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李隆基(唐玄宗李隆基是如何扮演儿子皇帝丈夫的角色的)
唐玄宗李隆基,唐玄宗李隆基是如何扮演儿子皇帝丈夫的角色的?
谢谢邀请回答!
神龙三年韦皇后预谋夺权,李隆基与太平公主杀韦皇后一党拥立李旦为皇,作为儿子尽职本分共护李氏皇朝,足见其孝忠。后与太平公主争权天下扰乱朝政,父亲李旦出于稳定考虑让位李隆基,这也在情理当中,谁叫李旦的怀柔几乎导致皇权旁落呢。
作为唐朝皇帝,李隆基在位期间凭借聪明才智力拔魄力拨乱维正,开创了开元盛世,使唐朝的兴盛发展到了顶峰。也因为沉迷以往功绩过度酒色盲目宠信导致安史之乱,使大唐快速衰落。所以唐玄宗李隆基功过皆盛。
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足见李隆基的贪色,历代皇帝又有几个不好色?李隆基成全了无比幸福的杨玉环,也造就了千古悲剧的杨玉环,做美了白居易的《长恨歌》,更使得这段情感成为了后世佳话。
如果唐玄宗李隆基提前十年传位给他的儿子?
安史之乱是迟早都要发生的事情,不管在位的皇帝是谁?或者皇帝周围的人又换成了谁,都只是在改变爆发时间而非爆发结果。倒是唐朝的胜利本身,有着一定的侥幸。而叛军一边的完全失败有着偶然性。
历史上,很多人将安史之乱归结于唐玄宗的昏庸、杨贵妃的过度受宠和杨国忠的胡乱弄政。但这些因素都不过是次要性质的,对于事情本身的趋势发展是没有太多干扰。这些因素的变量,仅仅是安史之乱爆发的时间,并直接影响那些经历安史之乱的君臣。
可以毫不客气的说,安史之乱是无可避免的事情。这是唐朝的起源与当时处境所共同决定的。以安禄山为代表的北方番将,尤其是来自昭武九姓的中亚粟特集团,从北朝开始就在中原军队中占有很大比重。到了唐朝建立,许多粟特人在经商之余,还在内地的军政中担任军官。只不过在安史之乱前的很长时间里,他们所占比例还算有限。
在唐玄宗的时代,由于唐军从北周-隋朝时遗留的军事资源被消耗殆尽,非常需要补充新鲜血液来加强作战水平。尤其是经历了武则天时期的重大混乱后,过去的府兵体制被完全摧毁。唐朝也借用自己源自北朝鲜卑的经验,开始进一步倚重外族战力。这个传统在武则天之前就已经十分流行,到唐玄宗时代则有点井喷式发展。
安禄山和史思明,以及麾下的众多叛军。不是中亚的粟特人后裔,就是来自草原各地的突厥系归化人。哪怕是内地军官,长期身处这样的军队环境,本身也属于其的一份子。他们本身就是唐朝倚重的战力来源,并因为中亚世界的形式变化而被迫在东方寻找新的家园。所以,安禄山的叛乱本身,就是中亚的昭武九姓尝试在东亚地区建国的一次爆炸性尝试。
既然叛乱是不可避免的事情,那么皇帝是不是唐玄宗、宰相是不是杨国忠、后宫里有几个杨贵妃,对于事情的发作又会有什么影响呢?何况,但安禄山叛乱的消息传来,习惯于听西域音乐、喝西域美酒的唐朝统治者,最容易想到的帮手是哪些呢?是哥舒翰这样出生与安禄山类同的番将!
但唐朝发现自己手里的突厥人哥舒翰和高句丽人高仙芝都用完的时候,他们就会尝试从更远的地方,招募更多新鲜血液加入。比如龟兹和于阗两个西域小国君主,就亲自带兵到河西走廊以东参战。之后还有来自昭武九姓本土的粟特人和南方的吐火罗人赶来。至于其他主力,则有回鹘人这样的新突厥系势力。而曾经与大唐兵戎相见的吐蕃和阿拉伯帝国,也出动了规模有限的部队。正是他们作为唐军的主要反击兵力,完成了众多临时征召部队所没有能力承担的反击重任。
从这个贯穿安史之乱前后始终的想象,你就更应该理解“安禄山现象”的必然性。这是唐朝建立时就继承的政治逻辑与统治习惯,也是唐朝得以在数次风波中挺过来的原因。但象征性的拨乱反正在安史之乱后展开,唐军的战斗力也是更加羸弱而没有一点触底反弹的意思。
到了王朝的末期,还是要老老实实的吸纳新来的沙陀人。将领出征时,往往会要求带上数量有限的沙陀人压阵。这便是对安史之乱必然爆发的第三次验证!
如果唐太宗和唐玄宗互换了寿命?
