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国志英杰传刘备传攻略,东吴四大都督?
新三国志英杰传刘备传攻略,东吴四大都督?
从正史上看应该是周瑜最厉害,鲁肃其次,陆逊第三,而吕蒙排最后。
从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来看,也是周瑜最厉害,其次是陆逊,再次是鲁肃,最后是吕蒙。
周瑜、鲁肃,吕蒙和陆逊在不同时期担任东吴的大都督中,应该说都当得比较出色,贡献也很大。周瑜文武全才,是大才、大谋略家、大军事家,而且,他资格老却在年轻时便当大都督,才艺很全面,通音律,长得帅,举止潇洒,颇有风度。周瑜是在孙策去世后不久任大都督的,当时东吴正处于关键时期,赤壁大战时,周瑜面对着曹魏的非常强大的南下大军,一方面要保江东安全,争取战胜曹军;另一方面要与刘备集团既争斗又要联合,在军事、政治和外交方面,他代表东吴与曹魏和刘备集团存在着多方面的较量。
周瑜的对手除了精通兵法、富有征战经验、政治权谋十分了得的强势枭雄曹操之外,还有具有超凡谋略的诸葛亮,周瑜在危机之时,所面临的对手又都是极厉害的人物,而且他所指挥抗击强大曹军的赤壁之战取胜了,周瑜奠定了三国鼎立时吴国的坚实基础。作为东吴大都督,周瑜理所当然应排在第一位,无论是历史还是小说中,在东吴的四位大都督中,他都是最厉害的。
周瑜(剧照)鲁肃是文官,不擅长于军事,他的长处在于战略策划和现实、温和的外交斡旋。周瑜临死前,推荐鲁肃为大都督,这表明周瑜是很有眼光的。当时正面临着如何稳住三国鼎立的大局,鲁肃为孙权谋大局,他为东吴所制订的战略措施有不少策略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有相似的看法,只是鲁肃是站在东吴的立场上为孙权所谋划的。他与诸葛亮有心意相通之处,那就是都主张吴蜀联盟,共抗曹魏。周瑜临死前,应该是深刻地认识到联合刘备抗击曹操的重要性,所以,他极力推荐让鲁肃继大都督之位。鲁肃也不负孙权和江东文武之所望,保证了东吴成为三强之一。鲁肃有很巧妙的温和外交策略,并能大处着眼,坚持联合刘备、诸葛亮的战略决策,他的联刘抗曹策略是成功的,虽然鲁肃不熟悉战事,但却擅长于外交,非常时期,鲁肃担任大都督比东吴任何一位武将任大都督都要更好。
在正史上,鲁肃是一位长于战略、很有谋略、善于外交和很有能力的东吴名臣,他理应列在东吴历任大都督的第二位。只是,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对鲁肃的描写过分弱势一些,经常将鲁肃写成是诸葛亮和周瑜的陪衬,他不仅在诸葛亮面前显得憨厚老实,甚至有一点不灵光的傻样,而且,还常成了被周瑜所同情和取笑的缺乏悟性的谋士。在小说中,鲁肃比不上陆逊,但比吕蒙略强,所以,在小说中,他屈居第三位。
鲁肃与诸葛亮(剧照)陆逊在小说中排第二,而在正史中他列第三位。陆逊是在东吴处于危难之时继任为大都督的,他虽年轻,但熟读经典、精通兵法,他智谋超群,属于深有韬略、冷静多谋的军事统帅和杰出管理人才。陆逊被孙权拜将时,在东吴众将眼里只是一介书生,但他却能以他的辉煌战绩来征服众将。他助吕蒙用计夺取了荆州,迫使自称为文武全才,曾经至东吴单刀赴会,斩颜良、文丑,温酒斩华雄的关羽败走麦城,死在东吴将领的刀下。当刘备亲率复仇大军逼近东吴时,当时东吴兵将节节败退,是陆逊指挥军队抵抗,才遏制了刘备大军的进攻锐气。陆逊以守为攻,伺机反击,他抓住了刘备的弱点,火烧连营,击溃蜀军,并导致了刘备病死白帝城。陆逊是一位年轻文雅的大都督,他有文韬武略,在小说中,他是一位堪与周瑜并提的帅气儒将,他于危机中反败为胜,小说对陆逊的渲染比对鲁肃的描写更强,排在东吴历任大都督的第二位。当然,在正史中,就以对东吴的整体贡献来说,他略逊于鲁肃,只能屈居第三位。
陆逊(剧照)吕蒙原本并不出色,但他勤奋好学,处事认真,进步很快,颇得孙权的赏识。吕蒙经过周密的调查,找到了关羽的弱点,深知关羽勇猛自傲,自以为是,趁诸葛亮、刘备不在荆州时,制订了周全的袭击荆州的计划,他尊重东吴老将,敢于重用陆逊等年轻将领,针对关羽的死穴出击,成功夺取荆州,抓住了有利时机,为东吴扩大地盘,巩固了东吴的军事力量,吕蒙勤而好学、勇而有谋,是靠自身的奋斗崛起的东吴大都督。当然,无论是在正史上还是在小说中,吕蒙的综合才能和智谋韬略,似乎都略逊前面三位大都督,都排在第四位。
吕蒙(剧照)下面,以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为例,看看周瑜、陆逊、鲁肃、吕蒙都有什么主要的政绩、战功和韬略,以领略三国时期江东杰出才俊的风光和伟绩。
