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太元,为什么是东山再起?

2024-07-07 08:24:50 80阅读

头太元,为什么是东山再起?

这个东山是地名,也是湖名,地点就在浙江绍兴上虞的东山镇

“东山再起”出自《晋书·谢安传》,而且这个典故成就了历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而这个东山与南山、西山、北山不一样,因为它不是山而只是一个地名。就是今天的浙江绍兴上虞的东山镇,东山镇是因东山湖而得名,东山湖位于美丽的曹娥江畔,离上虞市中心不是很远。

头太元,为什么是东山再起?

谢安为了拒绝朝庭的征召,就隐居在会稽郡的东山湖畔

谢安(320年-385年10月12日),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太常谢裒第三子、镇西将军谢尚堂弟。朝庭多次征召谢安为官,都被谢安所拒绝。为了拒绝朝庭征召,谢安隐居到会稽郡的东山,与王羲之、许询、支道林等名士、名僧交游,出门便捕鱼打猎,回屋就吟诗作文,就是不愿当官。

东山再起,指的是谢安出东山为朝庭效力

升平三年(359年),谢安的弟弟谢万与北中郎将郗昙兵分两路,北伐前燕。谢万与郗昙的这次北伐失败了,谢万单骑逃回,不久后,谢万被贬为庶人。 谢万的贬谪使谢氏在朝中的权势受到了很大威胁,谢安因此才开始有做官的兴趣,谢安当时已经四十了。

升平四年(360年),谢安应征西大将军桓温之邀担任了恒温的司马。

升平五年(361年),在桓温即将北征时,谢万病逝,谢安乘奔丧之机,脱离了桓温。不久,被朝庭任命为吴兴太守,之后被朝庭调入中央,任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职。

咸安元年(371年),桓温北伐,在枋头惨败。桓温为了重立威名,听从了心腹部下郗超的建议,废黜了海西公司马奕,另立司马昱为帝,即简文帝。

咸安二年(372年),司马昱病重,桓温举荐谢安接受遗诏。七月二十八日(9月12日),司马昱驾崩。孝武帝司马曜继位,当时孝武帝幼弱外有强臣,赖谢安与王坦之忠诚辅佐,才便得朝局安稳。 (373年)三月,桓温辛。桓温去世后两个月,朝庭升谢安为尚书仆射,总领吏部事务,加后将军,与尚书令王彪之一起主持朝政。

选将抗秦,内举不避嫌

太元二年(377年)七月,朝廷加谢安为司徒,不久又加任为侍中、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及幽州的燕国诸军事、假节。

当时的形势为前秦在苻坚统治下日益强盛,秦强晋弱。同年,因广陵无良将守备,谢安内举不避嫌,举荐自己的侄子谢玄出任兖州刺史,镇守广陵,负责长江下游江北军事防守。谢安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军事,总管长江下游防守。谢玄不负叔父重托,在广陵挑选良将,训练精兵,提拔了刘牢之、何谦等良将,训练出了北府兵。

太元三年(378年),前秦征南大将军苻丕率步骑七万攻襄阳。苻坚又另派十多万人,分三路包围襄阳。襄阳守将朱序死守近一年。

太元四年(379年),襄阳城被攻破,朱序被俘。苻坚又派彭超围攻彭城(今徐州),秦晋淮南之战爆发。谢安在建康布防,又令谢玄率五万北府兵,自广陵起兵应敌。谢玄四战皆胜,全歼了秦军彭超所部。

淝水之战,名扬千古

太元八年(383年),苻坚率领号称百万的大军南下(投鞭断流的成语便出于此),志吞东晋,一统天下。当时军情危急,建康人心一片恐慌,可是谢安镇定自若,以征讨大都督的身份负责军事,派谢石、谢玄、谢琰和桓伊等率兵八万前去抵御秦军,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谢玄为先锋。

