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刘备传版,陈寿给刘备写列传时?
三国志刘备传版,陈寿给刘备写列传时?
首先,单从字面本身来看,陈寿称呼刘备为先主,和他称呼孙权为吴主是很类似的叫法,承认其曾经的国君身份,但相对轻描淡写,同时放在列传而不放在本纪中,本就是所谓「帝魏寇蜀」的书法的一部分。这也非常容易理解,毕竟晋朝的法统承续自曹魏,彰显曹魏的合法性就是彰显本朝的合法性,这是有基本觉悟的史家该有的政治正确。
但是细玩陈寿具体的写法,事情却又不那么简单:
刘备大汉皇室苗裔的身份,小时候就显露的祥瑞和他本人异于常人的言行,都写得淋漓尽致,特别是他「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的豪言和他叔父「汝勿妄语,灭吾门也」的警示,既模仿了太史公描写刘邦的写法,也复刻了太史公描写项羽的写法,显示出陈寿对传主的偏爱。
很多地方的描写,显示出陈寿要在刘备和刘邦之间建立某种映射的镜像关系——即使是并不是很正面的描写「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其中也有深意。
对比陈寿把他写入本纪享受皇帝待遇的曹操,我们就能更清楚地发现这一点:
虽然庙号谥号避讳一本正经,但是实际上才按照官方口径说了几句,马上拐到了「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就差说是不知道哪里来的野种了。
再看陈寿提到的「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人,盖孙武之后也。」以及关于孙权的
不难发现陈寿从个人立场最偏爱和尊敬刘备。
从这个意义上,「先主」虽然只是时序加上一个主字,但是其中隐含的尊崇敬意和礼貌周全,也是客观存在的。
当然,换一个视角,尊敬故主本身就是汉魏两晋士人立身行事的道德准则,而捎带脚暗暗贬损一下魏武帝,对晋朝官方也有好处,因此,陈寿的这个做法既感念旧恩、不忘故主,对新朝也没有什么违逆犯忌的地方。
求推荐关于三国的书?
提到三国,就不得不说《三国演义》
首先《三国演义》是一部文艺作品,不能作为历史参考,如果要了解三国,《三国志》为先,编写的年代离三国最近,没有比他更详尽的资料,也可以从《资质通鉴》了解一些。
其次,《后汉书》,《资治通鉴》,《太平御览》,鱼豢的《魏略》还有一些其他的描写的,比如陈舜臣先生的《曹操》,陈迩冬先生的《闲话三分》,严冷先生的《三国史话》,吕思勉先生的《三国史话》,张作耀先生的《刘备传》,田余庆先生的《孙吴的建国道路》等等都不错,都值得一看。
再次,《中国通史 魏晋南北朝史》,邹纪万著,傅乐成编,
《中国文明史 第四卷 魏晋南北朝 上册》
《中国文明史 第四卷 魏晋南北朝 中册》
《魏晋南北朝史论稿》,万绳楠著
《三国文化概览》,赵西尧著
《三国史》,张大可著
《吕著三国史话》,吕思勉著
《细说三国》,黎东方著
《品三国》易中天;等等也都值得拜读!
曹操如果赢了赤壁之战会发生什么?
历史的车轮,岂是赢一场战役就能改变的......
赤壁之战阻挡了曹操统一中国的步伐,造成了中国历史上魏蜀吴并立的大分裂局面。
许多人都认为如果曹操统一了中国就可以开创盛世。
然而这很可能只是空想。
因为曹操即使胜利了还是可能为司马家做嫁衣,最后依旧回到历史的轨迹上。
即使没有为他人做嫁衣,不解决两大难题也依然无法开创长久的盛世。
今天我们具体的分析一下,如果当年曹操一统天下之后是否应开创一个盛世?
