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战警:天启迅雷,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行刺事件?
x战警:天启迅雷,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行刺事件?
【专诸鱼腹取剑刺杀吴王僚】春秋末期,楚国太子与大夫伍奢一起谋反。由于谋反失败,伍奢被杀,太子与伍奢的另一个儿子也就是伍子胥一起逃到郑国。没想到已是郑国座上宾的楚国太子竟答应作为晋国的内应,试图颠覆郑国。由于机密泄露,楚国太子被杀,伍子胥再次逃亡到吴国,投到了吴国国君之子公子光的门下。在吴国期间,伍子胥认识了一个重要人物——专诸。专诸是一名市井屠户,喜好练武,勇力过人,武艺高强,曾独自与两百人对阵斗殴。为此,伍子胥故意嘲讽他,专诸却说:屈一人之下,必伸万人之上。伍子胥认为能说出这种话的人绝非等闲之辈。专诸是个大孝子,凡事必先考虑母亲,为此也影响到他出去成就一番功业。为了成全儿子,专母竟上吊身亡,断了儿子的后顾之忧。公子光的父亲是吴国国君诸樊,诸樊是个无私的人,为了吴国的昌盛,他没有将国君之位传给儿子,而是给了弟弟,定下了“兄终弟及”的规定。经过几次的王位传承,最终,其中的一个弟弟将国君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吴王僚,打破了“兄终弟及”的规定,这就引起了诸樊儿子公子光的不满。为了夺取王位,伍子胥给公子光出谋划策,认为吴王僚掌握政权,军权在握,身边卫士众多。若想上位,只能智取,也就是用最简捷的方式——刺客刺杀。于是伍子胥就将这一最好的人选专诸举荐给公子光。来到公子府后,专诸被尊为上宾。公子光每日酒宴款待,每每对其施加恩惠,并为其购置房产、田地等等。专诸对公子光感恩戴德,愿效犬马之劳。公子光又添油加醋将自己的不幸、特别是本该属于自己的王位现在却被剥夺之事告诉专诸,目的是引起专诸的愤慨。怒火已燃的专诸承诺士为知己者死,愿为公子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得知吴王僚最大的嗜好是吃,特别是对吃鱼更情有独钟后,专诸为此专门学习厨艺,并前往海边特意拜师,专修烤鱼之技。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努力,专诸的烤鱼技能炉火纯青,堪称一绝。其间,专诸还专门定制了一把形状像鱼的青铜“鱼肠剑”。机会终于来了,吴国趁楚国大办国丧之机,派大军进攻楚国。留在国内的公子光声称自己的厨子烤一手绝佳的烤鱼,邀请吴王僚来家品尝。吴王不知是计,带着卫队来到公子光府。经过周身安检后的专诸,端着烤鱼来到吴王僚面前,说时迟那时快,专诸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抽出鱼腹中的“鱼肠剑”,刺中吴王僚的胸口,其当场毙命。旋即,专诸也被卫士们剁成肉泥。吴王僚死后,公子光成了吴王。这一历史上最经典的刺杀方式,成为夺取王权最捷径的方式之一。雲绯历史号:故纸堆间(yunfei919-)雲绯文学号:芳绯文学
崇祯皇帝和咸丰皇帝谁面临的处境更严峻?
任何一个朝代在即将灭亡之前都会出现不同情况的动乱,起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让王朝的最高统治者睡不好觉。清朝的咸丰皇帝和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都面临着这样的窘境,可以说当时的社会处境已经非常非常严峻。
那么这两个同时面对内忧外患的两个皇帝到底谁的处境更加严峻呢?
