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与秩序之英雄赞歌,如何理解云在青天水在瓶?
混沌与秩序之英雄赞歌,如何理解云在青天水在瓶?
我是长之安兮,我来回答。
“云在青天水在瓶”是唐代高僧药山一一惟俨说的一句禅语,被时任山南东道节度使的李翱写入诗中。
赠药山高僧惟俨二首
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
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
如何理解“云在青天水在瓶”呢?这句诗我们从字面上来看非常简单,云在青天上,水在瓶里,谁不明白,只要会认字就可以了。不过既然是禅语,想来非字面意思这么简单了。当时李翱听了这句话而顿悟,随即卸甲归田,去寻找闲云野鹤的生活,从此足不出户归隐山林了。
要知道他已官至节度使,须知唐代节度使可是一方的土皇帝呀!唐由盛及衰的“安史之乱”,就是由范阳等三镇的节度使安禄山发起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安史之乱历时八年,唐王朝从此跌落云端,盛极而衰。
李翱却想舍弃这么大的官,从“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这两句诗中可以看出,他已经厌倦官场上的迎来送往的官僚习气了,多年官场的浸润,早已看淡名利,向往过陶渊明一样的乡野隐居、自由自在的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好不惬意、舒适。
李翱,字习之,唐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唐德宗贞元年间进士,曾历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员外郎、礼部郎中、中书舍人、杜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等职。
他追随韩愈,曾阐释韩愈关于“道”的观念,强调文以明道,发挥《中庸》“天命之谓性”的思想,主张性善情恶说,认为圣人的根本途径是复性。复性的方法是“视听言行,循礼而动”,做到“忘嗜欲而归性命之道”。他作了三篇《复性书》,论述“性命之源"等问题。他的思想为后来道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听起来有点高深莫测啊!“道”对我这样的凡夫俗子来说,反复读之也是云里雾里,哪里能一下子参悟。我且看李翱当年是如何去拜见药山禅师的,为什么要执意见他呢?又为何问道后弃官而去?原来他曾多次派人请药山禅师入城供养,以便日日请教大道至理,均被禅师拒绝,这一次李翱亲自登门问道去了,或许能瞅出个一二。
据《宋高僧传》卷十七记载:“(翱)初见俨,执经卷不顾,侍者曰:‘太守在此。’翱性急,乃倡言曰:‘见面不似闻名。’俨乃呼,翱应唯。曰:‘太守何贵耳贱目?’翱拱手谢之,问曰:‘何谓道耶?’俨指天指净瓶曰:‘云在青天水在瓶。'翱于时暗室已明,疑冰顿泮。”
大致意思是这样的,李翱上山来拜见药山禅师,起初禅师不理他,翱有点生气,说:“见面还不如闻名呢!”禅师说:“太守怎么看重虚听的而轻视眼前所见呢?”于是翱问道:“请问什么是道?”禅师不语,伸出手指,指上指下,然后问:“懂吗?”翱说:“不懂。”禅师解释道:“云在青天水在瓶。”便再也无话。李翱当即提笔,一首诗遂成。
下面由我来解读一下“云在青天水在瓶”,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道”就在世间万物中,天上地下,一草一木之中。“道"即大道,真理,远没有你想象中深奥难测,不需要你舍近求远去寻找,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在一草一木,一山一谷中,在宇宙间一切事物当中。李翱得到药山禅师的点化,诗兴大发,“云在青天水在瓶”,他茅塞顿开,从此潇洒作云,恬静作水。
而我们呢?往往执着于名利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世间多少人,营营苟利之间,在功名、金钱中逐渐沦陷,丧失了本心,这样的例子还少吗?
我有个同学,长得漂亮、斯文,工作勤奋、出色,没几年就被提拔为副校长、校长了,名利双收,一时风光无限。记得有一年的同学会,我看到她志得满满的样子,脸上有着夺目的光彩,令人羡慕啊!
