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赵云传手游,赵云儿子叫什么?
三国志赵云传手游,赵云儿子叫什么?
1. 赵云的儿子叫赵统。2. 赵云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名将,他的儿子赵统是他的唯一儿子,也是他的继承人。赵统在历史上并没有太多的记载,但他作为赵云的儿子,承袭了他父亲的英勇和忠诚的品质。3. 赵统作为赵云的儿子,可能在后来的历史中也有一些活动和贡献,但由于历史记载的不完整,我们对他的了解相对有限。赵云作为蜀国的名将,他的儿子赵统也有可能在政治、军事等方面有所发展和延伸。
文武双全的赵云为什么得不到刘备的重用?
文武双全的赵云为什么不能被刘备重用了,其实是有原因的!
提起来赵云大多数人都耳熟能详,他的出生年代已无从考证了,赵云是常山真定人(今河北正定县),真定赵氏在汉初虽为当地大宗族,但也是那种有钱没地位的,到了赵云一代更是没落,三国时代虽然群雄并起,大家都是靠本事吃饭,但出身和门第还是相当被看重的。说赵云在蜀汉的地位不是很高,是有证据的赵云别传说:“云身高八尺,容颜雄伟”,想来却也有过白袍银枪,英姿飒爽的时候。可惜他一开始没有跟对明主,埋没在公孙瓒的军中,当他在长坂坡大展神威的时候,已经是50多岁了。古人“七十古来稀”,在三国那样的时代,50岁已经是高龄了。身逢乱世,大丈夫不能早立功名,象吕布那样“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这恐怕是赵云的一个悲哀了。
作为三国时期最完美的将军,赵云不仅英俊帅气而且忠勇无双,由此拉拢了很多粉丝。赵云武艺出众,使得一手精湛的枪法经常在乱军重围之中杀进杀出,实在是一名无可匹敌的当世猛将。而且赵云最值得人们夸赞的是他的忠肝义胆,自从投靠刘备以后他从无二心,一生辅佐刘备尽职尽责,甚至在临终之时还在想着北伐大业,实在是令人感动。然而赵云虽然忠勇无双,但是却为何始终得不到刘备的重用呢?只因他做错了四件事情。
三国时期在民间的地位和影响力最高的人,除了诸葛亮和关羽应该就是赵云了。然而赵云虽然去世后享有很高的赞誉,在其生前却始终未曾得到刘备的重用。赵云不仅武力出众而且颇具谋略,这样一个有勇有谋的将领在蜀汉集团却只能担任保镖的角色,着实有些大材小用,不说关羽张飞,即便是魏延的地位和官职都在赵云之上。我认为刘备之所以这么做出于以下四点原因:
第一就是长坂坡之战。赵云不仅在这一次战役中立下了救扶幼主的功劳,而且还凭借着出色的战绩美名远扬。然而虽然他在长坂坡表现出色,但也使得他和刘备两人的关系产生了间隙。根据三国志中描述的细节,刘备仓皇出逃,曾经有人向他禀报赵云投降了曹操,刘备对此反应激烈竟然用手中的兵器扔向此人,并且愤怒的说道赵云绝不会背叛自己的。
刘备的这个反应可以说是极其反常,因为刘备一直都是喜怒不形于色,而且又一向以仁爱自居。刘备如果对赵云极其信任,在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应该嗤之以鼻一笑而过,而非如此狂躁失态,他之所以在听说这个消息后生气,就是因为对于赵云是否叛变自己存疑。而且赵云作为刘备的护卫队长,在兵荒马乱之中没有随身保卫刘备,反而是不知所踪,虽然是为了找回刘备的妻儿老小,但是却离开了最需要保卫的刘备,难免有失职之嫌。
第二则是截江救阿斗事情。刘备在领兵入川之时将荆州事务交给诸葛亮裁决,还把自己家里人的安危托付给了赵云,让他照顾自己一家人的安危。但是没想到后来孙尚香却受骗带着阿斗返回江东,赵云得知消息后火速坐船前往追赶,终于在江面上将其拦了下来,成功的将阿斗救了回来。
