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卜算子说的是哪一种鸟,黄州定慧院寓居与定风波?
苏轼词卜算子说的是哪一种鸟,黄州定慧院寓居与定风波?
谢谢悟空的邀请。
如何理解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与《定风波》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原文: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进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诗词的大体意思:
寄居在黄州定慧院所作。词牌名卜算子。
缺月挂在稀疏梧桐树上,沙漏断了,人们都已经开始入睡。时而还有个别人孤独来回行走,飘渺中有孤雁的身影。
大雁被惊起来,它回过头看着,心里肯定有怨恨,可是没有人理解它。它在新的寒冷枝头寻找着,但不肯落下,沙州真寂寞,真冷啊!
这首诗词描写了作者他乡寄居凄凉寂寞的心情。他把自己想象成孤独的雁,被迫离开原有栖息树枝,充满无人理解的愤恨。表达了他对自己贬摘的不满,希望从新回到原有熟悉工作地方的想法。
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原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诗词的大体意思:
莫听雨水穿林打叶的声音,词牌名《定风波》
序:三月七日,在沙湖的道上遇见了下雨。雨具已经被人先拿回去了,一同行走的人都很狼狈,我却没有感觉,一会天便放晴了,遂创作了这首词。
不要惧怕雨点穿过树林击打树叶的声音,让我大声吟诵着诗词慢慢的向前行走吧。柱着拐杖穿着芒鞋轻快的胜过骑马,谁会害怕呢?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常过我的一生。
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醉吹醒,开始感觉有点冷,这时候山头斜斜照射的太阳却迎过来了。回过头看走过的地方一片萧瑟,回家去,既没有风雨也没有晴天。
这首诗词的意思是世上的事很多时候不是那么可怕,只要你勇敢面对,没有什么过不来的风雨。显示了作者的豪迈与决心。
苏轼的一生极其坎坷,他经历两次改革派和保守派的打压。他的耿直的性格既不见容于改革派,也不见容于保守派。这两首诗词总体看来,情景交合,风格别致,诗中有画,是苏轼比较优秀之作。
但是这两首诗词意境非常不同。是作者所遭遇境遇不同所致。第一诗词明显看出作者寄居他乡,思念故乡悲凉寂寞的情感,语句比较低沉,画面也选择在夜晚,“寂寞沙洲冷”是对整个诗词意境的总结。第二首诗词的画景则选择在风雨后的情景。由于遇雨,同伴都显得狼狈。而作者勇敢豪迈不惧任何风雨和鹤立独行,不愿意随波逐流的性格由此得到体现。“一蓑风雨任平生”则是此诗词的中心。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创作手法?
苏轼这首词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作者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抒发了作者的寂寞之情.上片前两句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后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下片,作者以象征手法,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的解释?
解释:
水像美人的眼波脉脉传意,山像美人的眉头紧紧蹙起。问你这回远行去向哪里?正是山水钟秀的江浙之地。
告别春天的日子才屈指可数,又依依送你登上了归途。你回到江南,赶上春的脚步,可得陪春天一起好好同住。
作品全文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其中词句中出现的
⑴卜算子:词牌名,又名“卜算子令”“缺月挂疏桐”“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等。以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为正体,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两仄韵。
⑵鲍浩然:浙东宁波人。之:往,赴。浙东:北宋两浙路的东半部分。唐代为浙江东道,简称“浙东”。此处沿用旧称,约相当于今浙江东部地区。此词见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王逐客送鲍浩然游浙东,作长短句,云云。”后人据此为词代拟了标题。
⑶眼波横:形容眼神如横流的水波。李白《长相思》:“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
⑷眉峰聚:形容眉尖如山峰一样聚蹙。刘歆《西京杂记》:“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古诗词中常用水的澄澈来形容美女的目光,用山的黛绿来形容美女的眉色,这两句是反用其喻。
⑸欲问:想问。行人:远行的人。那边:哪边。
⑹“眉眼”句:指江南山清水秀的地方。盈盈:形容女性的美好神态。取喻与上文统一,赞美浙东山水的妩媚。
⑺才始:刚刚,方才。
⑻江南:宋时有江南东路,辖有今长江以南,西自江西九江,东至江苏南京的一段区域。一作“江东”。
卜算子是词牌名?
#原创诗词# 《卜算子》 《醉美月色夜》 日落月升起, 银光铺水面, 村落依山傍河溪, 入夜星灯点。 初春桃杏李, 草动蛙惊射, 细柳垂丝拂岸堤, 醉美月色夜! 写于2018915日!(添慧)
卜算子的由来?
卜算子,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等,盛行于北宋。“卜算子”其实很可能只是一个外号,而且这个外号的所有者我们还很熟,就是靠一首“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大小通吃的骆宾王!
可惜除了这首他七岁时写的《咏鹅》,我们对这位初唐四杰真是知道得太少,不知道他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癖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