当时,桓冲主要负责长江中游防务,现在的湖北为他的防区,为了配合秦晋大战,领兵十万阻止秦巴蜀军顺江东下。

十一月,谢玄遣部将刘牢之以五千精兵奇袭洛涧,秦主将梁成和梁云战死,歼秦军一万五千余人。十二月,双方决战淝水(今安徽寿县东南),双方对淝水而陈。谢玄派使者向秦军符融请求,让秦军少退,晋军渡河决战。结果秦军少却,而后阵朱序大叫,“秦军败矣”秦兵信以为真,阵势大乱,竞相奔逃,谢玄、谢琰和桓伊率领晋军七万战胜了苻坚和苻融所统率的前秦十五万大军,并阵斩苻融。淝水之战以晋军的全面胜利告结束。

秦军在兵败之后向后方逃窜时还留下了,“风声鹤唳"和“草木皆兵”两个成语。

以上是谢安东山再起的故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大多成语后面都有一个历史故事。

中国历史最强五个武将是哪五位?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过无数次的战乱,也就涌现出了一大批名将,几乎可以说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着一大批极具代表性的名将,像先秦时期的孙武、吴起、乐毅、孙膑以及战国四大名将,秦朝的蒙恬和章邯,西汉的韩信、卫青、霍去病,甚至充满悲情色彩的李广了,东汉的云台二十八将,三国的关羽张飞、张辽和周瑜陆逊等,东晋的谢玄、南北朝的陈庆之,隋朝的韩擒虎、史万岁,唐朝的李靖、李绩、郭子仪、李光弼、苏定方等,宋朝最出名的应该是岳飞、还有曹彬和潘美,明朝的徐达常遇春和戚继光,清朝的名将质量比较低,但是也有曾国藩等人。

那么在历史上这么多名将中间,哪五位才是最厉害的呢?这绝对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或者说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着他的一份排名,这些排名必然存在着不同,而评价一个武将的基础,自然是他们统兵打仗的能力,不同历史时期,兵器和战法的不同,对手的不同,因为没有共同的参照物,自然也就很难做出公平的比较,这就是一个关公战秦琼的问题。

小编就以各自的战绩来谈谈心中的五大名将,这里的战绩主要是以具有决定性的战争来比较,所以像李广仗打了不少,但是败仗太多,而且也没有取得战略性的决战,自然也就算不上是名将了,同样的道理,岳飞名声很大,战功也不小,不过基本上都是在与农民起义军在作战,同金军的战斗只有并不多,也没有决定性扭转战局的战斗,自然也就算不上是古代的顶级名将了,下面就来谈一谈心中的五大名将,排名不分前后。

第一名是白起,战国四大名将之首,有着“人屠”的绰号,在唐朝的武庙上,供奉着古代十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也就是“武庙十哲”,而白起就是名列其中,不过后面宋太祖赵匡胤认为白起杀气太重,而且还有杀降的恶名,也就将他移出武庙十哲的行列,但是依旧是不能够影响到白起在古代名将中的地位,唐高祖李渊在评价李靖的时候,认为:李靖是萧铣、辅公祏膏肓,古之名将韩、白、卫、霍,岂能及也!这里也就说明在古代帝王们的心中,白起是名副其实的名将,要不然也就不会拿他做对比了。

白起一生担任秦军主将30多年,攻破城池70多座,未尝一败,而且白起是古代歼灭战的开创者,凭借着这样一种军事思想,便足以青史留名了,白起一生打过具备决定性的战绩分别是伊阙之战歼灭韩魏联军24万,彻底打开了秦国的东进之路,鄢郢之战,攻破楚国都城郢,从此让楚国一蹶不振,最著名的长平之战,白起坑杀赵军40万,从此赵国再也无力抵抗秦军,可以说秦国统一过程中最大的两个对手楚国和赵国,都是被白起削弱的,这些战争都是极具决定性的战争了。

