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安全素质教育节目44分钟,如何对学前孩子进行安全知识教育?
中小学生安全素质教育节目44分钟,如何对学前孩子进行安全知识教育?
众多儿童安全事件的发生让我们痛心疾首,同时也满怀忧虑,担心自己孩子的安全问题。作为新时代的家长,我们要从孩子小时候就对孩子人生安全进行重点教育,让他们有安全的潜意识,在家长不在身边的时候,孩子也能分辨好坏,保护自己。
但是也有一部分家长不知道怎么对孩子的安全问题进行合理有效的教育。
在孩子安全教育方面,英国儿童十大宣言非常值得学习,下面小哈带着大家学习学习:
1、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不许别人摸
孩子应当知道身体属于自己,身体的某些部分应被衣服所覆盖,不许别人看,不许触摸。孩子有拒绝亲吻、触摸的权力。
而我们的教育:听大人的话。
2、生命第一,财产第二
有时,孩子们会担心被坏人抢去财产回家挨打受骂。例如有的小孩会想:如果坏人抢了我的自行车,父母准会打死我。这时应告诉孩子,他们的身体安全比自行车更重要的多。
而我们的教育: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3、平安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告诉孩子,安全重于一切,生命是最可贵的。
而我们的教育:告诉孩子的你要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将来要成功,为了成功冒险也是值得嘉奖的。
4、小秘密要告诉妈妈
向孩子保证,无论发生什么事情,只要孩子向父母讲明真情,父母都不会怪罪的,而且会尽力帮助孩子。当儿童向大人说实话时,他们应被充分信任。大人应当马上信任儿童并及时帮助他们。
而我们:告诉妈妈秘密时,妈妈反应过度,孩子再也不敢告诉妈妈了。
5、不与陌生人说话
告诉孩子,当陌生人与孩子说话时,孩子可以假装没听见,马上跑开。生人敲门可以不回答,不开门。告诉孩子,对陌生人不理睬是对的,小孩没有能力帮助陌生人。大人绝对不会认为这是不礼貌的。
而我们:很多拐卖孩子成功的原因就是孩子对陌生人没有防备心
6、不喝陌生人的饮料,不吃陌生人的糖果
告诉孩子,你有权不听陌生人的话,对陌生人你有权利说不。
而我们:孩子要听话,很少告诉孩子什么时候应当拒绝别人。“听话”,这两个字真的是在害孩子。
而我们:孩子,你怎么不理别人呢,不理别人是不礼貌的。
7、遇到危险可以自己先跑
告诉孩子,遇到坏人、地震、大火孩子应当果断逃生,拔腿就跑。可以不要等大人的指挥
我们的教育:舍己救人是美德
8、可以使用武器
告诉孩子:为了保护自己,儿童有权打破所有规章与禁令。
9、不保守坏人的秘密
告诉孩子,即使他曾发誓不告诉别人,但遇到坏人欺负,一定要告诉家长,这种秘密千万不要埋藏在心里。
我们的教育:一言九鼎,说话要算话。
10、坏人可以骗
这是在告诉孩子:对坏人你有不讲真话的权力,要学会骗坏人。机智应对坏人。
而我们的教育:撒谎是不对的。
看过上面的十条,我们能看出危险是可以避免的,关键在于家长怎么教育孩子。孩子是弱小的,如果他们的安全意识不够很可能会酿成悲剧。希望大家能够用心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健康成长!
地震时学校楼层不高的学生第一时间是跑还是躲桌子底下安全?
