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萨耶夫(如果普京不在了)

2023-10-24 00:48:06 81阅读

巴萨耶夫,如果普京不在了?

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车臣是否会分裂问题,的确是俄罗斯存在的一个重大隐患,虽然现在车臣臣服于俄罗斯,但并不表示他日后不会再次反水。

巴萨耶夫(如果普京不在了)

车臣原本和俄罗斯就不是一个民族。在苏联时期他们也饱受苏联政府的歧视,曾经被赶到西伯利亚的苦寒之地谋生。

这里土地贫瘠,气候寒冷,自然条件非常恶劣,许多车臣人都死在了那里,所以他们想要独立的心情就更加强烈。

苏联时代由于国家强大,车臣一直没有找到机会,直到苏联解体前后,车臣人终于按捺不住自己的野心,宣布从苏联独立。

俄罗斯并没有立刻发兵,而是在谈判和武力镇压镇压之间犹豫不决,当时杜达耶夫建立的国中之国一直反对俄罗斯中央政府达三年之久,叶利钦曾经下令要求其在48小时之内必须停止对抗,否则就动用武力,但时间过了之后,俄罗斯也没有开战。

战争一拖再拖,让车臣分裂分子认为俄罗斯不敢开战,更加助长了其嚣张气焰。

俄罗斯开战工作准备得非常仓促,在开战前三天才匆忙组织军队,许多士兵都是新兵,连枪都没有摸过,而且军种比较杂,涉及多个军种和军区和三个舰队,规模如此庞大,指挥系统却非常混乱,有时拟定好作战计划,结果中途有军队因受挫而退出作战,导致其他军队成为孤军,损失最惨重的81摩步兵团,最后只剩下一个军官和十个士兵。

俄罗斯没有具体的作战方案,后勤供给跟不上,还有许多装甲车没有及时到位,而且俄军长年累月的养尊处优,让俄军战斗力下降严重。

不仅军队如此,连国防部高层都频频出现问题,有人质疑战争的合法性,还因此提出辞呈,另外有不少将军联名提出要求停战,而且几个人因贻误战机而被撤职,整个军队厌战情绪十分强烈。

曾经让西方瑟瑟发抖的钢铁洪流,此时连车臣叛军都打不过了。

第一次车臣战争结束之后,俄罗斯损失严重,在正式开战前几天,俄罗斯的人员损失已经达到了100人以上,战争期间,许多俄罗斯重型武器都被炸毁在车臣的乡间小道上,到战争结束时,俄罗斯有3826名士兵阵亡,17000多名士兵受伤,还有近2000人失踪,这次战争以俄罗斯惨败结,车臣虽然名义上没有从俄罗斯独立,但实际上已经拥有独立自治权。

当时普京还是俄罗斯总理,当上俄罗斯总统之后,普京指挥了第二次车臣战争,战争打的同样很惨烈,且持续时间很长,当时俄罗斯在夺取车臣首府格罗尼兹时,因为伤亡过于惨重,普京直接下令轰平了这座城市。

但车臣反叛武装的行动一直没有停止,他们一直以邮寄的形式和俄罗斯政府周旋,直到2009年时,俄罗斯才宣布反恐行动停止,此时车臣武装重大势力已基本被消灭殆尽。

现在距离第二次车臣战争完全结束,不过才十年而已,在这十年当中,车臣总统小卡德罗夫一直宣扬会终于普京,对外和普京几乎是情同父子,多次表示自己要为普京而死,但却并没有提过如何效忠俄罗斯。他能当上总统也是普京的功劳,而且他还帮助小卡德罗夫为老卡的罗夫报仇他若有朝一日普京下台或去世追为车臣总统,是否会真的继续忠于俄罗斯?还不知道,特别是当俄罗斯选出一位不能令他信服的总统时,车臣能否安分守己是一个未知数。

本文由风云一点通原创。

第一次纳卡战争详细战况?

