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莱集团(天津东丽区有哪些电影院值得推荐)
耀莱集团,天津东丽区有哪些电影院值得推荐?
我在天津东丽区,这附近有哪些可以看电影的地方啊,可以推荐一下吗?这个问题问得好,我查了很多资料,买了很多书,请教了很多人,终于可以回答你这个问题了,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到你。
下面是我的答案,如果有不同意见大家可以进一步讨论:
众所周知,天津人特别爱看电影,东丽现在也有很多电影院,很值得一去。比起市内六区,现在东丽区的电影院也不差了。
后来我查了一下,天津耀莱成龙国际影城(东丽店)是由国际巨星成龙先生与耀莱集团共同打造的星级标准影城。这地方我查了一下,位于天津市东丽开发区一经路与二纬路交口新业广场四层。有人觉得好神奇,为什么电影院看电影很清晰,我查了一下,主要是因为大部分影院使用的定制的特殊白幕或者是PVC张力幕布,这两种幕布材质目前在家庭影院中也经常使用,显示效果特别好。
天津现在还有一个UME国际影城,这地方在先锋路61号恒星世界六层8602号(近利津路),很多人问,看电影应该如何选座,选哪个位置效果好?大部分电影院座位排号都是从最中间开始,左单右双按序排开,所以如无特例,在这样的厅里1号座处于银幕最中心位置。
天津恒大名都影城也值得一去呢!这地方在天津市东丽区华明街华明新家园华一路与华七道交口处的西南侧恒大影城二楼,各种时尚潮流电影元素、气球、民俗元素一应俱全,看起来很热闹。
咱们穿越吧几几年开播的?
2015年开播的。
《咱们穿越吧》是基于韩国《时间探险队》,由北京世熙传媒文化有限公司和韩国CJE&M集团联合研发,由四川卫视、北京世熙传媒文化有限公司、华谊常升、阿里影业、耀莱影视联合投资,世熙传媒制作的历史体验真人秀,节目由四川卫视节目中心和北京世熙传媒文化有限公司联合制作。
影视播放行业如果被垄断?
影视播放行业如果被垄断,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现在不知道,看看 70 年前好莱坞怎么做的吧!
什么是垄断?制片公司和院线联合在一起就是垄断了么?这个事情的边界其实从来都不清楚:早在 70 年前,好莱坞也经历了对这些问题的长久争论:来自独立制片公司、独立院线对同时拥有制片和院线的电影巨头垄断行为的控诉,最终促使美国政府颁布了著名的 " 派拉蒙法案 ":严令禁止了制片与选线的垂直整合,好莱坞巨头的辉煌垄断生涯也就此暂时告一段落。
本文通过梳理派拉蒙法案的起因、发展和结局,带你了解这宗对好莱坞电影产业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事件,但并不会给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带来参考——我们都知道原因。
" 第一次 " 派拉蒙案起因:" 打包销售 " 强买强卖
事情最早发生在 1921 年 8 月 30 日,当时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提交了一份控诉文件,指控名人-拉斯基公司(Famous Player-Lasky Corporation)强买强卖:即以 " 打包销售 " 的形式将放映商并不想要购买的影片强卖给人家。
尽管当时案件的重点是在于对 " 打包销售 " 的调查,却也不可避免地将大型电影公司对影院的所有权推上了风口浪尖——控诉中同时也指控名人-拉斯基公司利用影院兼并来威胁放映商购买并排映派拉蒙公司(注:派拉蒙公司于 1916 年被名人公司和拉斯基公司联合收购,并作为新公司发行业务的经营者被保留下来)代理发行的影片。
一位在纽约独立经营影院的管理人控诉了名人-拉斯基的掠夺性战略:在一次影片拷贝的交易中,这位独立经营者拒绝了派拉蒙提出的一份为期五年的打包销售协议。随后不久,派拉蒙就该独立影院所在地的街对面修建了一家影院,并通过打价格战的方式轻松击垮了这家独立影院。
这里就可以看出,垂直结构的大型电影公司,在同时拥有制作部门与院线的情况下,在垄断电影市场是有着巨大的天然优势的。然而,大公司有大公司的生存方式,独立公司也不甘坐以待毙。
因此,在搜集了超过 17,000 页的证词和 15,000 页的文字证物之后,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于 1927 年正式将上述的 " 打包销售 " 行为宣判为 " 一次彻头彻尾的不平等交易 "。
