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 ,从苏德战争开始直到1944年8月9月?

2023-10-27 22:48:06 78阅读

德国 ,从苏德战争开始直到1944年8月9月?

强大的国力面前,再强悍也无济于事。

苏德战争到1944年8月份,究竟伤亡多少德军难以计算,整个苏德战争中,德军伤亡达到了1000万,阵亡和失踪就有380万人。而苏军显然更惨,共计伤亡2960万人,光阵亡就有900多万。

苏德战争,德国其实是必败的

德国 ,从苏德战争开始直到1944年8月9月?

德军虽说战争初期锋芒毕露,但是莫斯科保卫战和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战争局势就逆转了。苏军很快就开始了反攻的道路。到了1944年,十次斯大林突击,就把德国人彻底赶出了苏联。

苏联能够取胜,最大的是依赖苏联强大的国力,而且,战术指挥并不逊色于德军。德军初期利用闪电战的巨大优势几个星期突进了几百公里,但是德军在苏德战争中,也就这些光辉了。到了莫斯科,冰天雪地中的德军就开始怀疑人生怀疑元首了,到后来德国人也发现,这仗没法打了。

德军的后勤补给

苏德战争中,德军的后勤基本上是没有完善过。首先是德军的汽车数目有限,德军总共用于运输的军队只有9000人,6600辆汽车,而德军总数有几百万。而远途的运输补给,只能依靠火车,结果,更坑爹,苏联的铁路,德国人压根用不了。而且,苏联人的燃料,德国人也不能直接用。

苏德战争中的德军,补给是最困难的一个。德军的几千辆汽车,每时每刻都有1/5是需要维修的,这补给,根本就没法完成。而且苏联的道路更坑,典型的豆腐渣工程,并且公路还少。

直接的结果就是,德国饿死一堆,阵亡一堆,冻死一堆。

德国的国力

德国和苏联在工业上都是比较强大的,而苏联明显远远强于德国。德国二战期间生产的坦克只有3万多辆,虎式坦克只有1800辆,而苏联的T34就生产了6万5000辆。苏联在整个战争中,总共生产了10万多辆坦克,13万架飞机。这水平,德国人根本比不起。苏联这还不算多,美国二战期间曾经一年就生产10万架飞机。

库尔斯克战役,德军2900辆坦克对苏联5000多辆坦克,火炮是1比2.5。而1944年6月,苏军进攻德国中央集团军群,战斗之初,德军负责增援的飞机只有40架,而苏联有1000架,而后续增加到了7000架。别说苏联是靠人海,靠坦克堆,有人有坦克,而且数量碾压,质量也不差,这就是实力。

英美援助

有人说是英美援助下苏联才击败了德国,其实这并不准确,英美的大量援助其实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才开始的,前期援助数量一般般。但不可否认的是,英美的援助的的确确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是不是决定性作用还是比较难说。不过话说回来,德国其实就是自己在打,那几个仆从国,都是见风使舵的猪队友,而且,没什么帮助。盟友就更别提了,那日本根本指望不上,旁边的意呆利,更是气人。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造成德国伤亡巨大,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德国失败是必然,综合了一切对苏联有利的因素,德国以付出巨大的代价打了一场败仗,不可避免。

为啥德国都是总理在主事?

这个问题涉及到一个大国知识点,需要好好回答。

我们都知道在一些国家,权力掌握被称为国家元首的总统手中,另一些国家则全力掌握在被称为行政首脑的总理或者首相手中。

一般很多人认为,国家权力掌握在行政首脑,州总理负责首相手中的国家都是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比如说现在比较著名的有英国(包括多数英联邦成员),日本,泰国,柬埔寨,还有一些西欧,北欧的小国等等。

但其实并不是这样。

(印度总统)

比如说我们都知道的德国和印度,这两个地区性大国都属于总理当家的典范,而且这两个国家都属于议会制国家,都是有总统的。

但是像德国这样国家的元首,是非常类似于英国这样君主立宪制国家的君主的,只拥有形式上的权力不直接,领导内阁,不负行政责任。

德国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联邦议会,联邦议会可以选举联邦总理选举,联邦总统和议会议长和副议长,参与对联邦最高法院的任命。

