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号致金庸,异乡什么什么成语?

2023-11-28 11:36:07 86阅读

代号致金庸,异乡什么什么成语?

答案是流落异乡。

【成语】: 流落异乡

代号致金庸,异乡什么什么成语?

【拼音】: liú luò yì xiāng

【解释】: 意思是被迫离开家乡,漂泊外地。

【出处】: 宋·无名氏《新刊大宋宣和遗事》:“今委顿兮,流落异乡。”

【举例造句】: 吴之荣又碰了一鼻子灰,眼见回家已无盘缠,势将流落异乡。金庸《鹿鼎记》第一回

【拼音代码】: llyx

你心目中的中国古代十大战神是谁?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上十大名将是孙武、吴起、白起、韩信、孙膑、霍去病、郭子仪、徐达、曾国藩、粟裕。这所以这么选,是有道理的,下面详述。

一、孙武(约前545年—前470年)当属第一位名将,他是春秋时齐国乐安人,是既有领兵实践又有兵学理论的杰出将领和军事理论家,他被尊称为“兵圣”。中国古代兵学受西方军事理论家的赞赏,孙武的贡献是最大的,他的《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家圣典”,历经三千多年,其影响力仍未减退,在当代还影响到商界,孙子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鼻祖,他的兵书不仅成为西方军事院校的教科书,而且是西方商学院的重要参考书。孙武有实际的军事经历,他曾率领吴国军队大破楚国军队,占领楚国国都郢城,几乎是将楚国灭了。史书记载的著名的“吴宫教战”故事,即是孙武的练兵典例:他操练180娇贵的后宫美女,斩杀两位宠妃,杀鸡儆猴,令行禁止。演绎军事统帅“君命有所不受”和“军令如山”的兵学精神,这精彩故事广为流传。

二、吴起(公元前440年-前381年)是战国初期卫国人,他经历过战国激烈的战争年代,曾在鲁、魏、楚任官,他是杰出的军事家和改革家,他的兵学著作《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楚国任官时,曾主持“吴起变法”。吴起战绩辉煌,周威烈王十四年(前412年),齐国进攻鲁国时,吴起奉命率军赴前线抗敌,他以示弱惑敌的妙计麻痹齐军,而后奇袭齐军,齐军顿时溃败,鲁军大获全胜。周威烈王十七年(公元前409年),吴起率魏军攻取秦国河西临晋、元里,修成屯兵,次年,率兵攻至秦国腹地郑,迫使秦军退守洛水,吴起率军为魏国占领了原属于秦国的整个河西地区,设西河郡,他任西河郡守。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秦惠公出兵五十万攻打魏国阴晋,吴起率弱师五万,战车五百辆,骑兵三千。大败秦军,创造了少胜多辉煌战例,史称“阴晋之战”,魏国因此而成战国初期的强国。后来,吴起投楚,帮助楚悼王推进大改革,提升楚国综合国力,使楚国扩展疆域,公元前381年,楚国出兵援赵,与魏军大战于州西,楚军穿梁门,驻军林中,切断魏国河内郡与首都安邑的联系,使赵国能火攻棘蒲,攻克黄城,楚、赵携手大败魏军。吴起与孙武一样,是皆有实践与理论的军事大家。

三、白起(?—公元前257年)有“杀神”的称号,据说在长平之战中,他坑杀赵军45万战俘,当然,后来有评论认为他只是不得已地“奉命行事”。白起确实比较狠,这与他长期的战争经历可能有关,其实,将白起称为“战神”更妥当,他在沙场征战37年,经历大小战争七十余起,一生攻城七十余座,杀敌百万,从军事上为秦国统一积蓄实力。他是继中国历史上自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军事统帅,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他有杰出的军事成就,伊阙之战歼灭韩魏联军24万,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他大破楚军,攻入郢都,迫使楚国迁都,使楚国再也没有实力与秦对抗;长平一战,完胜赵军,创造了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围歼战例,被认为是古代的经典战役之一。白起在各大战役中的指挥方略,代表了战国时期战争发展的水平。白起战前分析仔细,战略制定得当,战术上灵活奇妙,进攻时雷厉风行,或各个击破(如伊阙之战),或直捣敌营(如鄢郢之战),或长途奔袭(如华阳之战),或以佯败诱敌(如长平之战),其军事指挥艺术,至今仍被广为赞誉。

