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1218首,如果从古往今来的所有皇帝里面?

2023-10-01 12:42:03 65阅读

诗歌1218首,如果从古往今来的所有皇帝里面?

在古往今来的所有皇帝当中,如果能加三个人的微信的话,我最想加下面三个皇帝的微信。

一,千古一帝秦始皇。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任用李斯等各国人才兼并六国,统一了华夏,建立了丰功伟绩,结束了春秋战国各国纷争,百姓痛苦的大乱局面,统一货币和度量单位,修建万里长城和古代的高速公路,开创了封建社会,确定了皇帝的称号,成为第一个名副其实的千古一帝,后期的刘邦,朱元璋虽然建立了国家,成就霸业,但是大杀开国功臣,尽显人性之卑劣,使中国历史带了几段浓浓的血腥戾气。在气度胸襟上跟秦始皇是没法相比的,虽然只活了短短的50多年,却是波澜壮阔,他身上体现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是我加他微信的原因。

诗歌1218首,如果从古往今来的所有皇帝里面?

二,南唐后主李熠。我喜欢他的艺术气质和诗词创作才能,虽然他算不上一个合格的政治家,既无开疆拓土的寸功,连守父业都不能,但是他在我国历史上却留下了非常多优美的诗词,擅长文章,能词会画,通音晓律,他早期的诗词,很多写的是宫廷享乐的生活,但是被俘后的作品,主要抒发了国破家亡后的伤感,内容有所开拓 ,情真意切,写法多用白描,朴素动人,自然简练,脍炙人口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春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堪称千古绝句,我加他的微信,肯定能享受到浓浓的艺术气息。

三,唐太宗李世民。说李世民是开国皇帝,也不为过。他可以说是自古以来最能打仗的,早年就劝他父亲不要固守太原,要化家为国,李世民的军事才能远远在朱元璋上,在军事上常常以强当弱,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歼灭敌人。在李世民临朝执政时,又能平定四方,采取怀柔政策,不劳民损兵,善于纳谏,和魏征演绎了一场经典的明君贤相的历史大剧,把封建社会推向了顶峰,史称“贞观之治”。李世民作为政治家,他身上没有短板,堪称完美,这就是我想加他微信的原因。

当然他们早已作古,成为了传说,我们加他微信也只是跨越时空的一个美好假设了

还有哪些厉害的文人?

若论文武双全,除了辛弃疾,岳飞、韩世忠、陆游、虞允文都算。

岳飞。

岳飞的战绩就不说了,大家都耳熟能详,我们来谈谈他的文。

岳飞少时读《左氏春秋》,一生词作颇丰,除了大家熟知的《满江红-怒发冲冠》,也有大家不太知道的《五岳祠盟记》、《题骤马岗》、《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小冲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其作或豪迈、或悲怆、或细腻、或婉转……文人性情跃然纸上,只是相对于岳飞的文,他的武功成就要更为有名,渐渐地,大家也就忽略了他文人的身份。

出将入相,岳飞当之无愧。

韩世忠。

韩世忠同样是南宋名将,与岳飞同为“中兴四将”之一,他主导的黄天荡大战,以八千宋军大败金人十万铁骑,自此金军不敢过江南。这一战,极大奠定了南宋偏安的局面。

韩世忠年轻时是个泼皮无赖,后来投身军旅,也是粗狂豪放,他不太看得起文人,说人家是傻老帽。

可是到最后,他自己为什么又变成了文人呢?

