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闹鬼照片,朱元璋殉葬的嫔妃们?
故宫闹鬼照片,朱元璋殉葬的嫔妃们?
虽然中华文明已经延续了五千多年,可是在文明之中也存在一些让人不寒而立的陋习,那就是殉葬制度。
殉葬制度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当时的人们信奉人死之后,灵魂会生活在另一个世界,因为这种侍死如侍生的观念,让当时有地位和财富之人想死后依然保持生前的富贵和荣耀,所以慢慢就衍生出殉葬制度。
可以说殉葬制度是惨无人道的一种陋习,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一陋习得到了扼制,可依然有人我行我素,可以说殉葬制度一直持续到清朝才被正是给废除掉。也就是说秦朝之后依然有殉葬之事,只不过没有那么明面化,直到元朝时期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又让人殉陋习重现人们的眼前。朱元璋时期时期殉葬制度可谓是又次进入历史长河之中,朱元璋在驾崩之后就曾下了一道令旨,让46名妃嫔和宫女殉葬于朱元璋,一直到了康熙时期人殉制度才终于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朱元璋虽然重新开启了人殉制度,可是朱元璋也有自己的苦衷,朱元璋从一底层一路打拼成为一代帝王,用严酷的律法整治贪官污吏,让明朝百姓安居乐业。可是朱元璋在了解历代王朝覆灭的根由之后,决定自己驾崩之后让其妃嫔殉葬。
朱元璋这么做主要还是为了明朝江山社稷和百姓,因为唐朝武则天就是因为没有殉葬而成为一代女皇,朱元璋的妃子之中难免有武则天这类的人物,加上汉朝时期的外戚专权等等。倘若朱元璋不让这些妃嫔殉葬,也许出现外戚专权和改朝之事,这样的话百姓可能重新进入战乱的局面,必定会民不聊生,总之朱元璋宁可被后人诟病也要让其妃嫔殉葬,减少祸及基业之事。清朝时期就是因为一位皇帝的儿女情长,不忍心让一个妃子殉葬,最后这位女子把持朝政,让大清受尽了耻辱。
显然我们角度不同看待问题不同,朱元璋让妃嫔殉葬之事,站在道德至高点肯定朱元璋是惨无人道大错特错,朱允炆也是如此认为。朱允炆在执行朱元璋遗命之时也是含泪进行的,最终46名嫔妃无一幸免,全部给朱元璋殉了葬。
当时的人们为了让这些妃嫔保持不腐之态,使用水银浇铸的方法防腐,这种办法必须人有生机之时才能进行浇铸,所以当时的太监用迷药的方式把这些妃嫔迷晕,进行浇铸水银。
妃嫔们虽然有的是自缢而亡,有的是被直接处死,或者是被活埋,但人在死之前也是会潜意识进行反抗的,剧烈的疼痛和心里因素致使这些妃子做出剧烈的动作进行反抗,直到烟消云散,在死后这些妃嫔依然保持着挣扎的姿势。
时间到了入葬的时候,这些妃嫔的身子自然也就到了僵硬的阶段,可能时间紧迫之下让这些太监无法让死去的嫔妃身体复原,也就草草淹埋于朱元璋的陵墓之内,造成了于朱元璋殉葬的妃嫔都是双腿掰开之状。
通过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我们站在民众和道德层面上来说的话,朱元璋重新开启人殉之风可谓是残暴异常,可是站在帝王的角度或许我们也会如此之为吧。
有人说古代嫔妃被打入冷宫?
在经过大量清宫剧的洗脑式播放之后,我们了解到了很多嫔妃失宠被打入冷宫的悲剧命运。当然,如果作为主角一不小心被打入冷宫,不过是为未来的崛起积攒一下经验值罢了。
那么如果是如此,那些跟随主子们一并打入冷宫的奴才们,则因为有了和主子们同甘共苦不离不弃的经历,为未来飞黄腾达奠定了良好基础。
因此就有人说,被打入冷宫的嫔妃,很多太监宫女们抢着伺候。正所谓日落西山你不陪,东山再起你不配。
然而,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总是骨感的,甚至是狗血的。
首先,被打入冷宫,对于嫔妃而言几乎就是判了死缓。虽然不会要命,但是从此以后想要再重新出现在皇帝面前,被宠得大红大紫,你真的想多了。并非每一个被贬的嫔妃都是甄嬛,并非每一个嫔妃的人生都是一部甄嬛传。
其次,女人这种生物是需要保养的。冷宫当然不是真的很寒冷,让人在烈日炎炎的夏季都会瑟瑟发抖,但是对于失宠的嫔妃而言,其实也已经是差不多了。
与之同来的当然就是待遇上的变化。打入冷宫后,就不用指望那些贵重的胭脂首饰一类了。当然裹腹的最低标准是完全可以达到的,只是女人少了那些昂贵稀有的物品的保养,只能在梦里想想了。做白日梦当然不会有兰蔻等高级化妆品的效果好,虽然那时候没有兰蔻一类,但是古代对于爱美,智慧和动力并不会比现代人差。
然而这些与打入冷宫的嫔妃再也无缘。一段时间之后,别人每天保养的美美哒,而你只能蓬头垢面,即使哪天皇帝心血来潮,念起了旧情,看到面前的黄脸婆,还能有什么心动的感觉?更何况后宫佳丽三千都在争先恐后的想要被宠幸,哪里还能轮得到你这朵昨日黄花?
实际上情况恰恰相反,并非所有人都有甄嬛体质,也并非所有人都有安德海同志毒辣的眼光。大多数情况之下,往往是树倒猢狲散,大家各行其路,去其他未失宠的主子那里谋一份新的差事,真正能继续留在失宠嫔妃身边的是少之又少。毕竟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在人性面前,很多原则道义真的不堪一击!