对于亚阿两国的边境冲突,人们并不奇怪。出于历史原因,两国在纳卡地区的争议由来已久。在苏联时期(1988年),同为加盟共和国的两国就曾因边境问题发生冲突。随着时间推移,双方矛盾愈演愈烈。最终,亚阿两国在1992年爆发了被国外媒体称之为“纳卡战争”?的边境冲突。

当时,亚阿两国所依仗的本国武装力量,都是苏联时期留下的老底子。亚美尼亚境内有原属苏军的3个师,却没有专门的军用机场。而阿塞拜疆则有5个师,还有3座军用机场。两国趁着苏联解体之初的混乱时期,都从撤走的原苏军高加索内务部队手中,获取了相当数量的武器。其中,有不少装备是较年轻的苏军士兵为“获取路费”而主动“卖出”的。

由于阿方经济实力较强(有里海油田),其搞到的武器也比亚方多。以弹药为例,亚方只有500节车厢,而阿方的弹药储备则多达1万节车厢,仅这一项就构成了20比1的压倒性优势。同时,阿塞拜疆在兵员储备上也占上风,1992年该国可以动员的17岁至32岁的男性多达130万,而同年龄段的男子亚美尼亚只能动员55万,不到阿方的一半。

但在兵员素质上,亚美尼亚却明显占上风。虽然两国的武装力量中都有不少人曾在苏军服役,但阿塞拜疆人在苏军体系中不受重视,很多人被分配到工程营等辅助部队,缺乏实战经验。而亚美尼亚人却有着“从亚历山大东征到东罗马时代的彪悍历史”——早在苏俄国内战争时期,亚美尼亚人就组建了2个步兵师加入红军。二战期间,50万亚美尼亚人参军报国,他们中涌现出多达50名战功卓著的亚美尼亚高级将领,其佼佼者就是苏联第一位少数族裔元帅巴格拉米扬

书归正传,尽管双方准备都不算充分,但亚阿两国还是竭尽全力,各自动员了数以千计的“志愿人员”参战。亚方因为历史原因(包括一战时期的大屠杀和二战损失),适龄男子不足,于是不少妇女便参与了部队后勤工作,甚至扛枪上阵。俗话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此举也在某种程度上鼓舞了亚方一线作战人员的士气。

血战经年矛盾犹存

战争初期,亚方进展顺利,在数月内连续攻克纳卡地区的多个城镇。1992年5月9日,经过一天一夜残酷的巷战,亚方攻占阿方在纳卡地区的重要据点——舒沙,双方均付出了数百人伤亡的重大代价。

这次失败令阿方恼羞成怒。当年7月,经过精心组织,阿方出动8000兵力,实施战争中第一次大规模战略突破行动。在空中掩护下,阿方以坦克、装甲车为先导,先实施战略佯动,然后大举进攻。猝不及防的亚方一时难以抵挡,导致纳卡的多个据点相继被阿军占领。

但亚美尼亚人也不是吃素的,缓过劲来的他们出动武装直升机,对阿方装甲部队实施打击,很快阻止了对手的攻势。当然,数以百计的生灵也在这次交战中变成了亡魂。值得一提的是,双方在此战中,都以个人身份招募、雇佣了不少邻近俄军部队的官兵。更有甚者,在亚方的反击中,竟有驾驶武装直升机的飞行员,和对面为阿方驾驶装甲车辆的坦克兵,来自同一支俄军部队!

这一情况充分表现了高加索地区的复杂性。在这次纳卡战争中,亚阿双方的雇佣军,可谓来源复杂,五花八门。前苏军退伍人员、俄军现役“休假”官兵、前内务部队的“逃兵”,以及来自希腊、土耳其、伊朗的“志愿者”,甚至还包括车臣悍匪。据称,车臣叛军头目巴萨耶夫亲自带领数百“嫡系”帮阿方作战,并因“最后撤出舒沙据点”而名噪一时。

1992年秋天,形势再次逆转。1993年4月,亚方连续组织反击,取得了战场主动,阿方则损失惨重。但双方却仍未停火。进入1994年,亚方已控制了纳卡大部分地区,但此时两个小国因为常年战争已筋疲力尽。在联合国以及俄罗斯、土耳其等国的外交斡旋下,亚阿双方达成全面停火协议。但纳卡地区的问题却并未得到解决,时至今日其仍是阻碍亚阿两国关系,影响高加索-里海地区和平的重要因素。近期,该问题再次诱发两国激烈冲突,便是体现。

杜达耶夫扬达尔比耶夫马斯哈多夫巴萨耶夫是如何被击毙的?

