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虎将,张绣杀了曹操的儿子侄子和典韦?

2023-09-16 08:48:03 67阅读

汉末虎将,张绣杀了曹操的儿子侄子和典韦?

曹操的为人处世,性格方式是一个多样性的,通过曹操一件事,一个面来了解和评价曹操,等同于盲人摸象。无论曹操的性格是多么的复杂,但是他的宽容和大度那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对待张绣的态度上,真的是应了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额头能跑马这句话。

张绣是董卓旧部张济的侄子,张济在战场上被流矢击中而死,张绣和刘表建立了同盟的关系,就带领着军队在宛城一带驻扎,用贾诩为谋士。还想着走李傕郭汜的老路,想把当时的汉献帝夺回来,再来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对曹操来说肯定是不行的,他好不容易才把汉献帝迎接到了许都,肯定不想让被人觊觎了。曹操兴兵十五万,兵分三路去征讨张绣,用夏侯惇为先锋,去攻打宛城。

汉末虎将,张绣杀了曹操的儿子侄子和典韦?

本来要说张绣的势力真的不大,估计是经不住曹操大军的折腾,谋士贾诩就建议张绣投降曹操,张绣接受了建议就投降了曹操。本来曹操和张绣两人是相安甚好的,曹操就是太好色,本来他没有费一兵一卒就占领了南阳,也是有点飘飘然了,霸占了张绣的婶婶邹氏。这一下就惹怒了张绣,就和谋士贾诩商量着报复曹操的计划。

本来这个事情就够让张绣闹心的了,曹操又笼络张绣的部下叫胡车儿的一个人,又是送礼物,又是请客吃饭的,给张绣搞的是心神不宁的,好像是曹操在张绣身边安了个定时炸弹一样的。张绣忍无可忍了,决定要反了曹操,给曹操来一个措手不及。

张绣和谋士贾诩商量出一个计策,用调度军队的借口,把城里的军队调到城外去,给曹操杀一个措手不及。曹操当时心猿意马之时,身边又有大将典韦保护,根本不在意这些事情,就答应了张绣的请求。在三国演义里的情节是,张绣用人请典韦喝酒,趁着典韦喝醉的时候,偷走了典韦的双戟,导致在乱军之中的战斗时,典韦因为没有武器,虽然战斗很英勇,但是终究是因为寡不敌众,被乱箭射死以后,很长的一段的时间,都没人敢前进一步,都是惧怕典韦。

曹操跑出来以后,骑上了大宛马赶快逃走,他的侄子曹安民步行跟随着曹操,当时曹中了一箭,曹安民因为步行,被后来追兵杀死。曹操骑马跑到了河对岸,大宛马被箭射死,曹操的长子曹昂赶过来,把自己的马给了曹操,曹昂却被乱箭射死。曹昂本来是曹操的接班人,因为曹昂的死,后来曹操的原配丁夫人和曹操闹分居,丁夫人回娘家后,一辈子没有原谅曹操。

按理说,因为张绣的叛乱,导致了如此的大败,曹操应该是非常的恨张绣才对的。但是在兵败之后,曹操没有说过嫉恨和辱骂张绣的话,也没有追究过其他人的责任,他知道错误的地方出在了哪里,因为自己的大意了,当初如果拿张绣的一个儿子做人质不就没事了。这就是曹操的人格魅力的所在,有功劳给手下,失败了检讨自己。

在祭奠宛城大战阵亡将士时,曹操对自己的部将就说,我失去了儿子和侄子,没有太大的伤痛,令我最难过的就是失去了典韦将军。曹操这样的话有点让人理解不了,其实就是曹操的一种政治手段,和刘备摔孩子是一样的效果。通过曹操对阵亡典韦的态度,让跟随自己的部将看到,曹操是任人唯贤而不是任人唯亲,这也是曹操很高明的一个地方。

曹操和张绣的斗争,第一次以失败而告终了以后,在建安三年,又发动了征讨张绣的战争,张绣所处的南阳城防建设完善不容易攻打。曹操本来想用声东击西的办法,没想到却被贾诩看出来了,张绣这边因为是早有准备,给曹操下了一个圈套,结果是曹操又一次的败给了张绣。曹操撤军后路过典韦的墓地,又一次的嚎啕大哭,并且祭奠了典韦和死去的将士。在败逃的路上,曹操还不忘收买人心,曹操对于人才的爱惜在这里是可见一斑。

后来曹操和袁绍争夺北方地盘的时候,两个人都想拉拢张绣这股势力。曹操的目的是想让张绣作为一南方的屏障,防止刘表在曹操后边捅刀子,两面开战的尴尬局面。袁绍的目的,就是想让张绣在曹操的南边发动攻击,呼应北方的战事。所以两个人都同时给张绣写信,张绣在这个关键时候要考虑好,站好队伍,对他以后的前程很重要。