这个变化跟宋高宗的处理战将有很大关系,为了避嫌,为了自保,韩世忠交出兵权,从此不问军事。

自此与文人唱和,填诗作词,列举一首韩世忠的作品——《南乡子·人有几何般》。

人有几何般。富贵荣华总是闲。自古英雄都如梦,为官。宝玉妻男宿业缠。 年迈已衰残。鬓发苍浪骨髓干。不道山林有好处,贪欢。只恐痴迷误了贤。

韩世忠其实还不止作词吟诗,他还喜欢念佛,当然,这些做法,也都是为了让宋高宗放心,这是无奈之举。

陆游。

陆游的文学成就大家都知道,我们来谈谈他的武。

陆游确实是一腔热血,也想着效力疆场,为国建功,乾道八年,陆游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开始投身军旅生活。

王炎献《平戎策》,锐意北伐,不过很快就被朝廷否决了,王炎被调回京城,其幕府解散。

这段军旅生涯只有短短八个月,陆游的军事成就几乎为零,但是他事实上曾经混迹行伍,也算得上文武皆备了。

虞允文。

虞允文是个文人,累官中书舍人、直学士院,丞相,其传世作品,有《辨鸟赋》《诛蚊赋》《适造帖》《钧堂帖》等。

虞允文之战功同样辉煌,绍兴三十一年,完颜亮引兵南下,于采石江边与宋军交战,在虞允文的带领下,金军大败,由此宋金得以再次和议,南宋获得喘息之机。

其实不单这几个人,那个时代国家内忧外患,江山风雨飘摇,无数仁人志士都愿意抛头颅洒热血,投笔从戎者比比皆是。

出现一批文武双全的人,也就不足为奇了。

准噶尔部为何要入侵西藏?

康熙皇帝在位的六十一年间,清朝开疆拓土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康熙带来了巨大声誉。其中,“驱准保藏”是康熙的最后一次大动作,它的成功使清朝取得了对西藏的实际控制权,意义重大,扩大了我国的版图。

1、清朝的“西藏”问题和准噶尔的入侵

七世纪时,吐蕃在青藏高原建立。唐初,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国王松赞干布,促进了吐蕃的社会进步。

十三世纪,蒙古帝国崛起并扩张,很快臣服吐蕃各部。元朝建立后,青藏高原归为宣政院管理,西藏成为元朝领土。明朝代元,在西藏实行“僧官封授”制度。由于蒙古和青藏高原的特殊关系,因此清朝的管理方式也别具特色。清朝在建立初期,与蒙古各部结盟,对蒙古有特殊的待遇。因都信仰藏传佛教,蒙古和西藏关系密切,为清朝经营西藏打下了基础。

清朝前期,蒙古分为漠南、漠北、漠西三部。其中漠西蒙古又分四大部落,其中和硕特部和准噶尔部势力强大。由于边界等问题,到十七世纪中叶,和硕特和准噶尔关系紧张,势同水火。在这种情势下,和硕特首领固始汗决定:带领和硕特部向青藏高原进军。为此,他和准噶尔做了交易:放弃自己在新疆的地盘,作为回报,准噶尔助和硕特夺取青藏高原。1636年秋,和硕特占领青海。当时的西藏,黄教和白教剑拔弩张,关系紧张。黄教领袖五世达赖和四世班禅向和硕特部请求求援。1642年,和硕特部南下占领西藏,使黄教在西藏一家独大。

康熙皇帝在位期间,对漠西蒙古准噶尔部进行了猛烈打击,逼迫噶尔丹自杀。准噶尔部东进失败后,后继首领策妄阿拉布坦开始将目光转向青藏高原。康熙五十五年(1716),策妄阿拉布坦声称保护黄教,派遣大策凌敦多布率六千人自新疆南下进攻西藏。很快准噶尔部占领拉萨,和硕特部首领拉藏汗战死,和硕特部在西藏的统治被摧毁。

对于准噶尔部的入侵,康熙皇帝起初不以为然。康熙认为:若是内部攻讦,皇帝可以居中调停,但是很快传来拉藏汗战死的消息。康熙皇帝坐不住了,紧急调兵遣将反击准噶尔入侵。但是因为准备仓促,对敌情和西藏气候地形等估计不足,导致主力被诱歼,反击很快失败,西藏局势更加混乱。