焦哈尔·穆萨耶维奇·杜达耶夫(俄语Джохар Мусаевич Дудаев),1944年2月15日生于苏联车臣地区。不久随家迁往哈萨克斯坦,1957年回到故乡。1962年从军,后毕业于坦波夫军事航空学校和莫斯科尤里加加林空军学院,飞行员,空军少将,参加过阿富汗战争,车臣首任总统。1994年12月11日第一次车臣战争爆发,在格罗兹尼战役后,杜达耶夫率众退入山区与俄军展开游击战。俄罗斯特工部门曾几次行动试图消灭杜达耶夫,没有成功。1996年4月21日深夜,杜达耶夫在与人通电话时,被俄军A-50空中预警机根据无线电波锁定位置,发射导弹炸死。副总统扬达尔比耶夫继任。

泽利姆汉·阿卜杜穆斯林莫维奇·扬达尔比耶夫(俄语Зелимхан Абдумуслимович Яндарбиев),1952年9月12日在哈萨克斯坦出生,后回到车臣,开始做工人。1972年应征入伍。复员后,进入了车臣-印古什州立大学语言学系,于1981年毕业后担任车臣-印古什出版社的部门负责人,并进入苏联作家联盟,发表过不少文学作品。1996 年4月21日至1997年2月12日任车臣总统,立场激进。1999年后,他和他的家人一直住在卡塔尔。2004年2月13日,一辆吉普车在卡塔尔首都多哈爆炸,扬达尔比耶夫及保镖被炸死。事后证实是俄罗斯特工所为。

阿斯兰·阿利耶维奇·马斯哈多夫(俄语Аслан Алиевич Масхадов),1951年9月21日出生于哈萨克境内的一个车臣家庭,1957年返回车臣。于1969年入伍,1972年从格鲁吉亚第比利斯军校毕业,在多地服役,军衔为上校。1992年,被总统杜达耶夫任命为车臣军队的参谋长,亲自指挥了第一次车臣战争格罗兹尼的守卫战。于1996年8月31日与俄罗斯联邦代表亚历山大·列别德签署了哈萨维尤尔特和平协议,车臣赢得了事实上的独立地位。1997年2月12任车臣总统。1999年,巴萨耶夫(马斯哈多夫无法管控)的部队袭击了达吉斯坦,第二次车臣战争爆发,2000年新任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命令俄军重返车臣,并宣布马斯哈多夫为非法车臣总统。马斯哈多夫拒绝投降,与俄军进行游击战。2005年3月8日,马斯哈多夫在一次战斗中被自己的保镖打死。也有说法是说他是在面临绝路时命令保镖将自己打死,以避免落入敌军之手。

沙米尔·萨尔玛诺维奇·巴萨耶夫(俄语Шамиль Салманович Басаев),1965年1月14日生于车臣南部山区。1983年至1985年入伍服役。曾在莫斯科工作过。参与过高加索地区一些国家之间的冲突。是车臣反叛力量中激进派别无可争议的领导人,长期率军与俄罗斯联邦军队作战。多次策划袭击车臣境内外安全部队,并是数起人质事件及针对平民恐怖袭击的主要责任者,号称“高加索之狼”,是臭名昭著的恐怖主义分子。2000年2月上旬,被一枚地雷炸伤右腿,并在野外截肢。巴萨耶夫于2006年7月10日被炸身亡,俄罗斯方面宣称他是被俄罗斯联邦安全局特工炸死。

为何强烈请求叶利钦彻底解决车臣问题?