首先,看一下赤壁之战爆发背景,我们知道在赤壁之战爆发前,曹操通过官渡之战大败军阀袁绍,取代他成为实力最强的军阀,后来征讨乌杬相继基本上统一了中国北方。
此时在中国南方割据益州的刘璋、荆州的刘表、江东的孙权实力都较为强大。
曹操在安抚好凉州的马腾等军阀后,开始准备率领大军南下,消灭其它军阀统一全国。
于是,在一切都准备就绪后,曹操率领十五六万人的大军开始南下进攻盘踞荆州的刘表,大军人数在《三国演义》中被夸张为八十三万人。,恰好这时刘表去世了,他软弱无能的次子刘琮继承了他荆州牧的职位,结果在曹操的进攻下轻易的投降了。
所以曹操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获得了荆州七八万精锐部队和大批物资,实力更加强大。
如果没有意外的话曹操本可以一举拿下整个荆州,然后消灭其它割据军阀统一全国。
此时的曹操也确实踌躇满志,想要扫平天下,因此对割据江东的孙权写信要他投降或者决战。
然而现实并没有曹操想的那么美好,面对曹操的军事压力。
原本依附刘表的刘备,和割据江东的孙权,迅速联合起来组成孙刘联军。
因为曹操士兵多为北方人,不习惯南方气候,又长期作战导致士气低落,加上因为不熟悉水战采用连环船战术。
被孙刘联军抓住机会,采用火攻以区区五万军队大败曹操北方兵和荆州归降部队,总计二十多万人的军队,从此曹操再也无力南下统一中国,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局面开始奠定。
许多人都会假想要是曹操在赤壁之战可以大获全胜,他就可以开创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强盛的朝代,而赤壁之战的惨败阻止了这个盛世的到来。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来假设下如果曹操在赤壁之战胜利历史将会怎样发展。
赤壁之战胜利后,天下看似没有什么势力可以阻挡曹操统一中国的步伐。
但实际上即使孙权损失了3万人马实力依然不可小觑,他和刘备联合未必就不能反败为胜,因此曹操要想统一天下难度依然不小。
我们再假设,孙权和江东士族真的被吓破了胆投降了曹操,曹操最终一统天下,中国真的能进入盛世吗?
首先,曹操统一天下威望会进一步提高,也少了很多后顾之忧,因此他极有可能自己篡位称帝了而不是等到他的儿子来篡位,这样曹魏政权就将早几年建立,中国历史上也多了个大魏朝。
可是曹魏政权依然极有可能被司马家逐渐取代,因为后来的曹丕很看重司马懿,所以司马懿依然很有可能趁后来的魏帝曹芳年幼夺取大权,最后他的孙子司马炎或者是别的后裔完成篡位。
所以曹操即使统一了中国,也很可能依然是为司马家做嫁衣。
反而让司马家不用自己统一天下。
而我们知道西晋其实也有过“太康之治”的短暂盛世。
后来经过“八王之乱”导致国力衰落引起了“五胡乱华”。
所以只要司马家后来篡位这样的历史,很可能在曹操统一中国之后依然不会改变,中国中国也不可能进入盛世。
所以总结来说,赤壁之战的胜利并不会是曹操开创一个盛世!
为何五虎上将只有三位得到赏赐?
《古今刀剑录》:蜀主刘备,以章武元年,岁次辛丑,采金牛山铁,铸八剑,各长三尺六寸。一备自服,一与太子禅,一与梁王理,一与鲁王永,一与诸葛亮,一与关羽,一与张飞,一与赵云。并是亮书,皆作风角,处所有令,称元造刀五万口,皆连环及刃口,列七十二链柄中,通之兼有二字。
《古今刀剑录》是南北朝时期的南朝齐到梁朝的炼丹家、医药学家陶弘景所撰写的关于中国古代刀剑的著作,此书从夏朝的夏启一直写到了南北朝时期的梁朝,记录了各个朝代所铸造刀剑的数目与尺寸。
三国时期,刘备在公元221年称帝之后,采取金牛山的铁,铸造了8把宝剑,剑长都是三尺六寸,约合现在的83厘米,这8把剑除了刘备自用一把之外,其余7把分别给了:刘禅、刘理、刘永、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
蜀主八剑所有的剑都由诸葛亮刻字,剑上有占卜用的纹路,各有名称来命名,声称以此为首打造了五万口刀,都是连环到刃口,排列着七十二条链柄,所有的剑都刻有两个字,这八把剑合称为“蜀主八剑”。
那么问题来了,刘备铸剑,为什么赠予这8人呢?