为什么北京东岳庙能列入世界八诡?
阳世奸雄,违天害理皆有己;
阴司报应,古往今来放过谁?
——所谓东岳庙的“诡异”,完全可以从这副对联中去感悟!
“八诡”之说还是头次听说,特意搜了下,好像是把它和世界上几个教堂庙宇并称,无非是想突出这座庙宇同其他几处地方都很诡异,有网文刻意凑数之嫌。这里还是单说说东岳庙的“诡异”。
简言之,东岳庙的诡异在于这里有一座模拟的“阴曹地府”。
东岳庙其实是泛指,全国各地有很多东岳庙。“东岳”是指泰山,但凡供奉泰山神祇的庙宇都可称为东岳庙或者岱庙,一般供奉东岳大帝。也有一部分庙宇供奉的主神是泰山女神碧霞元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娘娘庙,这里仅以我较熟悉的北京东岳庙来说说。
北京东岳庙位于朝阳门外神路街,一座显眼的琉璃牌楼是它的显著地标。大门口除了“东岳庙”的匾额赫然高悬,还挂着“北京民俗博物馆”的牌子,一切都是那么平常,并无诡异瘆人。
真正“诡异”的地方就在庙内的“七十六司”,这是阴曹地府的办事机构。
也有称七十二司或者七十五司的,大同小异,总之是"地府判官处理事务的各类衙门”。
位置就在岱宗宝殿及其东西朵殿、东西配殿以及瞻岱门之间的廊庑内。
殿前檐设木栅栏门,两侧悬挂白底黑字小篆体楹联,上方挂"掌某某司"或者“某某司”匾额。
如掌教签押司、掌生死司、掌生死勾押推勘司、掌斋僧道司、掌修功德司……
正中有主审之官,两旁列有官吏,都是在阴曹地府里行刑服满的鬼魂,其职责是专门审理鬼魂生前功过罪责,按阴间法律予以奖惩。
比如阴谋司,就是指在阳世曾经犯下阴谋策划、陷害忠良的大罪。即便阴谋得逞,未受惩罚,在这里也要被审明罪责,予以惩罚。
比如畜生司,是根据生前作恶者的罪行轻重,处以轮回为各种鸟兽虫畜的惩罚。
等等不一而足。
不过配图这些雕塑看看也就行了,因为这已经不是真正东岳庙的文物了,而是由今天的人们重新制作的。这些雕塑应该“温柔”“和谐”了很多,过去的“地狱场景”展现从来不会考虑什么“少儿不宜”,总是用骇人的方式达到震慑的效果,对阳间犯罪者的惩处往往是刀砍斧剁、火烹油炸,各种酷刑伺候,也许古人认为这才是最好的说教方式。
不论这些是不是人们美好的愿望和虚妄的想象,但却华夏民俗文化普遍的文化信仰。
正如《都门赘语·东岳庙诗》云:
"七十五司信有无,朝阳门外万人趋。也知善恶终须报,不怕官刑怕鬼诛。"
下图是当年未曾拆建时老东岳庙的样子。
在古典小说《绿野仙踪》中讲到一个鬼故事,其发生地就在某地的一座“泰山(东岳)庙”中。
庙中两廊之内塑造各种形容丑陋可怖的恶鬼,加之衰败不堪,人迹皆无,所以更加吓人。通过描写可知,在东西两廊内塑造鬼怪雕像的形制正好与北京东岳庙的形制一样。
小说中还写到,这个破败的东岳庙就是个“鬼窝”,有未超生的恶鬼魂灵在此游荡害人,而主人公因为一身正气兼之有济世救人之心,最终斗败恶鬼,救助了遭难之人。由小说情节可知,东岳庙一直是鬼故事的“集散地”,以至于让人们一提到这里就觉得诡异瘆人。加上各种夸大其词的渲染,才有了今天“八诡”之类危言耸听的说法。
其实,东岳庙本没有那么吓人,这里还是祈福迎祥、求子求财的所在,“阴间”与“阳间”在这里一直“和平共处”,演绎着生死轮回的千年信仰。
诚如古语所说“人算不如天算”、“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在这里东西两个侧门各有两个巨大的算盘,昭示着这一道理。算盘两边的对联也很有趣:
毫厘不爽,乘除分明。
本文开篇的对联是北京东岳庙棂星门的对联,最后,还是以东岳庙里的另外两副对联做结:
其一:
阳是阴非,在尔心还想欺饰;
假善真恶,到此地难讨便宜。
其二:
倚势欺人,人或容,神明不恕;
瞒天昧己,己未觉,造物先知。
为什么故宫温度比外面低?
北京城所处的位置干燥温度高,而皇宫都是用木质材料建造的,每当春秋时期很容易着火。特别是到了万历年间,已经多次着火了,不知重建了多少次。那个时候,皇宫中曾经发生过很多诡异的事情,让人不寒而栗。皇宫正式更名为故宫博物馆之后,因为是皇帝的居所,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可是在参观的过程中,很多人都曾在养心殿中感受到潮湿阴冷。
故宫珍妃井走廊尽头的白影真的吗?
传说。
传说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珍妃井附近就会出现一个身穿清服的女子,似乎是在吟诗,又似乎是在啜泣,珍妃井灵异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
在历史上,光绪与珍妃两情相悦,无奈处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最后慈禧逼死了珍妃。珍妃的尸体在水井中泡了一年之后,瑾妃到处求情才打捞上来,当时的情况惨不忍睹,宫女们见了都伤心不已。为了纪念珍妃,瑾妃在井北的小屋里立了牌位,并为小屋取名为“怀远堂”,意在悼念珍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