然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赵云拦截阿斗是在孙夫人前往江东的船上。虽然赵云最终救回了阿斗,但是他作为刘备府中掌管内务的官员,出现这种事情无疑是非常失职的。而且在这件事情发生之后如果不是张飞及时赶到,后果不堪设想,阿斗对于刘备集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赵云身负重任却险些出现差池,刘备虽然对此没有表态,难免会对赵云的能力有所怀疑。
第三则是赵云劝阻刘备分封功臣。刘备率领荆州将士经过三年的时间才打下来益州,为了犒赏这些功臣于是就想要把益州的房屋和田地分封给他们,赵云却对此极力反对。虽然赵云此举并非是出于私心,而是为了天下百姓着想也是为了刘备集团的长远发展考虑,但是难免会因此得罪很多人。刘备本来也是想借助这个机会拉拢一下手下人,让这些人能够更加卖命工作,结果却因为赵云把这事儿给搅黄了,他对于赵云的好感自然又会大打折扣。
第四就是赵云劝阻刘备兴兵伐吴。刘备称帝后不久就决定兴兵伐吴,这个决策无疑是非常错误的,但是很多人却不敢忤逆刘备的意思而默不作声,就连诸葛亮也只是感叹了一句若是法正在才能阻止主公啊。赵云却又一个人站了出来劝阻刘备,说道我们的目标是兴复汉室,主要敌人就是汉贼曹操,如今不去讨伐曹魏反而攻打盟友东吴实在不是一个明智之举。刘备对此并未采纳,而且非常生气,所以在出征之时也没有将赵云带在身边。
由赵云的表现来看,他确实是一个没有私心为国为民的良将,但是却也因此经常触怒刘备。所以刘备才未对其委以重任,甚至在临死的时候也只是让他好好照顾自己的儿子,并没有对其进行提拔,直到刘禅继位之后才重用赵云。
其一,赵云有自己的政治抱负,从他早期的几次易主到力谏刘备伐吴都能看出赵云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将军,这一点或许被刘备所忌讳。因为早期他可能和刘备的志向一致,后来刘备心思有所转变。当然这一点不一定是主要原因。
其二,赵云有将才无帅才,子龙一直都是披坚执锐身先士卒的常胜将军,但没见过他有独当一面或运筹帷幄的时候。他更像是个技战术很高的特种兵指挥官或警卫部队的长官,事实上刘氏集团也是这么用他的。
其三,与其他受重用的名将相比赵云有他的不足。大家可能会说要说无帅才赵云不见得比张飞马超次。这里且不说张飞分兵取蜀义释严颜和大败张颌独守巴西,做为早期追随刘备的将领论亲厚子龙还是不如关张。而马超在羌人中颇有威信他镇守凉州可保西凉无事而且刘备收川时刘璋投降也是慑于马超。而黄忠做为荆州降将被重用里面也是有政治因素的。至于魏延,这是一个很杰出的军事统帅,他不但可以独当一面也有自己独特的战略眼光,比如子午谷奇谋。这些赵云都不具备。
再补充一下,还有姜维,他是蜀汉官做的最大的武将,做到大将军。当然,这时的蜀汉已经没什么军事人才了,但是姜维也绝不只是矬子里面拨出来的将军。他独立苦苦支撑了几十年,而且一直延续了诸葛亮的军事方针,以攻为守。
相信换了赵云不一定能做到。根本不是罗贯中尊刘贬曹,看一下嘉靖本就能清楚的知道。尊刘贬曹的是毛宗纲父子,他俩把曹操好的地方抹去大半,给曹操加了一大堆批评。清代以来由于毛纶父子修改过的《三国演义》的流行,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反而较少受人注意,有少数研究工作者甚至把毛本《三国演义》作为研究罗贯中思想的依据,从而造成了某些误解。例如,有一种看法,认为罗贯中从尊刘抑曹的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一味丑诋曹操,极意美化刘备。
