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迫击炮模拟器游戏,是什么意思呢?
二战迫击炮模拟器游戏,是什么意思呢?
实际上迫击炮的历史并不久远,它源于过去攻打工事的“臼炮”,臼炮使用粗短的炮管,高仰角发射,能将威力巨大的弹丸打上高空,再砸落下来轰平地面工事。
随着阵地战的兴起,臼炮能高角度曲射杀死工事中的人员这一特性继续启发了人们,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堑壕战中便诞生了最早的迫击炮,当时叫“斯托克斯3英寸堑壕臼炮”( Stokes Mortar (3-inch)),它的发明者是英国工程师威尔弗雷德·斯托克斯爵士(Sir Wilfred Stokes)。
斯托克斯爵士后来在法国任职,搞出了布兰德1935型60mm迫击炮,开创了一款新型武器类别。
有的人会问了,奇怪,不是迫击炮么?怎么还在叫臼炮?
没错,迫击炮的英文单词就是“Mortar”,发音是“茅台”,但与“臼炮”是一个意思,除了叫堑壕臼炮外,人们当年称其为“轻型臼炮”。今天的翻译者因为已经有了迫击炮这一新认知,便不再称其为臼炮了。
俄罗斯人对迫击炮的起源有不同的解读,他们认为迫击炮并非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英国人发明,而是更早的日俄战争时期,由俄国陆军中将列奥尼德·尼古拉耶维奇·戈比亚托(Leonid Nikolaevich Gobyato ,1875 – 1915)发明。
戈比亚托将军在1904-1905年日俄战争时期为了加强旅顺的防御,曾经将一批海军的臼炮拉到陆地工事中使用。他运用了从封闭射击阵地高角度间接射击的原则,对不断挖掘堑壕抵近的日军造成了令人惊喜的杀伤。
本来这种小口径的海军臼炮只是为发射水雷和扫雷而设计,但戈比亚托与旅顺的城防司令罗曼·康德拉年科(Roman Kondratenko)将军一起对海军臼炮进行了改造,他们给小型海军水雷增加一些稳定装置,用47mm的海军臼炮发射。
海军臼炮也称为“水雷投掷器(mine thrower)”,这也是迫击炮的另一个名字。
之后戈比亚托作为俄罗斯的“便携臼炮设计师”开发轻型好用的“便携臼炮”(man-portable mortar),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爆发的1915年去世,被追授中将,同时留下了 利康宁(Likhonin)47mm M1915迫击炮。
1916年俄国其他工程师改进了利康宁47mm炮,制造出了利康宁20mm和58mm迫击炮。
其实俄罗斯这种武器贼多,那个时期人们将各种水雷投掷器都改成了迫击炮,还拥有不少直接被缩小化的臼炮。
总之,不管是英法还是俄罗斯,在早期的使用者眼里,迫击炮就是一种能应用在堑壕里的小型臼炮,它们的特性与臼炮一模一样,尽管射程较近,却能通过高抛弹道吊射轻易攻击到对面堑壕里的敌人,实在是好用的很。
但很有意思的是,日本也有关于“日本发明迫击炮”的说法,发明者是1904年“旅顺攻防战”中第3军的今泽义雄工兵中佐。
这是怎么回事呢?当时这个今泽义雄中佐负责“掘进攻城”,工兵部队要在短时间内挖掘堑壕到俄军工事下,结果遭遇了俄军猛烈的攻击,工兵们拿着手榴弹和炸药包,却无奈仍不到高高的俄军阵地中去。
情急之下,今泽义雄想起了日本传统的木质烟花筒“花火筒”,于是他设计了一款抛射爆炸物的木筒,上面用竹子牢牢箍住,以便能从更远的距离投射炸药。
金泽当场就给这东西命名为“迫击炮”,因为拿着“烟花筒”的士兵需要抵近攻击,所以取其“迫近攻击”之意。
所以,迫击炮有英、俄、日三种起源说,但究竟谁说的是对的?有没有“发明历史”的成分在内?谁都说不清。
实际拿出成熟产物的其实是法国人,他们将迫击炮推向了全世界。日本人曾经引进过迫击炮,但他们并不太感兴趣,反倒热衷于更轻型的掷弹筒类,真正在亚洲战场将迫击炮规模化投产并使用的其实是中国。
不过中国的“迫击炮”词汇很可能受到日本影响,毕竟最早引进迫击炮入国内的是张作霖,当时的奉系军阀几乎一面倒的学习日本,不免受到了某些影响,尤其是他们开始防止日式75mm轻迫击炮这一事件,肯定会将迫击炮的日文名称带进来,采用了和制汉字的写法。
显而易见,“茅台”是很难翻译成“迫击”的,日语自己对迫击炮的假名写法是“はくげきほう”,读音大致是“哈苦以吉活”,如果迫击炮名称是舶来品的话,那这个名称只能从文字中得来。
说到底,迫击炮在概念上其实是臼炮的继承和演变体,当它们将臼炮一脚踹进历史尘埃后,也继承了臼炮的原有名称。
波波沙冲锋枪横行巷战?