作为2008年汶川地震的幸存者,我认为,地震来临时,第一时间是躲,而不是跑。
先来了解一下地震的震级及破坏力。
1.地震的破坏力。二战时期,美国向日本广岛投掷的原子弹相当于一次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而地震每上升一个等级,能量就扩大约30倍,即:7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大约30倍6级地震,8级地震大约等于900倍6级地震。可见,汶川特大8.0级地震造成的破坏力有多恐怖。
2.地震的震级。目前国际上将地震按里氏分级界定,共9个等级,最低1.0,最高9.0。
对于我们普通人,当地震发生时,并不知道其等级是多少,但我们可能通过震感来区分,大致在4类:
(1)弱震:震级小于3级。这种地震经常发生,尤其是处于断裂带地区更是频繁,但由于震级小,一般感受不到。
(2)有震感: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此类地震发生时,大多数人都能感到震感,但也仅此而已,不会造成什么破坏。
(3)中度地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这类地震可造成一定破坏,至于破坏程度,跟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紧密有关。
(4)强烈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其中震级大于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此类地震破坏力极强,有地动山摇、摧枯拉朽之势。也许原子弹的威力是不是就是根据这个破坏能力来设计的。
2.地震时学校(楼层不高)的学生第一时间是跑还是躲桌子底下安全?(1)地震发生,最忌惊慌失措。
当地震来临时,究竟是几级,破坏力有多大?在当时是无法判断的,我们只能在事后根据权威部门的发布才能知道具体的震级。
但是,不管震级是多少,每次地震持续的时间都非常短暂,少则几秒,多则几十秒,在这么短时间内,唯有作出正确的选择,才能换来更大的生存机会。
所以在地震时,我们最好都按照强烈地震,即等于或大于6.0级来看待,在此前提下,选择正确的避震的方式,才能争取更大的生还机会,而不是慌乱逃生。
(2)地震发生时,躲是最好的选择,而不是跑。
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如果是低度地震,不管是跑还是躲,影响都不大,大家会相安无事;如果是强烈地震,选择跑,有可能在跑的过程中就会被倒塌的门窗、墙或其它建筑物砸中,生还的希望极小,即便侥幸生还,也会落下不可逆的残疾。
何况,如果全班的学生都慌乱逃生,还会造成拥堵、踩踏现象,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3)地震发生时,跟楼层高低关系不大,不要抱侥幸心理。
题主所说的“楼层不高”,不知具体是指几楼。一般来说,学校建筑大多是3——5层,我认为对于地震来说,除了一层,其它的都叫“高层”。地震来临时,一层的学生也不建议跑。因为如果是低度地震还好,万一遇到强烈地震呢?其过程只有几秒时间,几十个学生一拥而出,后果想想都可怕。至于其它更高的楼层,就更不要说了。
(4)地震发生时,也不能跳楼。
有人说,地震发生时,如果身在高层那就跳楼,也许还有一丝生还机会,总比压在废墟下好。其实这是错误的认识。我曾看过中央电视台做的一次消防逃生节目,通过实验得知,如果一个人从三楼(9米)跳下,生还的机会几乎是0。
在汶川地震中,有不少的人就是因为跳楼而亡,反而没跳楼的安然无恙。所以,与其跳楼,不如找一个合适的地方,用正确的姿势躲起来,这才是正确的选择。
3.地震来临,学生应该怎么躲?教育室里空间狭窄,能躲的地方不多,一般有两种选择。
(1)桌子底下。
地震来临,感到震感,学生应马上弯身钻进桌子底下,双手抱头,等待第一波震动结束,再择机逃生。
(2)墙角。
教室里的4个墙角也是很好的躲藏处。由于墙角都是承重墙,且为三角形构架,最具稳定性和抗压性,房屋倒塌时,这几个地方一般都不会倒塌。需要注意的是,每个角落人数不宜超过2、3人,还应将书包顶在头上。
4.学生逃生技能,是在地震演练中形成的,而不是仅靠课堂教育。学校和老师每一年都应组织、实施地震演练,以让学生在反复演练中培养逃生意识,获得基本的逃生技能。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谁也不知道老天会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跟我们开玩笑。
在汶川地震中,一所重灾区的学校,就是因平常非常重视地震演练,全校师生无一人伤亡,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总结语:目前,人类对地震还是无法预知的。当地震来临时,对于学生来说,无论楼层高低,最好的选择是先躲再逃,等第一波震动过去后,再在老师的组织下,有序、快速的离开教室,跑到操场等宽阔地带。切忌仓惶逃生,切忌跳楼!
关注"豆爸侃教育"——解教育规,说教育事,做教育人!学校教师会用敢用教育惩戒吗?
无论有没有教育惩戒规则,教师或者学校都不愿意用“惩戒”这种手段来教育学生,大部分情况都是迫不得已而为之,但这里面有个“度”的把握!
“惩戒规则”的出台,属无奈之举,但也可以看成“法制化”进程的一步近些年,经常会在媒体看到这样的报道:
老师对违反校规校纪的学生,采用“惩戒”手段之后,部分学生家长向教育主管部门投诉。教育主管部门为了“息事宁人”,强行要求老师对被惩戒的学生及学生家长道歉。同时,还对这些老师记过或者采取其他处罚手段。
2019年5月,在网络上炒的沸沸扬扬的“五莲二中杨老师事件”就是这样一桩典型的案例。值得庆幸的是,在舆论的压力下,五莲教育局取消了对杨老师不公正的处罚。
类似这样的事件还有很多,虽然有些差别,但反映出来的问题却是一致的:
在学生教育过程中,老师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老师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不仅能达到教育的目的,还能够有效保护自己的权益?
当老师处罚学生的时候,相关部门能不能给予支持?