第二位是韩信,刘邦能够大败项羽,最终建立汉朝,韩信的功劳是最大的,是古代谋战派的代表人物,被后世封为“兵仙”,给后世留下了大量的军事战术典故:像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背水为营、拔帜易帜、传檄而定、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等等,对于韩信的评价,最出名的就是刘邦的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在韩信被拜为刘邦的大将军后,平定三秦之地,是刘邦建立了一个稳固的后方,后面刘邦彭城之战大败,韩信真正的崭露头角,先后破楚平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南灭楚,这些都是具备决定性的战争,尤其是平齐更是经典,也让项羽处在了刘邦和韩信的东西夹击之下,经过垓下之战后,彻底消灭了项羽,这份战绩,古代最顶尖的武将必然有他的一席之地。

第三位是卫青霍去病,这里不想将两个人分开,而古代人在说到两个人的时候,往往都是联系在一起,可以说在对战匈奴的战争中,两个人的战绩不相上下,作为汉武帝攻打匈奴的两大战将,两个人都是以战养战的最经典名将,卫青有过龙城大捷、收复河朔,奇袭高阙、二出定襄以及漠北大战,而霍去病的漠南之战、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终于让匈奴从此西迁,从此不再成为汉朝的威胁,为后面的帝王能够彻底消灭匈奴奠定了基础,从这里来看的话,两个人的战功都是突出的,而古之名将韩白卫霍的名头,也就经常出现在古代帝王的口中。

第四位是李靖,关于唐朝的演义应该是很多人都熟悉的,像隋唐演义中有十八条好汉,李元霸、宇文成都、罗成等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当然最出名的应该就是人人敬佩的秦二哥秦琼了,不过真正要说到唐朝的第一名将,非李靖莫属,按照非常人们最常见到的说法,就是唐朝的名将以二李为首,这里说的就是李靖和李绩,李绩也就是隋唐演义中的徐茂公,原名叫做徐世绩,归顺唐朝被赐国姓,也就成为了李世绩,后面李世民成为皇帝,因为避讳,也就改名成为李绩了,可以说古代单一王朝名将质量最高数量最多的就是唐朝,除了李靖和李绩,郭子仪、李光弼、李晟以及苏定方、薛仁贵等等,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名将了,而在名将如云的唐朝,李靖能够成为大唐军神,靠的就是李靖突出的战绩。

整个唐朝开国阶段,唯一能够和李世民比拼战绩的人,也就是李靖了,我们都知道李世民经略北方,而唐朝南方疆域的获得,就是李孝恭在李靖的辅佐下平定的,而在李世民成为皇帝之后,李靖带兵一战消灭东突厥,让唐朝北部边疆最大的威胁得以解除,后面李靖担任主帅彻底消灭吐谷浑,最重要的就是他桃李满天下,李绩、侯君集、李道宗等大唐名将,都曾经跟随李靖学习过兵法,而且李靖也是唐朝武庙十哲之一,《新唐书》李世民对于李靖的评价是这样的:靖以骑三千,喋血虏庭,遂取定襄,古未有辈,足澡吾渭水之耻矣!而在《贞观政要》中李世民认为:李靖、李勣二人,古之韩、白、卫、霍岂能及也!后世人认为“唐之善于兵者,无若李靖”,由此可见李靖的实力。

第五名是明朝的徐达,虽然出身于农民,但是经过参加农民战争的洗礼,逐渐成长为一代名将,是明朝开国的第一功臣,在朱元璋册封的开国六国公中位居第一,仅次于李善长,一生战绩在明朝武将中毫无争议的第一,先后在鄱阳湖大战中击败陈友谅,消灭张士诚,北伐攻占大都,也就是如今的北京城,推翻了元朝的统治,此后镇守北京,多次出兵讨伐北元,朱元璋对于徐达的评价是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以上这六位就是小编心中的顶级名将,当然古代历史上名将太多,但是这几个人绝地是古代武将中最突出的人,有人认为写了《孙子兵法》的孙武应该入选,从理论上说确实是古代最突出的军事家,但是战绩太少,最突出的就是带领吴军大败楚军,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乎覆灭楚国,这个战绩确实很突出,而他最不占优势的地方就是战绩太小,所以也就没有将他列入前五之列,而唐朝的李绩、郭子仪等人,也都是历史上顶级名将,在多方权衡之下,也就落选前五,但是前十的位置,两个人绝对是轻松上榜的,对于这个古代最强的五个武将的问题,大家还有什么其他的看法呢?