这个问题应该归结为为什么普京被任命为总理10天之后,就向叶利钦请求打第2次车臣战争……还有不久之后就成为了俄罗斯总统。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当时的具体背景。

1997年的普京就已经很受叶利钦的信任了,1997年3月26日普京就成为了俄罗斯总统办公厅副主任和和资产管理局局长,后来又成为了分管地方经济的俄罗斯总统办公厅第1副主任,接着担任了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局长,主管俄罗斯的情报工作。

如果不是叶利钦非常信任他,不可能将这些重要的工作都交给他的,而且还都是离总统最为核心的工作。

1999在8月16日普京被总统叶利钦任命为俄罗斯总理,同时叶利钦直接宣布,普京会是继承他衣钵的人,就等于直接说要把总统之位在不久的将来交给普京了。

可是这个时候,叶利钦虽然非常心仪普京为继承人,但并不代表整个俄罗斯国内都对默默无闻的普京有所期待,因为当时的主要总统候选人之一尤里米哈伊诺维奇,卢瑞科夫等人已经开始了针对普京的竞选活动,他们要打击普京,避免他成为叶利钦的接班人。

这个时候普京要想在未来竞选总统的时候取得一席之地,要想顺理成章的让公众认可他成为叶利钦的继承人,那么他就必须做出一点政绩来得到民心的认可。

当时最能迅速俘虏民心的政绩,就是阻止车臣分离主义。

普京为了迅速奠定一个坚定反对分离主义的形象,在当选为总理之后,立刻向叶利钦请命,迅速展开第2次车臣战争,避免车臣分离主义,恐怖分子在莫斯科等城市接连制造多宗爆炸案,避免车臣实现更有影响的事实独立,造成其他地区的效仿。

第2次车臣战争正好发生在普京担任总统之后的第10天,1999年8月26日。

可以说普京是相当强硬了。

当时的原因是由于车臣的分离分子和恐怖主义入侵俄罗斯达吉斯坦共和国,以普京为主要的俄罗斯领导人认为,武装叛乱分子如果再不加以阻止,将会加剧俄罗斯境内的分裂主义势力抬头。

于是在普京的主导下,1999年的8月下旬到9月,俄罗斯空军在车臣进行大规模空袭,消灭入侵夫基斯坦的武装分子。

1999年10月1日起,俄罗斯总理普京宣布向车臣发动地面攻势,12月就包围了车臣的首府格罗兹尼,2000年2月攻克。

而当时的普京已经成为了俄罗斯新一任总统。

因为正在车臣战争期间,即将跨入新世纪的最后几个小时的1999年12月31日,叶利钦竟然突然宣布辞职,作为总理的普京顺理成章的成为了代总统。

在1999~2000年的车臣战争,正好为普京拿下总统大选赢得了广泛的选票,民众对于叶利钦在第1次车臣战争中的不满,都对比在了对普京第2次车臣战争的全面胜利的事实下,所以在叶利钦宣布辞职之后,大家都纷纷转向支持普京,虽然他是叶利钦的继承人。

但他在维护国家主权方面做得很好!俄罗斯民众纷纷支持了普京……

也让人不由得觉得第2次车臣战争可能是叶利钦和普京商量好的,要发动的一场战争,就是在这场战争中为普京赢下民心和民意。

以此击败反对党的对叶利钦的攻击。

所以叶利钦在第2次车臣战争中的突然下台,也可能是两个人早就计划好的一件事情,对外界而言,这不过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没有任何时机,比在战争中更能顺利的把权力交到普京手中而不被外界干扰了,因为普京就像是一个强有力的国家领导人,是能够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的。

普京的这种形象也深得俄罗斯民众的支持。

由此我们也知道了为何普京为何在上台之后的第10天就展开了第2次车臣战争。

普京之前是做什么的?