周瑜最突出的表现是指挥吴蜀联军在赤壁大战中击溃曹魏大军,而“群英会”让蒋干中计是他才智、谋略表现得最精彩的典例。周瑜辅助孙策开创江东大业时年仅25岁,当时周瑜作为年轻潇洒、文武双全的将领,吴国人皆喜欢称他为“周郎”,可惜,后来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位,江东孙氏大业拓展变慢了,而北方曹操在击败袁绍之后,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中原大地。随后,曹操挥师南下,直指江东孙吴政权和刘备集团。
面对曹操的20万大军兵临江边,东吴朝堂之上,多数大臣都希望以投降换取曹操的“怀柔政策”,这些大臣主要为他们自己考虑,而周瑜却向孙权陈述了投降曹操后所带来的危害,力主抗曹,孙权记住了孙策“外事不决问周瑜”的临终遗言,听从了周瑜的建议,并令周瑜为抗曹主帅,联合刘备集团,抗击南下的曹军。《三国演义》虽着意在渲染诸葛亮神一般的智谋,虚构了舌战群儒、巧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等情节,但也不得不描述周瑜在赤壁之战中,是东吴与刘备集团联合抗曹军队的总指挥,正是周瑜决定用火攻,并让庞统假意投曹营献上“连环计”,又让黄盖上演了“苦肉计”,最终以五万军队战胜了曹操二十万大军。赤壁大战时,周瑜才35岁左右,可惜,在大战中,周瑜中了曹军的毒箭,当他欲远征益州时,毒性发作,不幸身亡,东吴失去了最有才略的年轻统帅。
历来,对周瑜的评价比《三国演义》里要高一些,比如,陈寿在《三国志》以赞赏的笔调描写周瑜:“周瑜美姿容,精音律,多谋善断,精于军略,为人性度恢廓,雅量高致,……。”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对周瑜的赞叹广为流传:“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周瑜乃江东的一流人才,赤壁大战时,他正是意气风发时期。周瑜英姿飒爽,娶江东美女小乔为妻,新婚燕尔;周瑜精通音律,熟读兵法,才艺出色;他有文才武略,年纪轻轻便任东吴大都督,执掌帅印,率率东吴大军抗曹,以少胜多,战绩辉煌。
周瑜与小乔(剧照)周瑜智谋超群,这在《三国演义》所描写的“群英会”巧设“反间计”的故事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当时,曹操得知东吴水军偷偷探察曹军水寨的事,问众将有何良策抗敌,周瑜少时的同学蒋干挺身而出,主动请缨,愿过江说服周瑜降曹,曹操很高兴应允,把酒与蒋干送行。周瑜得知蒋干过江来访,他大摆“群英会”,巧使“反间计”,表现得非常出色。周瑜是东吴大都督,是军事统帅,但他并非仅仅于大处着眼,以战略眼光看事物,他还能精细入微、明察秋毫地巧设“反间计”,是一位细心的谍战高手。周瑜非常熟悉他的老同学蒋干的心理特点,他设计了一整套“请君入瓮”的巧妙计策,让蒋干蒙在鼓里傻乎乎地跟着他的步骤走。周瑜一得知蒋干从江北来访,便知道蒋干是为曹操来当说客的,他心中已盘算好对付和利用蒋干的计划,他立即召集得力的将领事先作了秘密安排。接着,周瑜整理衣装,招呼数百随从,以隆重的场面来恭迎蒋干,这既是对蒋干周到的欢迎,以显示他对老同学很有礼貌,同时,这又是以威严雄伟的阵势来威吓蒋干,让蒋干不敢轻易谈劝降的事。之后,周瑜一方面表示对蒋干于战乱之时远途过江来访表示慰问,肯定他很辛苦,有表达谢意的意思,而另一方面,周瑜又立即点破蒋干是为曹操来当说客的,这向蒋干表明,已经识破了他来访的真实意图,及时堵住蒋干的嘴,既不让他把话说出来,又吓唬他,暗示他帮曹操干事是很危险的。再后来,周瑜热情礼貌地拉着蒋干进入中军帐内,客气地行礼请坐,同时,他又传令穿戴整肃的文官武将进入帐内,周瑜一一介绍给蒋干,此举既对蒋干表示礼貌尊重,似乎很念旧情,非常友好,但是,周瑜又利用将领们的威严给蒋干继续进行威慑镇服。;紧接着,周瑜大摆宴席,高奏凯歌,让众人互相敬酒,创造轻松热闹的气氛,消除蒋干的警惕心理,同时,他还向众将说明蒋干是他的亲密老同学,并非是来当说客的,显得有理有节。同时,周瑜又将配剑交给与孙策关系密切的太史慈,让他负责监酒,声明宴会上只谈朋友之情,不谈魏吴军事,违者立斩!这一方面进一步麻痹蒋干,示意只关注友情,不谈国事,同时,又彻底堵住蒋干当说客的嘴,并继续以友情来麻痹对方:声称自统领军队以来,滴酒不沾,如今见到老朋友,当畅饮而一醉方休。周瑜装着喝得很醉,他拉着老同学的手走出帐外,让蒋干看帐外全副武装、威武雄壮的军士,看帐后堆积如山的充足粮草,继续以强势来威慑蒋干,同时,他表达大丈夫当言行一致,遵君臣仁义,重骨肉恩情,对明主要信守诺言,祸福与共,表明即便是历史上非常出色的说客如苏秦、张仪等,也难以使他动心,让蒋干彻底死心,不敢当说客。周瑜大肆赞扬江东英豪,命名当晚的宴会为“群英会”,假借酒意舞剑高歌,继续使用威吓与麻痹的计策,让蒋干彻底消除疑心。