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前总统被批准逮捕,海牙国际法院下令逮捕普京?
乌克兰前总统被批准逮捕,海牙国际法院下令逮捕普京?
国际刑事法院是由《罗马规约》所设立的独立国际司法机构,负责审判跨国犯罪和违反国际人道法的罪行。然而,国际刑事法院的管辖权存在一定限制。首先,只有国家才可以承认国际刑事法院的管辖权,并在签署《罗马规约》后正式接受其管辖。其次,国际刑事法院还必须遵守本国宪法和其他国际条约的规定,不能干涉本国司法权。换句话说,国际刑事法院只有在国际社会或合作国家认可的环境下才能行使其权力。
针对普京总统的逮捕令,尽管国际刑事法院认为普京和其他俄罗斯高级官员涉嫌对乌克兰的入侵和占领克里米亚等罪行,但俄罗斯方面早已退出了国际刑事法院,并不承认其管辖权。如果国际刑事法院宣布对普京实施逮捕令,由于缺乏实际执行的手段和国际社会的支持,这种决定可能会引起俄罗斯方面的强烈反对,并可能导致更加紧张的国际关系。
因此,国际刑事法院应该寻求其他方式来解决这种问题。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是爱国者还是叛国者?
这还要问吗?这么明显的事情,我想三岁的小孩都有答案的,显然是一个爱国者。
泽连斯基在战争时,面对强大的敌人,没有逃跑,而是留在基辅坚持战斗,这不是爱国是什么?他为了赢得战争,还到各国的国会进行look演讲,试图获得国际的支持,并且确实获得了很多的支持,现在乌克兰已经打退了俄罗斯对基辅的进攻,在东部和南部也取得了很多的战绩,这不是爱国行为是什么?
泽连斯基在这次俄乌战争中,表现相当出色,可以说做得很优秀,取得了很好的战绩,让全世界都刮目相看。战争的一开始,不管是俄罗斯,还是西方国家,都认为乌克兰撑不了几天,可泽连斯基就是带领乌克兰人取得了一个个惊人的战绩,让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这是很了不起的战绩了。
接下来,随着乌克兰获得越来越多的援助,会更加的主动,最终取得胜利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如何看待乌克兰前总统波罗申科东窗事发?
谢谢邀请、赏阅、评论、转载和点赞!
乌克兰前总统波罗申科的出逃,是意料之中也是意料之外的事情,为什么说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呢?
回顾波罗申科从黑马走上乌克兰总统大坐,乌克兰政坛及乌克兰国家发展方向发生的一切问题,波罗申科是以强硬亲美反俄的政治主张获得乌克兰总统选举的,而就在他正式当选乌克兰总统还没有正式就任之时,俄罗斯出兵吞并了克里米亚,并支持乌东各州武装独立。
波罗申科上任伊始,就陷入了充当西方代言人角色,通过穷兵黩武的多次轮战,乌克兰在对俄罗斯支持的乌东,分裂倾向武装的军事行动上没有占到任何便宜,反而让乌克兰出现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政负担,波罗申科信誓旦旦的主张乌克兰加入北约和欧盟计划,被无限制的搁置,这几乎决定了波罗申科继续执政的希望极为渺茫。
本次乌克兰大选,乌克兰竟然出现了高达四十余位总统竞选人情况,而传统政客无一例外的输给黑马泽林斯基,经说明如下几点问题:
第一,乌克兰政坛已经高度分裂,寡头政客之间相互不信任,同样的也不信任波罗申科。
第二,乌克兰基层民众对乌克兰寡头政客极为不信任,宁愿相信一个演员出身的没有任何政治背景的泽林斯基。
第三,乌克兰民众对改善国内经济现状显然要高于领土是否完整,是否能够掌控克里米亚。
。
