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f皇室的赏赐,清宫剧中的臣妾本宫小主这些叫法符合历史吗?
dnf皇室的赏赐,清宫剧中的臣妾本宫小主这些叫法符合历史吗?
近些年,因为清宫戏的流行,像是“小主”、“臣妾”跟“本宫”之类的称谓也开始流行,估计很多人都以为清朝时期的宫廷里,也都是这么自称的。
不管是之前的《金枝欲孽》还是后来的《甄嬛传》,全都是这样的词语。
然而实际上,这些都与当时的情况不符合,当时的宫廷之中,压根儿就没这些称呼。
就以“小主”来说,根据小德张等人的描述与《宫女回忆录》等书籍,清朝宫廷里往往都是称呼后妃们为主子娘娘,或者主儿,而称呼“主儿”的时候,在前头加上其封号。
首先就是著名的“皇阿玛”,当年在《还珠格格》之中,那一声声皇阿玛叫得很欢快。
不过实际上,清代的所有典籍当中,都不曾有过这样的记载。
以往的朝代皇子公主都称呼皇帝为父皇,而皇帝自称为“朕”,但清代的皇子公主往往称呼皇帝为“汗阿玛”,并非皇阿玛,而皇帝自己自称也并不是朕。
在汉语中,“朕”就是“我”,先秦时期所有人都能自称朕,满语中却不分这些。
清代的皇帝通常都是自称“B”,也就是满语当中的“我”,而只有在书面场合会自称朕,其他人要么叫皇帝为“皇上”,要么就称“主子”。
在清宫剧之中,后妃通常都是自称臣妾或者嫔妾,如果是主位的后妃,那么就自称是本宫,但这个称呼,在清朝时期,也是不存在的。
以前的朝代,“本宫”这个词儿很多人都能用,比方说皇太子就可以自称本宫。
但是在清代,后妃们往往都是直接自称为“我”,或者是“吾”,根本就没有什么臣妾、嫔妾跟本宫之类的说法,相互之间,也都是如此说辞。
妃嫔之间,全都自称为我,而面对皇后、太后与皇帝,都自称为奴才,皇后面对皇帝与太后的时候也自称奴才,这是清代八旗制度之下的一种特别想象,自称奴才表示亲近。
而宫廷之中的宫女太监们,他们称呼后妃们,也并不是说什么小主。
清朝是距离现在最近的一个朝代,所以清朝没了之后,很多从宫里出来的人,都将宫廷中的事情讲述了出来,但并没有所谓的小主称呼。
当时的习惯是,称呼后妃们为主儿、主子娘娘,或者是在主儿前面加个封号。
清朝的时候,往往只是将那些年纪小的小主人称作是小主儿,并非是称呼后妃。
换言之,清代的仆从宫女们称呼后妃,都是称其为主子、或者在前面加个封号,比方说晚清时期宫廷里称呼光绪帝的珍妃为珍主子,这才是正确称呼。
另外,像是古装剧之中,很多的皇太后、太妃之类的人都自称为哀家,甚至于在港剧当中就连皇后之类的人,也都自称是哀家。
其实这种自称,只不过是以前戏曲之中的称呼,正经宫廷里根本不这样自称。
皇太后同样还是自称为“我”,而像是慈禧太后,经常是自称为咱家,或者是“Za家”,根本就没有什么哀家这样奇怪的称呼,在以前的朝代也并不存在。
古时候的人与现在的人,还是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清代人自称往往也都是“我”,下对上往往都是自称为奴才,敬称为主子爷、主子娘娘、主儿之类,并没有小主、臣妾什么的。
清朝皇帝打赏的金瓜子是干什么用的?
在古代,皇上可是说一不二的天王老子。人人敬畏,得了皇上的恩典,可以说是祖坟上冒青烟,八辈子修来的福气了。影视剧中,我们时常听到这样一段话“赏黄金万两,丝绸百匹,钦此”
通常皇上的打赏的确以黄金白银为主,但金银制品也并不少见。
记得《甄嬛传》中,皇上就曾赏赐给沈眉庄一把“金瓜子”。
当时沈眉庄说要分给苏培盛一些,可苏培盛却忙说“不敢不敢。”
这金瓜子究竟是何物?为何连大红人苏培盛都不敢收下呢?