接着,周瑜假意与蒋干套近乎,念旧情,依依难舍,亲密得不得了,他拉蒋干同住一室,合衣就寝,周瑜装大醉,狼狈大吐,鼾声如雷,让蒋干偷看早已准备好的假书信,假露机密。最后,周瑜设局让人来报告,装后悔酒后失言,喊蒋干故作神秘,到帐外故意泄密,让守门军士故意查问,把所设之局做得非常真实,不露一丝痕迹,最后使“反间计”取得巨大成功。蒋干盗书不难看出,这个“反间计”极为精彩巧妙,周瑜既当导演,又当主演,他拉蒋干来参演,巧妙设局,一环扣一环,将反间之计演绎得天衣无缝,将文官武将、威武军士、充足的粮草、监酒的佩剑以及识破计策的声明等,逐步亮出来,一次又一次地对蒋干进行威吓震慑;又以珍惜友情,装得亲切,吐得很惨,睡得很沉等很假的真戏,让蒋干晕乎乎地陷入了周瑜所设的迷局之中,让蒋干防不胜防,彻底入套。可怜的蒋干,自己糊涂了还以为周瑜喝晕了,自己偷了假信息还如获至宝,以为是盗到了真宝贝。天真自信而实际上很愚蠢的蒋干,可悲地充当了他的老同学周瑜实施反间计的杀人工具,蒋干急于立功却犯了大罪,自己中了圈套,却还蒙在鼓里。周瑜的高明之处在于抓住了蒋干的心理特点,了解他想当说客而急于立功表现的急躁心理,知道蒋干怕无功而返,了解蒋干担心不好向曹操交待的心理特点,所以,故意投其所好,故意泄露假信息,引诱蒋干上当。周瑜“群英会”实施反间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的,那就是杀掉熟知水军奥秘的蔡瑁、张允,而所借助的“反间”的直接帮手,便是他的老同学蒋干,还有,他的“反间计”的间接帮手,竟然是敌军的最高统帅曹操。周瑜这一招实在太厉害了,这一次“群英会”,充分显示了周瑜的大智慧,他“知己知彼”,他深知曹操虽然熟读兵书,却而天生多疑,一被迷惑,定会上当,虽过后会醒悟,但已经晚了。周瑜知道,蔡瑁、张允离开荆州降曹,新任水军都督,权位显要,但曹操对他俩仍存疑心,虽是敌人,但周瑜能对这两方面的人进行巧妙利用,使其互相残杀。周瑜心里很清楚,当时曹军与东吴军队力量对比悬殊,唯一可能获胜机会是利用北方军士不熟悉水战的弱点,如果曹军消除了一弱点,东吴就很难有战胜曹军的机会了,所以,除掉蔡、张,是即将开始的赤壁大战的关键环节,蔡、涨非死不可,而蒋干帮了大忙。鲁肃的战略眼光和深远谋略主要表现在为孙权谋定大局、力主抗曹和执着于坚持孙刘联盟的三件大事上。在孙权看来,鲁肃为他做了三件大事:一是与他在宴会后密语,为他谋订成就帝王大业的大事;二是当曹操领大军压向江南时,当时多数的大官都主张孙权归降,在文臣中只有鲁肃极力主张抗击曹操,与武将周瑜一起助他制订抗曹大计。这两件事让孙权感到非常快乐,但是,鲁肃做的第三件事是劝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但对这一件事,孙权认为是鲁肃做错了。其实,孙权没有能深刻地认识到,借荆州给刘备建议更证明鲁肃有长远的眼光,在当时的情况下,孙刘联盟是最重要的,只有联盟才能抗曹,才能稳保江东的基业。所以,鲁肃是孙权身边最有战略眼光的谋略家,为孙权做了高明的策划。
在江东,鲁肃辅助孙权维护东吴霸业,鲁肃能深谋远虑,富有远见卓识。鲁肃一直为孙权谋划吴国的大计,深得孙权的器重。当时,周瑜把鲁肃推荐给孙权后,鲁肃便向孙权提出了类似于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构想。
当时,孙权约见鲁肃等,在宴会上大家谈得挺欢,众大臣走了之后,孙权让鲁肃留下,孙权对鲁肃表示,汉王朝已有倾塌危险,他承父兄传下的基业,很想有齐桓、晋文的功绩,问鲁肃如何辅助他。鲁肃说对孙权表示,当年高皇帝仅仅要尊奉义帝都不能如愿,就是因为被项羽所害。现在曹操就像当年的项羽,汉王朝已经不可能复兴,曹操也一时难以除掉,孙将军只有占领江东,形成鼎立之势,以静观天下争端。待北方事端多时,乘机剿灭黄祖,攻伐刘表,把整个长江沿岸占为己有,然后建号称帝,以图谋天下,这就像高祖皇帝当年建立基业一样的。这就是鲁肃为孙权策划的吴国发展战略,这有点像是鲁肃版的《隆中对》,足见鲁肃也是很有战略眼光的谋略家。这一件事让孙权对鲁肃很看重,后来让他接任周瑜当东吴的大都督与此有密切关系。此外,当孙权得知曹操准备渡江侵犯东吴后,当朝中大臣多数劝孙权归降曹操时,而鲁肃却在朝会上一言不发,当孙权离开朝会时,鲁肃却追上孙权,对孙权表示,刚才朝臣们的投降建议都是在贻误孙将军,在下很难与他们共图大事。如鲁肃等可以迎接曹操,而孙将军则不可,为何?鲁肃等迎接曹操,曹操会把鲁肃当成亲近的人,其名义地位,也不会太低,有豪华车乘,有官兵跟随,能交结士林,如做官,官位不会低于州郡。而孙若将军迎接曹操,能得到什么呢?所以,愿孙将军能早定大计,千万不能采纳众人的愚蠢建议。孙权听完,叹气地说,这帮大臣主张投降,令寡人失望,现在爱卿有此宏图大计,正合我意。鲁肃知道孙策临终时曾遗言“外事不决问周瑜”。于是,鲁肃建议孙权召回周瑜。