移祸于枯桑这个成语有怎样的故事?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来看《周易》中的一卦:

这是“无妄”卦,我们通常所说的“无妄之灾”就来自于这一卦的爻辞:

“无妄之灾。或繫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灾。”

一个行人白捡了一头牛牵着走了,本地的住户却被人认为是偷牛贼。所以,我们称那种平白无故而受伤害的情况为“无妄之灾”。

“老龟煮不烂,移祸于枯桑”和无妄之灾说的同一个意思,就是指很无辜的情况下招惹的灾祸。

白居易有这样一首《杂感》诗:

君子防悔尤,贤人戒行藏。

嫌疑远瓜李,言动慎毫芒。

立教固如此,抚事有非常。

为君持所感,仰面问苍苍。

犬啮桃树根,李树反见伤。

老龟烹不烂,移祸于枯桑。

城门自焚爇,池鱼罹其殃。

阳货肆凶暴,仲尼畏于匡。

鲁酒薄如水,邯郸开战场。

伯禽鞭见血,过失由成王。

都尉身降虏,宫刑加子长。

吕安兄不道,都市杀嵇康。

斯人死已久,其事甚昭彰。

是非不由己,祸患安可防。

使我千载后,涕泗满衣裳。

诗中用到了很多典故,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其中一句“老龟烹不烂,移祸于枯桑”,这就是这个成语语句的出处。因为白居易诗通俗上口,这句话慢慢就成了一句广为流传的谚语。特别是古代话本小说尤其爱用,如在《三言二拍》中就多次出现,往往是说书人对一段莫名其妙灾祸(无妄之灾)的结语。

“老龟烹不烂,移祸于枯桑”这个朗朗上口的句子出自白居易,故事却出自南朝刘敬叔的《异苑》,是个类似卡通片的小故事:

三国孙权称帝时,永康县有人在山里捕获了一只巨大的乌龟,只听老龟叹口气说道:“哎,今天出游没算日子,被你给抓了。”这人听老龟说话愈发感到神奇了,心想,干脆把这灵物献给吴王请赏吧。

他载着乌龟前往国都建业,晚上停在一处港湾,把缆绳系在一棵巨大的桑树上就歇了。夜半时分,忽然听见有说话的声音,一个陌生而苍老的声音说:“元绪因何事到此啊?”另一个则是老龟的声音:“别装傻行吗,我这不是被人逮到了吗,马上就要下锅煮了。不过呐,就算他们把南山的柴禾都烧干净了,也奈何不了我,呵呵呵。”此时,这人偷眼去看,原来绑在船头的老龟正在跟那株大桑树对话呢。大桑树又说道:“你别美得太早,朝中的诸葛恪可不是一般人,他博学多才,一定不会轻易放过你哦,他要是派人去找像我这样的材料,你又该如何是好呢?”老龟赶忙阻住大桑树的话头说:“嘘,子明,别说了,估计这回悬了!”大桑树这才闭嘴不言语了。

献龟之人这下明白了,原来老龟和桑树都有名字,老龟叫元绪,桑树叫子明。到了建业城,孙权命人将老龟煮死,不知是想吃肉还是想要龟甲占卜,可是烧了近一万辆车的柴,也煮不烂,老龟还在锅里唠唠叨叨说话呢。此时,诸葛恪出班奏道:“可以用桑树之木作柴煮之。”献龟之人一听此话,也大着胆子向孙权说了自己在路上偷听到的龟桑谈话,孙权说:“那就用路上那课大桑树当柴吧。”很快下人就把那株大桑树砍了送柴回来,再煮那只老龟,一煮即烂。直到今天,人们煮龟吃的时候,还喜欢用桑树枝作柴,乡下人还称呼龟为“元绪”。