张绣还是问他的谋士贾诩,贾诩给他的建议是投降曹操,张绣说以前和曹操有仇啊,曹操肯定不会放过我,你这不是往火坑里推我吗?贾诩就对张绣说:

“从操,其便有三:夫曹公奉天子明谓,征伐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操虽弱,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曹公王霸之志,必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愿将军无疑揭。”

意思就是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人家是名正言顺的,这是第一;第二就是袁绍虽然强大,我们这些人去投靠也不会重用我们,曹操虽然比袁绍要弱小,但是我们去了,曹操肯定高兴;还有最重要的就是曹操想要成就的是王霸之业的大志向,是不会把个人恩怨放在国家利益之上的,原谅你也会让天下人知道,你就放心的去吧。张绣就听从的贾诩的建议,投降了曹操,得到的待遇是他想不到的。

曹操见到张绣来投降,那是高兴不不得了,抓住张绣的手,那是问长问短问寒问暖的,就是只字不提宛城大战和他曹昂、曹安民和典韦的事情。册封了张绣为扬武将军,封两千户,这样的俸禄是高于其他将领很多的,还和张绣结为了亲家,这样的待遇可能是张绣根本想不到的。曹操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难道他就真的忘了仇恨吗?肯定不是,曹操是一个很记仇的一个人。他的宽阔的心胸和高明的为人,是常人所不及的,为了平定天下成就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可以容忍这样的仇恨,和之前的仇人成为亲家,这是曹操的过人之处,看三国风云,能够做到曹操这一点的,可谓是凤毛麟角。

虽然曹操不管是真心还是假意,张绣是死心塌地的跟着曹操南征北战,打袁绍征乌桓等等。关于张绣的死因,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张绣在跟随曹操征乌桓的时候,病死在半路了。另一种说法是曹操的儿子曹丕,因为他大哥曹昂的死记恨在心,张绣请曹丕喝酒,曹丕用曹昂的死质问张绣,张绣因为感觉很大的压力自杀了。两种说法各有各的道理,曹丕的为人没有曹操的大度,这也是人尽皆知的。

据说后来张绣的儿子张权确实是被曹丕所杀,在二十年以后张权卷入了一场谋反案当中,真实性虽然无法考证,但是分析一下,也不排除曹丕公报私仇的可能性。毕竟曹丕的哥哥死了,他也非要杀死一个张绣的儿子才能心理平衡吧。

古今过少事,都付笑谈中。政治斗争是如此的残酷和变化莫测,还好我们都能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互相伤害的结果是没有赢家的。愿以史为鉴,再没有纷争。

以上观点纯属个人愚论,不正之处欢迎评论斧正,你的关注是我最大的动力。

张飞一矛将许褚刺下马?

汉中之战,许禇酒醉押运粮车,被张飞截住,一矛挑中肩膀,栽落马下,部下慌忙救走。从此以后,许禇就再也没有上阵厮杀过,再没狂过,估计想狂也狂不成了。

张飞和许禇两员猛将一共有三次直接的交手。由于各种因素,许禇屡屡被张飞击败。张飞堪称是许禇一生的克星。

1.在《三国演义》的第四十一回,两人首次正面对决。

回目: 刘玄德携民渡江 赵子龙单骑救主火烧新野之战,许禇率败兵逃跑,心慌意乱,突遇张飞,不敢恋战,迅速逃走了。

2.在《三国演义》的第五十回中,赤壁大战,曹军大败,全军溃退,张飞奉命在乌林伏击曹军,与许禇再次交锋。

回目: 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赤壁之战,曹军溃退,在乌林被张飞伏击,许禇逃跑匆忙,连马鞍都没来得及安装,骑着无鞍马来战张飞,张辽和徐晃也来围殴,皆无战心,仍然被张飞击败。曹操“回顾众将,多已带伤”,看来,都没讨了好。

3.在《三国演义》的第七十二回中,曹刘两军争夺汉中之战,许禇奉命押运粮草,喝多了酒,遇到张飞劫道,被张飞狠狠收拾了一顿。

回目: 诸葛亮智取汉中 曹阿瞒兵退斜谷许禇醉酒押粮,被张飞截住,许禇舞刀来战,被张飞一矛挑中了肩膀,翻身落马,被部下抢救回去,粮草也全丢了。

这次以后,许禇就再也没有上阵厮杀过,估计是受伤不轻,严重影响了武艺的发挥。从此,许禇就告别了超一流猛将的行列。

而后来,在《三国演义》这部著作中,许禇还有两次露面。

一次是在《三国演义》的第七十九回中,许禇奉曹丕之命去锁拿曹植等人,许禇斩门而入,无人敢当。

回目:兄逼弟曹植赋诗 侄陷叔刘封伏法

许禇最后一次露面是在《三国演义》的第八十六回中,曹丕率兵征伐东吴,许禇奉命做为中军护卫,保护曹丕的安全。

回目: 难张温秦宓逞天辩 破曹丕徐盛用火攻在这次征战中,发生了一件大事,魏军中计大败,连曹丕都差点被俘,而张辽为了保护曹丕,被吴将丁盛一箭射中腰部,威震逍遥津的一代将星自此殒落。张辽之死对曹丕的刺激很大,父亲留下的重将逐渐一个个凋零,而许禇做为魏国的第一猛将,如果再有什么意外,曹丕也难以承担这样沉重的责任。

从此,许禇就只做为魏军的精神领袖,震慑国内,再也没有上过战场了。

魏延张辽夏侯惇三人的武功相比较?