周瑜回来后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孙权随即命周瑜为大都督,统领吴军,命鲁肃为赞军校尉,协助周瑜筹划和抗曹大计。终于,周瑜、鲁肃领兵,联合诸葛亮,在赤壁打败曹军。第三件事是在赤壁大战后,当刘备派人谒见孙权请求借用荆州时,东吴谋臣吕范等人劝孙权用计扣留刘备,周瑜也从外地来信主张乘机扣住刘备,但是,鲁肃从孙刘联盟的大局考虑,却极力劝说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以进一步巩固孙刘的联盟,继续联合抗曹。鲁肃对孙权表示,孙将军虽然神武盖世,但曹操的势力太大,孙刘刚占领荆州,恩德信义尚未能广布于民众。假如把荆州借给刘备,让他去安抚百姓,是很好的计策,因为由此曹操就多了一个敌人,我们则多了一个朋友。于是,孙权接受了鲁肃的建议,把荆州借给了刘备,曹操知道了很震惊。孙权虽然后来一直怪鲁肃,但鲁肃的这一主张却是很有远见的。陆逊让孙权器重的有三个方面,一是陆逊属于江东的世家大族,其祖父陆纤官至城门校尉,其父亲陆骏当过九江都尉,陆逊乃将门之子;二是陆逊很年轻就当官,而且官做得很好,他曾任海昌屯田都尉,领县事,旱灾时开仓济民,督兴农桑;又降服贼寇,被拜为定威校尉。孙权很欣赏陆逊,将孙策的女儿嫁给了陆逊,陆逊成了孙家地位显赫的乘龙快婿。三是在吕蒙装病时,他看出了吕蒙的计策,助吕蒙欺瞒关羽,并献上了“骄兵计”,让吴军暗渡攻取荆州,使智勇双全的关羽狼狈走麦城。这因为这三个方面,当吕蒙推荐陆逊接替他为大都督时,孙权才会批准。
最能表现陆逊具有超常谋略和军事韬略的是陆逊任大都督之后,用计使刘备轻敌,并用火攻,烧了刘备的七百里连营,使东吴反败为胜,稳定了东吴的军政局势。蜀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欲为关羽报仇,不顾诸葛亮、赵云等群臣劝谏,决意出兵伐吴,命驻阆中的张飞率部前往江州与刘备的主力会合,张飞在途中为部将所杀。七月,刘备令丞相诸葛亮留守成都,令上将赵云在江州为后军督,亲统大军沿江东进。刘备大军压境,孙权欲讲和,遭刘备到拒绝,他转而与曹魏修好,曹操趁势离间孙权、刘备,封孙权为吴王。
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统率5万兵将,抗拒蜀军。面对着刘备的复仇大军,陆逊采用了坚守不攻,诱敌深入的计策,集中兵力,待机破敌。刘备求胜心切,积极行动。他派吴班、陈式率领水军深入夷陵,封锁长江两岸。自己亲率诸将由山路进发,进至夷陵一带,坐镇猇亭指挥。蜀军从巫峡至夷陵沿路扎下了几十个大营,刘备还命黄权为镇北将军,率江北诸军进抵夷陵以北,与江北吴军相拒,同时监视魏军动向,以防来自北边的袭击;命侍中马良率兵进驻武陵郡,策应反吴投蜀的少数民族首领沙摩柯部,威胁吴军侧翼。
蜀军频繁向吴军挑战,东吴众将气愤难忍,都争着要去迎击挑战,陆逊耐心劝止,吴军坚守不出。陆逊的目的是让蜀军疲惫劳累,削去锐气,然后再攻击。陆逊对众将表示,刘备举军东下,锐气正盛,且居高守险,很难攻取。诸将对陆逊坚守的策略不能理解,认为陆逊是畏敌。一些老将不服管束,陆逊动用军法,严加制止。陆逊认为刘备乃天下名士,连曹操都有所惮惧,是东吴的强硬对手。他提醒诸将,身受国恩,应团结和睦,共同对对敌,今不相和顺,令人失望。陆逊表示,他虽为书生,但受命于主上,能委屈让各位归他指挥,表明他有优点,因为他能忍辱负重。刘备设大队伏兵于山谷中,令吴班在平地扎营,诱吴军出战。陆逊认为有诈,仍不与战。刘备只好领兵从山谷中出来。两军相持半年之久,至盛夏时期,天气酷烈,蜀军无法速胜,感到困乏疲惫,士气低落。刘备将水师也移驻陆上,随即失去水陆两军相互策应的主动局势。蜀军在陆上,延绵数百里连营结寨,战线过长,补给困难。六月,陆逊知道反攻的时机已成熟,就上书孙权,请求守住夷陵要地,认为刘备违背天意,自己送上门来,败局已定。请孙权放心,刘备不足为虑。陆逊随后向众将表示,擒拿刘备贼寇,正在今日。陆逊先进攻蜀军一营,但交战不利,诸将皆埋怨,陆逊则说已有破敌之计。随后,陆逊用火攻破了蜀军营寨,并令诸军趁势发起攻击,迫使刘备撤退。接着,陆逊命水军封锁长江,命孙桓扼守夷道,将蜀军分割于大江的东西两边,而后各个击破。吴军火烧蜀军连营四十多个营寨,蜀军死伤惨重。刘备败退至马鞍山,依险据守。陆逊集中兵力,四面围攻,蜀军土崩瓦解,被歼数万。刘备趁夜突出重围,狼狈逃走。吴军大获全胜。此时,东吴诸将才不得不对陆逊折服。陆逊在击败刘备后,并没有乘胜大举进攻,而是适时地停止追击,使北边的曹魏军队也无机可乘,很有全局的战略思想。显然,陆逊忍耐固守,以静制动,以逸待劳,而后以火攻烧连营的计策,是当时打败蜀军的最佳的策略,如果按东吴诸将的想法,一遇蜀军,便凭毅勇拼杀,必然败于刘备,只有陆逊后发制人,以智取之,方能获胜。陆逊后来被孙权孙拜为辅国将军,领荆州牧,并改封为江陵候。