首先得明白剑的作用是什么?铸剑的历史与华夏的历史一样长,早在黄帝时代,就有铸剑的记载了,而且铸剑一般会在剑身上刻有铭字。
《广黄帝本行纪》:(黄)帝采首山之铜铸剑,以天文古字铭之。
剑在古代一般有两个作用:一是身份的象征,古代的剑一般是青铜铸造,青铜在古代是战略物资,非常稀缺,而且价格昂贵,普通的平民是得不到,也买不起的,只有掌握国家资源的君主和贵族才有资格得到。
刘备佩剑二是剑一般都不长,既可作为装饰物,也可作为近身肉搏的武器。湖北荆州出土的越王勾践剑长55.7厘米,安徽寿县出土的吴王夫差剑长58.9厘米,兵马俑二号坑出土的秦剑长度在81~94.8厘米之间,可以看到剑都不长,不到一米。
这么短的剑也只能做近身肉搏的武器了,如果佩剑的是贵族,很少上战场,那么剑也就是做为装饰物了,像刘备本人及其三个儿子是不可能上战场肉搏的,诸葛亮也不可能上战场肉搏的,只有关羽、张飞、赵云三人可能上战场了。
这八个人中,四人是刘备父子,另四人是刘备最亲密的战友。刘备原本还有个养子刘封,但在公元220年因为诸葛亮的劝说而被刘备赐死,刘禅、刘理、刘永三人是刘备的亲生儿子,其中刘禅则是刘备所立的太子,是接班人,刘备所铸的剑当然要给自己的儿子了。
越王勾践剑根据《古今刀剑录》的记载,后主刘禅在公元239年(刘备去世16年后)也铸造了一把大长剑,长一丈二尺,约合2.77米,很少有这么长的剑,如此长的剑,多半是有特殊用途的,这把剑是放在山口用来镇山的,人们可以看到这把剑的光芒,但是却找不到剑。
《古今刀剑录》:后主禅,延熙二年,造一大剑,长一丈二尺。镇剑口山,往往人见光辉,后人求之不获。
刘备把剑送给自己的三个儿子,再正常不过了,在蜀汉政权内部,他们就是皇族,皇族理应佩剑,再来看看另外四人的佩剑。
诸葛亮是刘备的助力、托孤大臣和最亲密的战友,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后,把自己与诸葛亮的关系称为“如鱼得水”,他们的关系比刘备与关羽、张飞的关系还要好,刘备在临死前,又把诸葛亮当成自己唯一的托孤大臣,至于李严,只不过是用来衬托诸葛亮,做做样子的,毕竟李严没有任何实权,而且是远离政治中心的托孤大臣。
诸葛亮也是带刀佩剑的可以这么说,没有诸葛亮,就没有蜀汉政权,诸葛亮为刘备规划了蜀汉将来发展的战略,为刘备管理内政,刘备在前方打仗,诸葛亮在后方提供足额的兵员和粮食,刘备在夷陵之战败光了蜀汉的精锐,诸葛亮仅仅用了不到5年时间,就训练出一支可以北伐的军队,并且解决了刘备留下的内忧外患的政治局面。
诸葛亮是刘备的社稷之臣,刘备铸一把剑给诸葛亮实属正常,诸葛亮手中的这把剑后来被称为师古剑,到了唐朝,李师古掘得了这把剑,上面有当年诸葛亮所刻的章武二字,这把剑被认为是当年诸葛亮的佩剑,并改为为师古剑。
房子容曰:唐人尚书郎李章武本名方古,贞元季年,为东平帅,李师古判官因理第,掘得逼剑,上有章武字方。古《博物志》张茂先亦曰:蜀相诸葛孔明所佩剑也。乃改名师古,为奏,请为章武焉。盖蜀主八剑之一也。
刘备与诸葛亮、关羽、张飞别看诸葛亮当了丞相,其实他是有佩剑的,不仅有佩剑,而且还有佩刀,根据《古今刀剑录》的记载:
诸葛亮,定黔中,从青石祠过,遂抽刀刺山,投刀不拔而去,行人莫测。