魏延有勇有谋,不甘平庸,是人生励志的典型!

魏延出身较低,最初埋没于荆州,后来又屈沉于长沙,长期坐着超级“冷板凳”。在归顺刘备后,魏延锐意进取,屡立奇功,虽然遭受诸葛亮的打压,但备受刘备的器重,甚至被破格提拔为汉中太守,此后又先后被封为镇北将军、都亭侯,到了刘禅时代,魏延又凭借积累的战功,累次升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并且授予假节、进封为南郑侯,终于达到了人生巅峰。可以说,魏延正是通过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进而实现了人生价值。

张辽同样智勇兼备,但是在吕布麾下时,同样遭遇了屈沉埋没,竟然被吕布编制到鱼虾混杂的“八健将”中,因此郁郁不得志,不愿与关羽、张飞结怨。在归顺曹操后,张辽受到重用,其才能也得以充分挖掘发挥,尤其是在官渡之战和扫北之战中,张辽多次立下大功。在镇守合淝期间,张辽展示了帅才之能,屡次阻击东吴的进攻,还险些生擒孙权。但张辽的降将出身,注定了他的仕途和前程,远不如诸夏侯、曹,也不如跟随曹操多年的于禁(假节)。

夏侯惇勇猛有余,而才智不足。夏侯惇的出身,在三人中是最好的,他既是曹操的宗亲,又是曹魏集团的超级元老,因此能够凭借身份屡屡加官进爵,虽然他几乎屡战屡败,但却能节节攀高,简直让人眼红不已!曹营中,典韦最凶恶,许褚最好战,而夏侯惇则是最张狂的,而且也是最亡命的!在典韦、许褚归顺前,夏侯惇就是曹营第一猛将。

魏延、张辽、夏侯惇,三人的武力谁最强?谁最弱?鉴于三人的剧情跨度都很大,我们可以按照不同时期分别讨论。

第一时期:官渡之战前的吕布时代

官渡之战发生在古城会之后,距离魏延出场还有八年的时间,此时的魏延还在荆州当群演。刘表是一个不思进取、坐吃山空的家伙,除了偏听外戚,根本不注重发现并培养人才,因此魏延、甘宁、文聘等人全被埋没了。这个时期,魏延根本没有任何历练的机会,武力值肯定最差。

夏侯惇粗莽而勇猛,刚烈而强悍。在吕布时代,夏侯惇的武力属于巅峰期,无疑是三人中最强的!

夏侯惇自幼喜爱使枪弄棒,14岁就敢杀人,是个好斗狠的亡命分子,还敢于拔矢啖睛。

在曹营早期的六大猛将(二曹二夏侯、李典乐进)中,夏侯惇绝对最强,每逢大战,都是他冲锋在前,比如在荥阳之战,夏侯惇将徐荣一枪刺死,为曹操报了一箭之仇。此外,夏侯惇还三合之间刺死了袁术麾下的大将桥蕤,啖睛后还一枪刺死了曹性。

最能体现夏侯惇武力的,有以下几场战斗。

1.荥阳之战,单挑吕布,共计约有十余合,抵挡不住,飞马回阵。濮阳之战,率兵截住吕布厮杀多时,因大雨如注而收兵。

2.高顺是吕布麾下第一猛将,但高顺单挑夏侯惇,四十余合就抵挡不住了,“绕阵而逃”,被夏侯惇追着打。

3.夏侯惇左眼被射瞎、伤愈后,竟然能够诱敌巅峰期的关羽,纠缠二十余里。关羽奋力杀退了许褚、徐晃,但是又遇到夏侯惇的痴缠,关羽“战至日晚,无路可归”,最终才跑到了土山上。

夏侯惇与吕布、关羽的恶斗,奠定了他超强的战力,至少是强一流水平,似乎不亚于后期的庞德。

张辽在吕布麾下时,还么有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成长,其武力值不如夏侯惇。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1.直接单挑。

濮阳列阵单挑时,吕布直接让臧霸出阵。臧霸与乐进单挑30合后,夏侯惇出马,张辽截住厮杀,二人交手回合数不明、状态不明,但张辽应该是略显下风,因为吕布看到二人的单挑后,竟然“恼得性起”,主动冲出阵来。一般来说,以吕布的主将身份和武力高度,在部将单挑期间,是不会自掉身价出场的,很可能的是,张辽的表现,让吕布失望了!