吕蒙的最主要贡献在于在鲁肃去世后,镇守陆口,袭取荆州西部三郡,彻底击败蜀汉名将关羽,扩大了东吴的地盘,他因战功显赫而被拜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刘备占据了荆州之后,派关羽镇守,孙权屡次索要,刘备拒不归还,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派吕蒙率两万兵士去攻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吕蒙传檄长沙、桂阳,二郡望风归附,惟零陵太守郝普守城不降。刘备得报之后,感到形势危急,从蜀郡赶到公安,令关羽争夺三郡。孙权一方面派鲁肃率万人屯驻益阳抵抗关羽,另一面急传消息给吕蒙,令其弃零陵,回师增援鲁肃。
后来,吕蒙用计骗零陵守将郝普,又与孙皎、潘璋率部并进,赶赴益阳。吴、蜀双方大战在即,但此时曹操攻打汉中,刘备后方吃紧,被迫与孙权讲和。孙权也想乘机攻取合肥,于是,双方罢兵,议定以湘水为界,孙权把零陵郡和郝普等还给刘备。吕蒙因战功增寻阳、阳新为其uiyi食邑。
同年冬,鲁肃于陆口去世,吕蒙代替鲁肃为都督,镇守陆口,原鲁肃所部皆归吕蒙指挥,孙权任命吕蒙为汉昌太守,增加下隽、刘阳、汉昌、州陵等食邑。
吕蒙镇守路口与守江陵的关羽对持,吕蒙深知关羽善战,且历来轻视东吴,必有扩张的野心,双方终有一战。吕蒙暗中积极备战,伺机收回荆州。
鲁肃在世时坚持孙刘两家联盟,攻抗曹军,顾全大局,但吕蒙的想法不同,他向孙权进献密策,建议今让征虏将军孙皎据守南郡,潘璋进驻白帝,由蒋钦带领一万人机动部队,沿长江巡察,随时应敌。表示他将伺机占据襄阳。如此一来,便不用担忧曹操来攻。有此计划,便不惧关羽。
在吕蒙看来,关羽和刘备反复无常,不能将其当真诚盟友,今关羽没有东侵,正在于孙权圣明,现今老将们尚在,若不取荆州,将来就更难实现了。孙权采纳吕蒙的策略。吕蒙表示,曹操正在黄河以北安抚刚平定的幽州、冀州,无暇顾及东面,徐州境内驻军力量微弱,本来是可以攻取的,但徐州地势只通陆路,夺取之后,即便以七八万人防守,亦可能难守。所以,不如攻击关羽所部,占据整个长江流域,以巩固东吴的南方地盘,扩大势力。孙权赞同吕蒙的建议。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七月,关羽率军北上,围攻魏国的襄阳、樊城。吕蒙上书给孙权,表示他发现关羽攻打樊城时留下很多守兵,定是担心东吴军队袭他后方。他可以以治病为名,带部分兵将回建业。让关羽撤去守兵,调兵去攻襄阳。至那时,东吴军队便可走水路,乘船逆流而上,乘关羽不备,进行突袭,夺取南郡,擒拿关羽。孙权应其计,下文让吕蒙回建业治病。关羽闻讯果然中计,将留守南郡的兵力调往樊城。
吕蒙回建业途中,陆逊前来拜见,他看破了吕蒙的计策,向吕蒙献计,认为关羽功高自傲,一心北向抗曹,放松对东吴的警惕,可趁其无防备,将他擒拿。吕蒙大惊,他想不到陆逊和他想的完全相同。于是,他向孙权建议,让陆逊替他守陆口。并对孙权说,陆逊思虑深远,堪当大用。且用素无大名的陆逊,可以迷惑关羽。这能隐藏锋芒,伺机出击。孙权随即下令由陆逊代替吕蒙守陆口。陆逊写信给关羽,表示对他十分仰慕,表示绝不与关羽为敌,关羽视陆逊为胆怯的没有经验的将领,愈发大意。
当年八月,汉水因暴雨而溢流,关羽乘船进攻魏军,擒获于禁,得降兵数万。闰十月,关羽借口粮食匮乏,取走了储藏在湘关的粮食。孙权感到进攻关羽的时机已成熟。孙权原本想任命孙皎和吕蒙为左、右两路军队最高统帅,吕蒙却建议孙皎统帅,这更利于统一指挥。之前曾以周瑜和程普为左、右部督,率兵攻打江陵,结果,两人不和睦,不利于大局。孙权醒悟,令吕蒙为统帅,孙皎为后援。
十一月,孙权命吕蒙率军隐蔽进寻阳,将精锐部队埋伏在伪装的商船中,令将士身穿白衣,化装成商人,招募百姓,摇橹划桨,昼夜兼程,溯江急驶,直向江陵进袭,部队行进隐蔽。驻守江防的蜀军士兵被骗,猝不及防,全部被俘虏,江陵城内空虚,陷入混乱。吕蒙令原骑都尉虞翻写信诱降驻守公安的蜀将傅士仁,又使傅士仁引吴军迫降守江陵的蜀南郡太守麋芳。吕蒙顺利地攻占了江陵,一举夺回长期被蜀军占领的荆州。这就是常说的“关羽大意失荆州。
南郡、江陵皆失,而关羽还不知实情,他击败于禁后更骄傲轻敌,随后被魏将徐晃击败,当他得知江陵已失守,十分惊慌,急忙撤军。关羽派人与吕蒙联络,吕蒙热情接待使者,带他到城中游览,并去士卒家中慰问。因而,有人写信说得到吕蒙厚待。使者回报关羽,说将士们家中受到优抚,蜀军随后无斗志。
随后,孙权到了江陵,派陆逊攻占夷陵、秭归,切断关羽入川的退路。关羽无奈,只好向驻扎上庸的蜀将刘封、孟达求援,但皆被拒绝,关羽陷于进退两难的局势之中,他腹背受敌,最后,只能选择西向走麦城(今湖北当阳东南)。不久,关羽只剩少数跟随的骑兵走出麦城,至璋乡,其部下皆降吴军,关羽被中途拦截的朱然、潘璋遇上了,关羽父子为潘璋部司马马忠擒获,荆州地区皆被东吴军队所获。