但在实际上,这恐怕是把《三国演义》中所体现出来的毛纶、毛宗岗的思想,与罗贯中的思想混淆起来了的缘故。在毛本《三国演义》中,曹操确实被骂得一塌糊涂。而罗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对曹操虽有许多批判,却也不乏赞美之词。例如,曹操在作品中第一次出现时,作者是这样介绍的:“为首闪出一个好英族,身长七尺,细眼长髯,胆量过人,机谋出众,笑齐桓、晋文无匡扶之才,论赵高、王莽少纵横之策,用兵仿佛孙吴,胸内熟谙韬略。”(《刘玄德斩寇立功》)对他的热情赞扬大大超过对他的批判。因此毛氏父子很看不惯,就把这一段文字缩为冷冰冰的三句话:“为首闪出一将,身长七尺,细眼长髯。”又如,罗贯中在《关云长千里独行》一节中,不仅引了裴松之的评语和“宋贤”的诗来赞美曹操,而且还进一步加以阐发:“此言曹公平生好处,为不杀玄德,不追关公也,因此可见得曹操有宽仁大德之心,可作中原之主。”而这一切,又都被毛本删去了。再如,《曹操乌巢烧粮草》写曹操把其部下私通袁绍的书信统统烧毁,并引“史官”之诗加以赞美:“史官有诗曰:‘尽把私书火内焚,宽洪大度播恩深,曹公原有高光志,赢得山河付子孙。’此言曹公能捞笼天下之人,因而得天下也。”“史官”以下,也都被毛本删掉了。
从以上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罗贯中并不想掩盖曹操的“好处”,对这些“好处”也并不吝惜赞美之词。在塑造曹操的形象时,同样贯彻了这一原则。凡是史料上所有的、能够显示出曹操“好处”的事迹,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基本上都加以描写,有些并作了艺术夸张;同时,他还以一些虚构的情节来赞扬曹操。
其实在普通人的心目中,赵云是三国中最招人喜欢的人物了,白马银铠、手执长枪、俊朗潇洒,武艺极高,吕布虽然长的不错,武艺也很好,可惜个人品质有问题,野心太大,没有人能驾御,所以最后殒命白门楼,不象赵云,忠心耿耿,深得刘备的赏识,地位很高,称为“四弟”,人称“四将军”。但真的是这样吗?
但这显然还不是主要的,跟从刘备可以说毕竟是赵云一个明智的选择了,老虽老矣,却也有能有用武之地了。但从赵云本心来说,最大的痛苦和悲哀就是他的出身和门第了。
当刘备自立为汉中王时,群臣上表汉献帝,署名第一位的是平西将军都亭侯马超,以下是诸葛亮、关羽、张飞,黄忠、法正、李严等,马超凭什么列名第一,就是他出身好,老祖宗是当年赫赫有名的伏波将军马援,父亲马腾则也是平西将军、西凉太守,官宦门第,世代望族;就连黄忠出身虽虽不济,但在刘表手下也是中郎将,后来跟韩玄升到裨将军。而赵云则就“等”在了以下的“一百二十人”之内了,至于到刘备称帝,上表劝进的就干脆没有赵云的大名了,这是其一。其二,说书人说蜀汉有“五虎大将”,关、张、赵、马、黄,但其实他们五人从来不是并列的。刘备自封汉中王时,拜关、张、马、黄为左右前后四将军(三品),而赵云却封了个翊军将军(五品),按照汉朝武官官制,这其实是个杂牌将军。到刘备称帝,关、黄已故,张飞升车骑将军,西乡侯;马超封骠骑将军,也封了侯,都是一品了,而赵云仍是原职,直到刘禅即位,赵云才升征南将军(四品),而张、马也死去多年了。就连赵云死去后,蜀汉追谥大臣,从诸葛亮到关羽、马超、张飞,到庞统,黄忠,却惟独没有赵云。直到蜀汉灭亡前三年,因为“外议云宜谥,”这才追谥为“顺平侯”。按《周礼》谥法,“柔贤慈惠为顺,执事有班曰平”,赵云一生征战的功绩就此被一笔抹杀了。