2.对比关系。

高顺的能力和武力,都强于同时期的张辽。濮阳鏖战时,吕布与曹操拉锯战,就让高顺守寨;夜袭徐州时,吕布率轻骑先行,就让高顺压后接应;徐州、小沛尽失后,混战中遭遇张飞,吕布就让高顺与之单挑;困守下邳时,陈宫建议吕布外出布防,而负责守城的也是高顺。综合来看,高顺的综合能力,是高于张辽的,至于武力,绝对不在张辽之下。高顺在夏侯惇手上走不了50回合,对比之下,张辽绝对不是夏侯惇的对手!

至于关羽对张辽的评价,那是抬爱之词(他俩交情好),而且主要目的是劝阻张飞,这并不能直接证明张辽的武力。

小结:在吕布时代,三人的武力关系为:夏侯惇>张辽>魏延。

第二时期: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前后

这个时期,夏侯惇受到视力限制而疏于战场,因此武力呈现逐步下滑,随着时间推进,出现急剧衰退的现象;而张辽的武力,正在快速增长;至于魏延,则属于暂露头脚,还缺乏大展拳脚的时机。

黄河渡口,夏侯惇单挑关羽十余合,就赶紧让随从的铁骑部队将关羽围了起来,这是明显信心不足的表现!博望坡之战,夏侯惇被刘备轻松诱敌,却不能对刘备造成任何压力。可以说,此时的夏侯惇,已经跌出强一流武将的行列了!博望坡之战后,夏侯惇直接退居二线了,再没上过战场!

张辽,在延津之战时与徐晃双战文丑,可惜被连射两次,如果不是徐晃提醒、相救,张辽可能已经死两次了!看来,官渡之战前夕,张辽根本不具备与超一流武将单挑的实力!

官渡之战期间,张辽曾经单挑张郃50合战平,还在奇袭乌巢时一刀斩杀了蒋奇。在扫灭袁氏残余势力时,张辽三合大败袁尚,一箭射死沮鹄。在远征辽东时,白狼山一战,张辽获取了曹操授予的最高职权,并且拍马直冲蹋顿,将其斩首。

在整个官渡之战及其后续的扫北战役中,张辽的表现一直比较积极亢奋,得到了充分的历练,武力值大增,也逐渐形成了突进、奇袭的战斗风格。

到了镇守合淝期间,张辽已经具备了威震一方的实力,不仅与太史慈完全战平,还骤马直冲孙权。夜间,张辽将计就计,伏击了太史慈,将其乱箭射死,直接威震江东!

此时的张辽,绝对是强一流,不论是带兵,还是用计,不论是单挑,还是冲阵,都是一流的!

此期间的魏延,刚出道不久,武艺不算精通,甚至没有趁手兵器,他竟然用枪与文聘单挑,胡乱厮杀了两个时辰(非一流高手之风范),最终因为兵卒尽折,只能败走。关羽收长沙时,张辽正与江东打的火热,而此时的魏延,还没有任何用武之地。

归顺刘备后,魏延的进取精神一点不比张辽差,多次主动抢功,甚至在入川之战时,敢于挑衅黄忠!但事实证明,此时的魏延,只能说心气高、勇气佳,但与黄忠还是有较大差距的,在夜间执行任务时,魏延被伏击,落败而逃时马失前蹄,差点有性命之忧,还是黄忠救了他。不过魏延能够一合生擒敌将泠苞,也至少具备了一流的实力。

小结:从官渡到赤壁之后,张辽的武力逐渐成长,基本在合淝会战时期达到了顶峰;魏延的武力正在成长,到了入川之战时,已经接近强一流的水准;夏侯惇的武力衰退明显,已经跌出一流行列。因此,这个时期,三人的武力值,整体来讲,张辽>魏延>夏侯惇。

第三时期:汉中之战期间及以后。

汉中之战时,曹魏阵营里,曹洪、夏侯渊等人冲锋在前,而夏侯惇已经开始负责后勤工作了,还与杨修搭档在一起,负责夜传军令。夏侯惇此时的武力,可能连于禁都不如了!