四、韩信(?—前196年), 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军事家之一,韩信的军事韬略,萧何治国方略,张良的御敌谋略,助刘邦成就大汉帝国,韩、萧、张并列为汉初三杰,韩又与彭越、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刘邦评价韩信时说:“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韩信被后人奉称为“战神”。韩信为后世留下了诸多十分精彩的战例:如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临晋设疑、夏阳偷渡、木罂渡军、背水为营、拔帜易帜、传檄而定、沈沙决水、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其中,刘邦项羽的较量中,韩信为刘邦献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让刘邦成功崛起;在刘邦扩大版图时,韩信以其卓越军事才能,为刘邦平定魏国,击败代、赵,降服燕国;汉四年,在与楚汉关键性战争中,韩信率兵击齐,攻下临淄,特别是乘机全歼龙且率领援齐的二十万楚军,次年,韩信又率军围歼楚军,于垓下大败楚军,迫使项羽自刎。韩信被认为是继孙武、白起之后,最为卓越的名将,其灵活奇妙的用兵之道为历代兵家所称道,要数中国战争史上最善将领,韩信必列其一,他创造了战争史上多次战争杰作,堪称经典。

五、孙膑虽生卒年月不详,但可以肯定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主要活动于齐威王时期,系孙武后裔,齐国阿、鄄地区人。据传,孙膑与庞涓同师从于鬼谷子,按理说也是著名纵横家苏秦、张仪的同门师兄弟。关于孙膑的一个精彩故事是智胜他的师兄弟庞涓,从师学艺时,孙膑之才胜于庞涓,庞涓出任魏将后,妒孙膑之才,为制约孙膑,庞涓将孙膑骗至魏国,以毒计将孙膑割去膝盖骨,孙膑知庞涓陷害他之后,用计装疯逃至齐国,成为田忌门客。著名的“田忌赛马”故事就是表明孙膑的超人智谋。孙膑后来被荐给齐威王,被拜为军师。周显王十五年(公元前354),赵攻魏属国卫,庞涓奉魏惠王之名,率军围赵都邯郸,赵求救于齐,齐出兵救赵。孙膑巧用妙计,针对魏国强兵在外,魏都大梁空虚,先是率军攻平陵,示敌以弱,尔后强兵直捣大梁,逼使庞涓仓促回救,孙膑乘机在途中伏击魏军,大败魏军,战胜庞涓。周显王二十七年,魏军不甘失败,庞涓率军攻韩,韩求救于齐,孙膑率军救韩,率军直扑魏都大梁,待庞涓撤围韩之军时,孙膑以逐日减灶之法迷惑庞涓,庞涓上当,率轻车锐卒追赶,齐军以逸待劳,连车为垒,于马陵设伏,大败魏军,逼庞涓自尽,并掳了魏太子申。银雀山汉墓出土竹简有《孙膑兵法》,表现孙膑的军事思想,他在军事战略上重“势”,提出持久战理论,重视歼灭战,重视战争中车垒的作用,重视阵法研究,肯定战争有规可循,是很值得重视的兵学理论。

六、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17年)最厉害之处在于作为汉族的年轻将军,以奇兵来大胜最善长于马上厮杀的匈奴人。匈奴骑兵快,而霍去病的骑兵更快,以快制快,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和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霍去病两次率军进攻匈奴,一次歼敌四万,一次杀敌七万多人,两次战役皆大获全胜,成功夺取河西地区,打得“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此次战役开始时,霍去病年仅十九岁,他被汉武帝任命骠骑将军,这两次战役,他战功显赫,曾俘虏匈奴王5人及王母、单于阏氏、王子、相国、将军等120多人,降服匈奴浑邪王及部众4万人。元狩四年(前119年)春,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22岁)各率骑兵5万分别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霍去病率军北进两千多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歼敌70400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内),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举行了祭地禅礼,兵锋一直逼至瀚海(今贝加尔湖)。经此一战,“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他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断,每战皆胜,深得武帝信任。可惜的是,元狩六年(公元前117)霍去病病卒,年仅22岁,汉朝痛失一位令匈奴闻风丧胆的年轻将军。汉武帝悲痛不已,他为霍去病举行了盛大的葬礼,“天子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冢象祁连山。”