这说的是诸葛亮平定南中的时候,从青石祠路走,于是抽出把砍向山石,并把刀投向山石而离开,众人并不明白诸葛亮为何在这么做。从这些记载来看,诸葛亮带刀佩剑是确定无疑的,不要把诸葛亮看到一个文弱书生了。
再来说关羽和张飞,在三国演义中,关羽和张飞是刘备的结拜兄弟,在正史上,关羽和张飞与刘备情同手足,三人晚上经常同床睡觉,白天关羽和张飞则伺立在刘备身后,两人跟随刘备创业36年左右,对刘备又是忠心不二,是刘备最好的兄弟加战友,这种特殊的关系,在某些方面,不亚于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
关羽也有佩剑刘备铸两把剑给关羽和张飞再正常不过了,但是,关羽在公元220年就被孙权手下的人杀害,刘备铸剑已经是221年了,这里的剑应该给不了关羽,也许可以给关羽的后代,关羽有两个儿子,长子关平,次子关兴,关平和关羽在220年一起被杀,只剩下次子关兴,刘备可以将剑赐给关兴。
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兵器是青龙偃月刀,正史并没有记载,这应该是虚构的,事实上,关羽应该也是带刀佩剑的,至少他有两把刀,根据《古今刀剑录》的记载:
关羽,为先主所重,不惜身命,自采都山铁为二刀,铭曰万人敌。及羽败,羽惜刀,投之水中。
关羽的这两把刀叫“万人敌刀”,因为有铭文刻在刀上,铸刀的材料采自都山铁,关羽在襄樊之战中失败时,很爱惜这两把,又不想被敌人缴获,于是把这两万人敌刀投到水中了。
万人敌刀公元221年,刘备称帝的时候,张飞倒是活着,因此刘备所铸的剑可以送给张飞,当时的张飞驻守在阆中,几个月后张飞被其麾下将领张达﹑范强所杀,这把剑也不知去向,多半被带到东吴。另外,张飞还有一把刀,刀上有铭文“新亭侯蜀大将”,这把刀后来被范强拿走带到东吴了。
张飞,初拜新亭侯,自命匠链赤朱山铁为一刀,铭曰新亭侯蜀大将也。后被范强杀,将此刀入于吴。
刘备的最后一把剑是给赵云的,为什么是赵云?因为赵云是刘备最信任的人之一,赵云在长坂坡之战中,为刘备护送妻儿老小,刘备入川后,赵云被任命为留营司马,负责留守后方,并处理军事以及城市治安,同时还要保护刘备的妻儿老小,当时刘备的妻子孙夫人想把刘禅带到东吴,就是赵云阻止的。
刘备把亲人的身家性命托付给赵云,说明刘备对赵云是极为信任的,赵云在蜀汉武将中的地位其实是仅次于关羽和张飞的,这里指的是实际地位,不要看官职大小,比如马超,虽然地位很高,但那是虚的,没有实际权力,马超在投靠刘备之后,没有任何作为就是明证。
赵云的佩剑刘备称汉中王后,封了前后左右四方将军,分别是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虽然没有赵云,但并不代表赵云的地位就低,赵云与黄忠相比,刘备显然更加信任黄忠,黄忠之所以能入四方将军,是因为他立下斩夏侯渊的大功,除此之外,黄忠并不如赵云。
黄忠这个后将军,并无兵权,虽然地位高于赵云的翊军将军,但是赵云可是都督江州,关羽都督荆州,张飞都督巴西,魏延都督汉中,黄忠和马超都没有实际兵权,从这里也能看出赵云的地位不一般,所以最后一把剑刘备给了赵云。
关羽到底是被谁害死的?