赵云只所以在蜀汉的地位不高,一个是因为他的出身门第的不高,另一个原因则是他从来不是刘备的心腹,尽管他和刘备一直相当亲近。这就是赵云的又一个悲哀了。赵云是一个真正想重振汉室的人,所以他最早从袁绍,而见其无忠君救名之心,而改投公孙瓒;所以当公孙瓒败亡时,不投曹操而宁愿落寇卧牛山。等投了刘备,刘备要做皇帝了,他却没有劝进;刘备要伐东吴,他却说:“国贼是曹操,非孙权。”当初刘备初定益州,有人建议刘备将成都内外屋舍和田地分赐诸将,赵云却劝说“国贼未灭,未可求安也。”在他心里,始终将复兴汉室,铲除国贼作为头等大事。而刘备却从来只是把复兴汉室作为一个幌子的,因而赵云也就成不了心腹的了。
三国是由东汉到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别是魏、蜀、吴三国。赤壁之战时,孙权和刘备联营给了曹操致命一击。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在三国时期,出了许多将领如:关羽、黄权、孟达等,都受到刘备的重用和信任,唯独赵云没有得到重用,刘备封给他最大的官位也不过是安保队长,在当时刘备手下的降将都是受到了极大的礼遇,那么赵云为什么没有受到重用还是有其它原因的!
在三国有这样的一句话:“子龙一身都是胆。”赵云一生的成名之战可能也就是七进七出救阿斗。众所周知赵云是刘备手下的安保队长,他的职责相信大家都很清楚就是保护刘备。在长坂坡之战中,刘备与他夫人走散,这时赵云单枪匹马去救阿斗,赵云找到二位夫人其中的一位,赵云奉命保护少主,冲过曹操的包围,最后安全返回。当时曹操听到这个消息气的是不行,大家都知道战场只有将军和将领,没有父子兵,而赵云却丢下刘备去救阿斗,这也是刘备生气的原因,如果刘备出事了,救10个阿斗也是没有用,后来因为此事刘备怒摔阿斗。
蜀国在赤壁的时候和吴国结盟,打败曹操。这两国之间看似是和平相处实际上也是暗地较劲。当时东吴孙权为王,将自己的妹妹孙尚香嫁到了蜀国,名义上是嫁,实则是监视蜀国,刘备当然也是聪明人,于是便让赵云保护自己的家庭,说白了就是让他监视孙小妹,可谁知赵云没看住让孙小妹带刘禅上了船,万幸的是被张飞发现的早,赵云才能将刘禅截下来,而孙小妹此时已经是上了东吴的船,不然恐怕以后蜀国都要被东吴牵制。
若说起赵云情商不在线的事情非公然反抗莫属了。在上次被孙尚香带走刘禅以后,刘备的生气程度已经达到顶点了,也没有对赵云怎么样,如果刘备追究责任恐怕赵云有10颗脑袋都不够砍。但是赵云不仅没有反思自己的过错,而且在刘备准备去攻打东吴时,又跳出来说不行,不能去打,刘备此时已经气疯了。
其实,赵云武力很强,只是情商有点低。倘若赵云的情商稍微提高一点,刘备可能就重用他了,说不定他也能成为一名大将!说明刘备识人的无能!但老百姓惦记着这位忠勇的“四将军”
浑身是胆是什么意思?
浑身是胆的意思:形容胆量大,无所畏惧。
【成语】: 浑身是胆
【拼音】: hún shēn shì dǎn
【解释】: 形容胆量大,无所畏惧。
【出处】: 《三国志·蜀志·赵云传》裴松之注引《云别传》:“先主明旦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举例造句】: 武松浑身是胆,赤手空拳打死了凶猛的老虎。
【拼音代码】: hssd
【近义词】: 胆大包天、胆大如斗
【反义词】: 胆小如鼠
【歇后语】: 豹子进山;老虎出山
【灯谜】: 海胆
【用法】: 作谓语、定语;形容胆量极大,无所畏惧
【英文】: be brave all through
真‧三国无双系列?