用计击败了狂妄自大的关羽,这成了吕蒙一生的虽大功绩,也表现了他处事谨慎、深谋远虑、极有韬略的智帅的风采。一代豪气无比的关羽败在了勤奋好学的后起之秀吕蒙的手里,上天不佑骄傲者,倒是青睐勤奋谦虚的上进者。
新英杰刘备传之长沙之战怎么过?
在这个游戏之中,必须要去买一把屠龙刀才能够闯关。
三国英杰传第四章最后一关攻略?
步骤/方式1
汜水关,3人,2友军(可选不要),30回合,宝物:豆、黄金100,关羽挑华雄过关,战果100金。
步骤/方式2
虎牢关,3人,30回合,宝物:豆、焦热书,张飞挑吕布过关,战果100金。
战后回平原,简雍3级加入。下一关可选打信都城或广川。
步骤/方式3
信都城,4人,3友军(藩宫4级出场),30回合,宝物:酒、黄金100,张飞挑淳于琼过关,或者刘备到城门加50,战果200金。
诸葛家族三兄弟为什么被称为龙虎狗?
在中国历史上,“一门三贤”的事情虽然“屡屡发生”。譬如东汉的班飚、班超、班固,北宋的苏洵、苏轼、苏辙,但像琅琊诸葛氏这样的“现象级”“一门三贤”并不多。
之所以称诸葛氏是“现象级”的,是因为他们同辈三人诸葛瑾、诸葛亮、诸葛诞,虽然斗身出诸葛家族,可追随的政治势力却是不同的。
兄长诸葛瑾追随江东孙氏,位列大将军,领豫州牧;弟弟诸葛亮却追随刘备,更是任职到了丞相之职;而他们的族弟诸葛诞,则是追随曹家,身居司空之高位。
分析在一些笔者的笔下,对于诸葛家族一门三投,其猜测者甚多。其中不乏有猜测他们是在做一次“稳赢”的政治投机,就如同清朝佟国维与隆科多的“合作”一样。
可如果我们细品之后就会发现,这种说法基本上就是无稽之谈。且不说琅琊诸葛一门在东汉末年已经分崩离析,诸葛诞与诸葛瑾、诸葛亮或许都不认识。而就算认识,他们三人之间的年龄差距,也不可能有机会“合谋”如此大局。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安身立命”与“政治抱负”往往是需要同时进行的。也正是这种“生存”与“理想”的并行性,让他们三个人有了各自的归宿。
从《世说新语》谈起《世说新语》这部书,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可以说没有《世说新语》就不会有后来的《三国演义》,罗贯中笔下之三国,其人物的“人设”有很多就是以《世说新语》为依托的。
这是一部有着明确政治倾向的书,而其之所以有着明确的政治倾向,是因为其作者刘义庆的身份所导致。
刘义庆是刘宋的开创者刘裕的侄子,而刘裕又以刘交之后自居(刘交是刘邦的弟弟)。换言之,刘义庆从某种程度上是汉室后裔。
这也就导致了《世说新语》在很多程度上带有着一定的“贬曹色彩”。但是,这边“贬曹”的作品,除了在贬低曹氏的时候比较“偏激”外,对于追随曹魏的人,倒还算是公允。
毕竟,南北朝时期是一个重名士的时代,而三国时期,也是一个名士辈出的年代。《世说新语》作为记载名士言行轶事的笔记小说,它首先需要保证的就是尊重名士。
诸葛瑾、诸葛亮、诸葛诞,在三国时代那都是当之无愧的名士。刘义庆在撰写作品的时候自然不会忽略了他们:
诸葛瑾弟亮及从弟诞,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诞在魏与夏侯玄齐名;瑾在吴,吴朝服其弘量。在这句话中,“蜀得其龙”尚好理解,诸葛亮本就号卧龙。可吴得其虎,魏得其狗,又应该如何理解呢?这就是各有各的说法了。
卧龙诸葛亮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诸葛亮在民间的地位,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很高了。
而且,《世说新语》的作者刘义庆,也是很尊重诸葛亮的。否则的话,身为弟弟的诸葛亮不会被放在兄长诸葛瑾之前。
除此之外,刘义庆在这句话中,都没有给诸葛亮做任何注解。这并非是刘义庆不屑,而是刘义庆本人觉得没有这个必要。
那么“蜀得其龙”是什么意思呢?这句话的根源肯定是离不开“卧龙”这个道号的,但如果要是说只因为此,那就有点缺乏说服力了。
除了道号这个原因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诸葛亮是兄弟三人中能力最为突出的。所以,兄弟三人中,诸葛亮就是那个“龙”。
而且,说到成就,诸葛亮在蜀汉的成就,也是超过了诸葛瑾在东吴以及诸葛诞在曹魏的成就。“龙”也和各自的地位相关。
《易经》中有一句话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龙腾出江河,飞离陆地,象征人生追求与成就已到极致。这也正是诸葛亮人生追求、政治抱负的写照。