这说明乌克兰新总统泽林斯基上台首要的任务是,如何安抚乌克兰民众,如何在安抚乌克兰民众的基础上整个掌握乌克兰经济命脉的寡头政客的认同,很明显泽林斯基需要一个目标人物,同时可以满足这两种需要。
而执政时期乌克兰政坛演变成如今的状态的总统波罗申科,非常符合这个要求,清算波罗申科至少会满足如下几点需要:
第一,清算波罗申科是,乌克兰新总统泽林斯基向乌克兰民众不满当前局势的一个交代,正式波罗申科执政时期让乌克兰陷入了困境。
第二,清算波罗申科,成了泽林斯基与乌克兰其它政治阶层合作的试金石,也可以消除寡头政客对泽林斯基的敌对情绪。
第三,波罗申科是乌克兰有名的寡头,本身身价就极高,也就是说即便波罗申科外逃,波罗申科就在乌克兰的产业也是非常大的一块蛋糕,政治清算必然会附带经济清算,那么可以用波罗申科的资产,一部分充当国库所需,另一部分可以安抚和招安其它寡头。
第四,投名状的作用,乌克兰要想将国际政治方向放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上,必然要与俄罗斯达成一定的和解,而清算波罗申科有拉近与俄罗斯沟通的可能。
不过波罗申科未必就会停留在中东国家,不要忘记波罗申科是犹太人,而以色列国家宪法规定的,只要是证明是犹太人的人,就是以色列国民,这也就是说波罗申科甚至不需要向以色列递交避难申请,就可以称为以色列永久居民!以以色列情报部门的安保能力,波罗申科完全不必要担心安全问题。
不过波罗申科的出逃,恰恰帮了泽林斯基的大忙,波罗申科若不出逃,还能享受乌克兰安全部门对前总统的保卫措施,波罗申科凭借一定的支持者,在泽林斯基或者其他政治势力打算清算之时,也有能力进行无罪辩护,西方国家也会因需要牵制泽林斯基的目的,对波罗申科进行一定的声援,即便锒铛入狱,但不失一个政治人物的应有的姿态,顶多和季莫申科一样,虽然失去了一定的财富,但也算一个值得敬重的政治人物,但出逃让这一切都烟消云散。
波兰前总统呼吁乌克兰放过波罗申科?
波兰前总统克瓦西涅夫斯基呼吁乌克兰新政府放过前总统波罗申科,你怎么看?我们都知道,波兰是一个极度亲近美国🇺🇸的国家,正是在克瓦西涅夫斯基当政时的1999年,科索沃战争爆发的前夕,波兰和捷克、匈牙利一起加入了北约,并随即参加了北约对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的轰炸。后来尽管克瓦西涅夫斯基御任波兰总统,但克氏之后的历届波兰政府,都继承了克氏的亲美国政策,甚至于比克氏还要做得有过之而无不及。就像波兰的本届杜达政权,更是不惜奴颜婢膝地向美国磕头作揖,乞求美国的军队能夠永远驻扎在波兰,以防备德国🇩🇪或者罗刹(就是俄罗斯🇷🇺)有可能对它发动的侵略进攻。而乌克兰,也可以说是和波兰是一担挑子上的货色,都是彼此彼此的。在西方多年的苦心经营下,波兰和乌克兰都形成了一个对西方,犹其是美国唯命是从的利益阶层。这个阶层的成员从来不是以它们所在的国家的大多数人民的利益作想,而是已自己的那个阶层的利益作想。把它们这个狭隘的小团体的利益,凌驾于大多数人民的利益之上。由于有西方的支持,这个小团体的政治组织,已经摄取了国家的大部分权力,并且以“人民”的幌子,绑架支配了国家的内政外交。而克瓦西涅夫斯基,就是波兰亲西方势力中的一员。因此,当它看到乌克兰新政府准备清算和它属于同一阵营的波罗申科以后,它也免下了产生“兔死狐悲”的焦虑。于是,它就向着乌克兰新政府大叫大嚷,希望乌克兰新政府能夠放过波罗申科。因为,克瓦西涅夫斯基也害怕波兰版的泽林斯基上台后,也要来清算它任总统时的见不得光的行为。(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图片创作者及始发媒体。)
为何泽林斯基不给他一个职位?