七、郭子仪(697年-781年)是唐代著名的军事家,他武举出身,安史之乱的关键时期,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他率军大败史思明。后升为副元帅,率唐军及回纥等援军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在平安史之乱时,获战争方面首功,晋升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代宗时,郭子仪与回纥结盟,瓦解叛将仆固怀恩勾引吐蕃进犯关中的叛乱,维护唐王朝的稳定和统一。郭子仪常年征战,屡建奇功,八十多岁仍征战于沙场,八十四岁才退伍,八十五岁辞世。郭子仪以其军事实践,精彩注释了古代兵学中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理论。

八、徐达(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市)人,明朝开国军事统帅,著名的淮西二十四将之一。在明王朝建立过程中,徐达军功卓著,明朝最强大的敌人,几乎皆是由徐达率军击败的,他大败陈友谅,灭了张士诚,终结了元朝的统治。徐达堪称明朝开国第一军功明臣,但他为人谨慎,从不显耀军功,他很善于治军,在军队中威望极高。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时,便徐达领兵北伐,寻元军主力决战,徐达以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屡败元军,仅两个多月时间便攻陷了元大都。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徐达率军成功收复了中原王朝丢失了四百多年的燕云十六州,使燕云十六州回到华夏民族的治理版图中,这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九、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有多重身份,是清朝著名汉臣、理学家、文学家,更是军事理论家,亦是兵学的实践者,在满人统治下,他作为清王朝的汉族大臣,能独创湘军,成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湘军的军事统帅,这非同寻常,而曾国藩在重重困难下,干的非常出色,他称为古代杰出将领,是当之无愧的。

曾国藩治军的第一个重要特点是引儒学入兵学,提倡忠君卫道报国,以儒家学说治军,他以忠孝仁义治军,在选将、募兵、练兵、出征的过程中,皆以儒家理学为宗旨,他将儒家理论贯穿于军事理论中,使湘军形成很强的凝聚力,因而也具有相当强的战斗力。曾国藩是古代文人带兵的典范,他有一套颇具特色的治军方略。首先,他主张“兵不在多而在于精”;他认为治军时选将是第一要务,“行军之道,择将为先。”其次,他十分注重选将时以德才兼备为准,并将德放在首位,他认为:德乃“忠义血性”。他仔细解释说:“带勇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计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大抵有忠义血性,则相从以俱至,无忠义血性,则貌似四者,终不可恃。”再次,他将清朝的世兵制改革为募兵制,使湘军大大不同于清王朝的绿营兵。他重视在乡农中招募兵员,不喜欢在市民中招募,他规定,“招募兵勇,须取具保结,造具府县、里居、父母、兄弟、妻子名姓、箕斗清册。各结附册,以便清查。”凡无保者,概不招募。曾国藩对绿营编制进行本质上的改革。湘军的编制以营为基本作战单位,营以下设哨,哨以下陆师为队,水师为船,马队为棚。湘军之始,营以上不再设官,各营全辖于曾国藩一人。其后营数增多,才有统领和分统的称谓。此外,曾国藩坚持将必亲选、兵必自找、层层节制的建军原则,改变了绿营中“兵与兵不相知,兵与将不相习”的弊病,这强化了军队的凝聚力,但却也造成私家军的形成,开创“兵为将有”的先例,近现代中国的军阀拥兵割据或受到了曾国藩募兵制的影响。