遭遇当头一棒的康熙很快清醒过来,开始组织大军卷土重来。

2、西藏地区混乱的宗教政治

西藏问题,与其说是民族问题,倒不如说是宗教纷争。唐朝末期后,吐蕃也陷入四分五裂的状态,吐蕃王国的辉煌一去不返。青藏高原在唐朝时期才真正有佛教传播,吐蕃上层为了缓解层出不穷的下层起义,利用佛教麻痹下层人民。但是很快佛教坐大,开始干涉吐蕃政治。积重难返之下,吐蕃也出现了多次灭佛运动,但已经无济于事。很快,在僧侣的扰乱下,王国崩溃。从此,世俗势力退出历史舞台,分裂的吐蕃开始向宗教政权演进。

元朝的建立是一个重要节点。藏人巴斯巴被忽必烈授予国师称号,成为青藏地区第一个政教合一的首领。在巴斯巴影响下,元朝在青藏地区设置宣政院,直属中央管辖,使青藏法理上成为元朝的一部分。至此,青藏高原成为宗教统治的地区。此时的青藏地区宗教林林总总,虽然都是佛教,但也分新旧两派,新派中也分出了很多分支,巴斯巴的教派就属于新教中的萨迦派。在元朝的支持下,萨迦派一直占据着优势地位。明朝推翻元朝后,在青藏地区实施分而治之的政策,扶持不同的教派共同治理西藏,比较突出的是噶玛噶举派(白教)。但是明朝后期的衰落让青藏地区逐渐离心,最终使清朝趁虚而入。

清朝前期的统治非常不稳定,内地反叛不断,边疆烽烟不息。所以对青藏地区上层采取拉拢政策,五世达赖来京拜见就是典型例子。而此时青藏高原也不安生,黄教和白教争得不可开交。达赖喇嘛属于新教中格鲁派(黄教),格鲁派为了在宗教斗争中取得优势,寻求清政府给与支持,清政府此时也需要控制西藏地区对付北部的准噶尔蒙古,因此很快清政府就和格鲁派达成了联盟。这种联盟的建立使得格鲁派在青藏地区影响力迅速上升。康熙五十二年(1713),康熙皇帝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从此达赖和班禅成为统治西藏的宗教领袖,协助清朝成为管理西藏地区的左膀右臂。

在此时的清朝看来,利用达赖和班禅的宗教号召力比羁縻统治或委任官吏管理要靠谱得多。因此清朝特别重视对西藏地区宗教的管理。清朝不仅设有理藩院直接对接西藏宗教上层,还在避暑山庄修建外八庙实现清藏共荣,避暑山庄在康乾时期发挥着维系满汉蒙藏一家亲的重要作用。

3、坚定的保藏雄心

康熙五十七年(1718),康熙皇帝任命皇十四子允禵为抚远大将军,开始解决西藏问题。

西藏地区,对于清朝这样一个农业国家的生产而言,可谓意义浅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空气稀薄,气温很低,不适合农业发展。但它是新疆、甘肃、四川、云南的屏障,清朝时期英国开始入侵印度,牢牢掌握西藏无疑能阻挡英国向中国内地侵略渗透的脚步。

在准噶尔部入侵西藏期间,康熙皇帝就曾与群臣商议西藏问题的出路。议政大臣们以西藏是人口稀少、路遥地险、山高岭峻、地瘠民贫的“蛮荒之区”的现实得出“惟行看守”的意见,意思就是管好自己不生事,让水深火热的西藏自生自灭吧。的确,维持西藏,需要大量粮草、银钱供给驻军,对于远在北京,重心在北部蒙古沙俄的清朝而言的确得不偿失。但康熙皇帝认为:“西宁至四川、云南,皆系土番,俱是一类,倘藏地被策零敦多布占据,则藏兵即是彼之兵丁,而边疆土番,岂能保全?”看得出,康熙对于西藏地区是有清醒认识的。西藏不保,不仅被征服的藏军会认贼作父反抗清朝,更会引起其他非汉地区独立的连锁反应,如此下去后果不堪设想,这也为后世处理边疆离心问题提供了借鉴。当下“台独”猖獗,“港独”“藏独”“疆独”等分裂势力抬头,若不加以控制,掐住源头,势必会引发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反映,导致国家分崩离析。而且,西藏独立,青藏高原不保,西方侵略者趁虚而入,居高临下,新疆、河西走廊、云贵川地区将岌岌可危。如若成真,西半个中国的安宁将不复存在。所以,康熙皇帝下定了决心。