我们先说一下借荆州
1,孙刘联盟
刘表死。鲁肃进说曰:"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权即遣肃行。到夏口,闻曹公已向荆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表子琮已降曹公,备惶遽奔走,欲南渡江。肃径迎之,到当阳长阪,与备会,宣腾权旨,及陈江东强固,劝备与权并力。备甚欢悦。时诸葛亮与备相随,肃谓亮曰"我子瑜友也",即共定交。备遂到夏口,遣亮使权,肃亦反命。
刘表死后鲁肃劝孙权去结好荆州刘琮,没想到鲁肃刚到夏口曹操已经到南郡,刘琮已经投降曹操,刘备逃走,想南度来夏口,鲁肃马上迎上去在长阪坡遇到刘备,刘备见到鲁肃非常高兴,鲁肃传达了孙权的意旨,鲁肃对诸葛亮说,我是你哥哥的朋友啊,然后两家商定了结盟的事宜,刘备马上派诸葛亮跟鲁肃去东吴,这就是二家结盟的开始。
2,曹操兵败,借荆州。
备与瑜等复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径自北归。瑜与程普又进南郡,与仁相对,各隔大江。兵未交锋,瑜即遣甘宁前据夷陵。仁分兵骑别攻围宁。宁告急於瑜。瑜用吕蒙计,留凌统以守其后,身与蒙上救宁。宁围既解,乃渡屯北岸,克期大战。瑜亲跨马擽陈,会流矢中右肋,疮甚,便还。后仁闻瑜卧未起,勒兵就陈。瑜乃自兴,案行军营,激扬吏士,仁由是遂退。
权拜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以下隽、汉昌、刘阳、州陵为奉邑,屯据江陵。
【江表传曰:周瑜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给备。备别立营於油江口,改名为公安。刘表吏士见从北军,多叛来投备。备以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安民,后复从权借荆州数郡。】
先主表刘琦为荆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皆降。。琦病死,群下推先主为荆州牧,治公安。权稍畏之,进妹固好。
曹操兵败北归之后,刘备和周周共同追杀曹军,周瑜马上进兵南郡和曹仁大战,没想到周瑜被流矢中其右肋,病情严重,收兵回营,曹仁知道周瑜受伤带兵到营前挑战,周瑜强忍病痛与曹仁大战曹仁败走。这时期东吴己经拿下夷凌,江凌,南郡等地,周瑜为南郡太守屯兵江凌,分江南公安之地给刘备,这时曹军败退,荆州刘表旧部看到曹军败北都来投奔刘备来了,人多地少不足以安民又向周瑜借了几个郡县。然后刘备上表朝廷以刘琦为荆州刺史,又南征四郡,这时刘备有点地盘了和实力了,没多么刘琦病死,其手下的人都想让刘备作荆州牧,孙权有点畏惧所以把自己的妹妹嫁给刘备。
刘备诣京见孙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汉晋春秋曰:吕范劝留备,肃曰:"不可。将军虽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实重,初临荆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备,使抚安之。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计之上也。"权即从之。】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於地。
刘备拿下荆州后到东吴见孙权求督荆州,吕范和周瑜都劝孙权扣住刘备,惟独鲁肃劝说借荆州给刘备,意思就是让刘备做孙权的马前卒,让刘备在荆州抵抗曹操,作为东吴抗曹的第一道屏障。就这样把荆州借给了刘备,曹操正在作赋,听说孙权资助土地给刘备,惊慌失措手上的笔掉落于地。
先是,益州牧刘璋纲维颓弛,周瑜、甘宁并劝权取蜀,权以咨备,备内欲自规,乃伪报曰:"备与璋讬为宗室,冀凭英灵,以匡汉朝。今璋得罪左右,备独竦惧,非所敢闻,愿加宽贷。若不获请,备当放发归於山林。”后备西图璋,留关羽守,权曰:“猾虏乃敢挟诈!