首先,PPSh-41“波波沙”这样的武器并没有逆天到“横行”的地步,它只不过是二战中比较出名的一型冲锋枪罢了。
波波沙冲锋枪的优点在于它比较易用、火力凶猛、弹药持续性强、可靠性高。这种枪支不用过多的维护,摸爬滚打都不影响射击。略显沉重的枪身再配上山寨自芬兰“索米”的71发弹鼓,每分钟900发的射速汹涌澎湃。枪重有效的抑制了枪口上跳,使得“波波沙”非常好控制,即便是女兵拿着也能打出很好的连发成绩。
除了好用,PPSh-41最主要的优点是其优越的生产能力,这种武器够便宜、够简单,只需要最基本的冲压设备就可以加工完成。苏联在战时将大量的PPSh-41生产任务交给了极为低端的下级工厂和作坊,为高级工厂和加工机器、人员腾出了时间,投入到坦克、火箭炮、飞机的制造中去。
苏联在卫国战争时期生产了600多万支PPSh-41冲锋枪,他们在战争最艰苦的时候大量的配发给新兵,这样可以极大的缩短训练时间。反正新兵们的任务就是冲到200米内然后对着敌方泼水,通过高密度弹雨一样能打得对方的单发毛瑟头破血流。
但是,二战为武器发展带来了相当大的变革,“火力”的作用越来越被人看重。不光要求火力密度,还要求火力强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率先开发出实用化的突击步枪STG44,这种武器产生了划时代的发展,尝到其威力的各军事强国纷纷打出了自己的突击步枪研究计划,发展出了一大批连发自动枪械,并很快在几十年时间里进行了弹药相关的磨合,诞生出NATO和华约两大枪弹体系。
自动步枪被实用化之后,综合了步枪的威力、弹道性能与冲锋枪的火力、便携性,成本也被降到极低的程度上,很快成为步兵的标准装备。
相比之下,冲锋枪性能、功能显得单一且弱,除了稍微轻便灵活点以外,没有任何地方超过突击步枪。那这就尴尬了,人们明显更青睐火力、威力、操控三位一体的新型武器。
所以,不光是“波波沙”,在战后的一段时间里,整个冲锋枪种族都存在着严重的生存危机。诚然它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是“战壕扫把”,甚至因为火力凶猛被列为惨无人道的违禁品。但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自动化武器浪潮已经让冲锋枪这种发射手枪弹的武器愈发力不从心,只能在更狭窄的诸如室内CQB、特种行动、警用领域活动。
更郁闷的是,PPSh-41这类冲锋枪引以为荣的成本和生产性也成了鸡肋。现代不是二战,工业能力、加工技术远非二战可比,人们早就不需要PPSh-41那样的武器了。性价比再好,都有个AK-47垫着,哪个冲锋枪能与这位大爷比?连德国H&K公司的MP5都怼不过AK,火力相差太大。
你说?PPSh-41还能在战后横行么?所谓全盘落后就是如此。
张译为什么如此紧张迫击炮?