我认为最好玩的是4代(妹纸镇楼)。
对于割草游戏系列,真三给了我们太多的惊喜,不过前两部没有玩过,听说那会儿割草还不是那么厉害,后面的话,慢慢就开始演变为了割草游戏了。
不过虽然是割草游戏,游戏的品质还是有保证的,每一部都有每一部鲜明的特色,比如第三代,游戏性就特别棒,杂兵都极为厉害。
但我认为还是4代最能代表真三特色。
无双4里游戏元素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精细度也强化了不少,一人一传的玩法感觉是真正的融入到了历史战场以内,玩起来非常舒服。
再一个真三4的修罗模式也非常好玩,包括你拿个低阶武器去打虎牢关的吕布,简直是一个刺激。
包括后来出的ol系列,也是根据无双4来定型的。
所以说无双4喜欢他的原因不仅仅是游戏的因素,更有一个先入为主的原因,从这一代开始,真三国无双的IP名气可谓是彻底打响了。
当然,也不能说其他版本不好,如果非要让小球球再推荐一个,那么真三国无双5也是非常优秀的版本,虽然没有4代那么经典。
5代是无双里自成系统的一派,地图开始有了丰富的层次感和空间感,战场系统也比其他版本更加的出色,设置了非常多的细节,甚至玩家一个无意的举动都能改变整个战场的走势,除了女将少,关卡少以外,真三5其实真不赖,不像网上说的那么差。
至于再往后的版本,6呢可以玩一玩,但感觉只做到了还原,战斗让人的印象并不深刻,对了,补充一点,6的剧情很棒,CG也很出彩,可惜小球球不是剧情党。
而真三7则是让人有些失望了,除了IF模式还能看看外,真三7确实没看出其他多大的诚意,或许356就已经是结束了,再出357就有了一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
所以,总的而言,如果你是一个从来没玩过真三国无双系列的玩家,小球球推荐你去玩4不会后悔的,就整体而言,真三国无双4依然是整个系列中最经典的版本。
另外,对于真三8,还是可以小小期待一下的。
三国蜀汉时期的文人集团?
蜀主刘备的创业经历,可以说是一个经典的励志故事。在乱世将起之时,出身寒微的刘备将为数不多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尽管途中屡遭波折,但最终还是一步一步走上了巅峰之路。
刘备的成功,虽说有一定偶然性,但也有一定的必然因素。这其中,士族集团对他的帮助最为显著。无论是寄寓荆州,还是龙蟠巴蜀,刘备总能及时收获大批士族出身的才子来投。士族集团在蜀国抱团生长,这是刘备的幸运,但也是蜀国日后的悲哀。
刘备重视士族集团的两个理由
东汉末年的士族集团,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说法。按照身份高低,其实士族集团包括世家与豪族。
世家子弟,代代都有人入朝为官,在政治上拥有不少的话语权;豪族出身的子弟,政治地位较低,但却是实实在在的土豪。
东汉中后期以来,社会体系逐渐崩坏,便离不开豪强阶层的崛起。正是因为这些中小地主阶级不断吞并百姓手中的田地,才造成了人口流动与迁徙的现象,从而间接导致了社会的动荡。
这两个阶层,一个手中有官位,拥有可观的政治资源;一个手中有土地,掌握着大多数的经济资源。所以双方也时常联合,一共构建了前面提到的士族集团。
到了东晋之后,门阀的概念正式形成,像王氏、谢氏等族,同时掌握着大量政治与经济资源,所以他们能轻松对王朝更迭产生影响。这个影响,一直持续到了隋唐时期。
得士族集团便能轻易得天下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就能得到刘备重视士族集团的首要理由了。在汉末三国时期,得到士族集团的支持,就能得到大笔经济与政治资源。再加上刘备的出身本就不好,所以他不得不依靠士族集团,通过提拔利益互换的方式,将他们成功拉到自己的阵营中。