这件史称 " 联邦贸易委员会与名人-拉斯基等公司的对决 " 的案件印发了对 " 打包销售 " 的禁令,这一禁令于 1927 年 7 月 9 日正式生效。而财大气粗的名人-拉斯基公司面对这一判决,则选择了拖延。在两次获得延长期后,1928 年 4 月,名人-拉斯基公司终于向联邦贸易委员会提交了报告,然而当时实力雄厚的电影巨头在报告中傲慢地否认一切指控,甚至不承认其控股的派拉蒙公司有打包销售的行为。
这份报告激怒了联邦调查委员会,他们拒绝接受这份报告,并宣布将通过国家的反托拉斯诉讼来强制执行对 " 打包销售 " 的禁令。
美国电影制作与放映协会(简称 MPPDA)
随着调查的深入," 战火 " 很快蔓延到了整个好莱坞。
1930 年,美国司法部将美国电影制作与放映协会(Motion Picture Producers and Distributors of America,以下简称 MPPDA)的 10 个成员——包括派拉蒙-名人-拉斯基公司(Paramount - Famous - Lasky Corporation)、米高梅发行(Metro- Goldwyn - Mayer Distributing Corporation)、环球电影贸易公司(Universal Film Exchanges Inc.)、福克斯(Fox Film Corporation)等——一齐告上法庭,指控这 10 家电影公司垄断了美国国内 98% 的电影发行业务。
1929 年 10 月,纽约州的联邦地方法院判决并没有批准司法部对 " 打包销售 " 行为的整改要求。结果一出,司法部和好莱坞都不满判决,同时上诉到了美国最高法院。
1930 年 11 月,美国最高法院终于宣布,好莱坞的 10 家发行公司违反了反垄断法。
本以为最高法院的判决会终结这种强买强卖,没想到人算不如天算," 大萧条 " 赶在判决执行之前到来了。
" 大萧条 " 推迟了 " 世纪判决 " 的执行:罗斯福政府叫停反垄断禁令
1929 年,美国开始了发展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之一。受 " 大萧条 " 影响,好莱坞的制片厂们遭受到了财政上的巨大损失。当时执政的罗斯福政府认识到,在这样一个非常的时期,打压一个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无论对经济还是国民的士气都是很大的打击。好莱坞借此机会寻求庇护—— 1933 年,MPPDA 与罗斯福政府达成一项协议,成为了《国家工业复兴法》的受益者。
政府同意撤销最高法院的禁令并叫停反垄断案件的审判,作为交换,好莱坞的制片厂们必须在劳动工会组织中保持正面、积极的态度。《国家工业复兴法》甚至允许 MPPDA 自行起草行业法规,等于给了打包销售一个官方许可。
直到 1935 年最高法院宣判《国家工业复兴法》违宪,好莱坞的制片厂们才失去了政府的保护。
在这几年中,好莱坞不仅成功地拖延了反垄断案件的负面影响,还变本加厉地从独立放映商和制片人那里攫取了更多的利益。
烽烟再起:" 八大 " 面临重新指控
好莱坞很早就意识到,罗斯福政府的庇护只是暂时性的,一旦经济形势好转,《国家工业复兴法》失效,余怒未消的联邦贸易委员会必定会卷土重来。因此,从 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开始,好莱坞的大制片厂们开始有计划地增加超级大片的产量,寄希望于影片质量的整体提高能够尽可能缓和政府的反垄断情绪。
然而事与愿违,几年下来,好莱坞并没能产出几部票房、口碑双丰收的 " 盛世影片 ",原本安抚政府情绪的计划看上去岌岌可危。
1938 年,观众和媒体对于影片质量的不满情绪将好莱坞包围,在第一季度结束时,好莱坞的八大电影公司利润总额下降 47%,愁云惨淡。
八大电影公司的低迷给了政府 " 可乘之机 "。1938 年 7 月 20 日,美国司法部提出了对好莱坞寡头垄断的指控,被告包括好莱坞八大电影公司(注:指当时好莱坞的 8 家电影企业,包括拥有影院的 " 五大 " ——派拉蒙、米高梅、华纳兄弟、20 世纪福克斯、雷电华和不拥有影院的 " 三小 " ——环球、哥伦比亚、联艺)、25 家它们的附属公司以及在这些公司任职的 132 名决策人员,均以垄断中的限制交易罪名被起诉。