首先,炮兵是不需要目视瞄准的!根据现在定位技术,完全可以根据目标经纬度,以及自身所处位置计算出射击参数,继而实施精确覆盖!早期没有定位技术的时候,也是试射一两发,之后就可以通过微调射击参数来实施打击,此例详见《集结号》中邓超指挥炮兵打击美军的情节!
其次,片中迫击炮的威力确实被砍了[捂脸],现实中目前全世界主流迫击炮的射速可以达到7发/分钟,射程超过7km,120mm炮弹杀伤半径超过20m,而且如楼主所说,只要设定好了设计参数就算射手是瞎子都可以打中目标,所以用烟幕弹来干扰迫击炮确实不切实际[捂脸]
有报道说我就对越反击战期间,解放军的89式60mm迫击炮曾立下赫赫战功[赞][赞][赞]
我国现役PLL05式自行迫榴炮,作战效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不仅可以发射迫击炮弹,还可以发射高爆弹和穿甲弹!其射程高达8.5km,最高射速10发/分钟
你见过哪些命硬的将军?
解放战争期间,不乏弃暗投明的国军将领,他们绝大多数都成为了对解放事业有功之人。但并不是所有的起义将领都能顺利地举起义旗,其中就有这么一位团长在起义时被下属暗算,身中18刀和一枪,结果这个团长幸运的活了下来,最后被授予了少将军衔,活了105岁。
更为重要的是这个起义的团长并不是在国民党即将覆灭时才作出正确选择的,而是在抗战这个民族存亡的关键时期选择阵前起义,与人民站在一起,与新四军携手抗日。他就是原国军425团团长陈锐霆。
陈锐霆将军两次死里逃生1906年11月10日,陈锐霆出生在山东即墨县盘龙庄村一户贫农家庭,由于年少时好奇的他和几个小伙伴跑到海边看“大军舰”,结果被日军军舰残忍的当做活靶子射击,好在日军军舰炮法欠缺火候,陈锐霆才能死里逃生,从小就命硬。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他心里埋下了对日军仇恨的种子,立志要报这一炮之仇。但事与愿违,他长大后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开始了教书育人的他看似与当年的志向大相径庭,但在那个战火连天的时代,哪里会有安静接受教育的环境。
日军“大和号”战列舰(当然不是炮击陈锐霆的那艘)而且就在一年后,日军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济南惨案”,恰好这个时候的陈锐霆就在济南,日军无数的炮弹飞向济南城,无数无辜的平民倒在日军残忍的炮火下,而陈锐霆的住处同样没能幸免,一枚炮弹击中了房屋的一角,在距离陈锐霆仅仅5米的地方爆炸了,好在陈锐霆躲避及时,又一次幸免于难。
这一次陈锐霆目睹了整个济南城的惨状,他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日军的残忍,牙关紧咬、双拳捏得死死的他再也坐不住了,对日军的仇恨也达到了顶点,于是他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跑去报考了黄埔第7期,决定要弃笔从戎,完成年少时的立下的志向。
秘密加入组织没有任何意外,凭借执念和文化基础,陈锐霆顺利入学了,并坚决要求把自己分到炮兵队,他始终对日军当年的两炮耿耿于怀,忘不了济南城当时的惨状,他要以牙还牙,让日军也尝尝炮弹的滋味。
毕业后,陈锐霆被分配到了阎锡山的炮兵第28团任副队长。由于意志坚定,在入伍后,陈锐霆作战勇敢,不断建立功勋,短短几年的时间就干到了炮兵营长,但他没有因此而骄傲,为了获得更多关于炮兵的知识,他进入了南京炮兵学校第二期进行学习。
期间他接触到了中国共产党的理念,更是看清楚了国民党内部的腐败,他的思想也开始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最终他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因为本身就爱国的他根本就不认为腐败的国民党能救国,只有共产党的理念才是正确的。
国军炮兵“我的命大,日军炸不死我!”抗战全面爆发后,陈锐霆怀着满腔的仇恨和爱国之情开始了与日军对轰。他先后率部参加了喜峰口抗战、徐州会战,但由于国军的消极,陈锐霆根本就放不开,打得很是憋屈。
在鲁西菏泽守备战中,陈锐霆的炮兵营与土肥圆师团的炮兵部队撞了个正着,仇人见面,分外眼红。陈锐霆根本就不顾火线上的炮弹横飞,坚持在一线指挥作战,一发炮弹又在他的身旁炸响,陈锐霆瞬间被冲击波掀翻在地,战友们被吓得立即上前探查他的情况。
猛烈的炮战但硝烟都还没有散去,陈锐霆就一面用手挥散身前的硝烟,一面咳着嗽走了出来,跟个没事人一样。但战友们还是在他的皮带上看到了深深嵌进去的一块弹片,以及挂在他左衣兜上的一块弹片,兜里的钞票都已经被弹片分成了两半,大家都吸了一口冷气。
陈锐霆也发现了自己身上的变化,若无其事地说道:“没事,我的命大,日军炸不死我!”