此时的张辽,武力值并未出现波动,基本与合淝之战时相差无几,其作战特点,也继续保持了以往的风格。

一是平局比较多,继战平张郃、太史慈之后,又在濡须之战时与凌统战平,而凌统只是乐进的水平。由此来看,张辽在一流武将面前,缺乏夏侯惇早期碾压高顺的那种霸气。

二是善于冲阵突袭,并且在逍遥津之战中将这一特点发扬光大,率八百轻骑冲击孙权的十万大军,差点将孙权活捉,将孙权逼到跳桥逃命。此战中,张辽将江东杀到小儿不敢夜啼,堪称封神之战。但客观地讲,逍遥津之胜,并非张辽的个人武力所为,而是集体之功。

此外,张辽的箭防能力一直较低,在谢幕之战中,被丁奉一箭射中腰窝,不治而死。

魏延在入川之战得到了强化练兵,个人武力、带兵能力、智力韬略,均有不同程度地增长,而最为明显的,当属武力值的大幅飙升。我们仅看几处主要战绩。

葭萌关,魏延十合速败马岱,这种战力,与张飞的表现完全相同,只不过魏延贪功、在追击马岱时被冷箭射中,而张飞因为被刘备叫住而没有追赶。此外,魏延把马岱当成了马超,根本不惧,直接上前单挑。

斜谷之战,魏延与庞德酣战,通过诈败,在庞德眼皮子底下,偷袭曹操得手,最终被庞德奋力厮杀,因为兵力劣势,才不敌败走!

魏延多次与张郃交手,丝毫不落下风。街亭之战,张郃取得大胜,在追击马谡时遇到魏延,但张郃直接掉头就跑,被魏延追击二十余里;陈仓攻坚战,魏延在局部打退了张郃;木门道,即便是张郃再善于逃命,但在魏延逼真的诈败演技面前,还是中了圈套,被乱箭射死。

兵退陈仓,魏延阻截王双,通过诈败,直接将王双斩杀。王双是曹魏后期的猛将,武力值绝对是一流甚至更强。

综合来讲,魏延在汉中之战时期,能够速败马岱这种偏弱的名将,已经具备了超强的战斗力,应该与庞德非常接近了!在后期的表现中,魏延能够斩杀王双这种一流猛将,能够诱杀张郃这种强一流,这些战绩,胜于张辽的武力表现。

因此,汉中之战时期,魏延≥张辽,而汉中之战后,魏延>张辽;在张郃死后,魏延堪称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

张辽有帅才,但更多局限于防守能力;魏延同样有帅才,但攻守兼备,能够镇守汉中近二十年,并且攻击意图较强,还能提出子午谷奇计。

魏延不仅是励志型,更是超级成长型,他是蜀汉阵营中不可多得的超级人才,论综合能力,似乎可与关羽、张飞相提并论!

对战张飞赵云马超?

既然是武力乱斗,则必须以演义为准。在演义中,吕布、甘宁、太史慈的武力差距比较悬殊,有一定的木桶效应,而张飞、赵云、马超则各方面比较均衡,无任何短板。

张飞VS吕布

虎牢关时期,张飞的武力还在成长期,虽然经历过灭黄巾之战,但是从未和猛将交过手;但即便如此,张飞仍然抖擞精神,50合之内与巅峰期的吕布战平。如果关羽不参战,张飞大致能硬顶七八十合,此后可能就会落败了。此一战,吕布倾尽全力,最终被桃园三兄弟战败,而张飞与吕布交手共计约百合(单挑50+双战30+三战阶段的“转灯儿般厮杀”),已经摸清了吕布的套路和特点,也大致估出了吕布的巅峰武力值。张飞最大的特点,就是嫉恶如仇和敢于死战,在张飞心中,对于吕布的态度就是:即便不敌,也敢于誓死搏杀,宁肯自损一千,也要伤敌八百,如果自己拼命死战,力抗百余合没问题。因此,此战过后,张飞敢于屡次挑衅吕布,只要看见他,就叫嚣着要血拼三百回合;而且张飞还精准地窥透一点,吕布比较恋爱妻妾,根本死不起。

果不其然,吕布被累次挑衅、藐视后,竟然一而再地选择了隐忍,甚至在夜袭徐州时,看到张飞醉酒,深怕张飞借酒劲猛戳,竟然避之唯恐不及;等到了小沛城再次单挑决战时,吕布对于张飞玉石俱焚的拼命打法,已经极不适应了,甚至略显捉襟见肘,一百余合都没占到任何优势。在后期混战中,吕布(已经被酒色所伤)再次遇到张飞时,竟然让高顺出马,在高顺速败后,吕布只好亲战,但是最终因战局不利而“不敢恋战”而走。可以说,如果吕布没有赤兔马的优势,估计就干不过张飞了!