可是去年,听说她犯事了,我是不经意间看当地官方头条才知道的。她因贪污截留国家资金被提起公诉了,目前已被双开了,等待她的是法律的制裁。她痛哭流涕,写下悔过书,说对不起党、国家、领导的栽培,思想上自我松懈,对不起家人……可是已经来不及了。
欲望无止境,名利双收,已成人上人了,还贪得无厌,这是我们普通人难以想象的,但真真切切的发生在我昔日同窗身上,叫人唏嘘不已。“云在青天水在瓶”,万物各有各的去处,就象天上的云可尽情潇洒,瓶中的水在瓶子里,形态随瓶状,看似束缚住了,但你的位置在那里,不就该为之所约束吗?你在瓶中瓶外,天上地下,各按本位,方能心安,人生将变得更加平静而从容。
“道"常在内心,犹如“云在青天水在瓶”,能上能下,富也好,穷也罢,拥有一颗平常心。心态真的太重要了,平常心源于对现实的清醒认识,追求的是沉静和安然,位低时拥有平常心,淡泊名利。位高时无愧良心,无愧生养的亲人。就像青天的白云一样,自由自在,悠然自得,为人处世“荣辱不惊,物我两忘”。瓶中清水犹如人的心一样,只要保持清净不染,心就像水一样清澈,不论装在什么瓶中,都能随方就圆,能大能小,随遇而安。
平常心是人生的一种修养,古有明相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李嘉诚先生曾说:“好景时,绝不过分乐观;不好景时,也不过分悲观。”这都是平常心的真实写照。平常心是洞悉人世之后的明智与平和,是用超然的心态看待苦乐年华,以平和的心境迎接一切挑战,奋斗之后得之不喜,失之不忧。
当今社会,市场经济下,有些人心态严重不好,看到别家过得好,或者出身好、发家致富了,言语上酸溜溜的,怼天怼地,还怼国家、社会,总觉得自己过得不好都是别人的错,不是从自身找原因,而是拼命向外部找借口,为自己找失败理由。轻者只是磨磨嘴皮,过过嘴瘾,严重者可危害社会、他人,引发严重后果。
结语:云也好,水也罢,本是一物,只是形态、位置不同。“云在青天水在瓶”这句话看似浅显,实际解读起来并不简单,正所谓“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学识、年龄、层次不一样,解读相应也会有差别,就好比云和水,本是一物,只是位置、形态不同,心境完全不一样了。
图片来自网络
喜欢请点赞关注哦
有人认为反映人性美的文学作品是好作品?
人性的作品是中国源缘的作品。人性美,是灵魂梦绕的想法。人性美的作品,反映的是当今繁荣的国昌。人世间脱离家庭爱,婚姻结,就没再好的完美。为党为国,这是人民赋与爱的首先。《卫国军魂》(高山下的花环)是不朽的军魂。为党为人民的事业而献身,当祖国的召喚时,毅然决然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梁三喜,不朽的人物,从欠帐的如小细节,用家里的一头小猪抵帐算起,这是一部英雄的史诗。雷军长而大义凛然,为正看不贯上层路线而战死在敌人面前,只为和不良倾向作斗争,最后为国献出生命,而受到上层领导打压的小人物而伸冤。烈士用生命书写历史,为国捐驱,最后还是一个个领导脑中的空白,默默无闻战死沙场而无畏,最后在灵魂深处对敌人作战不惜生命,英勇顽强而献身。正直书写了历史,这个英雄人物是谁,对我感染最深,这是《卫国军魂》的实写独到之处。缅怀伟人、英烈是我们生者的最不容辞之处!
三体中杨冬因为物理学是不存在的而自杀?