普京,1952年10月7日出生于列宁格勒。

一提起普京,就会说到克格勃。克格勃,全称“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与美国中央情报局、英国军情六处和以色列摩萨德并称为“世界四大情报机构”。

1978年,普京列宁格勒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加入了克格勃。据说1985年至1990年,他曾在东德工作过。

1991年,普京回国,担任列宁格勒市国际联络委员会主席,主管市政府的对外经济关系。1991年12月26日,苏联宣布解体。

据说苏联解体后,普京曾经短暂失业。为了养家糊口,普京开起了出租车。1994年,他当上了圣彼得堡市第一副市长。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1998年4月,普京被叶利钦提拔为俄罗斯联邦安全委员会主席。1999年12月31日,叶利钦辞职时推举普京作为他的接班人。普京大帝,由此登基。

俄罗斯面对小小的车臣为什么损失惨重?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就是两点,第一轻敌,第二不擅长城市作战。

第一轻敌。

在第一次车臣战争之前,俄军轻敌的程度简直无与伦比。

当时车臣宣布独立,建立了自己的军队,选举了自己的总统。

但车臣全境只有100万人口,其中一半左右是俄罗斯等非车臣族,车臣人只有55万。

按照人口比例来说,车臣可以参战的青壮年男性最多只有四到五万人。

战前,车臣正规军仅有1万多人,还分属几个军阀控制,都是仓促组建的。

虽然车臣男人都会使用枪械,但打仗同朝着野外开枪还是有很大不同的,这些正规军相当于俄罗斯的民兵。

根据俄罗斯的情报,车臣人没有空军,当然也没有海军,陆军只有几十辆装甲车和少数老旧坦克,大口径火炮基本没有,只有一些迫击炮。

总体来说,车臣只是一支装备轻武器的民兵武装,人数1万多人。

而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武器库,仅仅坦克就有三四万辆之多,也就是说俄军可以用3辆坦克对付一个车臣民兵,这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而且俄罗斯还有数千架战机,车臣人连空军都没有,只有一些运输直升机。看起来俄军甚至不用出动地面部队,用空军就能炸光车臣武装。

而俄罗斯当时还有二三百万大军,面对车臣区区1万多民兵,颇有车臣匪徒还不够我们杀得感触。

由于极度轻敌,无论俄罗斯政府,还是俄军最高指挥官,根本就没想到车臣战争会有什么麻烦。

在他们看来,只要俄军开入车臣境内,这些车臣土匪就应该吓得直接尿裤子,赶忙来投降了。

俄罗斯国防部长格拉乔夫公开放话:对付那些乞丐一样的武装,俄军完全是胜之不武,根本不用什么详细的计划。

他甚至还说,只要动用1个空降团,直接降落在车臣首都格罗兹尼,花费2个小时占领全城就可以赢得战争。

如果说这是格拉乔夫对外宣传的话语,他对内也是如此。

格拉乔夫在高级军官会议中,认为战争在12月11日打响后,最迟在20日就可以结束,也就是不到10天。

叶利钦也傲慢的要求车臣人在48小时内投降,不然格杀勿论。

在这种极度轻敌的傲慢情绪中,俄军根本没有做什么准备工作。

此次进攻车臣的数万俄军,主要北高加索军区的摩托化步兵组成。苏联解体以后,大量苏军官兵离开部队不干了,所有部队都有百分之三十甚至五十的人员缺口。

为了弥补兵员不足,又从全国各地抽调了新兵补充。这导致所有俄军部队,都有大量的新兵。这些人仓促赶到部队,还没搞清楚长官的名词,就被送到车臣战场,作战状态和士气可想而知。