金瓜子的制作工艺虽然是金瓜子,可它并不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纯金部件这么简单。
金瓜子,顾名思义,即金子做的瓜子。
可是金瓜子的制作并没有固定的模具,也没有固定的重量,制作随缘。
也正因如此,金瓜子的造型憨厚可爱,浑然天成,世间难寻完全相同的两枚金瓜子。
由于形状如冶炼方式一样随意稀少,加之在清朝“金瓜子”已经成了皇上的私有御用之物。所以得了金瓜子的赏赐,无异于光耀门楣。
如果说起金瓜子你觉得陌生,想必“黄马褂”你应该比较熟悉吧。
记得有一部《神医喜来乐》的电视剧。剧中的喜来乐因为治好了珍妃,得了皇上赏赐一件黄马褂。
这可以说是意外之喜了,他的徒弟德福偷偷穿上,上街炫耀。
到剃头匠那里剃了头说“你这椅子可是黄马褂坐过的”。
剃头匠连忙收起椅子好生供着。于是这德福穿着它招摇过市,好不得意。这金瓜子的地位与黄马褂不相上下。同样是皇上御赐给有功之人及心腹的稀有之物。
以前在古代的流通货币主要是金银,后来有了纸币银票流通。
明初的时候,皇上下令,民间不可以流通金银,于是金瓜子成了王公贵族的专属。
到了清朝,更是成了皇上一个人货币玩物。
不过,虽然金瓜子是金银,却并不被作为货币使用。要知道得了这个赏赐可是莫大的荣耀。皇上的打赏并不像影视剧里几罐几盒那般阔绰
通常情况下,一次打赏几颗,最多也不会超过十几颗。
这样一来,金瓜子就显得尤为珍贵。
一方面它可是实打实的纯金,一颗金瓜子大约二十克。无论古今,都是一笔巨款。
另一方面,在皇权至上的社会,它有着非凡的意义,象征着皇上的恩宠,标志着功劳成就。
别说花出去,送人更是舍不得。就算一不小心弄丢了,搞不好都是要掉脑袋的死罪啊。
金瓜子到底有多值钱呢?要知道,金子的密度是很大的,金瓜子看着虽小,却也大约重20~30克。
古时金银锭的标准是一两左右。按照当时的兑换标准一比十来算的话,也就是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铜钱=10000文铜钱。
这样一来,两颗金瓜子大约一两重,也就是一万文铜钱了。
清朝六品官员年俸也不过才45两白银,所以手拿金瓜子,可以说是衣食无忧了。金瓜子在古代值钱,在当代更值钱。今天我们的金价大约是285.9元/克。
如果一颗金瓜子按25克来算,就是7147.5元。这一把金瓜子可就是不到20万了。
被雍正称为“大臣第一宣力者”的张廷玉,历事三朝,官拜爵相。
对他最高的一次赏赐也不过白银两万两,若是换成金瓜子也就一把足矣。
所以影视剧中动不动就是一罐金瓜子的实在是伪造历史了。皇上若是这般挥霍,国库再有钱也架不住这么得瑟啊。
这要是多几个受宠的妃子,有功的大臣,皇上真的没事就赏几罐,怕是大清轮不到慈禧和侵略,早就亡了。
赵姨娘却为何一贫如洗?
《红楼梦》晴雯是宝玉的丫头,她死后留下的簪环衣饰,价值三四百金,俨然是一个小富婆。
赵姨娘是探春和贾环的生母,姨娘身份。可是她却向马道婆哭穷,连做鞋都没有整块缎子。
很多人说,晴雯富有,赵姨娘穷,甚至一贫如洗。事实真的如此吗?