先是益州牧刘章纲纪败败,周瑜劝孙权伐蜀,刘备其实想自己取蜀,谎称说刘章是宗室,希望凭借着前人的余威,匡扶汉室.现在刘璋得罪于周围的人,刘备我肃立惶恐,实在不敢有所作为.如果不能获准,我就归隐于山林.不给你做马前卒了。
献帝春秋上说,孙权想和刘备一起去打益州刘章,派使者通报刘备,说汉中张鲁是曹操的耳目,一直都想吞并益州刘章,可刘章的武力不足,又不能自守,如果益州让曹操拿下,荆州就很危险了,不如我们一起去灭了刘章,然后再去打张鲁,我们的国土头尾相连接,统一吴,楚之地,到那个时候就算有十个曹操我们也不怕他,刘备其实想自己去打刘章,所以推托说益州不是那么好打的云云 ,孙权想你不去那就我自己去吧,命令周瑜起兵,刘备听说周瑜要去打刘章,马上命令关羽守住江凌,张飞守住秭归,诸葛亮守住南郡,刘备亲自守孱陵,不让周瑜军过,刚好周瑜这时正准时出兵就病死在路上。所以这事就这样作罢。后面刘备自己取得了益州,孙权知道后大骂刘备耍诈。
3,失三郡,关羽濑。
建安十九年,权以备已得益州,令诸葛瑾从求荆州诸郡。备不许,曰:"吾方图凉州,凉州定,乃尽以荆州与吴耳。"权曰:"此假而不反,而欲以虚辞引岁。"遂置南三郡长吏,关羽尽逐之。权大怒,乃遣吕蒙督鲜于丹、徐忠、孙规等兵二万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使鲁肃以万人屯巴丘,以御关羽。权住陆口,为诸军节度。蒙到,二郡皆服,惟零陵太守郝普未下。会刘备引兵五万到公安,使关羽将三万兵至益阳,权乃召蒙等使还助肃。蒙使人诱普,普降,尽得三郡将守,因引军还,与孙皎、潘璋并鲁肃兵并进,拒羽於益阳。未战,会曹公入汉中,备惧失益州,使使求和。权令诸葛瑾报,更寻盟好,遂分荆州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属备。备归,而曹公已还。
又甘宁随鲁肃镇益阳,拒关羽。羽号有三万人,自择选锐士五千人,投县上流十馀里浅濑,云欲夜涉渡。肃与诸将议。宁时有三百兵,乃曰:"可复以五百人益吾,吾往对之,保羽闻吾欬唾,不敢涉水,涉水即是吾禽。"肃便选千兵益宁,宁乃夜往。羽闻之,住不渡,而结柴营,今遂名此处为关羽濑。
到了建安十九年孙权以为刘备己经得到益州,派诸葛谨到西川叫刘备还荆州,没想到刘备不肯还,推托说要得到凉州后才还,孙权直接选派了官吏去接管三郡又被关羽驱逐出境。孙权大怒马上派吕蒙去夺三郡,轻松的拿下三郡,这时候刘备引军五万下公安来争夺三郡,派关羽引军三万下益阳,东吴鲁和肃甘宁在益阳与关羽对阵,关羽选精兵五千,要在离益阳县城上流十几里水流比较急的浅滩渡河,甘宁听说此事对鲁肃说我只有三百兵,你再给我五百兵,我敢保证关羽听到我的咳嗽声就不敢渡河,他要是敢渡河必被我生擒,鲁肃马上给甘宁精兵一千,关羽果真不敢渡河,在对岸安营扎寨,如今这个地方的地名就叫关羽濑。
这时刘备听说曹操来汉中征张鲁,怕益州有失,马上派人去和孙权讲和,重归于好,三郡已经在东吴手上了,所幸就把三郡分给东吴,这时候关羽从荆州六郡变成了三郡,魏,蜀,吴,各得荆州三郡,这段历史很多人都不讲,这三郡一失,所谓的,长江天险已与我共有,这是曹操下江南时东吴投降派劝说孙权投降的话,这三郡都在江南,假如说先前不失三郡,就算东吴偷袭,最多也就损失这三郡,只要失了这三郡,关羽肯定就会得到消息了,可以回兵来救,而失了这三郡,吴军就在对岸,就在家门口了,所以等东吴拿下南郡公安之后关羽还不知道荆州失守。
4,打襄樊。
其一,建安二十四年,先主拿下汉中,汉中胜利,荆州这边再趁热打铁再打他一下理论上可行。
其二,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这应该就是宛城的候音造反,魏国内乱。
其三,关羽总督荆州,襄,樊是荆州辖区,确在魏国手上,这必须是要拿回来的。
综合已上三种因素襄,樊,可以打,所以关羽北上打襄,樊。这不是刘备和诸葛亮下的命令,要说有那是演义上的说法。
5,到底谁害死关羽?