当用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教师拥有“惩戒”权】,并且将使用惩戒权的条件、尺度明文规定下来后,教师在实行过程中就心里有底了,可以像交警根据交规对违反交通规则的人进行处罚一样,做到有法可依。
教师在日常敢用“教育惩戒”权么?古时的学堂(私塾)里,会供奉这一把“戒尺”,当学生违反规则的时候,先生会用戒尺进行惩戒,家长只能说“好”;
十几年前,当学生入学的时候,家长还会很客气地和老师说这样一句话:“我把孩子交给您了,您就当自家孩子一样,该打就打,该骂就骂!”
可不知什么时候开始,老师在课堂上碰一下学生就成了“体罚”,然后就是各种各样的“投诉”。如果学校校长或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明事理还好说,如果遇到怕事的领导,可能老师就成了“牺牲品”。
所以,老师究竟敢不敢在日常使用“教育惩戒权”,取决于上级领导是否明确表示支持。如果学校领导不支持,即便是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支持,老师们也是不太敢使用这个权力的。
老师也在考虑:如果领导不支持,万一学生家长投诉,倒霉的还是自己。
交警敢于对违规的人员进行处罚,法院可以对违法行为进行宣判,是因为有国家法律的支持,即便是上级主管部门,也不能随便推翻自己做出的决定!
但对于教师来讲,想要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惩戒权,还有一定的难度,主要有三个问题:
家长的认可及接受程度(取决于《教育惩戒规则》的普及程度);学校领导的支持力度,毕竟《教育惩戒规则》不像其他法律法规一样规定到位,还存在很多不可控因素,尤其是实施“惩戒权”的条件判定;执行过程中“度”的把握,比如罚抄作业,多少遍在允许范围之内?结束语《礼记·学记》中有这样一句:“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师道尊严”。
过去大家都信奉“严师出高徒”,将孩子交给老师后,打骂随便,只要孩子能够学到本事。但近十几年来,由于观念的变化,家长们越来越不接受“体罚”这种形式,包括“罚站”或者“罚抄作业”。
加上由于部分家长蛮横不讲理,孩子稍受点“委屈”就上纲上线,使得老师成了“弱者”,以至于当学生“犯浑”的时候,一些老师都不敢管。
白岩松在新闻节目中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老师不敢惩戒,最终受害的只会是学生。”
当学生犯错误 ,而老师不敢管的时候,学生只能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样,最终受害的反而是这些应该被教育,却没有接收到教育的孩子。
但老师们错了吗?老师为了自保,也没有错!错的是哪些孩子的家长!
故此,老师是否会在教育过程中使用“教育惩戒权”,其根本原因不在老师自身,而在于学生家长是否认同学校的管理制度,学校领导是否能够在老师需要支持的时候,给予全力支持!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哦~~~
明知道不能大吼大叫?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我就以《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这本书来做回答:
这是一本全球畅销的书籍,我在两年前看的,但这本书的教育方法确实值得我们去借鉴。其作者是国际著名亲子沟通专家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
首先,我认为有必要分析题主教育孩子的多种情况:
1、孩子犯错误,触犯了家长的底线这样的情况,家长就应该坚定立场,该罚则罚,不能含糊。触犯底线的错误,必须让孩子清楚错误产生的后果是很严重的,一定要防范于未然。
针对这样的情况,可以试试这样的办法:
1、生气之前,深呼吸!并表明自己的态度(建议提醒3次,间隔一分钟)
很多时候,我们不能控制自己的脾气,是因为我们没有给自己留有“余地”。如果孩子触犯底线,生气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家长可以先深呼吸,提醒孩子正在挑战自己的底线,并告诉孩子自己此时非常生气,随时有可能如火山爆发,一发不可收拾。
2、让孩子体验错误行为带来的自然后果
自然后果指的是行为本身产生的结果。比如孩子不做作业,产生的自然后果是到学校被老师惩罚。家长为什么会生气,是因为我们找不到更有效、更直接的解决办法。
很多家长都认为孩子太少,不能承担责任。其实不然,孩子比我们想象中聪明。昨天看了快手的一个教育短视频——孩子在餐厅吃饭,去拿杯子的时候不小心打破了餐厅的杯子,但家长并没有及时出面,而是让孩子自行处理。孩子自己找服务员拿来了扫帚,清理了碎片,并道了歉。
如果事情发生了,我们可以让孩子自己承担行为本身带来的责任——尽量让孩子自己去处理,这样才能加深孩子对错误的认识。
3、表明自己的期望
孩子犯错,我们需要告诉孩子,我们对他的期望是什么。孩子可以提出异议。有时候孩子可能会反驳——你们做不到,凭什么要求我做到。如果是这样,家长就应该下定决心,和孩子一起改掉毛病。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4、、告诉孩子怎么样弥补自己的失误
孩子毕竟是孩子,面对错误可能会手足无措。这时候,作为大人如果发现孩子确实已经知错,那就可以准备一张纸,和孩子一起商量怎么解决问题。
错误既然已经无法回转,那就想办法弥补。家长尽量引导孩子多说自己的见解,不要怕错。如果孩子说不出,那就适当提出自己的一条见解。
5、采取行动
如果孩子一直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那就必须采取行动了。比如,规定孩子每天晚上6点之前要回家吃饭,如果孩子到点不回家,那就告诉孩子,晚饭时间过了。要想吃饭,只有明天早上了。
家长该心硬的时候,就不要心软。
2、家长心情不好,刚好孩子又犯了小错这样的发火就有些对孩子不公平了。但这样的火气是很难控制住的。那怎么处理呢?