爱笑的人运气一般都很好怀着一口恶气以及一直以来的憋屈,陈锐霆迎来了让他打得最为痛快的一战—万家岭战役。此役是抗战中中国军队唯一一次歼灭一整个日军师团(106师团)的战役,不可谓不解气。
过程中,陈锐霆率部参战,期间日军宫崎联队偷袭德安白水镇的麒麟峰,陈锐霆在距离宫崎联队3.6公里外开炮射击,一轮炮击过后,国军步兵发起了冲锋,但冲上山头日军阵地后,这些国军步兵大失所望,本来多好的一个立功的机会,结果山头阵地上根本就没几个还可以移动的日军了,功劳几乎全被陈锐霆的大炮给抢走了,就连国军高层都被陈锐霆炮兵营的精准震撼到了。
万家岭大捷我要成为一个真正爱国的军人“皖南事变”爆发后,正当陈锐霆要被迫和新四军交战之际,他知道不能再等了,于是他决定率部起义,他要与新四军携手抗日,成为一个真正爱国的军人。
但就在陈锐霆宣布起义的第二天,他还在忙着做下属的思想工作时,意外发生了。当时陈锐霆率部朝丰城挺进,宿营时因为所在村庄太小,只能容下团部机关,包括警卫连都要驻扎在村庄外围。
夜里,陈锐霆刚躺下没多久,就听见了外面嘈杂的脚步声,他当即就意识到了有情况,于是下了床,向门口走去,但就在他准备一探究竟的时候,两把刺刀准确无误的刺中了他。面对如此突变,陈锐霆急忙转身想要拿武器对抗。
“皖南事变”但偷袭的人怎么可能给陈锐霆机会,冲上来就对着陈锐霆的背部猛刺数刀,陈锐霆就这样倒在了血泊当中,一动不动。之后几个人走进了屋里,看到陈锐霆后倒在地上便向刺杀的人问道:“怎么样?”
其中一人说:“已经死了,快走吧。动静有点大,估计一会警卫连的人就该来了!”几人听后觉得也是,于是准备转身离开,殊不知其中一人生性谨慎,转身又朝陈锐霆开了一枪后才放心地离开。
果然这群人刚走没多久,警卫连的人就赶来了,发现了倒在血泊中的陈锐霆后立刻就叫来了卫生员对陈锐霆进行治疗。好在治疗及时,陈锐霆虽然身中18刀受了重伤,但并没有生命危险。
不得不说陈锐霆的命是真的硬,当时由于天色较暗,那个最后朝陈锐霆开枪的人也没有看清,子弹没有击中陈锐霆,仅仅擦到了他的衣服,不然陈锐霆就真的生死难料了。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出院后,陈锐霆被组织派到了苏北的干部学校进行学习,由于他是炮兵出身,随后被任命为了新四军的炮兵司令员,在解放战争中屡立战功,尤其是在解放济南的战役中,更是开创了利用爆破辅助炮兵攻坚的经典战例。在随后的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大战中,陈锐霆更是率炮兵屡建奇功,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新中国建立后,陈锐霆历任华东军区炮兵司令员、军委炮兵参谋长兼军委炮兵副司令员,新中国的炮兵建设陈锐霆可以说功不可没。因为战功卓著,1955年陈锐霆被授予少将军衔。
2010年6月13日,陈锐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5岁。长寿就是上天对这位爱国将军最好的回报。
结语陈锐霆的老部下为陈锐霆写了一首诗就是对将军光辉一生最好的概括:
陈兵列阵到涡淮,锐气冲霄破阴霾。
霆雷震耳风雨骤,将旗高举慑敌豺。军旅生涯苦作乐,千秋功过任安排。古今名将皆睿智,不屑利禄与钱财。朽木岂堪作梁柱,名实相符是砥材。1分钟能发射多少发炮弹?