曾国藩最成功的军事事迹当属他战败太平军之后的“急流勇退”,清王朝军队在他攻下南京后,对他形成合围之势,防备他有不臣之心,曾国藩对兔死狗烹的历史典例十分了解,他很有针对性地采取巧妙的应对措施,裁减湘军,让湘军最精锐的部队吉字营的统帅,曾国藩的胞弟曾国荃回家养病,奏请停解福建江西等地的厘金援湘,恢复停顿多年的科举考试,重修文庙,整顿秦淮河,让两岸商务恢复经营等,明确向清王朝表示他没有造反之心,在建立奇功之后,成功避免兔死狗烹的命运。

军事思想影响非常大,在他之后的湘、淮将领皆以曾国藩为楷模,连后来的黄兴、蔡锷等也对曾国藩治军方略推崇备至,更值得注意的是,主张西体中用的张之洞、袁世凯等,在用西法编练新军时,还积极采纳了曾国藩治军的一些方法。蒋介石高度推崇曾国藩,以他为师,要求国军将领须“认清历史,效法曾胡(曾国藩、胡林翼)”。毛泽东也很欣赏曾国藩治军方略,重视对他的治军方法进行扬弃。

十、粟裕(1907-1984)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杰出将领,他是从士兵成长起来的名将,称粟裕为名将,是因为他在人民军队中很有代表性,他处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大将首位,但他不是元帅,军衔不是最高一级,他的资历也不是最老的,但他战功卓著,所取得的辉煌军事成绩不逊于其他名将。他率领的不对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他的军事生涯让许多名将为他点赞,他的军事指挥才能让国内外许多将领叹服。

粟裕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参加过南昌起义,参加井冈山反“围剿”战斗,历次反“会剿”和全部五次反“围剿”战争,粟裕皆经历过。长征时,粟裕留在南方组织游击战争,进行艰苦的游击战,并积累了战斗经验。抗日战争期间,粟裕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江南指挥部和苏北指挥部副指挥等。1941年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后兼第六师师长。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华东野战军副司令、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等职,华中地区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决战的几乎所有重要战役,都是由粟裕主要指挥的,如高邮战役、陇海线徐(州)海(州)段战役、苏中战役、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其中,抗战时期,1944年3月,粟裕组织指挥车桥战役,歼日军三泽大佐以下官兵460余人、伪军480余人,摧毁日军碉堡50座。解放战争时期,在孟良崮战役,歼灭蒋介石的“御林军”、国民党军整编第74师,还歼灭了其附属第83师一个团,共计32680人,其中俘虏19680人,使国军名将张灵甫战死,蒋介石痛哭,毛泽东称赞说,粟裕歼灭了整编第74师,有两个人没有想到,一个是蒋介石,还有一个是他毛泽东。1948年11月6日,粟裕率华东野战军发起淮海战役,解放军66万,加上地方部队40万,对抗国民党军队80多万,粟裕指指挥华东野战军17个纵队作战,歼灭国民党军44万余人,解放军伤亡13万余人,取得了辉煌胜利。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多,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特大战役,也是解放战争的经典战役。战役过后,毛泽东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刘伯承元帅评价粟裕:“智深勇沉,百战百胜,是我军最优秀的将领。有古名将风,是中国的战略家。”陈毅元帅赞扬粟裕指挥的战役说:“我华东野战军在最近宿北、鲁南、鲁中三次战役中刚刚创造了一个空前大胜利,就被下一个更大胜利打破了记录。空前之后又来一个空前,接着还有另一个空前。……这证明了我军副司令粟裕将军的战役指挥一贯保持其常胜记录,愈出愈奇,愈打愈妙。”叶剑英元帅赞粟裕说:“你是全党、全军、全国乃至全世界有名的战将,打了很多的胜仗,对革命战争贡献很大,又有丰富的战争经验,你的军事才华令我们大家钦佩。”朱老总赞扬粟裕说:“粟裕是学习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楷模。”“粟裕同志决心果断,不轻易改变决心,特别能领会统帅部的战略方针和战略意图,善于捕捉战机。”粟裕1955年9月27日,被授予大将军衔,并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等,1984年2月5日逝世。一代名将,名垂千古,光耀中国战争史。

形容有喜有忧的成语有哪些?