另外,俄军的训练水平很低。苏联解体以后,俄军长期拖欠工资,官兵尤其是军官连养家糊口都困难。这种情况下,官兵都不做训练或者随便跑跑步和放几枪,老兵状态也下滑严重。

在进攻车臣的部队中,要么就是只会跑步和开几枪的新兵,要么就是士气低落、状态不好的少数老兵。

由于轻敌,俄军上下都认为不会有什么激战,甚至很多人认为这只是一场武装示威而已,迫使车臣人服软。

所谓骄兵必败,车臣人则迅速将军队扩大的5万人,选择了采用城镇战和游击战对付俄军,将俄军吸引进入城市以后再打,抵消自己重武器的劣势。

第二,不擅长城市战。

苏军从来都不会打城市战。

在二战的的几次城市战,比如斯大林格勒、柏林战役,苏军损失都是很惊人的。

比如柏林战役中,苏军占据人员和火力的绝对优势,面对几十万拼凑起来的德军,苏联仍然损失了30多万人。

在冷战苏军的战略中,利用机械化兵团和摩托化兵团攻打西欧,必须刻意绕开城市。

一旦大纵深战略要求苏军速战速决,不能陷入城市持久战,而且西欧国家为了保护平民,一般也会宣布大城市不设防,不做军事上的防御。

所以,苏军的常规部队根本没有接受过城镇战训练,当然也不知道城镇战要怎么去打。

相反,车臣人高层有不少原苏军的军官甚至将军,对苏军的弱点看得很清楚,选择城镇战打击苏军。

虽然车臣人的只有轻武器,但他们对城市非常熟悉,加上作战意志坚强,这就已经胜利了七成。在城镇战中,俄军的坦克大炮飞机不容易发挥威力,尤其坦克装甲车反而成为显著的目标。

这边,俄军击中了3万8000人的兵力,动用了230辆坦克,454辆步兵战车,388门火炮和迫击炮,大摇大摆的杀入首都格罗兹尼。

这里只有1万多车臣武装,似乎应该是稳赢的。

然而,俄军刚刚进入格罗兹尼就遭遇了地狱般的惨烈战斗。

当先进入城市的81摩步团当天便被击溃,超过一半官兵被击毙或被俘。

131旅也彻底被击溃,旅长战死,全旅损失殆尽。孤军挺进到市中心中央火车站的第一营被全歼,全旅共789人阵亡,75人被俘,并几乎丧失了所有的军官;26辆坦克损失20辆,120辆装甲战斗车辆则损失了102辆。

131摩步旅一营一名被俘士兵,事后回忆这次荒唐的进攻:指挥官也不给我们地图,也没有说明,就是告诉我们,跟着前面的步兵战车走就对了,但是我们最终还是跟丢了。到了早上,我们完全和部队失去了联系,我问我们的长官这是哪儿,他说他也不知道——反正就是在火车站附近。不,他也没有地图。我们得到命令,加强戒备,但根本没用,车臣人哪儿都是。我们根本没处躲,因为哪儿都是他们。

攻入城内的俄军,很快受到重大损失,俄军少将维克托·沃罗比约夫也被炸死了。

根据情况,格罗兹尼还有数万俄罗斯族市民没有能够撤退,所以俄军最初没有狂轰滥炸城市。

这样打了整整1个月,俄军付出巨大伤亡却没什么进展,终于打红了眼。

他们开始对着首都的建筑物用飞机和重炮猛烈打击,将建筑物炸平后,才在坦克掩护下用步兵进攻。但车臣人仍然在废墟中抵抗,俄军就暂时撤退,继续用重武器猛轰。

这样,苦战了1个多月,到1月底,俄军才占领了完全成为废墟的格罗兹尼,车臣主力已经从城内撤退。

此战获胜的代价是,格罗兹尼没有一栋完好的建筑物,城内数万俄罗斯族市民被炸死了2万人。

占领格罗兹尼并不意味着战争停止了,车臣人不断以游击战打击俄军,直到2年后俄军从车臣撤退,车臣实际上独立。

俄军公布死亡人数为3826人,伤者1万7892人,另有1906人失踪,伤亡总数2万多人。

但西方认为俄军伤亡总数超过5万人,大大超过车臣损失的2万多人。

此战还有数万平民死亡,大部分是俄罗斯族人。

可以说,第一次车臣战争,俄军输了面子也输了里子。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