所以蜀汉建国之后,能在史料上留下姓名的,几乎全都是士族出身。蜀汉臣子就算不是很有背景,也必然很有声望,正如蜀地名士许靖、射援、庞羲等人,一度在蜀汉集团内部名列前茅。
蜀汉建国前后,是一个微妙的分界点。要说在这之前,可能还有一些寒族人才得到刘备重用,虽然名声不显,但起码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在蜀汉建国后没多久,尤其是刘禅继位以后,朝廷选拔人才的方式,便几乎被士族集团垄断了。
士族集团是刘备唯一能依靠的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应当是刘备嫡系大批凋零导致的。众所周知,刘备算是个"旅游达人",从北面的幽州来到中原,在辗转中原各地之后,又继续南下,还游历过江东,最终反而跑到西蜀地区建立了政权。
在旅游的过程中,刘备每到一个地方,便有一些人才来投奔他。所以蜀汉政权中应当还有一个来自北方与中原的元老集团,这才是刘备最信赖的团体。如张飞、赵云、关羽、魏延、糜芳、孙乾、简雍等人,都是最忠诚刘备的。
但好景不长,先是关羽在荆州之战败亡,后是张飞遇刺,再加上刘备亲征东吴失败,魏延因内斗而死。元老集团本就远离故土,无法得到新鲜血液补给,在经过接连重创之后,他们已经无法在蜀汉政权内部立足。
所以说,刘备倚重士族集团,也是无可奈何之举。他让自己的几个儿子认诸葛亮为相父,便是有着"抱大腿"的心思。他在临终之前,将大权委任给诸葛亮,便是希望他能保证刘氏子孙能够继续绵延下去。
好在,诸葛亮不是司马懿。虽然刘备即位之后,蜀汉迎来"诸葛亮时代",但刘禅却始终安稳无忧,刘氏子孙的江山,也得以顺利继续维持下去。
刘备拉拢士族集团的三个手段
上述可见,出于士族集团对蜀汉政权的重要性,刘备在创业过程中,是不遗余力的对他们进行拉拢的。而且刘备拉拢他们的手段,也颇有意思,主要是"画大饼"、"谈理想"与"一家亲"三个办法。
兴复汉室其实是个幌子
前两个很好理解,刘备身上似乎有一种魔力,可以让人觉得他日后会有大成就。这种情况,早在刘备少时便有所体现了。
刘备的族叔刘元起感慨道:"吾宗中有此儿,非常人也。"当地名士李定也说:"此家必出贵人。"
刘备有汉室后裔的身份,因此他画的"大饼",谈的"理想",其实总结起来不过就是八个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刘备去世后多年,诸葛亮还会想起刘备当年三顾茅庐的场景。于是为了贯彻刘备的理想,诸葛亮在有生之年发动五次北伐之战,可谓是穷尽了一生心血。
同样被刘备"蛊惑"到的,还有儒将赵云。
据《三国志·赵云传》注引《云别传》记载:"时先主亦依讬瓒,每接纳云,云得深自结讬。云以兄丧,辞瓒暂归,先主知其不反,捉手而别,云辞曰:'终不背德也。'先主就袁绍,云见於邺。"
从赵云一生行事来看,他始终秉承忠义理念。因此当刘备向他提出了自己的心愿之后,赵云感动不已,所以舍命相陪。然而,刘备作为一代雄主,自然有着野心。
赵云坚持汉室理念,因此刘备对他越来越不喜,甚至打发他去江州驻守。反观诸葛亮,才是最懂刘备心思的人。因为二者都是将这个兴复汉室的理想,当成一个"幌子"。
最有意思的是"一家亲"。面对强悍武将,刘备一般都会与他们同吃同住,把他们当兄弟一样看待,如赵云、关羽、张飞,都曾获得过这个"殊荣"。而当不成兄弟的,刘备也总能让对方成为自己的"大舅哥"。
刘备的联姻之路
没错,刘备拉拢士族的一大杀手锏,便是联姻。刘备刚进入中原时,便来到了徐州牧陶谦的麾下。徐州外有曹操、袁绍等人觊觎,内有豪族士族不满,所以陶谦接纳刘备,是看中了后者的武力。