历史上李世民活了52岁,李隆基活了78岁,差26年。如果二人互换寿命,李隆基将不会出现,盛唐将在其他帝王手中实现,而李世民,能够成为超越秦始皇的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
李世民如果能多活二十六年,唐军将和大食硬碰硬的打几仗,决定谁才是西亚霸主。初唐时期,唐王朝的国家战略就是西进。
自从贞观十二年波斯萨珊王朝使者来到长安,向李世民求援共同对抗大食开始,李世民就知道西方有一块不小于中原的肥沃土地以及数以百计的国家存在。
大唐周边,北方是草原林海,东方是茫茫大海,南方瘴气弥漫,都不是唐王朝未来的发展方向。只有西方,只要渡过戈壁瀚海,就能到达中亚和波斯,再向西行,就能到达地中海和欧洲。
于是,李世民贞观年间,先灭吐谷浑,再逼迫西突厥归附,灭高昌,接受西突厥割让的高昌、于阗、疏勒、朱俱婆、葱岭国(喝般陀)五国,又和西突厥打了几仗,一路向西,逐步树立了唐王朝在西域的领导地位,并打通了陆上丝绸之路。
历史上的李世民这时暂停了西进的步伐,转身先征辽东高句丽,再灭草原薛延陀,这是李世民也知道李治能力平平,为了给李治铺路才做的,否则留着高句丽也无伤大雅。
如果李世民能够再多活26年,那么李治在位头26年的失败大多都可以避免。
吐谷浑作为唐王朝西方屏障,在李世民支持下必定能够维持与吐蕃的均衡局面,吐谷浑和吐蕃都能够成为唐王朝西进的仆从军,或者用来维持西域治安;没有吐蕃支持,历史上李治时期西域此起彼伏的反叛大多不会发生,西域将比李治在位更加稳定。至于辽东和朝鲜半岛,留李绩一个人就足够了,对高句丽慢慢放血,可能用不了二十年就能彻底吞并朝鲜半岛。
后路无忧,西域安定,历史上因为吐蕃与唐王朝在西域争夺安西四镇,而造成唐王朝无法支持中亚各国对抗大食的事情就不会发生。当年李治在中亚设置的十六州都督府有兵力百万,但唐军过不去,自然就人心不齐,被大食逐步消灭占领。
盛唐时期,高仙芝仅凭安西都护府一地之力,就能动员两三万唐军和数万仆从军深入中亚与大食交战,李世民更是不在话下。也不必更多,五万唐军加上十万吐蕃、吐谷浑、西域各部族仆从军,就足以和大食决出中亚归属了。如果还是兵力不足,中亚十六州都督府百万大军也不是摆设,在唐军带领下也能发挥一定作用。
如果唐军与大食硬碰硬的打几仗,大唐必定能够取得胜利,再有波斯萨珊王朝这批带路党,收复波斯,直接攻入阿拉伯半岛,彻底把西亚收入囊中也有很大可能性。
实现这一目标,至少需要十余年时间,之后与其他西方国家是战争还是贸易,就要看西域、中亚、西亚这一路是否安定了。
考虑到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即使李世民在世,到此就是极限了。
(碎叶城将成为唐王朝西进的桥头堡)
为了稳定这一条长达数万里的东西方要道,向西移民就成为李世民唯一的选择。
历史上李治、武则天时期由于人口增长,关中就已经出现人多地少的现象,保证初唐战无不胜的府兵制已经出现一定问题。李治和武则天没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不代表李世民没有办法。从关中人口稠密地区向西移民,先陇右,再河西,再西域,最后到中亚和西亚,这一路都将被汉人填满,并压迫原来的各部族继续向西。
盛唐时期西域已经有了大量汉族移民,如果李世民时期就开始这项工作,实边移民工作能够大大加快,仅凭西域一地,就能支撑唐军西征。
当然,这一切假设都是基于李世民多活的26年仍然能够保持之前的英明神武,历史上李世民后期已经有了暴虐、专断的倾向,就像李隆基,谁能想到李隆基前后变化这么大。
(坎儿井)
李世民如果多活26年,就没有李隆基了。李世民如果多活26年,李治就成为唐王朝历史上太子时间最长的一个,之后只剩下七八年的皇帝时间。这么短的时间,李治再窝囊,也不能把李世民打下的江山败光,维持局面问题不大,唐王朝将提前进入盛世。至于李治的长子李忠,并非武则天所生,原来被李治立为太子,22岁就被武则天指使许敬宗杀掉了,不知道能力如何,但如果成为唐王朝第四任皇帝,守成应该还是能做到的。
李世民如果多活26年,武则天就没了与李治勾搭的机会,会一直陪伴李世民,甚至可能生下一男半女。这些李治的弟弟或者妹妹没有可能动摇李治皇位继承人的位置,武则天更没有机会成为一代女皇了。
历史上李治之后所有皇帝都是武则天和李治的后代,没了一代女皇,也就没有李隆基了。
如果李隆基之前的历史不变,只是李隆基少活了26年,那么李隆基毫无疑问的能够成为唐王朝仅次于李世民的杰出帝王,亲手开创大唐盛世,又亲手把国家交给自己的后代,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都没有机会走上前台,更不会有安史之乱,唐王朝的盛世将平稳持续若干年,再按历史规律逐渐走向衰败。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唐玄宗李隆基出生在帝王世家?