吴孙权时,永康县有人入山,遇一大龟,即束之以归。龟便言曰:“游不量时,为君所得。”人甚怪之,担出欲上吴王。夜泊越里,缆舟于大桑树。宵中树忽呼龟曰:“劳乎元绪,奚事尔耶?”龟曰:“我被拘系,今见烹臛。虽然,尽南山之樵不能溃我。”树曰:“诸葛元逊博识,必致相苦。令求如我之徒,计从安泊?”龟曰:“子明无多辞,祸将及尔。”树寂而止。既至建业,权命煮之,焚柴万车,语犹如故。诸葛恪曰:“燃以老桑树乃熟。”献者乃说龟树共言,权使人伐桑树煮之,龟乃立烂。今烹龟犹多用桑薪,野人故呼龟为元绪。

这个故事里,本来没大桑树什么事,可老龟遇难它也跟着倒霉了,运气太背了。可世间有的事就是这样,辗转相因,互相牵连,莫名其妙走好运或者莫名其妙走霉运。平白无故招惹的灾祸即是前面所说的“无妄之灾”,俗话叫做“吃瓜落儿”。

用另外一个成语,就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城门着火了,人们都到护城河取水救火,水用完了,鱼也死了。这个成语,也被白居易用到了《杂感》诗中。该诗用博喻的手法诠释了同一个道理。

其他诸如,“鲁酒薄如水,邯郸开战场”:春秋时楚国会盟,因鲁国献的酒薄而愤怒,派兵攻打楚国。梁国一直有打赵国的打算,因为怕楚国援赵,迟迟不敢动手,这次一看机会终于来了,于是发兵攻打赵国都城邯郸。

“伯禽鞭见血,过失由成王”,周公旦辅佐自己的侄子周成王,看到成王有过错,但也不能直接处罚他,因为人家毕竟是皇帝,自己又不是当爹的,怎么办呢?拿鞭子抽自己儿子伯禽呗,这是杀鸡儆猴的办法,可是伯禽这倒霉孩子招谁惹谁了。

诸如此类的故事,都与“老龟烹不烂,移祸于枯桑”是一个意思。

试想,我们自己不也有时候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不知不觉,或者得罪了人,或者招领导不待见,怎么想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或许这就是“老龟烹不烂,移祸于枯桑”的情况是一样的。电影《有话好好说》对此解释很到位,一位老实巴交的知识分子好不容易攒钱买了个笔记本电脑,路遇有人打架,拿起他的电脑当板砖用了,从此他开始了艰苦甚至是玩命的索赔之路。

“我从小儿,在北京,土生土长,没招过谁,没惹过谁,省吃俭用好不容易我买了个电脑,爱如珍宝,小心翼翼在书包里装,真倒霉,至今没娶个媳妇儿……”——您说他倒霉不倒霉。

虽说有时候我们会因为这种无辜受到的伤害感到气愤、委屈和无奈,但同样也有一句话叫“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有时提早观察,提早预防,提早离场,或许可以避免“老龟烹不烂,移祸于枯桑”的无妄之灾。

元始天尊的徒弟都有谁?

封神演义里,阐教教主元始天尊门下弟子,最出名的莫过于姜子牙、申公豹,其次是十二金仙。

这十二金仙分别是广成子、赤精子、道行天尊、清虚道德真君、玉鼎真人、黄龙真人、惧留孙、普贤真人、文殊广法天尊、灵宝大法师、太乙真人、慈航道人。

但是,元始天尊还有另外几个弟子,这几个弟子不太出名,而且只出场了一次。

一个是邓华,他是玉虚宫第五位门人。甚至他比十二金仙当中的其中几个拜师都要早。

但他虽然拜师早,可是资质不行,没有什么利用价值,后来便被元始天尊抛弃,去破十绝阵之一的天绝阵,然后被杀上了封神榜。

原文描述:忽然空中一阵风声飘飘,落下一位仙家,乃玉虚宫第五位门人邓华是也;拎一根方天画戟。见众道人,打个稽首,曰:“吾奉师命,特来破“天绝阵。”

另外一个是萧臻,他也是奉了师命下山来破十绝阵之一的金光阵。

原文描述:话说众道人看时,乃是玉虚宫门下萧臻。萧臻对众仙稽首曰:“吾奉师命下山,特来破‘金光阵’。”