再者,龙隐逸于山林、湖海之中,这也与诸葛亮出仕之前的生活状态一样。没有经历过隐逸的名士,充其量只能算半个名士,这是从东汉末年一直到南北朝结束,很多人的一个内心想法。
诸葛瑾:孙权的守护者“虎”百兽之王,往往被人们用来比喻一个人威武勇猛,或者是形容其严厉凶恶。这种形象,让人无论如何都无法将其与谦谦君子诸葛瑾联系在一起。
但我们需要知道的是,“虎”除了有威武的象征之外,还象征着一个人的地位。除此之外,“虎”还有守护的意味。
“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既然虎是百兽之长,用它来形容诸葛瑾在东吴的地位就再合适不过。
诸葛瑾在东吴,虽然称不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在东吴能够超过他地位的人也不过五指之数。除了张昭、周瑜等寥寥数人外,他就是孙权最为信任的人。
观诸葛瑾的一生,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答案。无论东吴有多么大的政治风波,诸葛瑾都荣宠不衰,这既与其本人性格有关,也和孙权有很大的关系。
诸葛瑾是孙权掌权之后,最早得到孙权重用的人之一。而孙权之所以重用诸葛瑾,是有着极强的政治目的的。
在大众眼中,孙权对张昭、周瑜两个托孤重臣都极具信任,可如果我们仔细地看看孙权的用人策略就会发现一点,自打他上台之后,就在考虑搭建自己的团队。
在东吴,有两个极其明显的派系,那就是元老派与新锐派。张昭、程普、黄盖等人是元老派,而诸葛瑾、鲁肃、吕蒙、甘宁等人则是新锐派。周瑜,则是元老派中的新锐派。
身为政治家的孙权,他的确有其过人之处,但我们决不能否认其多疑、善变、狠辣等众多政治家都有着特点。
所以,他始终对自己兄长留下来的重臣有所“顾忌”,因为他们不属于自己。“赤壁之战”时东吴内部的政治斗争,与其说是“主战与主和”之争,毋宁说是“元老与新锐”之争。
而诸葛瑾就是在“元老与新锐”之争中脱颖而出的。在孙权掌权后,他是最早获得孙权信任的新人,从此之后,他毕生都在维护孙权的利益。
尤其是在孙权称帝之后,他更是“拜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此时,他在东吴群臣中的地位,仅次于陆逊。
如此之高的地位,再加之他谦和的品行,也就构成了《世说新语》中那句“瑾在吴,吴朝服其弘量”的评价,同时也正是这么高的地位,能让他成为东吴之虎,有着执搏挫锐,噬食鬼魅的功绩:
瑾曰:“伯言多智略,其当有以。”自来见逊,逊曰:“贼知大驾以旋,无所复戚,得专力於吾••••••城门噎不得关,敌乃自斫杀己民,然后得阖。斩首获生,凡千馀人。诸葛瑾身为文臣,可他在东吴,很多时候是“文武兼用”之人。在孙权的眼中,诸葛瑾终其一生都是“守护”自己的人,东吴的文武群臣众的眼中,他也是能够“守护”东吴的一只虎。
忠狗:诸葛诞说起功狗,让我想起了北京大学曾经的校长蒋梦麟。那是近代史上真正的“士”,他自谦、纯朴,身为学者,面对日寇却宠辱不惊。
在1950年12月17日,北京大学52周年纪念会上,傅斯年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梦麟先生学问不如蔡孑民先生,办事却比蔡先生高明;我的学问比不上胡适之先生,办事却比胡先生高明。这段自谦中又不乏自信的话,让在场的蒋梦麟有了共鸣:
孟真(傅斯年字孟真),你这话对极了。所以他们两位是北大的功臣,我们两个人不过是北大的功狗。”傅笑着就溜走了。功狗依次最早的时候源于《史记》:
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 萧何 ,发踪指示,功人也。从这之后,“功狗”便用来形容杀敌立功之人。所以说,诸葛诞之“狗”并非是刘义庆对其的贬低,而是因为其杀敌立功:
吴大将孙峻、吕据、留赞等闻淮南乱,会文钦往,乃帅众将钦径至寿春;时诞诸军已至,城不可攻,乃走。诞遣将军蒋班追击之,斩赞,传首,收其印节。进封高平侯,邑三千五百户,转为征东大将军。而诸葛诞对于曹魏不仅有战功,有的更是“忠诚”:
司马昭初秉政,长史贾充请遣参佐慰劳四征,且观其志。昭遣充至淮南,充见诞,论说时事,因曰:“洛中诸贤,皆愿禅代,君以为如何?”诞厉声曰:“卿非贾豫州子乎?世受魏恩,岂可欲以社稷输人乎!若洛中有难,吾当死之。”充默然。或许,在群英汇聚的三国时代,诸葛诞的能力只能达到“上中”之才,但是他的忠诚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上上”之行。无“忠诚”之心者,不可能招揽忠心耿耿之人,而诸葛诞身边却不乏义士:
数百人拱手为列,每斩一人,辄降之,竟不变,至尽,时人比之田横。如果不是诸葛诞本就是忠义之人,他的身边怎么会聚集了数百人肯为之效死的人呢?“魏得其狗”,得到的是诸葛诞的忠义。