与 17 年前不同的是,这次好莱坞对指控早有预判。大约在司法部指控提出的一个月之前,制片厂们就联合建立了一个由电影制片人组成的行业调解委员会,为这场诉讼做准备。
因此,就在司法部提交控诉文件的同一天,MPPDA 发布了一份声明。与第一次的傲慢无理不同,这次好莱坞的反应要圆滑的多。在声明中 MPPDA 表示好莱坞乐于接受 " 司法的检验 ",熟悉好莱坞历史的人们都知道,这种诉讼将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这给了好莱坞缓冲的机会。
突如其来的谈判:垄断仍然存在
审判开始之前,美国司法部态度强硬,这是从多年与自大而又善于玩弄法律手段的好莱坞周旋的经验中总结出的。司法部表示:除非电影公司完全取消 " 打包交易 " 并对放弃对影院的控制权,否则他们不会与好莱坞进行和解。
派拉蒙案的审讯于 1940 年 6 月 3 日在纽约州的联邦法庭进行。出人意料的是,在预审仅仅过去两周之后,出于舆论压力的考虑,好莱坞的代表们选择寻求谈判。在被酷暑席卷的纽约,制片厂与司法部的谈判持续了数月。在夏季结束之时,双方律师达成协议的一部分细节被媒体披露。在报道中可以看到,与审讯开始之前的强硬态度不同,司法部在一些关键问题上还是做出了让步,这其中就包括允许制片厂保留他们对院线的所有权,以此交换来的是制片厂同意进行有限制的打包销售。
具体条件为:
1. 短片不能和长片一同打包。
2. 打包销售的电影数量不能超过五部。
3. 预购前,买方将有权观看他们将要购买的电影。所有买家每两周派出代表参加一次特别展映会以决定是否购买这些电影。
4. 监督这些条款的执行的一个委员会将会成立。
如果制片厂遵从以上 4 点,那么司法部就将允许其进行打包销售,并撤销所有其他的反垄断诉讼。随后,派拉蒙案的审判就取消了。
协议一公开,好莱坞和司法部都宣称自己是判决的胜利方。尽管做出了妥协和让步,但毫无疑问的是,制片厂们在派拉蒙案的第一阶段得以全身而退。整个诉讼的焦点—— " 打包销售 " 虽然收到限制,但并未被完全取缔。同时," 五大 " 保留了其对院线的所有权,只要制片厂保证不再进行过去那种掠夺性的竞争,并确保不会在未得到联邦允许的情况下进行院线的扩张,那么政府就不再要求他们出售旗下的影院。至此,派拉蒙案暂告一段落。
独立放映商的抗争:独立电影制作人协会成立
制片厂和政府之间达成的协议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但是美国电影行业的竞争状况,然而这一判决结果却引来了独立影院经营者的强烈不满,他们认为司法部应当与他们站在一边(事实也确实如此),因此对司法部做出的妥协表示抗议。
西北影院联盟(The Allied Theatre Owners of the Northwest)在明尼苏达提出一项议案,要求州政府宣布和解协议无效。这场好莱坞 " 五大 " 与明尼苏达放映商之间的对决以制片厂的胜利而告终。与此同时,在国会,来自西弗吉尼亚的参议员马修 · M · 尼利提出了反 " 打包销售 " 的议案,试图将一切打包销售行为都判为违法。
对于和解协议,独立制片人更是震怒——他们指责政府在反垄断行动上面反复无常。毕竟从结果上看,无论是打包销售还是产业链的垂直整合都未能在协定中得到解决。五部电影的打包相比起楚科尔全盛时代打包确实是个相当大的让步,但对于独立制片人而言,此类变化根本无足轻重——其实就连 " 双片制 " 在他们看来也是不可容忍的,更别提在这项协定下,他们的电影必须和另外四部 B 级片打包在一起销售,这实际上和之前根本毫无区别。
种种对政府和大制片厂的不满直接促成了后来独立电影制作人协会(The Society of Independent Motion Picture Producers,以下简称 SIMPP)的诞生。
最终的判决:" 八大 " 辉煌垄断生涯落下帷幕
独立制片人的反垄断抗议给了美国政府巨大的压力。于是,1944 年政府正式重启派拉蒙案。案件的结果于 1946 年 1 月在纽约联邦法庭宣布:好莱坞的八大电影制片厂被判有罪,罪名是通过打包销售来进行限制交易,打包销售被禁止。但同时,判决并没有对垂直整合进行限制," 五大 " 的院线得到保留。
判决结果一出,依然是双方都不满意的节奏,于是官司闹到了最高法院。1948 年 5 月 4 日,最高法院作出了明显有利于独立电影人的建议判决——同意之前的法定裁决,认定制片厂们违反了反垄断法,并将派拉蒙案发回纽约联邦法院重审。