邓华和萧臻都是元始天尊的弟子,不过他们不受元始天尊的器重,就这么成了探阵的炮灰,被元始天尊送上了封神榜。

十二金仙、姜子牙、申公豹、邓华、萧臻,他们都是毫无争议的,确实是元始天尊的弟子。

但是还有另外几个人的争议比较大,说他们是元始天尊的弟子吧,但又不太像,说不是吧,可他们又很像。

这三个人分别是南极仙翁、燃灯道人、云中子。

首先说南极仙翁,他在玉虚宫的地位,比较独特。他一般不会来到人间,他也从来没有称呼过元始天尊为老师。

当时姜子牙碰到张桂芳,第一次回昆仑山请元始天尊帮忙,元始天尊给了姜子牙封神榜,让他建造封神台。

而在下山时,姜子牙见到南极仙翁,称呼他为师兄。

而在此之后,姜子牙又见到了申公豹。此时,姜子牙和申公豹的关系看起来比南极仙翁的还要好,他居然称呼申公豹为兄弟。

后来姜子牙和申公豹虽然翻脸了,但当时南极仙翁派出白鹤童子叼走了申公豹的脑袋。这之后,姜子牙便开始称呼南极仙翁为道兄。

由此可以看出,南极仙翁只是和姜子牙一辈儿,他并不算是真正的玉虚宫弟子。

包括后来南极仙翁去找瑶池金母借聚仙旗,都是以小臣自居。

但南极仙翁又整日待在玉虚宫。所以小刘推测,南极仙翁想要拜元始天尊为师,但元始天尊出于其他方面的考虑,没有答应,只答应让他呆在昆仑山。

另外便是燃灯道人,他也似乎想拜元始天尊为师,但元始天尊也没答应。

燃灯道人去玉虚宫称呼元始天尊的,并不是老师或者师傅。

原文描述:燃灯向前问童儿曰:“掌教师尊往那里去?”白鹤童儿口称:“老师,老爷驾往西岐,你速回去焚香静室,迎鸾接驾。”燃灯听罢,火速忙回至篷前,见子牙独坐,燃灯曰:“子牙公,快焚香结彩,老爷驾临!”

如果燃灯也是元始天尊的弟子,那么他和姜子牙说话时,就不该称呼元始天尊为老爷,而是称呼老师或者师傅。

另外,白鹤童子称呼燃灯为老师,但其实白鹤童子是南极仙翁的弟子。

后来燃灯也确实称呼元始天尊老师,但这样的称呼,就仿佛是白鹤童子称呼他自己一样,这是个尊称。

还有萧升曹宝也称呼燃灯为老师,但这真的是老师吗?

只有李靖称呼燃灯为老师的时候,燃灯答应了下来,他真的收李靖为弟子了。

老师这个称呼,你可以单方面的叫,但是当老师的承认不承认,这才是最重要的。

燃灯倒是想拜元始天尊为师,而元始天尊不管是出于什么方面的考虑,他不答应收下燃灯。

再一个,便是云中子。

云中子出场比较早,直接一次便是说他是终南山炼气士云中子,压根儿就没提他与阐教有关系。

包括后来他奉敕炼制通天神火柱,然后杀了闻仲。

十二金仙都被三霄削去了顶上三花,但云中子没有,所以都是称赞他为福德真仙。

只有在十二金仙一起排班之时,云中子也排了班,他称呼元始天尊为老师,也仅仅只称呼了这么一次。

后来姜子牙单独见云中子,都是称呼为道兄。

在小刘看来,南极仙翁、燃灯道人、云中子他们三个倒是想拜元始天尊为师,然后抱紧他的大腿,但元始天尊出于多方面的考虑,却从来没有答应他们。

小刘侃封神,请关注。

古代已婚和未婚女子的发型有什么区别?