我们先来说说咸丰皇帝所处的社会处境。咸丰登基后爆发了著名的太平天国起义,以洪秀全为领导的太平天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了中华半壁江山。占据南京后,洪秀全定都南京,开始与清政府分庭抗礼。面对太平天国的的咄咄逼人,清朝又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光绪帝落荒而逃。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又趁机割走中国北方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西方国家逼迫清政府签下各种不平等条约。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光绪帝急火攻心,他一面向外求和一面重用汉朝加紧对太平天国的镇压。
为什么清朝的枪口对内不对外呢?因为洋人要的是部分土地和银子,只要满足他们的胃口,自然就会退兵。而太平天国却是要把大清连根拔起,这才是最可怕的。攘外先安内的政策下,清朝就集中力量向太平天国发起猛攻。
太平天国失败原因有二,一是定都南京后就开始享乐,给了清朝喘息的机会。如果打下南京后立马北伐,清朝根本没有抵抗的能力。二是内部发生严重内讧,众王之间互相残杀导致太平天国势利迅速衰弱。
崇祯皇帝面对的也是内忧外患,外有满清对大明虎视眈眈,内有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军势如破竹步步紧逼。大明与满清的战争又节节败退,李自成的攻势又势如破竹如入无人之地,京城岌岌可危。在这紧要关头崇祯皇帝焦头烂额,所以崇祯面临的处境要比咸丰严峻的多。
最关键的是明朝官员还不团结,咸丰皇帝面对太平天国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一批大臣拥护。面对太平天国,清朝官员似乎空前的团结。崇祯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在危急时刻一群大臣还在为了自己的利益置大明于不顾。而且崇祯皇帝面对内忧外患虽然积极抵抗,却杀了袁崇焕,执政14年换了50内阁大学士、14位兵部尚书。逼死或杀死都督和巡抚多达一二十人,政治上又接二连三的出现错误。性格多疑又刚愎自用,大明朝焉能不亡乎?
你如何看待崇祯诛杀魏忠贤的做法?
我想从三个方面回答这个问题,一是崇祯为何要杀魏忠贤,二是为何先流放后处死,三是魏忠贤的死带来的影响。
崇祯为何要杀魏忠贤魏忠贤贪赃枉法、假公济私、排除异己等等,这些都没错,但我认为这些都不是崇祯杀魏忠贤的根本原因,从崇祯的做法来看,他要的显然不仅仅是处死魏忠贤,而是要彻底消灭阉党。
我们知道,崇祯是个想有作为的皇帝,可是当时朝廷党争严重、乌烟瘴气,这种环境下他根本无法施展抱负,因此他想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先消除党争,改善朝政,于是他选择了看起来危害最大的阉党下手。或许在崇祯想来,既然党争源于阉党和东林党之争,那么瓦解了阉党,党争不就顺理成章的消除了吗?
为何先流放后追杀从崇祯对阉党的处置来看,他似乎并没有打算下死手,对于魏忠贤的党羽,崇祯的主要做法是撤职、流放之类的刑罚。在处理魏忠贤时,崇祯最初的决定是将其流放至凤阳去守皇陵。那么之后又为何反悔将之诛杀呢?
史料记载原因是魏忠贤被流放之时仍然大张旗鼓、飞扬跋扈,甚至豢养亡命之徒,最终导致崇祯对其下了死手,依我看,不尽然。三点原因:一是魏忠贤不会自己作死。魏忠贤不会不知道自己最大的依靠就是皇权,天启死后他的靠山已倒,以他所犯之罪只判个流放就已经是皇恩浩荡了,还敢飞扬跋扈自己作死吗?玩了这么多年政治,魏忠贤不会没有这点脑子。二是消息来源问题。魏忠贤已经离开京城,那么是谁给崇祯告的密呢?而告密的人又是出于何种目的呢?三是崇祯前后态度反差太大。从魏忠贤只是被流放,客氏只是被赶出皇宫来看,崇祯的本意显然是不想处死两人的,但之后却在魏忠贤自杀后还将其尸体肢解,又将客氏在浣衣局鞭死,又处死了魏良卿、侯国兴、客光先等人,前后态度简直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仔细梳理就可知道,在崇祯看来阉党已经被根除了,可是在文官尤其是东林党看来,他们却深知“打蛇不死、反受其害”,为防止魏忠贤东山再起,他们必须致其于死地。于是他们告诉崇祯皇帝,魏忠贤是如何的不满,如何的飞扬跋扈,甚至豢养亡命之徒,对朝廷图谋不轨等等,最终导致崇祯下了杀心。
魏忠贤死后朝政变化魏忠贤死了,阉党除了,那么党争真的消除了吗?朝政真的清明了吗?从之后事态发展来看,恐怕有些事与愿违。
1、党争仍然存在。党争并未随着魏忠贤的死和阉党的消失而消除,原因是东林党打击异己也是一把好手,一定程度来讲,阉党的出现就是东林党结党营私、排除异己的结果。东林党重获重用之后又开始打击异己,而被打击的一方则重新抱团,朝廷再次出现党争。
2、朝政平衡被打破。阉党和东林党更像是天平的两端,长期以来双方互有牵制,维持着一种巧妙的平衡。崇祯消灭阉党后,这种平衡被打破,从此文官集团在朝廷中一家独大,而这给明朝末期的军事行动带来了灾难性后果。
3、政策施行难度加大。阉党由于依附于皇权,对于皇帝的政策执行的反而比较到位,阉党消失后,文官集团的崛起反而对政策的实行起到了阻碍作用。例如裁撤冗员这个政策,目的在于节省财政支出,可是由于文官集团的阻碍,效果并不明显,反而导致了底层公务员深受其害,间接导致李自成起义的爆发(李自成原本是银川驿卒,之后失业导致失去生活来源)。再比如南方官员和士绅集团集体抗税。
综上所述,崇祯杀死魏忠贤,根除阉党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惜事与愿违,魏忠贤的死并没能改变朝政局势,反而失去了牵制东林党的力量,为自己的施政带来了阻碍。
虽然之后崇祯重新启用宦官,但由于文官集团过于庞大,宦官集团并未能重新崛起。
我是香茗史馆,专注中国古代史,欢迎关注讨论崇祯是否是因为袁崇焕的五年平辽无法兑现?