唐玄宗(685一762)在位45年,最唐朝左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英明果断举贤任能开创了开元盛世,也是大唐经济最强盛时期,很少有人知道,李隆基这样伟大的帝王童年时代充满了坎坷。
李隆基是蓄睿王李旦的三儿子,母亲窦德妃,宫中人称李隆基为三郎。睿王李旦的母亲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一代女皇武则天,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命中注定不会一帆风顺。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王朝女皇帝,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社会安定。武则天登上皇权之路充满艰辛,遭到关陇贵族和李皇宗室的强烈反对,结果是被屠杀殆尽。李姓皇族仅剩武则天的儿子中宗李显,睿王李旦和太平公主。
唐高宗李治死后,李显当上皇帝,即中宗。李
显不满母亲独断专行,因一句劳骚话被赶下皇位,睿王李旦被推上皇位。690年己经67岁高龄的武则天扫清一切障碍后当上女皇帝。705年张谏之等大臣趁武则天病重拥立中宗李显重新登上皇位。中宗李显比较软弱,他的皇后韦氏想要学武则天当皇帝,在一天晚上和女儿把中宗李显弄死。
唐隆元年(710)李隆基联合姑姑太平公主发劭“唐隆政变”,杀死韦皇后和上官婉儿,睿王李旦第二次当上皇帝,李隆基功不可没。李隆基五岁时封楚王,武则天当上女皇帝以后封睿王李旦为皇嗣,意思是将来可以继承皇帝。
武氏诸王也想有一天当上皇帝,李旦成了眼中钉,他们诬陷李旦妃子窦氏在被后咒骂武则天。窦氏被处死后,李旦受牵连由皇嗣降为相王。李隆基由亲王(楚王)降为一般的郡王(临淄王)。
李隆基幼年丧母,身心受到非常大打击,一度被软禁失去过自由。李隆基生的仪表雄伟俊丽,武则天比较喜欢这个孙子,并没有过多难为他。李隆基从一个无忧无虑的王子经过一糸列波折后变成一个深沉有气度的人,从父亲那里学到许多才艺,变得咸情丰富,机变果决的人。
本来李隆基没有机会当皇帝的,他大哥比较低调开明,他任为天下不太平的时侯应该让有才能的人当皇帝,才能保持天下的繁荣和稳定,这样饱受磨难的李隆基登上皇帝宝座,后来赐死专权的太平公主开始独揽大权,开创了伟大的盛世。
唐玄宗李隆基开创开元盛世使唐朝为世界第一?
我认为能被称为“千古一帝”,必然是在历史的洪流中对推动我国社会进步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不是在位期间勤修德政、爱民如子这些本该帝王应该做的分内之事。
我国历史上被称为“千古一帝”的一共有四人,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康熙帝。其中,秦始皇更是公认的“千古一帝”。
秦始皇能够北称为“千古一帝”,我想没有什么异议。结束周王室统治下的奴隶社会,奠定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书同文、车同轨,使中国第一次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没有秦始皇,就没有后来历朝历代的皇帝。
汉武帝,北驱匈奴,打通丝绸之路,中国开始接触西方国家,“汉人”这一称呼,也是在汉武帝时期成为一个民族的代言词,形成一个庞大而又自豪的群体。就像听到霍去病说出匈奴不灭,何以为家时,人人都为因为是汉人而感到骄傲。
如果说汉武帝让中国人接触世界,那么,唐太宗就是让中国在世界扬名的帝王。他在位期间,八方朝贺,东西方文化频繁交流,中国人认识了世界,世界也认识了这个坐落在东方的强大帝国。
康熙帝,擒鳌拜、平三藩,虽然也是他的功绩,但是这些是他为了巩固皇权必须做、也不得不做的事情。真正让他被称为“千古一帝”的原因则是在处理多民族关系上力排众议,提倡满汉一家亲,推动我国多民族融合;在针对台湾、噶尔丹、沙皇等军事问题上,不做千古罪人,守住祖宗留下的土地,初步奠定中国版图基本轮廓。
说了这四位“千古一帝”,我想题主也应该明白,李隆基为什么不是“千古一帝”了吧?
李隆基的长孙?
唐玄宗李隆基的长孙是新平郡王李俨
。李俨(725年~765年),字伯庄,陇西狄道(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宗室大臣,唐玄宗李隆基之孙,追封太子李瑛之子。
温良硕茂,德行推美。开元二十五年(737年),“三庶人”事件后,出嗣于庆王李琮。天宝年间,授光禄卿同正员、邠州刺史,册封新平郡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