康熙皇帝的决心是:不要作壁上观,不要羁縻统治,要派官驻军,行使主权。康熙五十九年(1720),康熙下旨:“今大兵得藏边外,诸番悉心归化,三藏阿里之地,俱入版图。”随之第二次进军打响。

吸取第一次失败的教训,康熙皇帝做了多手准备,确保万无一失。

1、收民心。收服藏民,前提是搞定达赖、班禅及一众上层喇嘛。康熙派敕使,持慰问信慰问达赖、班禅,将班禅从日喀则请到拉萨。进入拉萨后,平逆将军延信带领满汉将领大臣,召集所有喇嘛、藏人,召开一次团结的大会,为六世达赖举行了坐床安禅典礼。随后平逆将军延信、定西将军噶尔弼又代表康熙皇帝向达赖、班禅各塞了一个大红包(赠达赖喇嘛银一万两、班禅五千两,以及 “金奶、蟒缎等物”)。又在各寺布施,僧、俗、官、兵,尤其是清军将、帅、军官、大臣,各向寺庙布施银、米、财帛。经过准噶尔入侵,西藏地区生灵涂炭,这些举措可谓是雪中送炭,一下子就让西藏上下对清朝空前认可。

2、派驻军。大将军胤禵在西宁和蒙古王公进行了隆重的阵亡将士追悼会,消除了第一次作战失利的阴霾,做好了哀兵必胜的心理准备。做好安抚之后,清军自四川、青海、甘肃分三路进军西藏。进军前,清朝宣布准噶尔在拉萨立的达赖是假,副将延信护送新册立的喇嘛噶桑嘉措及众多僧侣,浩浩荡荡向拉萨进发。四川方面,四川总督年羹尧坐镇打箭炉(康定),定西将军噶尔弼从成都出发,川滇各地少数民族土司也派出武装参与进军。新疆方面,清军实施牵制行动,靖逆将军富宁安在天山东部驻军,警戒新疆南下的援军。由于战前准备得当,清军所到之处,藏民夹道欢呼。《清史稿》记载:“经过雷多喷多等处,居住喇嘛人等,感激圣主再造弘恩,罔不踊跃欢欣,男女老幼,襁负来迎,见我大兵,群拥环绕,鼓奏各种乐器。”很快岳钟琪先行突进拉萨,准噶尔部魂飞魄散。主力随后跟进,并举行了隆重的达赖坐床典礼,重新确立了黄教的统治地位。

3、改制度。收复西藏只是开始,康熙想要的,是一个更加稳定听话的西藏,就像收复外蒙古一样。康熙皇帝旨在通过这一军事行动,将西藏纳为清朝领土。康熙设立噶伦制,任用功藏官担任噶伦。噶伦之上有“率军总理西藏、事务大臣”。四位或五位噶伦,在清军首领的监督下管理西藏地方行政事务,西藏成为清朝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收复西藏之后,中国西南边境趋向更加稳定。同时,准噶尔部的势力范围被大大压缩,收复西藏使清朝实现了对准噶尔东向和南向的战略包围。加上沙俄与准噶尔关系恶化,准噶尔逐渐衰败,为清朝最终消灭准噶尔创造了条件。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Yes”,一个爱好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宋朝与南京有关的诗词文人有哪些?