在经过三十多年的争议之后," 打包销售 " 终于在最高法院的判决之下,退出了历史舞台,从此以后影片必须单部销售。纽约地方法庭的判决为持续了三十年之久的打包销售与好莱坞大制片厂的垂直整合画上了句号。
雷电华是第一家服从判决的公司,承诺在一年内将院线业务给剥离出去,开创了大制片厂垂直分离的先河。其后雷电华变成了两家公司——雷电华影业和雷电华院线。制片人出身的霍华德 · 休斯自然选择留守影业,并将院线卖出。
随后,派拉蒙成为了第二家自愿屈从于院线分离条款的影业,并于 1949 年 2 月 25 日签订了同意判决书。然而尽管派拉蒙将其在美国本土的院线卖了出去,它依旧可以保留其在加拿大持有的 370 家影院以及其他海外院线。
五大巨头中的其余三家则依旧态度强硬,并表示将奋抗到底。在米高梅成立二十周年的庆典上,米高梅公开表示:" 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努力积累公司的财富,我们将为保住他们全力以赴。" 米高梅向司法部提出:尽管最高法院宣布了打包销售属非法行为,垂直整合本身却一直是合法的。
二十世纪福克斯同样也为垂直整合进行争辩,想通过同意关闭臭名昭著的地方垄断影院来获取整条院线得到保留的机会。政府则将所有提议悉数驳回,并表示非常乐意在法庭上解决这一争纷——毕竟对于院线的垂直分离已基本上是板上钉钉了。
终于在距离起诉日期十一年又一个星期的 1949 年 7 月 25 日,随着联邦法庭最终判决的到来," 派拉蒙案 " 正式结束。
尾声:一个时代的终结
受派拉蒙法案的实施和电视媒体崛起的冲击,50 年代开始,电影开始走下坡路,这其中就包括当时好莱坞 " 五大 " 之一——雷电华的彻底关闭。在这萧条的一二十年中,学术界也开始出现各类文章,将矛头对准了政府力量对市场经济的介入。
1979 年,《哈佛法律评论》刊登的一则研究表明,政府禁止捆绑销售的行为直接导致了市场效率的降低;1981 年,经济学者 Michael Conant 在分析了自 1949 年至 1979 年电影业各项经济数据后发表道,尽管派拉蒙法案为独立电影人创造了一个更为自由的商业空间,它实际上加剧了电影市场的不完全竞争程度。
这种情况直到 1980 年罗纳德 · 里根宣誓就职美国总统后,才得以改善。里根总统的任期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对垄断的态度最为开放的一段时间。从里根总统收拾行囊前往白宫开始,制片厂们逐渐重新获得了向放映市场垂直整合的许可——从 1981 年至 1989 年,美国总统罗纳德 · 里根采取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措施,旧的反垄断法案开始逐步瓦解。
首先是联邦法官 Palmieri 准许了 Loew's 院线 ( 原米高梅旗下,派拉蒙案后拆分出 ) 自 1980 年发起的允许它重返电影制作与发行业的请求。一年后,哥伦比亚影业也发起了并购院线的申请——这次是购入 Walter Reade 院线 48% 的股份。
这几起并购案的结果是好莱坞出现了大规模的 " 垂直整合案 "。1986 年,派拉蒙案的被告之一华纳兄弟向法院申请完全解除其禁令,这样他们就可以吞并几家院线。虽然受理上诉的法院一开始只同意暂时解除禁令,但最终,它将完全撤销了原来案件中对华纳兄弟的判决,这样,华纳兄弟就毫无障碍地得以重返放映市场。直到这个时候,派拉蒙法案这一时代的产物,才彻底的退出了历史舞台。
结语:
派拉蒙法案的成因并不只在电影产业:从 1929 年首次爆发,到 1986 年最后终结,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法院基于法律的判断,经济、舆论、市场体制等等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它——甚至,美国政府在派拉蒙法案上并不只是为了打击垄断,更重要的是控制好莱坞所掌握的话语权。在电视成为新的舆论战场后,派拉蒙法案也应时失效。
在电影行业,垄断不是一个容易判断的问题,也很难取得共识:不同的立场、环境、时代,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判断。作为消费者,我们会觉得一切侵犯观众利益的行为,都是应该被控制的,可是作为支撑电影产业的企业实体,谋求(或者故意不谋求)合法的利益,看起来也没有什么错。
成龙旗下产业有哪些?