经典侦探小说告诉我们,赤裸裸的摆在你眼前的,往往不是真相。
本文其实并非想去探究第一个发现黑暗森林法则的地球人是谁,而是想抽丝剥茧的去探求杨冬的死因,而黑暗森林法则,可能就是怀璧其罪的根本原因,也是她必死无疑的残酷真相。
是的,第一个发现黑暗森林法则这一宇宙魔咒的地球人,既不是叶文洁也不是罗辑,而是杨冬。
所以她的死,充满了谜团。
你真觉得她是自杀的?当然,《三体》第一部刚开始就鲜明的摆出了直接的证据:
名单上的这些物理学家,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先后自杀。常伟思说。
晴天霹雳,汪淼的大脑一片空白。后来这空白中渐渐有了图像,那是他那些黑白风景照片,照片中的大地没有了她的身影,天空抹去了她的眼睛,那些世界死了。
是……什么时候?汪淼呆呆地问。
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常将军重复道。
你是指最后一位吧。坐在汪淼旁边的大史得意地说,然后压低声音,杨冬是最后一位自杀者,前天晚上,服过量安眠药。她死得很顺溜,没有痛苦。
汪淼从信封中抽出一片散发出清香的东西,形状不规则,不是纸,竟是一片白桦树皮,上面有一行娟秀的字:
一切的一切都导向这样一个结果:物理学从来就没有存在过,将来也不会存在。我知道自己这样做是不负责任的,但别无选择。
连签字都没有,她就走了。
其实自始至终,所有读者包括我都认为杨冬并不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她的存在貌似只不过是为了牵出叶文洁,丁仪,汪淼甚至是第二部的罗辑,所以一直以来,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这个杨冬自杀这个结论,直到那天重读《三体》第一部的时候发现了这样一段:
申玉菲的话让汪淼愣了一下,他对这个问题没有准备,于是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以免落人圈套。收起你那套把戏吧。大尺度又怎么样,你们同样可以玩魔术!可以向天空投映全息图像,就像上一次战争中北约做的那样,强力激光甚至可以将图像映满整个月球表面!射手和农场主应该能够玩弄人类力不能及的更大尺度,比如,倒计时能够显示到太阳表面吗?话刚说完,汪淼吃惊地张大了嘴,他竟在下意识中说出了那两个这时应十分忌讳的名词,还好,没有说出更忌讳的那个。他想争取更多的主动性,于是接着说,考虑到某种我还没想到的可能性,即使在太阳的尺度上,你们那个可耻魔术师仍有可能耍魔术,那种力量要真正令人信服,显示的尺度还需更大些。
问题是你能承受得了吗?我们是朋友,我想帮你,别走杨冬的路。
请注意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我们是朋友,我想帮你,别走杨冬的路。”
问题来了,二十多位优秀的物理学家先后自杀,汪淼都认识,身为地球三体组织ETO核心人物之一的申玉菲,既不知道汪淼对于杨冬的情愫又不知道汪淼与叶文洁的关系,仅仅只是为了要求汪淼停止研究纳米材料,却为什么单单提到了杨冬?
我们再往前看一段:
汪淼拿出那团胶卷,开始讲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诡异事件。申玉菲注意听着,对那些胶片,只是拿起来大概扫了几眼,并没有细看,这令汪淼很震惊,现在他进一步确定申玉菲对此事并非完全不知情,这几乎令他停止了讲述,只是申玉菲几次点头示意他继续,才将事情讲完了。这时申玉菲才说出了他们见面后的第一句话:你领导的纳米项目怎么样了?
这不着边际的问题令汪淼十分吃惊。纳米项目?它与这有什么关系?他指指那堆胶卷。
把研究停下来。申玉菲说。
什么?汪淼认为自己听错了,你说什么?
申玉菲沉默着,没重复自己的话。
这里必须解释一下为何申玉菲要求汪淼停止纳米方面的研究,纳米材料是制造太空电梯的基础,而太空电梯是人类大规模迈向宇宙的第一步。三体星人想要防止人类迈向宇宙然后逃亡。所以要对付纳米技术。
好的,联系这两段我们可以形成一个证据链,“如果你继续研究纳米材料,那么你会走杨冬的路。”
杨冬的路,到底是什么路?请看这一段:
杨冬想救自己,但知道希望渺茫。
以前,杨冬有一个基本信念:生活和世界也许是丑陋的,但在微观和宏观的尽头却是和诣完美的,日常世界只是浮在这完美海洋上的泡沫。现在看来,日常世界反而成了美丽的外表,它所包容的微观和包容它的宏观可能更加混乱和丑陋。
这太可怕。
其实不想这些就是了,没有物理学她是能活下去的,她可以选择一个与理论物理无关的行业,结婚生子,像每个女人那样平静地过完一生。当然,对她来说,这也只有半条命了。
另一件事是关于母亲。杨冬一次意外发现,母亲电脑中收到的信息有极高的加密级别,这引起了她很强的好奇。但解密后的信息没有放进文件粉碎机,只是删除。同所有上年纪的人一样,母亲对电脑和网络都不熟悉,不知道即使把硬盘格式化,上面的信息也可轻松恢复。杨冬做了有生以来第一件背着妈妈的事:把部分删除的信息恢复了。信息量很大,她读了好几天,知道了母亲和三体世界的秘密。
杨冬几乎被震惊所击倒,相依为命的妈妈原来是另一个人,而且是一个她之前甚至不敢相信这世界上可能存在的那种人。她不敢去问母亲,永远不敢,因为一问,母亲就真的永远变成另一个人了。让母亲保留自己的秘密,杨冬则假装妈妈仍是原来的妈妈,生活也能继续下去。当然,这生活对杨冬来说,也只剩半条命了。
用半条命生活其实没什么,据她观察,周围的人相当一部分都是生活在半条命中,只要善于忘却和适应,半条命也可以活的很平静,甚至很幸福。
但这两件事加起来,就是一条命了。
她知道已经救不了自己,就停止了思考,努力把思想变成黑色的虚空,但仍有一个最后的问题顽固地留在潜意识中:
大自然真是自然的吗?