赵云VS吕布

赵云之勇猛,不亚于张飞。我们只需看一下赵云与张飞之间的对比,可以用下面三个战例为参考:

1.计取樊城,赵云在阵前单挑,一合刺死吕旷;张飞拦截奔逃的吕翔,不数合,将其一矛刺于马下;

2.攻取零陵,张飞在混战中遇到刑道荣,不数合将其杀败;夜间截营之战,赵云遇到刑道荣,一合将其刺死;

3.攻取雒城,张飞追击张任被伏击,在张任、吴懿的围攻下难以脱身;赵云忽然杀出,只一合生擒吴懿,张任火速回身。

此外,赵云最出彩的汉水之战,枪法直接开挂放大招,竟然将张郃、徐晃吓破胆,这种令两位强一流武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例,仅此一处。从上述战例综合来看,客观地讲,赵云枪法的灵活度、精准性,甚至要强于张飞。

马超VS吕布

如果说赵云最突出的是枪法,那么马超最突出的就是爆发力!演义中,强一流遇到超一流而速败的,只有两次战例:一是白马之围,徐晃20合被颜良速败;二是潼关之战,张郃20合被马超速败。马超的爆发力确实强大,可与颜良、关羽这类超猛的力量型武将相媲美,这是张飞、赵云难以相比的,要知道,张飞后来遇到张郃,竟然三五十合没拿下。

马超的乱战能力,不亚于赵云。最能体现马超乱战能力的,有三次战例:

1.马超冲入韩遂营帐,废掉韩遂后,在狭窄空间内一挑五,杀死两人、杀跑三人;

2.马超冲出韩遂营帐后,遭遇曹营四猛将围攻,许褚、徐晃、夏侯渊、曹洪争相围殴,马超奋力冲杀出去,并占据渭桥;

3.历城之战,马超被杨阜八兄弟围在垓心,奋威而战,刺死七人,还扎了杨阜五枪。

从上述战绩可以看出,马超的乱战能力和突围能力,完全可与赵云、张飞一较高低。

马超的武力,应该比实际表现更加强大。马超与许褚、张飞的两场战斗,应该都是有所保留的。许褚只是曹操的保镖,只是逞匹夫之勇的莽汉而已,但马超是一方诸侯,又背负血海深仇要报;许褚光脚不怕穿鞋的,他完全有足够的勇气和资本与马超拼命,但马超必须谨慎应对,容不得半点闪失;许褚可以赤膊上阵甚至丧命也在所不惜,但马超却不能承担任何风险,必须在确保自己不会受伤的前提下,谨小慎微地与之过招。同理,张飞只是刘备的小弟,而马超战张飞,也是遵循这个道理。然而,即便是在这个前提下,许褚的表现还是明显下风,而张飞在避其锋芒、摘掉头盔作战的模式下,也只能和马超完全战平。

如果马超遇到吕布,倍感压力之下,必定会突然爆发,如果打到搏命厮杀的状态,必能激发出远超潼关、葭萌关之战时的战斗力,肯定会让吕布大吃一惊。总之,马超的巅峰战力,不亚于张飞、赵云;吕布对战马超的话,百余合内同样会占不到任何便宜。

甘宁、太史慈的武力定位

甘宁会的挺多,能够使刀、戟、链,还精通箭术,但客观地讲,甘宁在二三流武将面前,呈现压倒性优势,但是在超一流武将面前,还是差距太大!我们看一下甘宁的武力表现:

1.刀法。江夏水战中,以短刀砍死了邓龙(黄祖部将);赤壁之战,以短刀砍死蔡中(诈降的蔡瑁之弟),以大刀砍死马延、张顗(曹营旱寨守将)。南郡之战,单挑曹洪20合,曹洪诈败;合淝之战,单挑乐进10余合,乐进诈败;濡须之战,百骑劫魏营时,未遇到任何曹营猛将,未斩杀任何敌将;夷陵之战,遇到沙摩柯,惊惧之下退走,被一箭射死。

2.戟法。从未上过战场,曾与凌统的剑术过招,但随即被孙权制止。

3.铁链。攻取皖城,爬城墙,甩开铁链拨开乱箭,爬上城墙后,用铁链打翻朱光(皖城太守)。

4.箭术。先后射死了凌操、黄祖、蔡壎;还曾在阵中突发冷箭,射中了正在单挑厮杀的乐进面部。

上述就是甘宁的所以战绩。我们不难发现,甘宁的戟法、铁链根本不适用于激烈厮杀,甘宁的刀法,也从未与超级猛将单挑,即便遇到曹洪、乐进这种准一流武将,也没有任何便宜,对方均可以从容诈败。综合来讲,对比于张飞、赵云、马超这类超一流武将,甘宁唯一的亮点,仅有弓箭!其实,甘宁号称锦帆贼,他真正擅长的,是水战和攻城,对于单挑厮杀,甘宁真的比较逊色。

太史慈是东吴第一猛将,枪法突出,背负双戟,箭术传神。我们看一下太史慈的武力表现:

1.枪法。救北海,“连搠十数人下马”;神亭岭之战,单挑孙策百余合战平;单挑程普,30合战平;单挑张辽,七八十合战平。

2.戟法。无展示,曾被孙策夺去。

3.箭术。北海突围,“八面射之,无不应弦落马”;怒射城楼上满嘴喷粪的敌将,将其钉在柱子上。

北海之战时,太史慈没有选择与管亥单挑,而是去搬救兵,后来关羽抢在太史慈面前出马,将管亥数十合斩杀,也许关羽认为,太史慈未必能胜吧。太史慈与张辽完全战平,但张辽与张郃基本就是同一个水准,二人曾经四五十合战平,也就是说,太史慈、孙策、张辽、张郃、徐晃这几人,只是强一流武将的水准,他们距离超一流,还是有一定差距。太史慈对于张飞等三人来讲,唯一的亮点,也只是弓箭。

小结:太史慈,与张辽、张郃相当,与张飞、赵云、马超有一定差距;甘宁,单挑厮杀的能力低于太史慈。在一流武将行列中,太史慈属于前几名,而甘宁只能算一般水平。

六人对决,结果如何呢?