1、发火之后,要道歉
孩子毕竟没有大错,家长无缘无故发火,对孩子是不公平的。孩子是最讲究公平二字的,所以家长要一碗水端平,自己犯错,也必须道歉,如此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学会道歉。
2、发火之后,要和孩子沟通问题
问题不仅是孩子的问题,也必须要有自己的问题。看看孩子希望自己有哪些改进,孩子有哪些改进。家长只有尊重了孩子的权利,孩子才会尊重家长的决定。
3、发火之后,抱抱孩子,让孩子感受到安全
家长发火之后,孩子会认为“自己不受喜爱”。这时候,最好家长能给予孩子一个拥抱,会亲吻。这样能给孩子安全感。
3、孩子故意和家长对着干,喜欢怼家长1、家长该好好反省自己了
孩子为什么喜欢和自己对着干呢?要么是自己平时太过“懦弱”,让孩子觉得好欺负;要么是自己缺少对孩子的关注,孩子希望以此方式多得到家长的关注。
2、孩子缺乏关注,家长别光顾自己的工作
我带过一个孩子,家长工作太忙,每次回家,孩子基本都已经睡觉了。这孩子的直接表现是:喜欢逗趣,吸引注意、和同学不太合群,不喜欢把同学当朋友。
3、多用事实赞美孩子
赞美也是一种艺术,对待孩子的赞美不要太敷衍。比如,你真棒,你真厉害,你真聪明。孩子会觉得你这样的赞美太过虚伪。
我们需要用事实来赞美孩子:如你今天比昨天作业的时间有所提速,真棒、你今天的屋子收拾得真整洁,真实妈妈的好能手。
4、孩子学习不认真,家长恨铁不成钢1、描述你所看见的情景
孩子学习不认真,家长可以把自己看到的景象说出来——孩子怎么学习不认真?学习的时候,做了什么事情?
2、引导孩子说说自己的想法
孩子学习不认真,必然是有什么事情让他分心——我们给孩子一个解释的机会。可能是被游戏吸引,可能是作业太难,听不懂。
3、帮助孩子一起想解决办法
我们并不需要帮孩子解决问题,当家长描述自己看见的情景时,孩子就已经能自己解决问题。我们只需要引导孩子说出来,并记录下来。
4、和孩子一起学习
学习是辛苦的,如果孩子实在做不到自律,那家长可能和孩子一起学习。可能我们无法像孩子一样看书,但我们可以在孩子面前认真做自己的事情。
最后我想表明——家长生气无可厚非,如果是不合理的生气,必须给孩子道歉。每一个来到世上,都应得到尊重,即使是孩子,也应该被公平对待。
如果家长希望孩子公平对待自己或别人,这样“以身作则”的做法就应该存在。
我是“学子成长计划”,一个默默的教育工作者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感谢您的阅览。
幼儿园里有哪些潜规则?
看到这个问题,作为做了12年的幼儿教育的我,心情比较复杂,经常看到幼儿教师对待小朋友负面的新闻在媒体上,让大家对幼儿老师有些观念上的偏见,很多家长认为潜规则需要送礼给老师,我想表达的是在孩子0--6岁的教育对未来一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把自己的孩子交给你所认为的,送礼可以让孩子很好的机构及老师手上,这样的家长与机构和老师们,能培养出高自尊的孩子?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我们想要什么样的教育? 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尊重与接纳,是作为我们人类的每一个人所需要的,不只是喊口号给孩子创设这样的环境,成人没有的,不可能会教会孩子·教育其实就是生命对生命的一种影响·我们有没有足够的能量来影响到我们的孩子·