崇祯皇帝,也就是明毅宗对文官的不信任和袁崇焕“五年平辽”的保证落空没有直接关系。大明朝君王和百官之间的矛盾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至晚到了明神宗时就已经十分激化。
大明朝开国之初曾以胡惟庸逆案为由废除宰相制度,而后虽然从朝中选出资历才干最优秀的文官做皇帝和文官的中介,并设内阁,立大学士,但内阁大学士们也是只“半个宰相”。因为内阁只有策划、拟订政令的权力,而没有决定权。如果没有皇帝、司礼监掌印太监的批红,那这条政令就不具备法律效应。所说,有明一代等于是把宰相之名给了内阁,但宰相之实却被“宫中”给吃了一块。
这种情况下,如果是碰见人品好、能力差的君王,那宫中和内阁就会非常和谐,比如明仁宗、明宣宗、明孝宗、明穆宗那些。但要是碰那种“很有想法”的君王,比如说典型的明武宗,那就会造成宫中和朝中文官的分裂,彼此谁也不容谁,而内阁则会里外不是人,最后就是天下大乱……
在万历朝,这种情况已经很明显了,但是好在当时内阁的首辅和司礼监的掌印大多都是识大体的,但是明光宗以后,因为主少国疑,上下之间的矛盾就越来越激烈了。比如明熹宗就总认为,朝中大臣在轻视他,也就是:“诸臣欺朕年幼。”以至于一些小节也被抓住大做文章,比如说明细找我,根据《天启起居注》记载,有一次上朝,明熹宗就对一位大臣大声咳嗽,随地吐痰的问题大做文章。认为是文官轻慢自己,欺负自己年幼。为这事还专门给内阁发上谕,说:“朕当早朝。宜当严肃,见有东班朝臣一人,大声咳嗽,吐痰,甚非敬畏之,视朕冲龄,如此肆慢……”实话实说,这位大臣确实不该这么干,这是他没理,但是明熹宗不肯就事论事,反而强调“东班(也就是文官)朝臣”、“视朕冲龄”这些东拉西扯的事,明显是以偏概全,像弄个大新闻。
这种事到了崇祯朝依旧如此,比如《恸余杂记》就记了这么一件事:明毅宗御极之初,刘鸿训为内阁首辅。有一次一个小宦官送来一本批红,让内阁“改票”。也就是说要求把文字改动了——注意,这是不符合法律程序的。对于内阁的票拟,君王可以否决,但是你不能随便的改动。明毅宗是藩王入继,没有受过正规的帝王之术的教育,所以不懂规矩。刘鸿训年纪大了,而且一贯的耿直,就说了两句:“瞎改个啥,真是个孩子”。结果小宦官觉得自己没面子,决定报复,就把这话说成刘鸿训的“回奏”。日后刘鸿训被阉党余孽算计,中招着道的明毅宗自然在这件事对刘鸿训有坏印象,从而偏袒阉党,把刘鸿训给流放了。而这位刘鸿训最好的朋友之一,就是袁崇焕的老师,钱龙锡。
平心而论,明毅宗虽然优缺点,但也曾经是付出真心想要缓和万历后期以来“宫中”和朝中文臣的关系。 比如《悫书》就记载过:祭太庙时,明毅宗知道文官不少都是中老年人,走路慢,所以每次明毅宗都会慢慢前行,等着大家;御门听政也大都在室内举行,尽量创造好的工作条件……而且,有一次, 明毅宗向内阁辅臣们深施一礼,说《中庸》上讲过:“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所以我给各位老先生行礼,是应该的。并且有明确表态 :“自古君臣志同道合,天下未有不平治者……职掌在部院,主持在朕躬,调和在卿等” 。诸如此类的举动,明毅宗做了不少, 但是好的开始,毕竟不以为必然有好的结果。因为大明朝的制度没有结构性的改革,造成了君臣之间的交情大多都是虎头蛇尾,最终国破家亡。取而代之的是大清朝那种彻底的君王专制和威权主义,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悲哀。
甲申之变,君臣殉国。也许会有人回想起十七年前那个充满了希望意的时刻……
电视剧《袁崇焕》中明毅宗与袁崇焕君臣。
西洋人想象中的中国朝廷。
袁崇焕到底冤不冤?