据古代作品及记载,古代女子发髻概括分为结鬟式、拧旋式、盘叠式、结椎式、反绾式、双挂式等主要六类。今天,美妆博物馆就带大家来了解古代女子的发髻,带你领略属于女子的独一无二之美。

结鬟式:飞仙髻、凌云髻

结鬟式梳编法,先把发拢结于顶,然后分股用丝绳系结,弯曲成鬟,托以支柱,高耸在头顶或两侧,有巍峨瞻望之状,再饰各种金钗珠宝,高贵华丽。

这种发式秦汉两代及秦以前各代颇为盛行,汉以后各代多崇为仙女发型,名流仕女也有采用。

(结鬟式)

(飞仙髻、凌云髻)

飞仙髻多是两侧结高鬟。据《炙毂子》记载:“汉武帝时,王母降,诸仙髻皆异人间,帝令宫中效之,号飞仙髻。”多用于仙女与未出室少女。

(安以轩—《后宫》飞仙髻)

凌云髻属于高式的单鬟。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始皇诏后梳凌云髻,三妃梳望仙九鬟髻,九嫔梳参鸾髻。”这些皆属高鬟式。

(佘诗曼—《公主嫁到》凌云髻)

拧旋式:随云髻、凌虚髻、朝云近香髻、回心髻

拧旋式梳编法,是将发分几股,似拧麻花地把发蟠曲扭转,盘结于头顶或两侧。这种发式灵活旋动,很助美姿。

据《采兰杂志》记载:“甄后既入魏宫,宫庭中有一绿蛇,每日后梳妆则盘结一髻,形于后前,后异之,因效而为髻,故后髻每日不同,号为灵蛇。”

(拧旋式)

(随云髻、凌虚髻)

随云髻类似侧拧之形式,其髻如随云卷动。据《国宪家猷》记载:“陈宫梳随云髻。”这种发式生动灵转,颇为仕女所好。

(林心如《倾世皇妃》随云髻)

凌虚髻属于交拧的形式,其髻交集拧旋,悬空托在顶上。据《中华古今注》记载:“隋有凌虚髻、祥云髻。”这种发式如云盘回,凌托顶上,摇而不脱落。

(朝云近香髻 回心髻)

朝云近香髻类似叠拧的形式,古代汉族妇女发式之一,其编法是将发分股拧盘,交叠于顶,生动而稳定。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大业中令宫人梳朝云近香髻。”这种发式别具一格,饶有风趣。

(刘诗诗《轩辕剑》朝云近香髻)

回心髻类似盘拧的形式,其编法是将发分股交拧,盘结回心于头顶或头前。据《中华古今注》记载:“梁武帝诏宫人梳回心髻。”

盘叠式:单螺、双螺、百合髻、盘桓髻

盘叠式梳编法是将发分股系结拢起,再盘叠在头顶或两侧,称为“螺髻”。

(盘叠式)

在《凝宫词》里有“螺髻凝香晓黛浓”之句,这种发型秀丽而富有装饰性,为后妃公主、贵妇所好,其变化形式甚多。

(单螺、双螺)

单螺其梳编法是将发股集结,盘叠如螺,置于头顶上。在永泰公主墓石椁内西面北次间之雕饰,亦有些类发式。这种发式在初唐时盛行于宫廷,后在士庶女子中也流行。当时昆仑奴亦是梳这种髻式,至宋、明时期,仍有这种发式。

(李若彤—王语嫣 单螺)

双螺其梳编法是将发分为两大股,盘结双叠于两顶角,亦名“双角”。在《喀喇和卓古墓壁画》亦有这类发型,螺髻清晰秀雅。

(刘诗诗—龙葵 双螺)

(百合髻、盘桓髻)

百合髻其梳编法是净发分股盘结,并合叠于头顶,流行于中国唐代。

(殷桃-杨贵妃 百合髻)

盘桓髻其梳编法是将发蟠曲交卷,盘叠于头顶上,稳而不走落,称为盘桓髻。据《中华古今注》记载:“长安妇女好为盘桓髻,到今其法不绝。”

结椎式:高椎髻、抛家髻、倾髻、堕马髻

结椎式的梳编法是发拢结在头顶、头前、头后或两侧,然后用丝绳束缚,盘卷成一椎、二椎或三椎,用簪贯住,耸竖于头上。

(结椎式)