但刘备刚到徐州,便立刻与当地的豪族搭上了关系。徐州名士陈登与首富糜竺,便对刘备亲眼有加。尤其是糜竺,为了推举刘备上位,不仅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了他,还将大半家财拿出赠与刘备。所以说,刘备后来能当上徐州牧,是离不开糜竺等徐州豪族的支持的。
赤壁之战后几年内,孙权也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了刘备。
一方面,孙刘两家的联盟需要维系下去;
另一方面,孙权也有让自己妹妹监视刘备的打算。
刘备用联姻这个办法不仅能笼络士族集团,也能让自己的盟友更加放心。而且这一招,屡试不爽。刘备入蜀,是借着东州士族的支持的。这其中,东州士族中的元老人物吴懿出了不少力。因为在当时的益州,吴氏的话语权相当有分量。
所以刘备后来便娶了吴懿的族妹吴氏为妻,待刘备称帝后,吴氏也成了皇后。有意思的是,这个吴氏还是寡妇出身,刘备一度颇为苦恼。但现实却告诉他,必须迎娶吴氏,才能取得益州士族的支持。
在《三国志·先主传》中,百官劝进刘备进汉中王,留下了这么一份名单,按照顺序前几位分别是:马超、许靖、庞羲、射援、诸葛亮、关羽、张飞、黄忠、赖恭、法正、李严……
从名单中可以看到,除关羽、张飞与黄忠以外,其他人要么是荆州人氏,要么属于东州士族,就连马超,也出身豪族。
所以说,蜀汉政权的利益,除了最顶端的刘备以及刘氏子孙以外,其他位置大都是为士族集团准备的。否则的话,刘备无法顺利建立偌大的蜀汉政权。
蜀国内部有三个士族集团
由于刘备的经历比较丰富,导致蜀汉政权的派系,出现了多元化发展。抛开刘备的嫡系之人不说,蜀国内部按地域来划分,应当分为荆州士族集团、东州士族集团与益州士族集团。
先说一下益州士族集团,其实便是指益州土著士人。在刘焉、刘璋父子入蜀之前,这些人便已经发展起来,并在益州当地有着不俗的声望。
其次是东州士族集团。其实在汉末三国时代,并没有一个叫做东州的地方。
但根据《华阳国志》:"时南阳、三辅民数万家避地入蜀,焉恣饶之,引为党与,号东州士。"
东州士族集团,是刘焉刘璋父子的嫡系力量,他们多来自附近的南阳、三辅地区。最后是荆州士族集团。
刘备寄寓荆州时,有不少豪族慕名前来投效。后来刘备入蜀,这些人也跟随其中入蜀,其代表人物诸葛亮逐渐成为仅次于刘备的二把手。
在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刘备对三大士族集团的态度。益州士族集团,刘璋不信任,刘备不信任,诸葛亮也不信任。所以自从这些外地人进了益州以后,这些土著士人的利益便始终被压缩着。
再加上益州本地谶纬之风流行,总是认为曹操将一统天下,所以刘备诸葛亮在位时期,益州豪族始终没有出头之路。这也就能解释,巴蜀多才俊,但鲜少有人能进入蜀汉的核心管理层中。
而东州士族集团与荆州士族集团,是刘备比较亲近的。前者在成都之战与汉中之战中出力颇多,后者自刘备微末时便已经跟随,而且他们的理念也最符合刘备的心思。
士族集团之间的摩擦与合作
白帝城托孤,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刘备在临终之前,命诸葛亮为主,李严为辅,帮助刘禅处理政务。前面已经提到,刘备等人对益州土著是极其不信任的。所以自刘备死后,蜀国便进入两大士族集团执政的时代。
诸葛亮与李严争权,代表两大士族集团在暗中角力
通过刘备的托孤,诸葛亮与李严分别代表荆州士与东州士,成为了蜀国的二把手与三把手。当然,蜀国名义上的一把手,还是刘禅这个皇帝。
诸葛亮身为二号人物,手中掌握着蜀国的军政大权。诸葛亮此时的权柄有多大呢?