中国历史上的冤案首推宋高宗和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了岳飞,其次便是崇祯冤杀袁崇焕。如果单以明朝而论,则袁崇焕案排第一,其次是明英宗朱祁镇杀害于谦一案。袁崇焕冤不冤?冤,旷古奇冤!
1692年,崇祯皇帝上台的第二年,后金皇太极率领八旗精兵绕过袁崇焕的防线,从蒙古借道越过长城,攻陷遵化,打到了北京城下。得到了消息的袁崇焕急率九千精兵回援北京,一路上人不吃饭,马不喂草,终于赶在了皇太极之前到达了北京城下。
随后,袁崇焕在广渠门、武定门外与皇太极的部队展开了殊死搏斗,这两场仗打得十分惨烈,袁崇焕亲自上阵,身先士卒,多次遇险,几乎阵亡。最终,袁崇焕所率的明军惨胜,皇太极不得不暂时退兵三十里。
此时,崇祯皇帝下旨召袁崇焕进城“议军饷”。这时候,袁崇焕的部队驻扎在广渠门外,由于来的匆忙并没有携带足够的粮饷,又正是寒冬腊月,士兵们早已疲惫不堪,饥肠辘辘,可谓人困马乏。崇祯皇帝这个时候“议军饷”,袁崇焕当然求之不得,于是兴冲冲的入城面见崇祯。那些在城外眼巴巴等着他们的“袁督师”带回粮饷的部下们再也想不到,这一去便是永别!
进城之后,袁崇焕来到紫禁城的平台,看到的却是崇祯皇帝阴沉的脸庞,未等袁崇焕说话,崇祯便问道,“你为什么杀了毛文龙?皇太极为什么能直接打到北京?为什么要打伤满桂?”袁崇焕一听,心中明白,这哪是问话,分明是给他按了三个罪名啊!随后,崇祯令锦衣卫逮捕了袁崇焕,除去他的官服,投入到了锦衣卫大狱之中。
之后,崇祯给袁崇焕定了七条罪状,并处以磔刑。我们就先来看看这七条罪状到底能不能站得住脚:
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
第一条:托付不效。这显然是指收复辽东一事。崇祯继位之后,立即启用了曾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的袁崇焕,授予兵部尚书、蓟辽督师的职位,并赐予尚方宝剑,可谓信任有加。而袁崇焕也夸下海口,五年之内收复辽东!可是,此时才刚刚崇祯二年底,满打满算也不到三年的时间,况且这段时间袁崇焕在山海关、宁远、锦州一带布置防线,壮大兵力,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未必就不能实现收复辽东的计划。崇祯以此定罪,难以让人信服。
第二条:专恃欺隐。这句话的意思是袁崇焕仗着崇祯的信任,欺君罔上,但是并没有说明具体是什么事情。我猜测,可能是指蒙古喀喇沁部三十六家叛金之事,向崇祯汇报时轻描淡写,避重就轻,向崇祯隐了瞒蒙古三十六家投降后金的事实。
第三条:以市米则资盗。当时明朝与后金的斗争中,蒙古是双方都要拉拢的对象。崇祯二年,漠南发生了饥荒,到了“人俱相食”的地步。为了拉拢蒙古势力,袁崇焕答应卖给他们布匹粮食,于是蒙古各部对天发誓效忠明朝。崇祯知道此事后,下令禁止,但允许查明受灾人数,按人口给予粮食。虽然这事属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毕竟袁崇焕在第一线,比较能够了解情况,做出更加合适的判断,崇祯远在北京,只凭想象作出的决定很可能不符合实际。于是,蒙古各部纷纷失望离去,背明投金。
第四条:以谋款则斩帅。这一条是给袁崇焕定的主要罪名之一,前面的都是铺垫而已,“谋款”指的是私自和后金议和,“斩帅”指的是擅杀毛文龙。这件事,到现在史学界仍然争论不休,在此不能展开长篇大论,只能简单说一说我的想法。
先说私自议和之事。袁崇焕在走马上任辽东之前,就曾对崇祯说过自己要通过假议和来拖延时间,以便于修建堡垒,训练骑兵。对此,崇祯的回答是可以便宜行事,不要顾忌其他人的流言蜚语,怎么现在又不认账了呢?