(高椎髻、抛家髻)

高椎髻其梳编法是将发拢结于顶,挽成单椎,耸立于头顶,据《妆台记》记载:“宋理宗朝宫妃梳高髻于顶,巍峨高耸,号高椎髻。”在宋代山西太原晋祠女塑中亦有这种发式。

(张钧甯—徐慧 高椎髻)

抛家髻其梳编法是在头顶挽椎成髻,两鬓缓长,以泽胶贴而抱面。据《唐五行志》记载“贵妃假鬓为首饰,曰义髻,僖宗内人束发甚急为囚髻,唐末妇人梳发以两髻抱面为抛家髻”。是唐代后期较为流行的一种发式。今京剧旦角仍延用之。

(倾髻、堕马髻)

倾髻其梳编法是将发分股结椎、倾斜结束置于头前或头侧,在仕女画中颇为多见。据《晋书》记载:“太元中公主妇女必缓鬓,倾髻以为盛饰。”

堕马髻其梳编法是将发拢结,挽结成大椎,在椎中处结丝绳,状如马肚,堕于头侧或脑后。是魏晋时期妇女的一种发型,是东汉权臣梁冀的妻子孙寿发明的。

(陈晓旭—红楼梦 堕马髻)

反绾式:双刀髻、惊鹄髻、朝天髻、元宝髻

反绾式的梳编法是将发拢住,往后拢结于顶,再反绾成各种形式。

(反绾式)

双刀髻其梳编法是将发往上拢结于顶,再反绾成双刀欲展之势。据《妆台记》记载:“唐武德中,宫中梳半翻髻。又梳反绾髻,贞元中梳归真髻,贴五色花子。”

(刘涛 双刀髻)

惊鹄髻也是反绾式之一。其梳编法是将发拢上反绾,成惊鸟双翼欲展之势,生动而有趣。据〈中华古今注〉记载:魏宫人好画长眉,令作蛾眉惊鹄髻。

(双刀髻、惊鹄髻)

(朝天髻、元宝髻)

朝天髻也属反绾式之一,其编法将发拢上,束结于顶。再反绾成高髻朝天。据记载:“宋理宗朝宫妃梳高髻于顶,曰:不走落,号朝天髻。”

元宝髻其梳编法是将发拢结于顶,再置木或将假发笼蔽,呈元宝状。据〈晋书〉记载:“用发既多,不可恒载,乃先木及笼上装之,曰假髻或假头。”唐张雄夫妇合葬墓所出土之女俑亦类似这种发型。

(刘亦菲—聂小倩 元宝髻)

双挂式:双丫髻、垂挂髻、双平髻、卝发

双挂式之梳编法,是将发顶平分两大股,梳结成对称的髻或环,相对垂挂于两侧。这种发式多用于宫廷侍女、丫环侍婢或未成年之少女。

(双挂式)

双丫髻是双挂式中最常见之发式,其梳编法是将发平分两侧,再梳结成髻,置于头顶两侧。前额外负担多饰有垂发,俗称刘海,一般多用于侍婢丫环。

垂挂髻其梳编法是将发从头顶平分两股。结成髻或鬟,垂挂于两侧,额前饰有垂发。据〈丹铅录〉记载:“北齐后宫之服,女官八品、偏垂发。

(双丫髻、垂挂髻)

双平鬟属于双挂式之梳编法,据记载从秦开始,延续及近代,其梳编法是将发平分于两侧。再束结成环,使其对称而自平垂。挂于两侧。这种发式在仕女图中颇为多见,多用于未婚少女或儿童。

丱发为儿童或未婚少女之发式,其梳编法是将发平分两股,对称系结成两大椎,分置于头顶两侧,并在髻中引出一小绺头发。使其自然垂下。据传在秦汉或更早时期已开始流行丱发。

(双平髻、卝发)

看过这么多美丽发髻,不得不感叹感叹古代女子在发髻上的精巧心思和爱美之心。古代女子以盘起发髻开启人生新篇章,此后为人妻的苦乐人生就从开启。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