其实,通过上述分析,结果已经显而易见了。简短来说吧,吕布方面,属于一强带两弱,战斗凝聚力较差,尤其是甘宁的刀法,在张飞三人的枪法面前,简直要速败,因此,吕布阵容中存在“木桶理论”,短板效应过于明显。反观张飞阵容中,这三人简直没有任何短板,任何一位,足可以抗住吕布上百合,他们三人属于强强联合的“黄金三角”,战斗力、向心力太强大了!

如果纯粹以兵器厮杀,只要张飞阵容有一人缠住吕布(例如张飞),能够保证在百合内不露败相,那么其余二人,绝对可以快速获胜,赵云、马超均有50合战胜甘宁的实力,如果赵云杀心大起或者马超骤燃爆发,甚至可能在50合内将甘宁刺死,不客气地说,50这个数字还是保守估计!可以说,张飞这个黄金组合,完全可以在五六十合以后,就变成了三打二的局面,此后想要干掉太史慈,轻而易举。

甘宁、太史慈的弓箭,对于赵云、马超来说,没什么威慑力,这两人的防箭能力,属于演义中的前两名,均可以达到听风辨器的水准,还可以用枪拨开箭林箭雨;只要赵云、马超照应着张飞,则张飞完全可以放心厮杀。其实,一旦近身交战,被这三位咬住的话,任何人都没有搭弓射箭的功夫,即便是吕布也做不到!

结语:张飞、赵云、马超随意一人均可以轻松拖住吕布,其余二人在五六十内迅速杀掉甘宁,七八十合后干掉太史慈;再往后,就不是三英战吕布了,那将是虐杀;即便吕布有赤兔马,也逃不过赵云、马超的箭术。

曹操的大将有那些?

10 、曹休

曹休是曹操的族子、曹洪的亲侄。曹休于曹操起兵讨伐董卓时前往投奔,被称为“千里驹”。曹操对他如同亲子,并使他领虎豹骑宿卫。汉中之战时,曹休识破张飞计谋,大败吴兰。曹魏建立后,镇守曹魏东线,多次击破吴军,诱降吴将。官至大司马,封长平侯。

9 、乐进

以胆识英烈而从曹操,随军多年,南征北讨,战功无数。从击袁绍于官渡,奋勇力战,斩袁绍部将淳于琼。又从击袁谭、袁尚于黎阳,斩其大将严敬。不久乐进别击黄巾、雍奴、管承,皆大破之。从平荆州,留屯襄阳,进击关羽、苏飞等人,击退其众,南郡诸郡的山谷蛮夷都前往乐进处投降。后来从曹操征孙权,假进节。曹操回师后,留乐进与张辽、李典屯于合肥。又以乐进数有军功,迁右将军。公元218年逝世,谥曰威侯。后世将其与张辽、张郃、于禁、徐晃并称为曹魏“五子良将”。

8 、夏侯渊

夏侯渊是西汉太仆夏侯婴之后,他夫人为曹操之妻妹。曹操在家乡受某案件的牵连,夏侯渊代其承担。后曹操又设法营救,才得以免祸。初期随曹操征伐,擅长千里奔袭作战,官渡之战为曹操督运粮草,又督诸将先后平定昌豨、徐和、雷绪、商曜等叛乱。后率军驻凉州,逐马超、破韩遂、灭宋建、横扫羌、氐,虎步关右。张鲁降曹操后,夏侯渊留守汉中,与刘备相拒逾年,于定军山被刘备部将黄忠所袭,战死,谥曰愍侯。

7 、于禁

本为鲍信部将,后属曹操,曾于张绣造反时讨伐不守军纪的青州兵,同时为迎击敌军而固守营垒,因此曹操称赞他可与古代名将相比。然而在219年的襄樊之战中,于禁在败给关羽后投降,致使晚节不保。关羽败亡后,于禁从荆州获释到了吴国。公元221年,孙权遣还于禁回魏,同年去世。