再说擅自斩杀毛文龙之事。崇祯的意思是,你袁崇焕为了和后金议和,才答应了后金的条件,擅自斩杀了毛文龙,结果不仅没有议和成功,反而让后金没有了后顾之忧。但是毛文龙本身也是“劣迹斑斑”,又不肯服从统一调度,甚至有的时候唱反调。杀毛文龙一事,很难说袁崇焕做的是对还是错,但绝不会是为了议和,替后金杀了明朝大将。
第五条:纵敌长驱,顿兵不战。这里说的是皇太极打到北京的事了。皇太极是绕道蒙古进来的,这一点袁崇焕在此之前就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隐患,曾上书要求朝廷注意周边形势的战略部署。但是,袁崇焕的职务是蓟辽督师,不是皇帝,并不能越级指挥,亲自部署。可惜袁崇焕的建议并没有引起崇祯的重视,才导致皇太极钻了空子,一路打到北京城下。
后金的骑兵特点是灵活,机动性强,袁崇焕能赶在皇太极之前到了北京,及时布防,打退皇太极已经是他所能做到的极限了。从战略上来说,皇太极的部队可能攻击北京,也可能攻击别处,袁崇焕不得不防,所以暂时尾随皇太极是袁崇焕不得不做的决定,但这却给了崇祯把柄,成为其最大的罪状。
第六条: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后金从遵化方向突破长城以后,崇祯将前线调度各路援军的指挥权交给袁崇焕,但袁崇焕遣散了前来增援京师的明军,亲自率本部人马驻扎蓟州,其他几路援军则分派到各地防守。但这样一来,兵力分散,战略纵深缩小,后金兵马不战而越过蓟州,导致北京被围。这从战术来说,或许可能是袁崇焕过于自信而导致的一个失误,但如果兵马集中在蓟州就一定是正确的吗?战事分析我们不展开讨论,如果袁崇焕怕担责任,又怎么会亲自镇守蓟州?要知道当时皇太极的兵力约为十万,如果皇太极铁了心打蓟州,就是一场生死鏖战,袁崇焕正是自己把最重的担子放在了自己身上。
第七条: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这是指责袁崇焕要求他的部队进入北京城内修整,“力请援兵入城,不许。”崇祯啊崇祯,人家冒死赶回来救你,在城外浴血杀敌,天寒地冻,没有饭吃,进城修整不行吗?崇祯不许部队进城,无非是害怕袁崇焕带兵谋反,但此事只是他的想象中会发生而已,眼熟吗?不过还是“莫须有”三字而已。
综上所述,崇祯给袁崇焕定的罪状大多是站不住脚的,有的是误会,有的推测,有的甚至只是臆想而已,凭此就杀了朝廷的中流砥柱,堂堂的兵部尚书、蓟辽督师,并且还是最为残酷的磔刑。
磔刑就是将人绑在柱子上,用刀一片一片的活剐。当时京城的老百姓不明真相,以为袁崇焕是一个通敌卖国的奸贼,纷纷争抢他的肉片生吃,抢到骨头的就用石头砸碎,最后只留一下一个头颅,传示九边。惨啊!袁崇焕用生命保卫的皇帝,定了他的罪名,处以磔刑;袁崇焕用生命保卫的京城百姓们,生吃了他的血肉,砸碎了他的骨头!
最惨的是,袁崇焕死后一百五十多年,由他当年战斗的敌人——清朝的乾隆皇帝为他平反,不知这种平反袁崇焕认不认?最最惨的是,现在还有很多信誓旦旦的指证袁崇焕是一个奸臣,这种颠倒黑白、只为博眼球的歪风邪气何时才能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