请各位注意最后一句话:“大自然真是自然的吗?”其实这句话已经比黑暗森林法则走的更远了,已经涉及到第三部死神永生中关于宇宙死亡和高维存在的问题。换句话说,她看到了终极。
"所以,现在的地球,是生命为自己建的家园,与上帝没什么关系。"绿眼镜对着大屏幕做出拥抱的姿势,显然对自己刚才的口才发挥很满意。
以杨冬现在的精神状态,她本来根本没有心思谈这些和看这些,但就在绿眼镜去掉数学模型中的生命选项时,她的思想突然有了震撼的一闪念,现在,她终于问出了那个可怕的问题。
"那宇宙呢?"
"宇宙?宇宙怎么了?"正在关闭模拟进程的绿眼镜不解地问。
"如果有一个像这样的数学模型来模拟整个宇宙,像刚才那样,在开始运行时把生命选项去掉,那结果中的宇宙看起来是什么样子?"
"当然还是现在这样子了,如果结果正确的话。我刚才说的生命对世界的改变仅限于地球,宇宙嘛,生命就是有也极稀少,对演化过程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杨冬想说什么但终于没说出来,于是再次同绿眼镜告别,并努力向他露出一个感激的微笑。她来到大楼外面,仰望初现的星空。
从妈妈的那些信息中可知,宇宙中生命不稀少,宇宙是很拥挤的。
那么,宇宙现在已经被生命改变了多少,这种改变已到了什么层次和深度?
从这个角度去反推黑暗森林法则,仅仅只有一层窗户纸的距离了。而结合“三体”与叶文洁之间的交流的材料,以及她和绿眼镜之间关于地球与人类,宇宙与生物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讨论,最黑暗的结论呼之欲出。
所以她必死无疑! 虽然“杨冬想救自己,但知道希望渺茫。”
至于她是怎么死的,这个其实很值得深究。
如果按照刚才杨冬所掌握的细节和内容,按照她的智慧和才华。其实最值得怀疑的反而是她的遗书,按照正常逻辑推导出的怎么可能是“物理学从来就没有存在过,将来也不会存在”这样一个滑稽的结论呢?
而这个结论是谁最希望得出的?那无疑就是三体组织。《三体》第一部开头的智子和三体组织所有的诡计其实都是为了引导地球上的精英物理学家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从而使其放弃研究。
综上所述,杨冬的确有可能是自杀的,但是疑点也很多。
更大的可能是,她死于地球三体组织之手,而刽子手,很有可能就是她最亲爱的母亲,叶文洁,或者是叶文洁默许的。
多年前,为了保守这个秘密,她不惜杀死自己的丈夫。
多年后,为了守护更大的秘密,她必须要做出选择。
我们再次回到《三体》第二部的序章,想象着叶文洁将罗辑约到杨冬墓碑前这样荒诞而仪式感十足的行为,以及那马上与女儿团聚的欣喜和忏悔的复杂心情:
叶老师,我成不了欧几里得,但会记住您的话,试着去做做,以后我可能还会去请教您。
怕没有机会了,或者,你就当我随便说说,不管是哪种情况,我都尽了责任。好,小罗,我走了。
叶文洁在暮色中离去,走向她那最后的聚会。
我的女儿,杨冬,我来了!
有人说杜甫比李白伟大?
我认为一样伟大,没有可比性。
伟人如星斗,光耀万古。
你读过名著中最经典的话是什么?
我读过的《红楼梦》中最经典的话是: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这一句仿佛点出了该部书的主题,在大观园中的各色青春美好的女儿们,就像春天里美丽的花儿,尽情绽放着自己的人生,然而,“春天”很快过去,贾府很快衰亡,大观园中的女儿们死的死,流散的流散,念佛的念佛,甚至被卖为娼妓,就好像春天过后花儿的凋零。
但愿所有女儿花都常开不谢!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