第一,晴雯没有那么富有,赵姨娘也没有那么穷1.晴雯的财产是折合成的银子,不是金子。
晴雯的钱不全是现金而是簪环首饰,衣服等。而且这折合的三四百金,不是三百两金子,而是三四百两银子。
2.晴雯的簪环首饰,衣服等属于工装,不属于私人物品。
贾府的丫头每年都会定期做新衣裳,颁发首饰等物品。这些都是工装,不是私人物品。当然了,如果主子喜欢某个丫头,丫头离开的时候,这些东西主子可以赏给她带走。如果丫头犯错误了,这些衣物就要收回,给其他丫头穿。
晴雯被撵出大观园的时候,王夫人就命令:“只许把他贴身衣服撂出去,余者好衣服留下给好丫头们穿”!
晴雯只带着贴身穿的衣裳,回到姑舅哥哥家。
宝玉对袭人说,让她把晴雯的东西,悄悄打发人给晴雯送去。再拿几吊钱给晴雯养病。
袭人听了,笑道:“你太把我们看的又小器又没人心了。这话还等你说,我才已将他素日所有的衣裳以至各什各物总打点下了,都放在那里。如今白日里人多眼杂,又恐生事,且等到晚上,悄悄的叫宋妈给他拿出去。我还有攒下的几吊钱也给他罢。”
晴雯的遗产有自己积攒的衣服首饰,还有点现金,现金包括晴雯自己攒的钱,也包括袭人送去的钱。
3.赵姨娘没有那么穷。
赵姨娘给马道婆一笔钱,书中写道:
赵姨娘便印了手模,走到橱柜里将梯己拿了出来,与马道婆看看,道:“这个你先拿了去做香烛供奉使费,可好不好?”马道婆看看白花花的一堆银子……
晴雯的钱是几吊钱,而赵姨娘拥有的是白花花的银子。一出手就是一堆白花花的银子,可见数目不少。所以赵姨娘并非没有钱。
4.赵姨娘的头面、首饰、衣服应该比晴雯多。
贾府的姨娘虽然地位不高,但是她代表的是贾府的形象,穿着打扮一定要符合贾府姨娘的身份,否则丢脸的是贾府。
袭人母亲病危,袭人回家的穿着打扮,就是姨娘的行头。因此赵姨娘的头面首饰、衣裳裙子和大氅、皮袄也应该有很多。赵姨娘的家当肯定比晴雯多。
赵姨娘的钱不少,她后来为何穷了?1.为儿女祈福,买了香火。
赵姨娘曾经问马道婆:
“前日我送了五百钱去,在药王跟前上供,你可收了没有?"马道婆道:“早已替你上了供了。”赵姨娘叹口气道:“阿弥陀佛!我手里但凡从容些,也时常的上个供,只是心有余力量不足。”
由此可见,赵姨娘迷信,她经常上贡。自己一部分钱用来买香火。
2.补贴娘家人。
赵姨娘是老鸹窝里飞出来的金凤凰,相当于娘家的骄傲。她非常照顾提携娘家人,兄弟赵国基和侄子钱槐都是贾环的跟班。赵姨娘也应该拿钱补贴父母的家用。
凤姐曾经对尤氏说:“他们两个(赵姨娘和周姨娘)为什么苦呢?有了钱也是白填送别人,不如拘来咱们乐。”王熙凤说她们俩都填送别人,深宅大院里的姨娘,能填补的人,只能是娘家人。
3.上当受骗,被马道婆骗走了。
马道婆鼓动赵姨娘花钱做巫蛊之术,害死贾宝玉和王熙凤,这样一来就可以让贾环继承家产。
赵姨娘上当受骗了,她不仅给马道婆一笔白花花的银子,而且写了500两的欠条。
日后这500两欠条,就是令她贫穷的主要原因。
贾瑞因为贾蓉和贾蔷逼着他写了50两银子的欠据。贾蓉两个常常的来索银子,所以一病不起。赵姨娘不会有贾瑞这么脆弱,但是500两银子的欠债也是一大笔钱啊,相当于赵姨娘不吃不喝两年。
结语晴雯死后,留下三四百金,赵姨娘却一贫如洗,其主要原因不是晴雯比赵姨娘挣得多,外捞多,而是赵姨娘的钱被马道婆骗走了。
历史上的一品诰命夫人是什么意思?