不妨参照刘禅说的一句话,《三国志·后主传》注引《魏略》:"政由葛氏,祭则寡人。"意思是说,刘禅除了负责祭祀之外,其他事情都交由诸葛亮处理。要不是祭祀之事必须由天子来主导,恐怕刘禅还真的成为一个"闲人"了。
由于诸葛亮的权柄太大,导致东州士族的利益受到压缩,于是李严便暗中与诸葛亮较劲。一开始,诸葛亮为了朝局稳定,没有对李严怎么样。但随着李严的动作越来越过分,甚至在军粮问题上动手脚,忍不可忍的诸葛亮最终将李严罢黜。
李严之所以要与诸葛亮叫板,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代表了东州士族的利益。所以李严站在这个位置上,他不得不去争,只是他的手段有些激进,给诸葛亮留下了话柄,这才被罢黜为平民。但这同样说明了一点,东州士族与荆州士族有着不小的摩擦。
马谡之死很不简单,李严被废后诸葛亮平衡了派系
其实在李严倒台之前,诸葛亮便已经想要整治东州士族了。因为马谡之死,让诸葛亮看到了蜀国内部的派系之争。
马谡丢失街亭,按律当斩,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诸葛亮下令诛杀马谡看似是维护军令,实则是对东州士族做出一个交代。因为诸葛亮在北伐之战期间,所带领的臣子多是荆州人氏。现在马谡捅了娄子,不少东州士族都对此事紧抓不放。
所以诸葛亮这时候终于想明白刘备临终前的那句话:"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原来,这是刘备在告诫他注重平衡派系。
正因如此,马谡死后两三年,诸葛亮突然发力,将李严罢黜。可又没多久,他改变了自己的态度,对东州士族多加赏识。诸葛亮对费祎的态度,便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三国志·费祎传》中说:"丞相亮南征还,群寮於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
显然,诸葛亮对费祎另眼相看,不仅仅是因为后者才干突出,更有对东州士族释放好感的意思。
蒋琬费祎各司其职,双方合作,蜀国出现中兴之景
有了诸葛亮的赏识,再加上费祎自己也当过刘禅的老师。所以蒋琬执政以后,费祎也平步青云,一举跻身于蜀国核心圈子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蒋琬,在历代政治家中,他也是少有的大气度之人。作为诸葛亮的接班人,新一代的荆州士族领军人物,蒋琬始终站在国家的利益考虑。所以他舍得放权,也敢于放权。
当时,蒋琬坐镇汉中,掌握蜀国军事要务;而费祎在宫中担任尚书令,将蜀国内政打理地井井有条。就这样,两人一文一武,一内一外,致使蜀国出现了中兴之象。
东州士族权柄加重,大批东州士族进入核心圈子中
上述可见,蒋琬在任期间,荆州士族依旧是占据着主导地位的。但蒋琬去世后,随着后主刘禅的有意干涉,导致大批东州士族开始走进核心管理层中,甚至有压过荆州士族的趋势。例如董允、吕乂、陈祗,都担任过重要职位。
原因很容易理解,除了刘禅与蒋琬的态度有关,还与蜀国选拔人才的方式有关。蜀汉自诩为汉室正统,所以他们也沿用了汉朝的察举征辟制度。
这就导致东州士族能继续察举自己的同乡人才入朝,而荆州士族则无法做到。因为此时的荆州,已经在东吴手中了。荆州士族集团由于得不到新鲜血液弥补,反而逐渐式微下去。
益州土著士人开始抬头,谯周大肆宣扬与鼓吹投降言论
从前面来看,蜀国的兴衰之路,始终与荆州士族与东州士族密不可分。但有意思的是,这两个士族集团在掌权期间,都对益州土著士人狠狠打压,以至于他们始终心怀不满。
到了景耀六年(263年),邓艾率两千精兵偷渡阴平小道入蜀,直接杀到成都城下。以谯周为代表的无耻文人,开始在蜀中大肆鼓吹投降言论。非但如此,还有一些豪族蠢蠢欲动,与魏军联系。所以刘禅后来投降,也是因为益州士族集团带来的胁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