结语“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这里面的龙、虎、狗都是夸赞人的意思。
诸葛亮能力最强,个人成就最高,又有卧龙这个道号,他是当之无愧的诸葛三杰中的“龙”,而且他是“从龙成龙”之臣。
诸葛瑾能力次之,可他为人敦厚,在东吴朝野中威望极高,是孙权最为信任的人。是“守护”孙权以及东吴的虎。
三人中,诸葛诞的能力应该是最末的。可即便是最末的他,在曹魏也是屡有战功之“功狗”。加之他忠心耿耿,也就成了护卫曹魏之“狗”。
河南禹州的名人都有谁?
禹州人杰地灵,数千年历史发展中孕育出了杂家吕不韦、先秦法家韩非子、西汉留侯张良、西汉改革家晁错、三国名士徐庶、司马徽、谋士郭嘉、唐代画圣吴道子、行书鼻祖刘德升、补缀《史记》的褚少孙、《笑林》祖师邯郸淳、独步书坛的褚遂良、明代五朝元老马文升、游侠原涉,屯田制创始人枣祗等一批志士仁人,声振华夏,遗址犹存,流传下来许多佳话趣事,令人流连忘返。 吕不韦,战国末年阳翟(今河南禹州)人。是阳翟的大商人,后来在秦国的政治中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召集门客遍汇《吕氏春秋》,成为杂家的代表。 韩非子,中国战国时期(前275-前221)著名的哲学家、法家学说集大成者、散文家。战国时期韩国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人。他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张良,字子房,汉初三杰之一。秦末农民战争中,率部投奔刘邦,不久游说项梁立韩贵族成为韩王,为韩司徒。后韩王成被项羽杀害,复归刘邦,为其重要谋士。楚汉战争期间,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合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都为刘邦所采纳。汉朝建立,封留侯。 晁错,颍川(今河南禹州)人。年轻时学法家学说,汉文帝时为太子家令,有辩才,号称“智囊”。汉景帝时为内史,后升迁御史大夫。曾多次上书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削减诸侯封地、重农贵粟。吴、楚等七国叛乱时,他被景帝错杀。晁错的经济思想,散见于《汉书》的《食货志》、《爰盎晁错传》等篇。 徐庶,字元直。东汉末年颍川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人。汉末颍川一代名士。归曹后,在魏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对于徐庶,因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对其有精彩的描写,中国人对他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书中许多情节虽与正史有所出入,但他至孝侍母,力荐诸葛,史籍却有详细的记载。 司马徽,字德操,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据史书三国志记载,庞德公称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司马徽为水镜(三国志·襄阳记),其中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三国志·蜀书·庞统传),庞统十八岁时曾会见过司马徽,刘备会见司马徽时,司马徽曾向其推荐诸葛亮和庞统。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从“司马徽下阶相辞欲行。玄德留之不住”的内容来看,司马徽在三国演义中是属于闲云野鹤,与世无争之类型的人物,松形鹤骨,器宇不凡,峨冠博带,道貌非常,且琴艺甚高,与庞统私交甚笃,并称呼庞统为弟。 郭嘉(170—207),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年曹操手下著名军事家、谋士。世人称他为“鬼才”。郭嘉“深通有算略,达于事情”。曹操说:“难奉孝为能知孤意”(《三国志·魏书·郭嘉传》)。 吴道子,中国唐代画家,被后世尊称为“画圣”,被民间画工尊为祖师。画史尊称吴生。又名道玄。河南阳翟(今河南省禹州)人。 唐朝药王孙思邈曾长期游居禹州,行医采药、著书立说,孙思邈去世后,禹州人民在西关购地建“药王阁”永久纪念。故有“药不经禹州不香,医不见药王不妙”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