南京,唐宋时称江宁、金陵、建康,随着中国经济中心的南移,南京成为唐宋时的重要经济中心城市。

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文化水平的提高,自唐宋以来,江苏一带的南京和苏州等城市也成为著名的文化中心城市。

667-1279年,共有 61 位诗人曾于此地停留。有诗 609。

宋朝与南京有关的诗词文人有:北宋:

960-975年,徐铉,44-59岁。有诗 44 首。

1001年,寇准,40岁。有诗 1 首。

1017-1019年,丁谓,51-53岁。

1003年,林逋,35岁。有诗 2 首。

1056年,包拯,57岁。

1049-1050年,张方平,42-43岁。有诗 4 首。

1068年,吴中复,57岁。

1044-1046年,苏颂,24-26岁。

1060年,冯京,39岁。

1052-1064年,程颢,20-32岁。

1052-1054年,程颐,19-21岁。

1084-1101年,苏轼,48-65岁。有诗 28 首。

1080-1094年,苏辙,41-55岁。有诗 12 首。

1080年,孔武仲,38岁。

1088-1090年,孔平仲,44-46岁。

1080-1084年,黄庭坚,35-39岁。有诗 1 首。

1092-1093年,曾肇,45-46岁。

1076年,秦观,27岁。有诗 2 首。

1088-1096年,贺铸,36-44岁。有诗 37 首。

1099-1102年,晁补之,46-49岁。有诗 5 首。

1103年,范寥,41岁。

1100-1110年,惠洪,29-39岁。有诗 109 首。

1103年,程俱,25岁。有诗 3 首。

1118-1120年,曾几,34-36岁。

1118年,刘勉之,27岁。

南宋

1128-1129年,晁说之,69-70岁。有诗 3 首。

1129年,胡舜陟,46岁。

1128-1129年,李清照,44-45岁。有诗 14 首。

1128-1163年,释宗杲,39-74岁。有诗 1 首。

1145-1154年,曾协,26-35岁。

1171-1173年,洪遵,51-53岁。

1162年,王明清,35岁。

1190-1192年,杨万里,63-65岁。有诗 149 首。

1148-1164年,张孝祥,16-32岁。有诗 5 首。

1161-1163年,张栻,28-30岁。

1166-1208年,丘崇,31-73岁。有诗 7 首。

1161-1169年,唐仲友,25-33岁。

1166年,吕祖谦,29岁。

1162-1174年,辛弃疾,22-34岁。有诗 18 首。

1206-1207年,叶适,56-57岁。有诗 2 首。

1190-1201年,刘过,36-47岁。有诗 15 首。

1194年,李壁,35岁。

1217-1218年,戴复古,50-51岁。有诗 4 首。

1208-1217年,王遂,26-35岁。有诗 1 首。

1219-1221年,岳珂,36-38岁。

1228年,严羽,36岁。有诗 1 首。

1233-1249年,吴潜,38-54岁。有诗 3 首。

1267-1274年,舒岳祥,48-55岁。

1279年,文天祥,43岁。有诗 19 首。

附送唐朝的统计数字:

667-675年,王勃,17-25岁。有诗 1 首。

741-745年,王昌龄,43-47岁。有诗 5 首。

741年,王维,41岁。有诗 1 首。

725-761年,李白,24-60岁。有诗 91 首。

731年,杜甫,19岁。

756年,萧颖士,39岁。

758年,刘长卿,40岁。有诗 1 首。

815年,李贺,25岁。有诗 4 首。

869年,贯休,37岁。有诗 2 首。

883-886年,罗隐,50-53岁。有诗 6 首。

863年,皮日休,29岁。有诗 1 首。

866-867年,郑谷,18-19岁。有诗 7 首。

诗歌本怎么下载歌曲?

下载程序如下:

1,你可在浏览器网页上搜索“赞美诗歌(1218首) - 诗歌本 - 歌谱 - 赞美诗网”,找到下载网页;

2,在赞美诗网页上找到你要下载的歌曲,点击其歌名,打开网页;

3,用鼠标右键点击曲谱,弹出一个长方框,找到“发送图片到手机”,或者“图片另存为(S)-”,再点击其中一个,前一个是“发送图片到手机”(电脑需与手机链接),后一个图片另存到电脑的某个地方。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