悲喜兼集[ bēi xǐ jiān jí ] 解释:悲伤和喜悦的心情交织在一起。

2. 悲喜交加[ bēi xǐ jiāo jiā ] 解释:纠结,悲伤和喜悦的心情参夹着。

3. 悲喜交集[ bēi xǐ jiāo jí ] 出自:《晋书·王廙传》:“当大明之盛,而守局遐外,不得奉瞻大礼,闻问之日,悲喜交集。”

4. 悲喜交至[ bēi xǐ jiāo zhì ] 解释:悲伤和喜悦的心情交织在一起来到5. 百感交集[ bǎi gǎn jiāo jí ] 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见此茫茫,不觉百端交集,苟未免有情,亦复谁能遣此。”

小龙女全名叫什么?

小龙女全名周龙儿,原本是周伯通与瑛姑的女儿。大家可能要问,周伯通与瑛姑所生的不是一个男孩吗,并且已被裘千仞一掌打死,为何又冒出个女儿来了呢?列位看官莫急,且听我一一道来。

话说当年华山论剑后,得到《九阴真经》的王重阳料定欧阳锋不会善罢甘休,一定会下手偷取真经,于是于次年带着小师弟周伯通南游大理,与号称“南帝”的大理宣宗皇帝段智兴商议对付之策。

“中神通”与“南帝”都是得道高人,听王重阳介绍来意后,段智兴当即表示愿将“一阳指”传授给王重阳,以对付欧阳锋;而王重阳听得此意,也表示愿以“先天功”回赠南帝。

王、段二人在这边忙着相互传授武功,那边的周伯通却无事可做,整天在皇宫乱转,侍卫们知他是皇上的贵宾,且又天性纯真,故也就无人阻拦。

话说这一日周伯通又在后花园闲逛,忽听一阵衣衫飘动之声,急忙循声而去,却见一红衣女子正在花丛中练功。

看了不到两招,周伯通不由摇头连声道:“不中,不中。”女子闻声而停,娇喝一声“什么人”,而挥动双掌向他袭来。

周伯通一见,纵身而起,左掌自上而下挥动,右掌却又自下而上挥动,红衣女子只觉得自己的右边有一股炽热的掌风将身体向后推,左边却有一股柔和的力量将自己向前带,这一推一带之下,两股力量更好相互抵消,整个人却定在当地。

这正是周伯通自创的武功:左右互搏!

而这位红衣女子,正是段皇爷的妃子刘瑛,她16岁入宫,因段智兴痴迷武功,加之后宫佳丽甚多,两年多来,刘瑛却并未得到宠幸,也就是说,她等于是守了活寡。

此次刘瑛与周伯通偶遇,两位正值青春年少的少男少女,竟产生了一段孽缘,此事在《射雕英雄传》中已有介绍,这里不再重复。

只是要强调一点,刘瑛对当初他们相遇时,周伯通左右手使出不用武功的招式极感兴趣,认为那一招帅呆了,于是问招式的名称。这一招本来是周伯通自创的,哪有什么名称,刘瑛问急了,周伯通抓耳挠腮一番,随口说道:“这一招天下第一,名叫虎踞龙蟠。”

再后来大家都知道,段皇爷虽将刘瑛许配给周伯通,但周伯通却不负责任地逃离了大理。

十个月后,刘瑛产期已至,她产下的却不是一个男孩,而是一对龙凤胎。在给孩子取名时,她念念不忘的仍是当初周伯通的那一招“虎踞龙蟠”,于是给先出生的男孩取名周虎儿,给后出生的女孩取名周龙儿。

待到孩子两岁时,如《射雕》中所写,裘千仞以为刘瑛的孩子是段皇爷的,于是出手重伤男孩,本来想耗段皇爷的功力,阻止他二上华山,不想段皇爷吃上了周伯通的醋,不肯相救孩子,最终周虎儿夭折。