6 、曹纯

曹纯是曹操的堂弟。十四岁丧父,与一母同胞的兄长曹仁分家居住,后继承了其父的家业,颇为殷富,家中僮仆、宾客有上百人之多,但曹纯年纪轻轻便能以纲纪持家,督御仆从,管理偌大家业而不失条理,因此乡里人都认为其很有才干。曹纯崇尚学问,尊敬学问渊博的儒士,因此很多儒士都来投靠他,使曹纯的名声为远近所称颂。187年,曹纯年未弱冠即进入朝廷担任黄门侍郎,年仅十八岁。189年,董卓祸乱京师,曹操逃到陈留,二十岁的曹纯于是跟随曹操到襄邑募兵,从此开始了追随曹操征战的戎马生涯。曹纯是曹操部下精锐部队“虎豹骑”的统领者之一,因在平定北方的战役中颇有功绩,被加封为高陵亭侯。死后谥曰威侯。曹纯擅战,甚得人心,为人重纲纪,不失理智,好学问,敬爱学士,闻名天下。

5 、徐晃

徐晃年轻时曾做河东郡小吏,因随车骑将军杨奉讨伐贼寇有功,被提拔为骑都尉。杨奉被曹操击败后转投曹操,在曹操手下多立功勋,参与官渡、赤壁、关中征伐、汉中征伐等几次重大战役。樊城之战中徐晃作为曹仁的援军击败关羽,因于此役中治军严整而被曹操称赞“有周亚夫之风”。曹丕称帝后,徐晃被加为右将军。

4 、张颌

东汉末年,应募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后属冀州牧韩馥为军司马。191年,袁绍取冀州,张郃率兵投归,任校尉。因破公孙瓒有功,迁为宁国中郎将。后在官渡之战中投降曹操。此后,随曹操攻乌桓、破马超、降张鲁,屡建战功。继与都护将军夏侯渊留守汉中。215年,率军进攻巴西宕渠,被蜀将张飞击败。后任荡寇将军。219年,从夏侯渊迎战刘备军于定军山,当夏侯渊战死,全军危急之际,张郃代帅,率部安全撤退。后屯陈仓。曹丕称帝后,升左将军,封鄚侯,奉命从曹真击平安定羌胡,后与夏侯尚围攻江陵。228年,随曹真西拒诸葛亮,在街亭大败蜀军,迫其退回汉中。因功升征西车骑将军。231年,领兵追击蜀军,至木门中箭亡。张郃戎马一生,以用兵巧变、善列营阵,长于利用地形著称。

3 、曹洪

曹洪为曹操从弟,早年随曹操起兵讨伐董卓。曹操于荥阳兵败失马时,曹洪舍命献马,并救护曹操,使其免于厄难。后多随军征伐,平兖州、征刘表、讨祝臂。官渡之战时,曹操令其驻守本阵。汉中之战时,与曹休在下辩抵御刘备,破斩吴兰、任夔,逼退张飞与马超。曹丕即位后,拜曹洪为骠骑将军。曹丕后因私事寻衅,欲处死曹洪,因卞太后求情,将其免死,贬为庶民。魏明帝曹叡即位,拜曹洪为后将军,更封乐城侯。公元230年,复拜骠骑将军。

2 、张辽

曾从属丁原、董卓、吕布。吕布下邳败亡后,归顺曹操。此后随曹操四处征讨,战功累累。濡须之战后,张辽与李典、乐进等镇守合肥,并多次击退孙吴的进攻,在215年的合肥之战,张辽率800将士冲击孙权的十万大军,打到了孙权的主帅旗下,令孙权闻风丧胆,吴军披靡溃败。后以七千之众大破十万大军,差点活捉孙权。经此一役,张辽威震江东,声名大噪,“张辽止啼”也成为民间流传的传奇典故。张辽为历代推崇,并成为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曹丕登基后,仍令张辽守御孙权。221年,张辽屯驻雍丘,染病。张辽大病期间,孙权依旧对其非常忌惮。222年,张辽不负众望,抱病击破吴将吕范,同年在江都病逝。

1 、曹仁

曹仁也是曹操从弟,曹仁好弓马骑射,少时不修行检,及至长成为大将,则变得严整,奉法守令。从曹操多年,为魏朝立下汗马功劳。破袁术,曹仁所斩获颇多,大破陶谦军及陶谦部将吕由,攻克句阳,生擒吕布的部将刘何,官渡之战中,在隐强打败刘备军、鸡落山之战又战胜袁绍军。赤壁之战兵败后,曹仁镇守江陵与周瑜拖了一年之久,为曹操重整旗鼓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渭南破马超,破反将苏伯、田银、侯音,襄樊之战中挡住了关羽的进攻,与徐晃共攻破陈邵,进军襄阳,魏国建立后曹仁拜车骑将军,统率荆州、扬州、益州军事,晋封陈侯,曹丕代汉建魏,封曹仁为大将军,又迁大司马,不久卒于军中,时年五十六岁,谥曰忠侯。按《史记·谥法解》云:“危身奉上曰忠。险不辞难。”故当魏一朝,“忠”实为大誉之谥,只有夏侯惇同焉。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