迫击炮是一种弹道弯曲的曲射火炮,常常用来打击藏匿在障碍物后的敌人。现代意义的迫击炮诞生于日俄战争期间,当时日军通过土木作业逼近俄军碉堡由于距离太近一时间难以获得有效的火力支援。情急之下,一位名叫列昂尼德·尼古拉耶维奇·戈比亚托的炮兵大尉用一款海军臼炮发射炮弹。因为仰角很大,炮弹绕过自己人的碉堡使日军遭受了巨大的损失。这就是现代迫击炮的原型。
典型的现代迫击炮为了便于士兵携带基本会设计成炮身、炮架、座钣、瞄准具四大部分。使用迫击炮时,炮班士兵迅速将迫击炮组装起来完成设计准备。首先士兵通过调节仰角瞄准目标,随后通过增减迫击炮弹尾管的药包调节射程,最后再从炮管处装填弹药,弹药滑至底部触碰击针完成发射。
世界上对迫击炮最情有独钟的国家是苏联,苏联在二战中装备了将近35万门迫击炮。在苏联人看来其他身管火炮虽然威力巨大,但却远没有轻便快捷的迫击炮支援来的及时。苏联即使在战后依然开发了五花八门的迫击炮,2B9矢车菊就是其中一例。
如果说传统迫击炮的发射频率是“咚—咚—咚”这种模式,那矢车菊就是“咚咚咚咚—咚咚咚咚”模式。矢车菊的口径只有82mm,这在迫击炮家族中平淡无奇但矢车菊的爆发射速达到了4发/1.5秒,平均射速大约是40发每分钟。这就是它的可怕之处,射速达到传统82迫击炮的两倍。
矢车菊的外形也与传统迫击炮大相径庭。从外观上看它更像是一门榴弹炮。矢车菊没有传统迫击炮的座钣而是采用了榴弹炮一般的反后坐力装置。为了保证射速,矢车菊采用的也是通常只有在重型迫击炮上采用的后膛装填技术以及舰炮上常见的水冷机构。最为独特的是矢车菊是由4发一组的弹板供弹。正是这样的设计使得它成为82mm迫击炮里的速射之王。
矢车菊有幸在阿富汗进行了实战,但苏军发现这种速射迫击炮除了射速一无是处。不但存在着弹药威力不足、射击零度差、射程不足的问题连重量也大的惊人——632公斤的重量是当时主流120mm迫击炮的三倍,是同口径迫击炮的15倍。于是矢车菊被打入冷宫。
正所谓“墙里开花墙外香”,矢车菊在中国才找到了真正的用武之地。我国的PCP-001自行迫击炮就是不但保留了矢车菊射速快的特点还克服了零度差,散步大的弱点。我国的科研人员加长了矢车菊原本短粗的炮管,挺高了弹丸出膛的稳定性。火控计算机和先进伺服机构的引入使得这型火炮的准备时间大大缩短而打击精度大幅提升。目前这种“小钢炮”以猛士高机动车作为载具广泛装备于空降兵和陆军部队,成为快速火力支援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