德国的联邦政府决策的三原则是总理原则,部门原则和集体原则,也就是说和德国总统毫无关系,总统在很大情形上,连英国这样的女王这样所谓虚衔君主的存在感都没有。

像英国这样的国家,在形式上包括首相在内的内阁成员都是由君主来任命的,可是德国直接绕过了这一弯弯绕绕的形式,丝毫不给所谓的国家元首一点点仪式感。

而且也没有见有什么重大的德国外交场合或者是德国的重大活动,有德国总统的出席或者是发声,我们看在国际媒体的报道中,或者是在德国对外的声音。

就像很多人至今可能都不知道默克尔总理上面的联邦总统是谁……

且从未见到是默克尔之外的德国总统去针对德国内部或外部的一些形式环境状况去发声,深刻表明,德国总统的地位已经弱化到了一个可有可无的程度。

德国有位叫武尔夫的总统,曾在默克尔来中国视察一座中德示范性合作高校之后,也曾一年之后同样来到了这所学校,但是新闻媒体大肆报道的是默克尔,一年之后的伍尔夫却几乎没有人知道……

甚至连印度总统的存在感和权力都比德国总统的存在感和权力大,印度总统在战时是武装统帅,而且印度总统还能够在战争时期拥有至高权力。

好像德国总统的一般归宿都是去外国走穴,以增进德国和其他国家的感情,或者是在卸任之后去大公司任职。

为什么德国要实行欧洲独一档的总统虚衔制呢?

就是不得不提当年的魏玛共和国时期,那时候的德国可以说总统一手遮天,可以说是德意志皇帝和皇权的延续。

到了一战之后,希特勒上台把总统和总理这两个职位进行合并,形成了德国的大独裁体制,并且造成了法西斯灾难,对于德国人来说,这段历史是难以忘却 的,在后来德国重建之后,被吸取了总统权力过大的教训,形成了如今的联邦德国体制。

规定联邦总统不能单独任命总理,不能颁布紧急法案,不拥有军事指挥权。

所以说正是德国的这项法律依据,以及德国对总统权力的极大制约,能够从制度上避免人性的私欲膨胀,避免德国再次重蹈覆辙,赢得了广泛的尊重和原谅。

德国为什么又叫德意志?

德国又叫德意志的主要原因:

1、德国全称“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位于欧洲中部,其国名源于日耳曼民族名。

2、早在公元前就有些民族采用了该民族名,后来形成了整个日耳曼语系种族的名称。

3、德意志一词是汉语音译,德语原文是Deutschland,在古高德语中是“人民的国家”、“人民的土地”之意。

纳粹德国的综合国力是什么水平?

鼎盛时期德国综合国力主要从军事方面介入,其海陆空三军,坦克飞机大炮在当时可谓是顶级配置了。

德国在苏德战争以前就已经达到了巅峰状态,尤其是1939年9月波兰战役。1941年9月莫斯科战役,纳粹军事扩张十分顺利,以国防军为主体挺进莱茵河非军事区,德国陆军成为不败神话,军事实力逐渐增强。1939年9月打起波兰战役。1940年5月,规模空前,形成两线攻势。1941年6月开始孤注一掷的苏德战争。

对欧洲历史上乃至全人类前所未有的军事帝国德意志而言,不幸的是,规模空前巨大的战争机器发生瘫痪,人类历史暴虐的政治形式封存在历史的尘埃之中,12年的历史生命因此逐渐走向衰败,当它鼎盛的时候可与凯撒时代的罗马帝国比肩,比拿破仑时期的法兰西帝国更胜一筹。

与几大国相比,德国稍强于苏联,持平英国,在苏德战争中却败于苏联,我上篇回答已经罗列了相关原因,在这里我就不一一陈述,主要是德国被两线作战所牵制,顾此失彼,但军人伤亡少于苏联。

