谋杀掉了翟让。这一变故中,翟让的亲信徐世绩被砍伤,单雄信也受到了惊吓。李密虽然为了缓和矛盾,仍然重用徐世绩和单雄信。但是这二人的心到底向着谁,可是谁也不清楚的。而且,翟让一死,瓦岗军更加人心浮动。李密的地位看似稳固,但是却如同一个正在努力保持平衡的跷跷板,随时可能倾覆。
这种情况李密自己也清楚,于是他提拔刚刚投奔过来的程知节,重用从隋朝那里投降过来的裴仁基、裴行俨、秦叔宝、罗士信,并且大量的招募新队伍,就是要用新人来冲淡瓦岗军中的翟让气息。但是,李密毕竟不像西北的李渊一样,手下大将多是亲族,天生就有忠诚度。所以不管李密如何努力,谁都自己忠诚却始终拿不准。后来李密败给王世充,就是因为害怕翟让就部报复,宁可去投奔李渊也不敢收拢败军,不敢去找驻守黎阳仓的徐世绩。而实际上,徐世绩一直在忠心耿耿地等着李密到来。李密就是因为对自己人心里没底,才白白丧失了东山再起的机会。而这种没底的根源,还是因为李密没有完全忠于自己的班底。
其次,李密看似足智多谋,但是决断力有些问题。李密在给杨玄感当谋士的时候,曾经希望杨玄感舍弃防守森严的洛阳,或者去幽州争取挟持隋炀帝,或者西去长安打出根据地。后来杨玄感不听,导致自己兵败。等到了李密进攻洛阳时,柴孝和也提出分兵攻打长安的建议。但是李密也同样没有听,理由有一部分和杨玄感一样,都是认为部下不肯跟随自己入关。还有一个理由,是认为自己走后,手下诸将会互相争斗。说到底,他还是下不了决心,所以难以做出决断。想想日后的李世民围攻洛阳时,听说窦建德来增援,立即亲自领兵拦截,将围困洛阳的任务交给弟弟李元吉,这才促成了日后。二者的决断力高下立判,后来的结局自然也就如同云泥。
再次,李密连续胜利后不能保持冷静头脑,缺乏稳定性。在李密开始进攻洛阳时,曾经连续获得胜利,隋朝不得不让王世充来对付他。可是李密打王世充也是屡战屡胜,似乎随时可以彻底击败对手。后来面对宇文化及手下的隋朝骁果精骑,李密打得虽然艰难,但好歹也是取胜了。一系列的胜利,让他觉得自己天下无敌,于是在继续对战王世充时,没能采用裴仁基、魏征提出的正确意见,坚持以疲惫之师和对方死磕,结果一战失败,李密输掉了所有,从此退出了争霸天下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