导语:要说最近什么电视剧火,《知否》肯定是要榜上有名的。作为同名小说改编的历史题材电视剧,知否讲述了北宋年间一名出身官宦家庭的女子在人生的成长道路上所经历的爱情婚姻等故事,也借由一个家族的盛衰荣辱反映了宋朝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作为女主角的明兰,从一个普通出身的少女一路奋斗到一品诰命夫人,经历了诸多坎坷与挫折。然而很多人看完电视剧后都有一个疑问:到底什么是一品诰命夫人?这个封号有多大权力?
一品诰命夫人在古代,大部分人都是可以用三种人来概括的,第一自然是皇族,第二是大臣,第三是百姓。而且我们都知道在古代的时候大部分的人都重男轻女,大部分的官都是男的,基本没有女的,而在大臣里也是分为九种,一到九品。
诰命夫人的品级有:
从夫。就是说丈夫是几品,夫人才会是几品;
等级为一到五品。太小的官就没资格封诰命夫人;
正从三品。祖母,母,妻,各封赠淑人。正从四品,母,妻,各封赠恭人。正从五品,母,妻,各封赠宜人。正从六品,母,妻,封赠安人;
明朝。一品二品官员的正妻叫做“夫人”,嫡母叫做“太夫人”;三品是淑人,四品是恭人,五品是宜人,六品是安人,七品以下是孺人。
无封无品叫娘子。
一品夫人,诰命夫人中级别最高的封号。诰命又称诰书,是皇帝封赠官员的专用文书。所谓诰是以上告下的意思。古代以大义谕众叫诰。
古代一品至五品的官员称诰,六品至九品称勅。诰命夫人跟其丈夫官职有关。有俸禄,没实权。明清时期形成了非常完备的诰封制度,一至五品官员授以诰命,六至九品授以敕命,夫人从夫品级,故世有“诰命夫人”之说。
这个封号有多大权力?诰命是指朝廷封的称号,比起自己在家给的称号当然是高人一等,这个和普通的夫人还是有区别的,诰命夫人一般是和自己儿子或丈夫官职一样大的,如果他丈夫是一品,那她的夫人也就是一品,这样循环渐进,一旦拥有了这个称号就会得到俸禄,他们不需要做什么他们就可以享受,虽然没有实权,但是官职却仅次于皇后,地位极其之高,可以和贵妃们媲美。
而成为了“诰命夫人”又有什么好处呢?首先,能够享受朝廷的俸禄,虽然什么事都不用做,但是却可以人在家中坐,钱从天上来,实为天大的好事。其次,虽然诰命夫人没有实权,但是在某些时候却享有一些特权。比如身份地位会比家中其他人高(夫君和父亲除外),能够随时进宫参加宫宴。而且在犯了罪的时候,地方官是无权审问诰命夫人的罪责的,只有诰命夫人被褫夺了称号后,才能对其审判论罪。
总结:得到诰命这个封号是极其不容易的,基本上在古代得到这样的封号的都是年龄岁数已经很大了的人,而且其实他们还有属于自己的官服,大部分都是红色的,就像是真正的官员,虽然在古代由于重男轻女的现象他们没有实权,但是某一程度上证明了一个女人的能力,他们是高贵的,受人尊重的,这是当时所有女性都梦寐以求的位置。
关于唐三彩的主要用途?
1、唐三彩的用途之一是作为陪葬冥器。唐三彩的胎质松脆,防水性能也很差,本来也就不适宜作用家具,因而多作为随葬的冥器,如今出土的唐三彩也多出自唐代的墓葬。
2、唐三彩的用途之二是作为宗教用品。唐三彩除了作为陪葬的冥器之外,还用作宗教用品,在陕西临潼庆山寺设立的传经室就展示了出土的一个唐三彩的宗教用品。
3、唐三彩还有一个作为建筑材料的用途。在古时候,人们习惯将玻璃称之为琉璃,把用低温铅釉陶技术制作的建筑材料也称为“琉璃”,而琉璃这种建筑材料常用作于皇室的大型建筑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