法国实力却不好评估,不光彩的迅速战败,与英结盟败的惨,败的快,从本质上讲,是法国战略战术思想上的落后,就马其诺防线被迅速攻破,法国被打掉一半,委屈的法国海军―一只仅小于日不落帝国海军的将士们只能空有一身本领却无处施展,他们何曾想充当在海上打酱油的角色呢?法国应该排在苏联之后。

英国和美国成为盟友攻打德意志,德国军事配置难以在全球施展,而对于英国而言,其装备配置全球可达,可以凭借强大的海军本土殖民地提供后勤和物资。英国的海军和空军比德国强毋庸置疑,从敦克尔克战役就可以看出,其远程轰炸机不比美国差。

而当时的德意志与现在的美国完全没有可比性,美国现在拥用单挑全世界海军的能力,遍布全球的军事基地,众多实力不弱的小弟,而当时的德国是没有的。

欢迎大家关注“智化冰川”了解更多相关资讯!

关系尚好的德国和沙俄为何会在一战前反目成仇?

在20世纪初期,德国和俄国的关系一直十分友好,而英国和俄国的关系一直剑拔弩张。

英国和俄国都在争夺亚洲地区的利益,英国为了打击俄国,倾尽全力支持日本的发展,将很多先进的舰艇技术都交给了日本。而日本也没有让英国失望,1904年日本挑起了日俄战争,击败了看似强大的沙俄。

日俄战争暴露了沙俄外强中干的本质,对马海战中俄国海军舰队损失了超过27万吨军舰,却只击沉了300吨的日本鱼雷艇。

日俄海战结束后,沙俄的势力逐渐的衰退,英国和德国的矛盾逐渐成为了各国之间矛盾的焦点。在德国统一之前,法国是欧洲大陆的传统强国,英国和法国敌对了数百年的时间。

而在德国统一之后,法国遭到了德国的沉重打击,英国和法国的关系逐渐缓和,德国为了应对孤立的局面,同意大利和奥匈帝国签订了同盟协定,形成了三国同盟的格局。到了19世纪末期,德国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发展迅速,重新瓜分世界的想法也越来越强烈。

英国和法国是老牌殖民国家,已经将能够占领的殖民地抢掠一空,而德国和美国都是新崛起的大国,在海外的殖民地数量非常有限。美国的国土面积广大,对于殖民地的需求不断,而德国的国土面积狭小,人口数量比英国和法国都要多,因此德国瓜分殖民地的愿望非常强烈。

英法不会拱手将殖民地让给德国,德国想要获得殖民地,就必须要对英法发动战争。因此在二十世纪初期,双方都在拼命地拉拢盟友,以增加自己取胜的机会。

俄国是欧洲的传统大国,因为地理位置的特殊,如果俄国做英法的盟友,德国就会陷入两线作战的地步。如果俄国做德国的盟友,那么俄国不需要出太多的力气,也能够坐收渔翁之利。

由于英国支持日本暴打了俄国,只要德国能够保持好同俄国的关系,俄国肯定不会帮助英法。然而德国却小瞧了俄国的作用,在盟友的选择上,德国不顾俄国的利益,将奥斯曼拉到了同盟国的阵营。俄国和奥斯曼帝国是宿敌,德国的这一做法无疑把俄国推到了另一方。

德国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因为俄国是欧洲强国,德国早晚都要同俄国血拼到底。实际上德国完全可以选择另一个策略,先同俄国进行协商,然后集中力量击垮英法两国,再去进攻防备松懈的俄国。希特勒在二战时期就采用了这样的策略,结果起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

然而一战前的德国显然有些自信过度,无论是战前的准备,还是盟友的选择上,德国都没有占到任何便宜。

在一战爆发后,德国很快便陷入了法国和俄国的两面夹击中,虽然德国军人十分的勇猛,但是毕竟双拳难敌四手,德国在战场上并没有占到多少便宜。而且德国的盟友意大利临阵倒戈,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都不堪一击,很快一战就变成了群殴德国的战争。

1918年德国被迫向协约国投降,最终为自己选择错误的盟友付出了代价。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