萨卡什维利本来是泽连斯基总统手中的一张王牌,震慑作用已经基本达到了,下一步还要打出去,将派上更大的用场。所以,萨卡什维利——是狮娃滚绣球,好戏在后头。
世上本没有免费的午餐。泽连斯基刚刚上任10天就恢复了萨卡什维利的乌克兰国籍,这本身就是矫枉过正,是给前总统波罗申科脸上贴眼药,同时也是未雨绸缪,想利用萨卡什维利的人脉和政党力量,在下一步的议会选举中对付前总统波罗申科势力。当然由于之后的政治形势变化比较快,萨卡什维利暂时退了出去。但他仍在积蓄能量,以备急需之用。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5月份刚刚上台后,面对的政治形势非常严峻——以前总统波罗申科为代表的寡头政治势力,处处制肘,时时挖坑,作为新总统,连起码的人事任命都在最高拉达没法通过,检察总长卢岑科甚至公开和泽连斯基叫板。前总统波罗申科整合了欧洲统一党,准备在议会选举中与泽连斯基的人民公仆党决一雌雄。
形势严峻之际,泽连斯基总统面临被架空的危险。情急之下,泽连斯基被迫打出了萨卡什维利这张王牌——用来震慑对付前总统波罗申科势力。因为萨卡什维利是波罗申科的死敌,太知道波罗申科的软肋和七寸了。这位曾经是格鲁吉亚前总统者,与波罗申科曾经是同学关系,后来加入了乌克兰国籍,并且出任德萨州州长。但很快两人就闹翻了,2017年波罗申科削了其国籍把萨萨卡什维利赶出了乌克兰。从此两人结下了死仇。用萨卡什维利这个老江湖对付波罗申科这个老油条,真可谓是“以毒攻毒”,确不失为一着妙棋。
当然,有“国际流浪儿”之称的萨卡什维利,在乌克兰国内还是有相当的铁杆粉丝,他的“新力量运动党”在乌克兰还是有很多支持者。所以泽连斯基当时的考虑是:想在议会选举中结成统一战线(联盟),以对付欧洲团结党。只是后来人民公仆党独家拔得了头筹而已,萨卡什维利也比较知趣的退出了竞选。
当时有消息说,泽连斯基给萨卡什维利准备了两个新职务——总统顾问或新的国家调查局局长。总统顾问主要是让他协助泽连斯基分管外交工作,这是萨卡什维利的最长项;当然让萨卡什维利去抓腐败,也是发挥他的特长,萨卡什维利在格鲁吉亚任总统时,反腐败工作就卓有成效。
萨卡什维利今年才52岁,正是搞政治的黄金年龄段。由于他本人是一个天生不安分的主,是天生的不甘寂寞者。加之乌克兰复杂多变的政治气候,决定了萨卡绝不会长期地沉寂下去,他终将会走上前台,要么在泽连斯基任内再次被重用,要么在下次乌克兰大选时卷土重来。
眼下,萨卡什维利就有一个绝好的机会——或将出新出山。那就是美国总统特朗普“通乌门”事件引起的连锁反应。由于双方电话内容的曝光,泽连斯基总统是狐狸没打着惹了一身骚——得罪了德、法两国领导人。乌克兰梦想要加入欧盟,一旦得罪欧盟的双引擎,那还了得?所以必须要有一位德高望重的或被西方高度认可的人去圆这个场。萨卡什维利或是最佳人选。
再者,“通乌门”事件也使得美乌之间的关系更加微妙和不确定。只要这位美国高度认可的萨卡什维利出场,或可变被动为主动。总之,萨卡什维利是泽连斯基总统手中的一张王牌——对外可以游刃有余地和美欧国家打交道,对内可以震慑和对付前总统波罗申科势力的死灰复燃。所以,并不是不重用萨卡,而是先把他养起来,以备急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