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提面命的意思,古代敷面什么意思?
耳提面命的意思,古代敷面什么意思?
敷(fū)
敷 fū(ㄈㄨ)
(一)、布置,铺开,摆开:敷设。敷陈(铺陈,详细叙述)。敷衍(a.叙述并发挥,亦作“敷演”;b.做事不够负责或待人不恳切,只做表面上的应付;c.勉强维持)。
(二)、涂上,搽上:敷药。敷粉。
(三)、足够:入不敷出。
(四)、古同“肤”,表面的。
面(miàn)
面(麵) miàn(ㄇ一ㄢˋ)
(一)、头的前部,脸:脸面。颜面。面目。面面相觑。
(二)、用脸对着,向着:面对。面壁(a.面对着墙;b.佛教指面对墙壁静坐修行)。
(三)、事物的外表:地面。面友(表面的、非真心相交的朋友)。面额(票面的数额)。
(四)、方位,部分:前面。反面。片面。全面。多面手。
(五)、量词,多用于扁平的物件:一面鼓。
(六)、会见,直接接头的:当面。面议。面晤。耳提面命(“耳提”,提着耳朵叮嘱;“面命”,当面指教,形容教诲殷切)。
(七)、几何学上指线移动所生成的形迹,有长有宽没有厚的形:平面。曲( qū )面。
(八)、粮食磨成的粉,特指小麦磨成的粉:面粉。面食。面包。
(九)、粉末:药面儿。
(十)、由面粉和水做成的条状食物:面条。
(十一)、食物含纤维少而柔软:这种瓜很面。
拼音:fū miàn 敷面作用 让肌肤内部运作正常,外部多一层保护的皮脂膜。敷面膜时,肌肤表面形成的皮脂膜会抑制肌肤内部的水分蒸发,不仅能调理肌肤表面的水润与弹性,当肌肤温度上升、代谢逐渐正常时,肌肤内部的老废物质也能跟着排出。
耳提面命式是什么意思?
填鸭式:通常指注入式教学法.由于填鸭是强制喂食的,故用以比喻机械地对学生灌输知识,而不注意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教学方法. 耳提面命式:指教学中,不仅是当面告诉学生知识,甚至于提着他的耳朵向他讲.形容长辈师长的教导热心恳切.【出自】:《诗经·大雅·抑》.
命不足耳面前裹提是什么成语?
成语应该是耳提面命
耳提面命
拼音:
ěr tí miàn mìng
解释:
不但当面告诉他;而且揪着他的耳朵向他讲。形容严厉而又恳切的教导。
出处:
《诗经 大雅 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语法:
耳提面命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长辈对晚辈。
示例:
有一种文字,即有一种文字之法脉准绳,载之于书者,不异耳提面命。
近义词:
谆谆告诫、苦口婆心、谆谆教诲、面命耳提
反义词:
旁敲侧击
文言文的耳是什么意思?
〈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
2. 同本义
耳,主听也。——《说文》
耳者,肾之候。——《白虎通•情性》
耳者,心之候。——《春秋•元命苞》
耳目者,心思之助也。——《鬼谷子•权篇》
坎为耳。——《易•说卦》
忠言逆耳利于行。——明• 刘基《苦斋记》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宋• 苏轼《石钟山记》
又如:耳目官(指耳、目两种器官);耳斡儿(亦作“耳挖子”。掏耳垢的小勺,另一头有尖头);耳朵垂子(借指耳窝);耳根厢(耳边);耳顺(六十岁)
3. 听觉,听力 。
如:耳识,耳性(记性);耳重(重听。耳朵听觉不灵敏);
4. 耳状的东西 。
如:索耳;吊耳;木耳;银耳;虎耳草;耳杯(两侧有便于拿取的耳提的杯子)
5. 谷物在雨淋后所生的芽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父无消息。——杜甫《秋雨叹三首》
6. 位置在两旁的如:耳门;耳房
〈动〉
1. 听到,听说 。
如:耳食之学(传闻中得到的浮浅知识);耳顽(听不进去);耳生(听来生疏);耳决(犹耳闻)
2. 附耳而语 。
如:耳言(犹耳语);耳报(暗中报告,私下传言);耳提面命(当面讲,甚至揪着耳朵讲。比喻教导得殷勤恳切)
3. 通“佴”。退后,居次
人自为种而天下耳。——《庄子•天运》
4. 表示限制,相当于“而已”、“罢了”
技止此耳。——唐• 柳宗元《三戒》
止增笑耳——《聊斋志异•狼三则》
子曰∶“二三子! 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三十里耳。——《史记》
5. 表示肯定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如同“矣”,相当于“了”、“啊”、“也”
田横,齐之壮士耳。——《资治通鉴》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史记》
6.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而”
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而忘家,公耳忘私。——贾谊《治安策》
耳在古代的意思?
、本义:耳朵
耳,主听也。——《说文》
忠言逆耳利于行。——明· 刘基《苦斋记》
2、听觉,听力
如:耳识,耳性(记性);
3、耳状的东西
如:索耳;吊耳
4、谷物在雨淋后所生的芽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父无消息。——杜甫《秋雨叹三首》
5、位置在两旁的
耳门;耳房;耳室
6、听到,听说
如:耳食之学(传闻中得到的浮浅知识);
7、附耳而语
如:耳提面命(当面讲,甚至揪着耳朵讲。比喻教导得殷勤恳切)
8、 通“佴”。退后,居次
人自为种而天下耳。——《庄子·天运》
9、表示限制,相当于“而已”、“罢了”
技止此耳。——唐· 柳宗元《三戒》
10、表示肯定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如同“矣”,相当于“了”、“啊”、“也”
田横,齐之壮士耳。——《资治通鉴》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史记》
11、连词,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而”
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而忘家,公耳忘私。——贾谊《治安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