而《射雕》中没有描写的是,对于刘瑛的另一个孩子周龙儿,裘千仞也并没有放过。

裘千仞带着周龙儿千里飞奔至终南山,以同样的手法重伤孩子,并将之弃于重阳宫外,想让王重阳出手救治,从而阻止王真山再上华山论剑。

话说古墓派创始人林朝英与全真派掌门人王重阳本来是一对冤家情侣,只是因二人都心高气傲,故而最终未能走到一起。

这一日清晨,林朝英又出门练功,突然听得远处传来似有似无的小孩哭声,她循着声音找来,却在重阳宫门口看到了重伤的周龙儿。

也许是女性的天性触发了她,在察看了孩子的伤势后,她马上就地盘坐,为孩子疗伤。

林朝英试着运气将功力传入孩子体内时,却发现孩子不仅没有好转,反而情况越来越严重。原来,裘千仞的功力走的是刚猛的路子,而林朝英的功力却是阴柔一路,这样一阳一阴两股力道在孩子体内乱窜,情况只会越来越糟糕。

正在林朝英不知所措时,得到报告的王重阳及时赶到了。他一看二人的情况,立刻盘腿坐下,让林朝英停止运功,自己将掌心抵在了周龙儿的后心。

一柱香的功夫,只见孩子的脸上渐渐现出红润,鼻中的气息也逐渐顺畅,终于,王重阳将周龙儿从鬼门关上拉回来了。

此后,林朝英将孩子带回古墓,唤作“小龙女”,教她武功,并将掌门之位传给了她。

再后来,就有了《神雕侠侣》中的故事。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真心觉得实在是太过分了?

感谢邀请!

深有同感!不是要岐视同人,只是某些同人文作者,为了迎合某些小众口味,写一些不堪入目的所谓小说。

首先,一些追逐同人文小说的群体多为一些心理扭曲的人。喜欢看“男男”这种另人不适的情节。真的弄不懂为什么会生出这种癖好,百思不得其解。

前几天我发过一篇关于同人与“腐女文化”的文章,在头条和一点资讯上发表,结果被一点资讯的腐友们喷了个够!

看看这些人怎么说的。以“耽美”文化自据!知道什么是“耽美”吗?耽美其实是一种隐藏在所谓“唯美”之下的一种资产阶级腐朽的“同性恋”文化。boyslove这个英语单词就是“耽美”的原型。

我是学医出身,大学数年从没有学到过“同性恋”是正常的这一医学理论。虽然中华医学会在某年把“同性恋″从精神疾病中剔除,但这种悖逆中国传统文化和伦常以及道德底线的所谓进步文化该不该得到尊重和推广支持,有待商榷!

同性恋我们没办法干涉,因为不是我的孩子,无权过问。但是网络上明目张胆的发布“耽美小说”,有的未删减版的“耽美小说”其中的黄色片段令人作呕!而网络上的这些腐女大声呐喊“耽美”的唯美,“耽美”的治愈与正能量时,我想问问她们!何来正能量,所谓的“正能量”之后隐藏的是什么?为什么我那几个十四、五岁的女学生能拿到未删减版?还会私下里传播那些令人发指的黄色情节!

真的很愤怒!这几个孩子在复课后的第一次考试后全部当了自己的成绩,其中英语考试最低的才37分!最高的61分!其他课目更是提不起!这难道和沉迷在“耽美小说”中无关吗?

劝劝那些为一己之利去写那些“耽美黄文”的作者,还有那些为谋利而发表“耽美小说”的平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你们的作品已经开始在毁坏下一代人的生活!影响她们的成长,该收手了!

试问?如果你们有儿女正在被“耽美小说”侵蚀,你们又做何感想?

别把丑恶的嘴脸藏在“治愈”“正能量”之后,魔鬼永远成为不了天使!该有相关部门出面管一管了!“打黄扫非”应该更彻底!

讲一次我的亲身经历,有一次出差和一位小领导相熟,酒后小领导不回家非要与我同寝!后天就有了“BL”的要求!吓得我落荒而逃。

这只是一个笑话,也没有太再意。但是现在的“耽美黄文”却是洪水猛兽,正在吞噬我们下一代们心灵。小孩子都懂得用删减版来隐藏未删减版,太可怕了!我们的孩子应该是纯洁无瑕的!应该受到正确的呵护!

洋洋洒洒说了一通,可能不同意见的友友很多,欢迎评论!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