成龙集团旗下的产业很多,成龙英皇,成龙耀莱国际有限公司,还有个耀莱金榜酒业有限公司(茅台-成龙酒),北京龙苑堂文化有限公司,环球饮食控股有限公司,其实成龙的人脉关系很广,成龙大哥现在有自己的家族事业,成龙家族,又是一个传奇家族啊!
温暖的抱抱出品方和发行方?
温暖的抱抱主出品方:华谊兄弟,淘票票,欢喜传媒,爱美影视,欢欢喜喜,无限自在,耀莱影视
联合出品方:青岛翰洺,亚斯传媒,曲江影视,平潭喜东东,重庆润锦汇,和众文化,华鸣星空,北京环宸,上海绚毅,上海甲地文化
理查德最初是如何打开中国市场的?
【导读】奇怪?理查德是怎么在国内市场火起来的?似乎感觉一夜之间富豪、明星人手一块,成了奢华的代名词,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表圈摸爬滚打几十年自然知道一些内幕,理查德的成功并非这么简单,背后是资本的游戏,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看完你会豁然开朗。
1)理查德国内发展史
找明星佩戴代言这些都不是主要的原因,我们往上刨根,要知道理查德在进入国内市场的时候是由“玉皇朝”独家代理的,玉皇朝计划将理查德品牌由北京开始,拓展至内地其他城市,第一家理查德门店也是在北京开设的,根据协议,双方同意以港500W作为对价金。时间是2012年,到今天看真是捡便宜了,现在这个500W也就是半只RM53马球款。
玉皇朝是耀莱珠宝集团旗下公司,而这个珠宝很显然是属于耀莱集团的,我们可能不熟悉耀莱集团但是一提到“劳斯莱斯,宾利,兰博基尼,巴宝莉、宝诗龙等等”都是它代理的。耀莱珠宝早期就是靠在北京倒卖珠宝发家,具备资本后跻身富豪圈子,之后又靠着人脉拿到了豪车名表代理权,然后推动耀莱集团在港上市,资本雄厚之后开始涉足影视圈。例如和成龙联手打造的耀莱成龙影视城。
2)耀莱和成龙推动理查德
耀莱是很有手腕的商业奇才,无论是品牌运营还是资本上市,上市之后,跟成龙、华谊合作,成龙和理查德的关系不言而喻,它是理查德在国内乃至国外发展的最重要人物之一
理查德专程为他打造定制腕表,龙系列,成龙戴理查德参加活动,拍摄广告 ,例如:为佳能在央视拍摄的重金广告。
成龙也英皇集团的股东,旗下有我们熟悉的英皇珠宝,而英皇的董事长是杨受成,早在三十岁时它就成为港的钟表珠宝大王,于是在穿针引线之下他们都顺利成为理查德的股东会成员之一,对于英皇和耀莱来说发展一个品牌对他们来说是手到擒来的了,旗下有明星,有现成的门店代理,还有名流圈层,影视娱乐圈算打开了,代理经销商自然也有了,富豪也来了。
3)为什么名人都戴理查德
早期的理查德只有成龙站台是不够的,于是在发布F1限量款的时候,找上了F1的汽联首席官法拉利CEO让·托德,他的老婆正是杨紫琼,在国外F1是一项非常热门的运动,在完成了合作之后,理查德和杨紫琼合作了理查德凤凰主题腕表,在内陆市场增加了知名度。
在耀莱集团,华谊兄弟集团还有英皇的推动下,又有成龙和杨紫琼的站台宣传,理查德在内陆市场被定位成顶奢腕表,华谊兄弟旗下当红艺人开始佩戴理查德,或奖或送,或者内部价,一片繁花似锦。短短几十年理查德火了,但有很多需要沉淀的地方,理查德更像是催化剂中迅速变红的苹果。
小贴士总结:没有一个品牌可以轻易走红,在背后一定有常人不知道的因素,理查德还需要时间沉淀,具体能火多久?就看背后资本对此款腕表的兴趣,以及品牌自身的产量了。当了解理查德在内陆成功的原因后,希望平民表友对理查德保持一份理智。在自己承受范围内玩表。请留言分享。(了解更多腕表知识,点头像看主页)
码字不易,请关注,辛苦点赞,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