其一,刘备在借荆州的事情上没有处理好,借而不还,一托再托,导致孙刘联盟破裂,最终反目成仇。
其二,关羽自身的毛病,孙权遣使求婚,关羽不许还辱骂其使,孙权大怒。两家联盟联姻是很正常的,汉景帝嫁南宫,元帝嫁昭君,以及清朝康熙嫁了那么多公主给三潘和汗国,不都是为了先稳住他们一时吗?等攻下襄樊再和孙权反脸也不迟啊,甚至也可以像孙权当年那样,到时候再派人入吴偷偷接回女儿啊,对两家联盟关系处理不当。
荆州内部关系团结和矛盾方面没处理好,关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他看不起那些士丈夫,麋芳,傅士仁,素皆嫌羽轻己,芳、仁供给军资,不及时关羽言"还当治之",建安十九年失三郡,吕蒙军一到,三郡马上投降,二十四年,也是吕蒙到,麋芳,傅士仁也马上投降。
性格上又很骄傲,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动不动就以死相逼,不按照他的想法干就不答应,刘备诸葛亮也是拿他没办法,杀了他又可惜,不杀他他又不听话,怎么办?只能哄着他顺着他。马超投降刘备他要去比武,最后刘备诸葛亮没办法了,写信给他说马超只能和张飞一争高下,还不及你美髯公之绝伦逸群也。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高兴的不得了,陆逊看出关羽毛病,在偷袭荆州前也写信给关羽,说这次打襄樊,小举大克,利在同盟,斩庞德,获于禁,遐迩欣叹,以为将军之勋足以长世,云云,,,。关羽又高兴的不得了,抽调荆州二万兵北上助攻襄樊。
先前孙权还是想出兵帮助关羽打襄樊的,只是使者来迟了点,这时关羽斩庞德,擒于禁,威震华夏,说等你现在才想来助战,黄花菜都凉了,还说等我打下襄樊,回去就灭了你,这次彻底激怒孙权,马上派兵抄袭荆州。
当然还有人说是刘备想称帝,怕关羽不同意,所以故意害死关羽,这个说法从道理上说不通,关羽在荆州,刘备在益州,退一万步说就算关羽不同意,关羽又能怎么样,总不会出兵去攻打益州吧,关羽死了对备一点利益都没有,留着关羽即使不为刘备所用,关羽也能对付曹操孙权,对刘备还是有益处的,而且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关羽也入不了川,所以说这种说法是说不通的。
还有就是刘备为什么不配合作战和救援问题,在配合作战方面,刘备和诸葛亮是要负一定的责任的,按理说应该派一员上将来帮助关羽守后方,这应该是关羽这次作战行动根本就没上报,史书上也没记载,刘备诸葛是后面才知道的,这时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形势大好,所以刘备也没在意,突然形势逆转。措手不及所以根本来不急救援。
最后就是派谁守荆州更好的问题,我们看一下当时蜀国方面大将,马超刘备对他不信任,官职比魏延大,还让他协助魏延守汉中。张飞喝酒误事。黄忠年老,打下汉中后第二年就死了。魏延,已经在守汉中了。赵云,不是方面大将,
虽然民间说法,一吕二赵三典韦,这个说的是武功单挑,当阳之战,单枪匹马。入川之战,跟着诸葛。汉水之战,作为黄忠部将。箕谷之战,作为疑兵大败。没有统领过集团军,而且论亲疏和加入刘备集团先后,赵云都在魏延之前。守汉中不交给赵云而提拔魏延,这就足以说明赵云没这能力。当然赵云人品好,识大体,忠诚,不计个人得失是高尚的。但是他没有将才,只可为部将。
而且守荆山是要会带水军作战的,只有关羽会带水军,无可替代。
总结一下就是刘备在借荆州和配合作战方面要负一定责任,关羽自身的骄傲自满和性格方面要负大部分责任。刘备负三分责任,关羽负七分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